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榕城之旅随记之五:战友再会榕城 西子广袖相迎

雪奇

<p class="ql-block">龙年榕城之旅随记之五:</p><p class="ql-block">战友再会榕城 西子广袖相迎</p><p class="ql-block">文/图:雪奇</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0日,5点多钟即醒来,心中有事就睡不好。因为今天要离岚返榕了,与两位老战友还要再次相见,胸中再次涌起激动的浪花。两位老领导已过耄耋之年,李股长还在部队落下过腰伤,走路都受影响。本来不想惊动他们了,但这几天的行程他们一直关注着,早就发来信息,询问几点起程离岚,几点能到达榕城,他们在约定地点迎接,还要全程陪我们再游榕城,连行程都谋划好了。一再婉绝都不成功,老领导的关怀实在是盛情难却。</p> <p class="ql-block">  昨夜大风袭来,令人心忧。下午六点过后,老天爷突然翻脸,好像谁惹怒了风神,施法作妖,感到整个海坛岛都在晃动,甚至可以用“地动山摇”来形容。在外面晚餐回酒店时,感觉不是走回来的,而是被一股强大的外力飘回来的。真佩服岛上的居民,无论风有多大,他们若无其事,神情自若,个个都是非常淡定的样子。也难怪,有资料显示,这里一年当中,6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多天,8级以上就有90多天,他们可谓久经考验,还是环境造英雄啊。倘若白天大风不止,在去福州的路上会有一定安全风险的。透过楼窗看龙王头海滩,岸边树枝向一个方向弯曲九十度,看来风力还是没减多少。</p><p class="ql-block"> 早饭还是享用了酒店免费的丰盛佳肴。8点半出发,好像风力减了一些,但还是黄叶飞舞,风哨不断。走到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时,感觉桥身在颤抖,好的是桥上靠海的一面有挡风墙(这也成了当地的一大特色)影响不大,但刚出桥头,离开挡风墙的阻挡,一股强风吹来,车身发生了漂移,多亏路上没车,好司机把控方向稳妥才免于意外。由此证实好司机名不虚传那。看来自驾到平潭来的朋友还得把驾驶技术先练好。</p> <p class="ql-block">  约十点钟到达到福州市区,这里却是风和日丽,天气晴好,心情放松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按约定,先到福州西禅寺,黄主任、李股长,两位老战友已在西禅寺大门等候。耄耋之年的两位老领导的热情实在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战友首先带着我们参观了福州的西禅寺。西禅寺,原名长庆寺,坐落在福州市鼓楼区工业路455号,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之麓,鼓楼区洪山镇工业路西南侧,邻近福州大学。这是一座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的全国重点寺庙,门票20元,我们来到之前,两位老战友早就已把票买好了,实在是想的周到。</p> <p class="ql-block">  进门先见门头上“八闽名刹”四个大字,大门两侧坊柱上镌刻的楹联是:“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由清代周莲撰联,当代书法家沈觐寿书写。楹联起码透露两个信息:一是有一棵宋代栽植的荔枝树,二是古寺里传出来的钟声是唐朝的古钟发出来的声音。点明“西禅寺”是从唐朝走来的古寺院。</p><p class="ql-block"> 探讨一所古建的价值如何,了解其历史和渊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联首先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西禅寺始建于唐代,唐咸通八年,定名为“清禅寺”,后改" 延寿寺”、“长庆寺”。宋、元、明屡经兴废。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长庆寺在西郊,故俗称“西禅寺”。据南宋梁克家所著的《三山志》记载,南朝梁时有一个名叫王霸的方士渡江入闽,宿栖怡山练丹修仙,每遇饥荒岁月,便“金运米食贫者”后得道成仙。唐贞元年间观察使李若,在其居住处修建冲虚观表示纪念。唐成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和延大安禅师来居首开法席,定名为清禅寺,当时住僧三千人,后改名延寿寺。五代后唐长兴年间,闽王王延钧更名长庆寺。</p><p class="ql-block"> 黄主任给我们介绍说,福州西禅寺规模和影响还是挺大的,在东南亚一带佛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庙、观音寺等寺院,都属西禅寺下院,现仍由西禅寺派僧常住管理,每年都有许多海外高僧信徒登临参谒,是福州与东南亚一带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是福州的重点旅游项目,且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全国重点开放寺庙和全国汉族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果见是块灵光宝地。庭院广阔,古建典雅,殿宇巍峨,廊庑相通,禅院森然;水榭亭台,林荫间道,古树翁郁,花草繁茂,松竹叠翠、古荔环绕,环境非常清幽别致。园内游客也不算多,正是适合禅修的好地方。禅院之优不在于热闹非凡,而在于静、悟、空。