<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篇昵称:乐水山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美 篇 号:60135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课文:《边城》 九年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等一城烟雨,渡一世情缘。” </b></p><p class="ql-block"> ——摘自小说《边城》</p><p class="ql-block"> 十年前,我随旅行团前往凤凰古城。在参观沈从文故居时,带队导游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说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家乡,那部著名的《边城》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听到这话,我心里却泛起了嘀咕。</p><p class="ql-block"> 为了求证真相,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小说《边城》,希冀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经过多方考证,得知大文豪沈从文确实是湖南凤凰籍人氏,而他所著的中篇小说《边城》故事的原型地则是在湘西花垣县的茶峒古镇。</p> <p class="ql-block"> 茶峒古镇,包括一水之隔的洪安古镇统称为“边城”。那里位于湖南、贵州、重庆三省交界处,素有“一脚踏三省”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阅读中体会到:边城,之所以叫边城。是先生旨在描绘一个与现代都市生活相对的、充满自然质朴和人性美好的世界。以“边城”命名,强调了这个地方的独特性和相对独立性,它远离喧嚣的都市和主流社会,仿佛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却保留着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和人性之美。</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崇尚英雄,年轻时也算是个文学青年。读了作家描绘的地方,便想去看一看小说中描述的地方,或是去寻那个大咖的故乡,看一看是怎样的山色风物养育出如此心如清月,写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文学作品?我喜欢大师的文学作品,他刻画的人物是如此生动细腻,语言是如此的富有活力,情节是如此的具有感染力。爱屋及乌,从此边城进入了我的视野,入了我的梦乡,希冀有朝一日到那里去看一看、走一走,体会一下作品中的意境。一晃,几十年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 《边城》所描述的,在我的想象中,是一处更加纯粹、静谧得近乎原始的地方。那里的山水应是带着未经尘世沾染的清新,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就像山间的清泉,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可凤凰古城如今太过热闹了,游客的欢声笑语、酒吧里传出的现代音乐,都让这里像是一个被唤醒的古老精灵,沾染了现代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候鸟南飞。在前往海南的行程中,特地将边城列为计划的重中之重,到湘西,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那个让我惦念了数十年的边城,只为圆当年的一个梦。</p><p class="ql-block"> 晨曦微露,喧闹了一夜的芙蓉镇一片寂静。此时我已驾车沿着蜿蜒的沅水,追寻着书中的踪迹。一路上,山峦起伏,翠色欲滴,江风轻柔,车轮压在沥青路面上发出了唰唰的声响。一个小时候后,路边的指示牌闪过诸如“花垣”、“边城”标识,像是有股神秘力量在指引,下了高速后,竟来到了重庆一侧的洪安古镇。此时,晨雾尚且没有完全消散殆尽,散发着古朴又迷人的气息,仿佛在等待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当民宿老板娘告知我们这一真相后,我们只好哑言失笑。</p> <p class="ql-block"> 太阳越过远山的山颠,慢慢升上了空中,照亮了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边远小镇。</p><p class="ql-block"> 在房东的指引下,我们走过了一片开阔地来到一处小河旁,不远处一座风雨桥兀立在河水中央,与对岸的孤岛相连,河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跨过河上的一座浮桥,我和妻子来到了风雨桥下,顺着石阶来到了桥头上面,赫!竟然是一座小广场。</p> <p class="ql-block"> 在桥头坐北朝南的是一座古戏台,身后是通往翠翠岛的风雨桥;东西两侧是边城邮局和饭店和杂货铺;正南是一条通往河边的石板路,沿街是各类铺面,东南角有个令人醒目的白色门楼,上书复兴银行,而下面门洞却悬挂着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标牌,难得这里还有着这样的光荣历史。</p><p class="ql-block"> 镇里大街小巷各类店铺,基本都体现了当地民俗,街上飘荡着麻辣鲜香的味道,满满的川渝乡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 沿着由西至东的青石板路渡步,很快来到了渡口,这就是大师笔下的拉拉渡了。</p><p class="ql-block"> 渡口河堤上立有红色的六角塔。