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深处的记忆——细品柴火灶的温情岁月

黎军科

<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与街口的老乡们畅谈。他们深情地说,还是过去柴火灶做出的饭菜有味道。听罢此言,我不由得心生感慨,确实已有多年未曾品尝过柴火灶的美味了,心中既有怀念,也有不舍。柴火灶,那是上世纪家家户户做饭做菜的灶台,那袅袅炊烟便是从这柴火灶中升起,人间的烟火气亦由此升腾,大自然的美味也从这里弥漫开来……</p> <p class="ql-block">  柴火灶台的位置、结构和高度,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大致相同,尽管各地略有差异。在我的家乡,柴火灶大多设在堂屋中央,靠近南墙。灶台约80厘米高,由土坯和砖砌成,表面用石灰或草泥抹平,后来条件好了,便改用水泥或贴上瓷砖。灶台上置一口大铁锅,主要用于烧水煮饭。灶台的烧柴口直通土炕,柴烟顺着土炕洞排出屋外。为了增强柴火的燃烧效果,每个灶台外侧都配有一个风箱。多数家庭有两个灶台,小灶台配一口小铁锅,用于炒菜。灶台旁总备有一些柴火棍。柴火灶是母亲的天地,每日从这里端出的可口饭菜,充满了柴火的气息,也充满了母亲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柴火灶靠柴火供着。生产队分配给每家每户的玉米秸秆和棉花秸秆等,都用于柴灶烧火做饭,甚至连田地里丢弃的玉米叶和棉花叶也会被捡回家晒干使用,一切能烧的东西都不会浪费。每年秋季放假,天刚亮,我和弟弟便拿着竹耙、背着筐,顾不上吃早饭,匆匆来到田地里,用竹耙把散落的玉米叶或棉花叶拢在一起,扎成结实的捆,用筐背回家。每次拾回的柴火,都会堆放在院子东墙根下,垛成一个五米多长、两米高的大柴垛。这些柴火能烧到来年的春天。不要小看这垛柴火,它为我们一年的烧柴做饭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拾柴火时的艰辛与乐趣,成为童年生活中难忘的记忆,不仅锻炼了体魄,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四季更迭,母亲忙完生产队的活计后,便在这片属于她的天地里继续忙碌。生火、做饭、炒菜,锅碗瓢盆叮当作响,烟熏火燎,急急忙忙地赶时间准备全家的饭菜。有时看到母亲忙不过来,我会坐在灶台前帮忙烧火,一边往灶膛里添柴,一边拉动风箱。灶膛里飘出的火苗把脸烤得发烫,身上直冒汗。那时坐在灶边烧火,主要是为了吃烤红薯。把红薯洗净,直接放在灶膛两侧,用柴火灰埋好,不用管它,待饭菜熟了之后,再把红薯放在灶膛中间,用柴火灰覆盖,过一会儿红薯就熟了。轻轻拍打,吹去表面的灰尘,吃上一口,满嘴香甜。</p> <p class="ql-block">  平时父亲总是帮着母亲烧火做饭,而且父亲还有一手做馅饼的好手艺。我在石家庄参加工作、结婚生女之后,每年春节我们回到老家,父亲总会用他拿手的馅饼手艺,为我们做上一顿香喷喷的馅饼。母亲烧火,父亲做,我在旁边观看并向父亲请教馅饼从和面、调馅到成熟的制作过程,他把要点一一告诉我。这些年,我一直按照父亲教的方法,不断实践摸索,基本掌握了做馅饼的技巧,做出来的馅饼外焦里嫩,非常好吃。每年回老家几次,我都会做上几顿馅饼,老伴还会送给左邻右舍尝尝,大家都说好吃。</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家乡的人们普遍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灶,再也见不到过去的柴火灶了,也听不到柴火燃烧时的噼啪声,更见不到父母一呼一应的温馨场景。然而,那股柔和醇厚的味道,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中。它是亲情,是人间烟火,是我永恒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柴火灶或许已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它承载的温情与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想起那方小小的柴火灶台,想起那些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那些记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始终怀揣着对家的思念与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