</p><p class="ql-block"> 禅寺现总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山门坐西向东,主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中轴线之东西侧有斋堂、念佛堂、崇德堂、禅堂、明远阁、放生池等。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柱,石砌佛座和部分柱础为唐宋文物,穿斗式减柱造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寺内有唐咸通年间古井、《延圣大师塔内真身记》碑刻、慧棱法师墓塔、宋代荔枝树(两株)、元代抱鼓石等文物。另有墓塔五座,其中唐塔一座,清塔二座。时间有限,只能选择而略览了。</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正中三尊巨佛,衬垫石雕莲花座,旁列十八罗汉,造型洒脱。屏墙后背绘有大型壁画,门外有铁塔长灯。藏经阁后新建玉佛楼,内藏华侨捐献的缅甸大玉佛两尊,一坐一卧,坐佛高2.95米,卧佛长3.7米,介绍为全国最大的玉佛。 </p><p class="ql-block"> 除了古典大气的庙宇建筑,西禅寺院还有一宝,那就是大门坊柱上楹联提到的“宋荔”。此树就在寺院内的报恩塔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主干中心已经枯朽,仅靠外侧剩余不到10厘米厚的残余皮层支撑。据说经历过四次枯荣,现在还是顽强地存活着,并枝繁果甜。令观者无不为其顽强的生命奇迹所震撼。有介绍称,此荔树最近的一次生死之劫是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主干受损严重,宋荔的生命岌岌可危。为了保证这株宋荔的正常生命代谢,一位名叫品性的法师为它牵引水管,确保其从树根到树端都有充足的供水。在寺内僧人精心照料下,宋荔枯木逢春,恰在1997年, 香港回归时,开花结果。成为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有典载,西禅寺自建庙初期就遍植荔枝,以盛产荔枝闻名遐迩,并有“怡山啖荔”的风俗流传至今。《西禅小记》载曰,寺院“最多时有荔枝树四五百株,其中多名种,核小、肉厚、汁多、香甜异常。”到明朝时,寺僧每年在这里举办荔枝会,还邀请地方文人雅士参与。届时赏画、斗诗、挥毫泼墨、开园采摘、品荔枝等,留下许多轶事与诗词,成为福州 一大传统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 历代名人如宋端明殿学土蔡襄、抗金名相李纲,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曹学全等都在此留下足迹。</p> <p class="ql-block">  出来西禅寺,已过12点了,由李股长安排在一家以地方名吃佛跳墙为主要招牌的饭店吃了午饭。接着就到了西禅寺附近的西湖公园继续参观。 </p><p class="ql-block"> 以前,只知道杭州有个西湖,来到福州才知道,这里也有个重名重姓的西湖,虽然没有杭州西湖大,但在全国36个重名的西湖中名列前茅‌。而且福州西湖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以西湖为主体的西湖公园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明净的西湖水,紧紧连着福建博物院,三面环山,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福建园林明珠”,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国家3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西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首凿,在唐末就已经是游览胜地;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继位,在此建造亭、台、楼、榭,湖中设楼船,西湖成为御花园;到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则徐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宋代辛弃疾曾游览后感慨之,提笔写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的佳句。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和历代整治与扩建,如今的福州西湖公园更显江南园林之秀,不仅保留了古典园林的韵味,还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公园总面积现为46.48公顷,其中湖面面积29.21公顷。园内集福州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之胜,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颇显诗情画意。园林布局为典型古典园林“一池三山”式,通过柳堤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把西湖中的开化屿、谢坪屿与窑角屿连成一个完整的游览景区。景观也很丰富,主要有:仙桥柳色、大梦松声、荷亭晚唱、桂斋、湖心春雨、湖天竞渡、诗韵宛在、击楫碑、开化寺、古堞斜阳、西湖美、西湖书院、西湖社等景点。