这座塔已然成为古镇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过往游客无不在此驻足拍照留念。塔尖是一颗红色五角星,塔的六个面的上半部都印有毛主席带军帽的头像,下半部则书写着毛主席语录,当地人称为语录塔。这难道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白塔的化身吗?那鲜艳的红色,像是岁月留下的热烈印记,与记忆中白塔的纯净洁白形成鲜明对比。当江风拂过,塔铃轻响,发出悦耳的声音,仿佛又带着书中白塔的韵味,引发无尽遐思。</p> <p class="ql-block"> 一条渡船,一个艄公,一条铁揽横贯水面。当游客坐稳当后,艄公娴熟地用一根木棒,抵住缆绳前后移动,小船慢慢地滑在水面上,绿水微澜。这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描得拉拉渡再现,只不过艄公不似当年的老人,没有翠翠和小狗。</p><p class="ql-block"> 不到百米宽的河道,须臾到了对岸,岸上石崖上刻有两个通红大字——“边城”,字迹格外醒目,就是传说中茶峒古镇所在地了。</p> <p class="ql-block"> 沿着岸边栈道迤逦前行,河水清澈,微微荡漾,绿树成荫,岸柳随风起伏,两岸景致倒映在水中,一派瑞丽祥和气象。栈道木栏杆上时常跳出书字招牌菜,上面书写着《边城》中句子的摘录,让人时刻感觉在边城书中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行过数百米,对岸已显现出贵州风貌,再行不远,来到一水泥基座、原石为标标柱前,上面根据方向分别示明湖南、重庆、贵州的三省地理位置,原来这就是著名的三省地理标界牌,一脚踏三省的最佳点。</p> <p class="ql-block"> 举目相望,一条老式拱桥横贯东西,连结两岸,三省变通途。</p><p class="ql-block"> 原路折返,沿途小商贩们叫卖着本地土特产,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浑身白毛似雪的茶叶,据说是一种对身体非常有益的饮品,此茶在芙蓉镇见过,比边城贵很多,看来这里的百姓很纯朴。</p> <p class="ql-block"> 再次来到渡口,再往前行,则来到了茶峒古镇街区。但见古朴街道及民居,是一律边民特色,这里到底是以哪家民族为主体?对此我查阅后得知:茶峒是一个汉语词汇,茶峒中的茶在苗语中的意思是指汉人的汉,而峒的意思是指山中的小块平地,所以茶峒的意思是指汉人居住的小块平地,是多民族的居住地,事情原来如此!</p> <p class="ql-block"> 沿着河边行走,对岸是翠翠岛巨大的书形雕塑,白色的封皮,金色的书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河中央排列着数艘木船和乌篷船,上面摆放着各式蔬菜瓜果,这是再现《边城》书中的场景,感受当年边民货物交换的生动情形。</p> <p class="ql-block"> 远处传来了激昂的歌声,寻着歌声来到河边的一个广场,广场中央正进行着文艺表演,背景处一横幅上书写着“花垣县心连心慰问演出”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 走进茶峒古镇主街道,仿佛步入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旧梦。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带着岁月的润泽与历史的厚重。每一块石板都似乎在低诉往昔,于是,脚步也不自觉地放轻,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 走进茶峒,你会被这里的建筑风格所吸引。这些吊脚楼民居依山傍水而建,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浓厚的土家族和苗族风情。这些吊脚楼不仅造型美观,而且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了茶峒独特的风景线。凭栏而望,白水河澄澈如练,河面上,偶尔有游船悠悠划过,船夫的号子在山谷间回荡,空灵而悠远。</p> <p class="ql-block"> 镇中的小巷,犹如迷宫一般,曲径通幽。墙壁上爬满了斑驳的青苔,转角处,或许会遇见一位身着苗族服饰的老阿妈。街边的小铺里,摆满了精美的苗族土家族手工艺品,银饰在灯光下闪烁着清冷的光,刺绣上的图案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茶峒古镇,顾名思义,是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小镇。古镇上遍布了数以百计的古老和充满历史意义的茶庄园。在这里,你可以亲眼见证茶叶从茶园生长到被采摘、制作成名茶的整个过程,并品尝到地道的茶叶。</p> <p class="ql-block"> 华灯初上,古镇被一层暖黄的光晕笼罩。沿江的酒肆店铺热闹起来,人们坐在露天的桌椅上,品尝着当地的特色美食。空气中弥漫着腊肉的香醇与米酒的清甜,那是家的味道,是湘西的味道。 此时,天上的星子与地上的灯火相互辉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河,只觉得自己已沉醉在这茶峒的夜色里,不愿醒来。</p> <p class="ql-block"> 依旧乘拉拉渡返回洪安古镇,脚下的青石板路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吊脚楼的轮廓于朦胧水雾间若隐若现。与当地的老者攀谈,那一口浓郁的乡音里,满是岁月沉淀的韵味,是《边城》故事的延续。在这里,可以让人找到心中那份宁静与纯粹,让梦与现实交织,让灵魂在这片土地上得以栖息。喧闹中伴随着宁静,繁华中显露出古朴,有一种是我在其他地方没有体现过的很难用语言描述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笔记11月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