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收到家乡宣传部的邀请函,于2024年11月24日上午,由长子驾车前往久别的家乡。去参加</p><p class="ql-block">《鸭绿江来信》新书发布会。</p> <p class="ql-block">走近发布会的会场,迎面两位记者拦着我和妹妹进行现场采访。</p> <p class="ql-block">进入会场,我、我哥、我妹和我侄,并坐在前排。我们都是新书中主人公:.大哥、桃花和杏花的原型人物!</p> <p class="ql-block"> 大会上,宿迁记者声情并茂地讲述宿迁的英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p><p class="ql-block"> 一一 宿迁日报社 杨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妹,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坚决杀敌,争取早日带上大红花,使得全家光荣!”这是一封写于1953年的信。</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到了宿迁市宿豫区抗美援朝烈士李征明妹妹李曼捐赠的4封家书。这次捐赠也揭开了一个家庭跨越近70年的寻亲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普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28日凌晨2点,我和三名同事从宿迁出发,驱车赶往400公里外的安徽宣城李曼的家中,看到了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信件。</p><p class="ql-block"> 考虑到妹妹们识字还不多,信中很多内容,李征明都会用简笔画来表达,如“上甘岭”“家”“学校”等。那个时候,每隔一段时间,李曼就会收到二哥图文并茂的家书。而在信里,李征明提到最多的就是“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那些艰辛苦难只字未提。</p><p class="ql-block">1953年4月,李曼和家人收到李征明最后一封家书。此后,李曼的母亲每天跑五六里路去乡邮政所看看有没有来信。一天,李曼的母亲从乡里回来后突然说:“你二哥恐怕不好了……”说完,就关上了门,在屋里嚎啕大哭。</p><p class="ql-block"> 1953年6月,在距离抗美援朝战争胜利1个月前,李征明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传来。“从知道消息那天起,妈妈每天都拎着一个竹筐子,带着我去家附近的一个大路口,朝着她以为的朝鲜方向,给二哥烧纸。”李曼说,几天后,母亲的头发几乎全白了。更让李曼没想到的是,一个多月后,母亲竟然迈着小脚,走了几十里路到了县城,辗转又来到南京,就想要一份证明去朝鲜找回儿子的遗骸。</p><p class="ql-block"> 后来,李曼和家人收到了李征明部队的来信。信中说:“征明同志生前在本连任文教工作,上级给我们分配某前沿阵地的防守任务,距离敌人只有六百米左右,战争打得非常残酷……征明同志英勇顽强,机动灵活地完成了防守和冷枪战任务,我们共同歼灭了无数的敌人!”</p><p class="ql-block"> 直到那一刻,李曼和家人才知道李征明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1952年赴朝鲜参战,1953年6月壮烈牺牲。年仅23岁的李征明烈士,从此长眠于朝鲜!</p><p class="ql-block">1999年1月,李曼的母亲去世了。临终前一再交待李曼兄妹几个,要把二哥永远记在心里,要想办法找到他,接他回家。</p><p class="ql-block"> 边采访,边热泪。采访结束后,我们来不及休息,第一时间整理文字图片视频,只为第一时间为大家讲述一个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啊。采访当天夜里,《烙印在家书上的家国情怀》在宿迁日报社全媒体刊发了。 </p><p class="ql-block"> 新闻刊出后,立即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宿迁几十名小学生学着烈士的样子,用简笔画的方式给李征明写了一封封跨越时空的“回信”。李征明的弟弟李智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而李智正是在二哥李征明的感召下踏上抗美援朝战场,虽被炸掉脚指头却依然轻伤不下火线的英勇战士。而我,也带着对英雄的敬重,走进企业、校园、军营,将李征明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央媒、省媒等多家媒体也纷纷转载重读李征明的家书,字字千钧、句句家国!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样的战地家书还有很多。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是他们在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文字,是绝笔、是嘱托,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p><p class="ql-block">就在今年建军节当天,我再一次和李征明的亲属取得了联系。正如李曼老人家说的那样:她的二哥以另外一种形式“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烈士归途,是亲人的期盼,更是祖国的殷殷托举。2014年以来,我国连续10年迎回93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p><p class="ql-block"> 千里归家路,山高水长,风雪犹存。从2015年开始,我和同事们开启了寻访抗战老兵采访之路,今年刚好是第十年。十年来,他们中有很多人离我们而去,也有很多人埋骨他乡。但我们相信: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因为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永远都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要感谢家乡各级领导的关心,感谢媒体朋友对李征明故事的报道,感谢家乡人民对李征明烈士故事的传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哥是在家乡人民的口口传颂中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囬到了可爱的故乡。我想如果我的父母、二哥泉下有知,他们都应该感到非常欣慰。</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很难想象这些书信是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坑道里写出的。从战场寄回一封封家书,非常有幸,在我三姐李曼的精心保存下,并把这些书信捐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让大家在隔了几十年之后还能读到这些滚烫的文字。在经过各级媒体的大量报道之后,我想二哥的书信已经成为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从妹妹的角度来试图理解二哥的精神世界:二哥写给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家书中写到“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惟一参加革命工作和各种建设上去”,表达出当时作为热血青年的他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的赤忱之心,体现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的精神品质,作为身在战场的铁血汉子,他能体贴入微,在给妹妹的书信中想到我当时识字不多,画下了那些栩栩如生的插画,这是何等的温情与温暖,对家人的深深挚爱和眷念。我想在李征明的心中,既有家,更有国。如今再读二哥的信,特别是他从不提战争的残酷,总是说自己一切都好,让家人不要挂念。如在和平年代,他也一定是铮铮铁骨的男子汉,是父母的好儿子,妹妹的好哥哥。阅读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致敬不畏牺牲的英雄儿女,缅怀那段血泪写就的峥嵘岁月,应该特别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铭记志愿军战士们的精神,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续传承,世代发扬。</p> <p class="ql-block"> 会后新书创作者胡继风、少儿文学出版社总编辑陈文瑛、宿豫区宣传部副部长蔡妍、大会主持人等与我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囬到红色教育中心的 < 李家老宅 > ,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宿迁市文联副主席孟献国同志与我们苍促会悟留影</p> <p class="ql-block">宿迁市宿豫区党校负责人卢青青和青年教师在红色教育中心的 < 李家老宅 >会面访谈。</p> <p class="ql-block">玉泉山路中学教师和学生们在 < 李家老宅 >会面访谈</p> <p class="ql-block">这个女孩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你两个哥哥都去抗美援朝,你的父母不后悔吗?</p><p class="ql-block">答曰:从不后悔!我的父亲母亲淳朴善良,胸怀大志,懂得没有国哪有家!要想天下太平必须有所付出。希望俩儿子在前方多打胜仗,使得全家光荣!</p> <p class="ql-block">金秋时节囬宿迁</p><p class="ql-block">受邀返乡谱新篇</p><p class="ql-block">参与新书发布会</p><p class="ql-block">场景感人动心弦</p> <p class="ql-block">老兄妹团聚难忘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四只老手紧握,红珠串连串,相约跨百年!</p> <p class="ql-block">分别在即,在床前与兄长告别</p> <p class="ql-block">亲人们:再见了!几天来的陪伴,耽误了你们的休息和工作,让我沐浴在温馨无限的乡情和亲情中,由衷的感谢!告别亲人们,万般不舍,只愿兄嫂保重身体,按时吃饭,留得青山在,风景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