其中包括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等西湖八景尤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  走进西湖公园大门,即见“仙桥柳色”,据说古时人们游西湖,即由城西门过迎仙桥而至。当时,仙桥卧碧波,湖畔遍梅柳,为福州市民带来无限愉悦和欢心。如今新客时至十月,漫步在柳堤湖岸栈道间,仍见柳绿夹道,呈现出辛弃疾诗句“绿涨连云翠拂空,垂阳影断岸西东”的胜景。战友和谐之身影倒映在惊鸿倩影的西子水镜间,构成一幅难忘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哦,战友战友亲如兄弟,四十年别离,榕城再会,绿涨柳岸夹道舞,西子湖畔广袖迎,其情殷殷,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我在第一天来榕会战友诗中就有一句“众友拔萃认鲁邹”,这其中的邹鲁,指的就是黄主任和李股长这两位后来扎根于榕城的老战友。他们在部队时就各怀文采,品格高尚,我一直视为楷模。由两位战友陪同参观,走走看看,还不时加些讲解,谈吐投机,相处无束,当然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但是毕竟他们年龄大了,体力有限,李股长走路腰伤明显,实在于心不忍。怕他们太累,行之公园的小西湖广场‌,这里是市民们的休闲娱乐之地,就劝他们先在此处休息,我们自己去逛个福建博物院,转回来再汇合。</p><p class="ql-block">过彩虹桥附近,见一块刻着“击楫”二字的石碑十分醒目,便过来看个究竟。此碑高2.44米、宽1.04米,两面均书朱漆“击楫”二字,落款“为中华民国四年五月七日许世英”。“击楫”何意?许世英又是何人?</p><p class="ql-block"> 后查百度方知,“击楫”这个词语的基本释义为敲打船桨。‌典出“击楫中流”的故事。东晋名将祖逖(tì)统兵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民国四(1915)年五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就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向北洋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消息传出,举国哗然,群情激奋。在这种形势下,时任福建巡按使(省长)的许世英,通过题写“击楫”来反对袁世凯对日妥协的行为。许世英,字静仁,号俊人,安徽至德人,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1914年5月至1916年4月任福建巡按使。解此碑之意后,不禁为这位生逢乱世之中却仍保持一腔爱国热血的福建省长心生敬佩。</p> <p class="ql-block">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或一个省份的历史文化,看博物馆是最快捷最好的方式。因而,每去一座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只要有机会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那是绝不会错过的机会。因为原来不知西湖边上还有个福建省博物院,所以没有列入参观计划之列,走在这里遇见了,那是更不会错过的。幸运的是这个博物馆不用预约,这还是第一次遇到的一个不用预约就可以直接进入的省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由西湖边入口进入博物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塑像,塑像石基铜质,造像为林则徐身着披风,高立远视,神情肃严,目光炯炯,气宇轩昂,眉宇间透射一股昂扬正气。林则徐,(1785—1850)生于福建侯官县,大致为现今的福州市区西部,福州是他的故乡。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特别是“虎门销烟”之壮举,深为民众所称颂。为家乡人民增光添彩,万古留芳。</p> <p class="ql-block">  接着又被雅致的园林环境和富于福建民居特征的主体建筑外形所吸引。院内古木参天,花草成畦,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正门高高的阶梯,“几”字形屋顶,体现“闽”字内涵的图腾柱直插云霄;还有汇集中国文物精华的浮雕墙体‌,模拟福建土楼风格的自然馆建筑;主体建筑广场则呈现扩散水纹状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福建的民俗风情,既有传统的民族之风又颇具现代审美意识。并独具海洋文化特色,同时又融合了闽南石文化和福建古代建筑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博物院由自然馆、积翠园艺术馆、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国家级水下考古研究基地“六合一”组成的综合性博物馆。是福建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机构。是在全国4510多家博物馆中,唯一多馆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宽敞明亮而高阔的几字形穹顶,和展厅廊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展馆建筑包括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共有15个展厅,包括7个基本展厅和6个临时展厅。馆内藏有文物和各类标本28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就达3万余件,每一件都凝聚了山海间先民们的勤劳、智慧与勇气,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展馆里匆匆浏览各展室,通过实物见证,陈列展示,可见福建重大考古发现,荟萃文物珍品,回溯先贤古迹,再现福建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p> <p class="ql-block">  据馆内介绍,福建简称“闽”,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全省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境为山脉众多、河流交错。沿海多优良港湾内陆则有富侥的盆地,山与海塑造的地貌,奠定了福建历史文化的多样性。早在距今数十万年前,便有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见于史书的记载则可上溯至2000多年前。周时福建被称为“七闽”,地属扬州。</p><p class="ql-block"> 在遥远洪荒的旧石器时代,闽之先民,在以山海为家园,生活在这方土地上。人们依山傍水、以天然岩洞为居, 使用简单的木棒、石器、骨角器,战胜着毒虫猛兽。他们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在亘古的岁月中磨砺出生存的经验与智慧。进人新石器时代后,随着原始农业、手工业、建筑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进步,文明的火种在福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积蓄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馆内介绍,我发现在福建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衣冠南渡闽中隆兴”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闽越国消亡之后,福建经历了人口稀少、发展较为缓慢的时期,却也为中原文化的融人留下了巨大空间。两晋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中原地区的族群不断南迁,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与福建土著居民共同开发、不断发展,促成了福建历史。来福州,在许多文化媒体介绍中都会提到 “衣冠南渡”之说,便由此而来。我也长知识了。</p> <p class="ql-block">  在考古方面,德化窑遗址的发现与挖掘意义比较重大。据考证,在明代德化制瓷工艺进入了全盛时期。器物的造型艺术、品种、烧制技术、装饰技法等方面都远超前代。德化白瓷素有“象牙白”、“天鹅绒”、“猪油白”之称,胎薄质坚,釉色乳白晶莹、温润如玉,不但是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现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德化窑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德化白瓷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福建文化的标识。对福建的历史考证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德化窑遗址的文物,仅仅是数万余件馆藏文物的代表。千百年来,它们对于历史的薪火相传,不仅书写在典籍之中. 更凝聚在器物的传承间。而博物馆正是聚集这些器物的宝库。在这座宝库中,我们读到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山海之间的沃土上的人们,为这片土地的更加富饶美丽而不断奋斗,以史为鉴,用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为火炬,照亮继续前行的步伐(摘自博物馆展结束语大意)。</p> <p class="ql-block">  出来博物馆,我们再次回到西湖公园找到了两位等待在西湖小广场的老战友,他们执意还要陪同我们继续参观,尽到地主之谊,但我们还是婉拒劝别了。对一个耄耋老人来说,这已经是极限了。送君千里,必有一别,与两位老战友拥抱惜别,依依不舍。衷心祝愿他们健康长寿,久久与美好相伴!</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开车来到了位于福州市台江区的“上下杭·金银里”景区。车导航至上下杭.金银里街口处有个停车场,场地不大,但车不多,停车也算还方便。</p> <p class="ql-block">  福州上下杭.金银里,是一段在古街道基础上打造的商业步行街,定位为“历史中的老文化,文化里的新时尚”。近年来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风格成为榕城地面上的一个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上下杭步行街因为有上杭路和下杭路而被称为双杭。步行街紧邻苍霞闽江北岸,位于福州传统历史文化中轴线上,以隆平路为核心中轴串联上杭街、下杭街、三捷河、中平路横向四街,形成“四横一纵”的街区闭环步行体系格局。从福州市台江区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的街道都是上下杭的所属地。街区总面积476亩,核心保护范围面积353亩。</p> <p class="ql-block">  “上下杭·金银里”,在入口的一块矮石上刻着赫然这几个大字。乍一看有些别扭,但弄清其来意,也就感到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原来上下杭之“杭”,是由“航”字衍化而来,因为航运繁华,所以取了“杭”字谐音。而“金银里”呢?则是取意‘金厝边,银乡里’,隐含着福州乡俗"分豆结缘",和"守望相助"的和谐的乡俗邻里关系。自北宋时期,这片土地就都属闽江水域,上下杭所在的街道则是供来往船只装卸货物的地方,船只多了,航运慢慢发达起来,这里也逐渐成了货运物资集散地,进而发展为福州著名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的码头。据传古时候的闽江水系发达,环绕流经大庙山,航运船只繁忙,成就了上下杭的航运中心地位。“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正是这种繁荣景象,孕育了闽商传奇的萌发诞生。现在的上下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是古老的遗址,经过被当地挖掘开发,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而成为旅游网红,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人来这里体验闽商的文明与“金厝边,银乡里“的乡俗民风。</p> <p class="ql-block">  漫步上下杭街区间,映入眼帘的是许多中西合璧的古近建筑,有明清时期的, 有民国时期的,也有农业合作化时期的老公司、老厂房和老民居,还有些是西式风格建筑。顺着古朴整洁的石板街前行,曾氏祠堂、罗氏绸级庄、德发京果行旧址、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福州商会、建郡会馆、列排在在街两旁,透过一些牌号就可以感受到“苍烟巷陌青榕老”的沧桑,和时代变迁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在下杭街到上杭街之间,有一座桥,叫做三通桥,二墩三孔,桥墩为船形,横卧在三捷河之上,因桥下的水流分为三派,一派为小乔头西来的水、一派为苍霞新仔桥的水、还有一派就是三捷河的水, 故名为三通桥。此桥会把你引向当年航运发达,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随着贸易发展与交流的需求,两岸的人们修建了这座石桥,南来北往的商旅们借石桥的便利,更快的发展自己的产业。商人做生意,免不了吃喝应酬,于是又促进了花街酒巷的发展。从星安河到仲平路一带地区,遍布都是酒楼,广裕楼、浣花庄,繁华满都。频频上演着闽商传奇,演绎着福州人的市井生活。</p> <p class="ql-block">  行着、看着、照着,沿街商铺鳞次栉比,会所旧址相邻相望,古桥古井斑驳沧桑,宗祠庙宇古韵犹在,古桥古街仍然散发着魅力。除此之外,吃货们在林林总总的茶楼餐馆和地方特色小吃摊,准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味蕾。</p><p class="ql-block"> 下杭路还曾是福州地下党的联络点,这也为这片街区增添了一份革命历史的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上下杭街道绿化非常好,古木遮盖,乔木随载,银桦树挺立,古榕树气根与古墙同生。我们来时,这里的人也不多,更显静雅,清幽。三捷河,是一条非常美丽的河,碧波微荡,纵流缓缓,两岸古木掩映,绿树浓荫,时不时还施放些白色烟雾,供摄影爱好者出大片。置身此景,难免让人留恋往返!</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上下杭,下一站便来到了位于福州市解放大桥桥头的青年会广场。广场设在一个绿地草坪的小山坡上,车就停在了坡下的公路旁。沿一条蜿蜒小路上到坡顶,这里却是别有洞天。要说上下杭感受的主要是古朴的“厝边乡里”,那么这里主要感受的是浓厚的现代气息。</p><p class="ql-block"> 青年广场现在实际上是一个集餐饮、商业、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场所。要说参观景点,这里应该是一个极为小众的景点。可点之处是养眼的绿色草坡和无障碍坡道,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观景平台。站在这里,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闽江美景,感受江风拂面的惬意。临江凭栏眺望,解放大桥与其身后的建筑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颇具欧洲小城的风采。在这里还可以一观三座民国风红砖塔楼相连的青年桥,和承载城市记忆的新华书店。</p> <p class="ql-block">  青年会广场,最初是由闽籍爱国侨领黄乃裳先生筹建的。1910年,62岁的黄乃裳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后,于1912年筹建了此会所。其初衷是为了给青年会成员提供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为他们联络各界进步人士提供方便。百余年来,由黄乃裳先生筹建的福州青年会,在此教授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思想,联络各界人士,聚改革创新之风气。福建名人陈宝琛、林纾、严复、萨镇冰、冰心、林徽因等曾聚首青年会,探讨谋国家进步之道。五四运动期间,青年会的学生积极参与反帝爱国斗争,为维护国家经济政治利益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期间,青年会成为了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的重要平台,为赶走日本侵略者,发挥了积极的教育、鼓动和宣传作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福建省委的情报据点和地下交通站,为福州解放提供了重要支持。</p> <p class="ql-block">  历代青年在此建立的丰功伟绩令人景仰。此广场的奠基者黄乃裳先生更值得称道与赞扬。黄乃裳,福建闽清人,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侨领、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参与者。他曾投身公车上书运动和维新变法,自筹资金于1896年创办了福建近代第一份现代化报纸《福报》,对晚清民初福州近代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重要影响。1900年,黄乃裳以个人名义与西方人签订平等条约,率领一千多名中国人远渡重洋,拓荒垦殖,创建了南洋诗巫“新福州”垦场,他被誉为马来西亚沙捞越“新福州垦场”的奠基者和“港主”。其胸怀大志,积极上进,勇于担当的精神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观景问史,睹物思人,缅怀先贤,学习英雄事迹,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与好司机在一家临河的小咖啡馆摆在外面的小茶几旁,各取一杯果茶,赏景静思,享受时光静好。很快遇见夕阳西下,便起身开往烟台山。</p> <p class="ql-block">台山山门外的自动感应大门很感新鲜。在自动收款机上刷卡买票后,车开到卷帘式大门时,自动识别车号大门开启,取车时亦是自动刷卡完成的。停好车,走几分钟的路就到了烟台山大门。 </p><p class="ql-block"> 烟台山与我老家烟台有个“烟台山”同名同姓,自然增加了些亲切感。福州的烟台山,位于福州市仓山区闽江南江滨,处于福州古城传统历史文化中轴线的最南端,海拔高41.6米。可称之为福州近代外交、商业和航运史的直接例证。</p><p class="ql-block"> 1923年,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来到福州烟台山,游览之后,写下了一段描写烟台山的文字,被许多游记爱好者所广泛引用。叶先生写道:“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伞的女郎……”这描写的是二十世纪初的烟台山景象。“苍山烟霞,高丘低江”,地势人文皆有所长。据说巅峰时期,烟台山及周围矗立着17个国家的领事馆(代办处),数十家洋行、8座教堂、3家医院、11所学校和百余座公馆。其建筑风格包括罗马式、维多利亚式和巴洛克式样等多种建筑样式,令人目不暇接。这里还是一个中外精英聚居的地方,一个让林徽因、胡蝶等名流留恋过的居所。还有林则徐、陈景润等都在这里住过。这里还是福州最早的金融中心、医疗中心、高等教育中心。因而这里还有着“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烟台山, 褒爱者评价,既保留了百年前的山地街巷、西洋建筑和园林古厝,又被打造得充满浪漫诗意和时尚感,展览现场、快闪剧场、音乐舞台、文艺店铺遍布其中。</p><p class="ql-block"> 不过真是看景不如听景,在欣赏角度上,我与好司机发生了点小分歧。我喜欢自然与人文历史的,她偏重些现代的文创与吃货。对于观看时刻,她受小红书等影响,说是夜间来观烟台山是最佳时机,喜欢现代灯光霓虹的感觉,而我还是喜欢白天来看,那些古朴的原始建筑才更有底蕴感。</p><p class="ql-block"> 5点40分来到烟台山,天色已经全黑了。停车后,从正门步入公园后,不久就抵达上面写有“烟台山"三字的园形月宫门,此门曾为烟台山公园的标志之一,灯光昏暗,道路标识不清,只好盲目瞎闯,上高下低的台阶,满带商业味的现代文创形式,除了各种小吃,就是一些花里胡哨的创意经营装饰与摆设,新潮音乐充斥各个空间,一会就头脑发胀了。</p><p class="ql-block"> 倒是对那所福州高级中学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颇感兴趣。经查这是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七年(1881)的鹤龄英华书院,至今已逾130 载。 1951年10月,新中国人民政府接管和重组旧式教育,这个校园先后命名为福州工农速成中学、福州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和福建师范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6年定名为福建省福州高级中学;1963年评为福建省重点中学;1996年被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 </p><p class="ql-block"> 唉!一个人的审美趋向和选择角度是多年的文化积淀与长期的生活积累知识涵养铸成的。非一日所能改变的,不好说对与错,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4.10.20深夜与福州大饭店初稿,后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