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馆赴一城 拜游洛阳古墓馆

y2e

<p class="ql-block">离开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途中,拍照的某处道路旁河南新农村景象,让人瞬间涌现穿越时空的思绪……</p> <p class="ql-block">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后文统称洛阳古墓馆,位处河南省洛阳市机场路,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7年对外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古墓馆文化墙</p> <p class="ql-block">“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洛阳北郊邙山及周边地区,历代墓葬古迹星罗棋布,以此为基础应运而生的专题洛阳古墓馆,面积广大,风格别致,归集古墓年代久远,类型、数量均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首座古墓专业博物馆,归属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古墓馆文化墙</p> <p class="ql-block">洛阳古墓馆内,分别布局一组仿汉代建筑群、一组仿北魏建筑群,主体部分是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配设历代典型墓葬、北魏帝王陵、壁画馆三大功能展区,其中历代典型墓葬展分为此岸彼岸一古代墓葬文化展、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幕葬陈列、地府千秋-河南古墓壁画大观三个分展区且分地上、地下两部分。地面建筑之间,多种绿植,配置假山水池,环境整洁优美,堪称公园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古墓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拜游洛阳古墓馆时,凭借导游团队和馆内硬件设施,游客可多视角了解出土文物、墓室建筑、墓室壁画、砖雕艺术和文物所处空间环境,间接了解古代中原皇家建筑和民居建筑的工程结构、特点和艺术水平,而其中地坑院式的古墓建筑,有力佐证了中原地坑院的历史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古墓馆铭牌并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帝都洛阳,城北有山,山日邙山,又称北邙。北邙黄土层深厚,底部是一层天然形成的钙质石岩,挖穴容易且不易坍塌,自然成为历代人们心中理想的安身立命之所。不仅洛阳籍人安葬于此,就是客居洛阳乃至慕名邙山者也纷纷迁葬于此,故在民间盛传“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p><p class="ql-block">邙山是全国最大的古墓集中地,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南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累计有数十万之多,号称“无卧牛之地”,因此邙山也是全国著名的地下文物宝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建国以来,洛阳发掘的历代皇陵数以万计,为了既能保护这些具有特殊价值的墓葬,同时又能向公众开放,充分发挥文物见证历史、弘扬传统的独特功能,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双重目的,洛阳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具有深厚墓葬文化底蕴的邙山,将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墓葬进行搬迁、复原、集中保护并对公众展示。1984年开始筹建洛阳古墓博物馆,1987年4月历代墓葬展区(一期工程)建成对外开放;1991年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抢救性发掘北魏宣武皇帝景陵(二期工程),并于1992年4月对公众展示;2011年11月我省唯一一座以陈列古代壁画为主题的河南古代壁画馆建成对外开放;2019年3月河南古代壁画保护研究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7月“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及北魏宣武帝景​陵保护整体提升项目”获批市委市政府重点工程项目,此次整体提升改造主要以文物保护为前提,通过升级建筑功能,改善空间形态,重构布展空间,更新展厅设备来达到现代博物馆功能上的提升完善;2022年9月29日更名为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并对公众重新开放。</p><p class="ql-block">经过整体提升改造,洛阳古墓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21567平方米,按照展陈内容可以分为《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洛阳北魏帝王陵》和《砖画青史馆藏宋金图砖展》三部分,其中《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分为《此岸彼岸一古代墓葬文化展》、《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幕葬陈列》、《地府千秋-河南古墓壁画大观》三个展览。</p><p class="ql-block">​《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利用图片、文物、模型、多媒体检索四位一体的展陈方式,通过解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洛阳重大考古发现向观众打开一扇古代墓葬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大门,让观众通过古人对墓室营建的执着和重视,去解读不同时期墓葬中建筑、壁画、雕塑、器物、装饰、铭文背后产生的思想情感和伦理道德。</p><p class="ql-block">《河洛遗冢一一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将原有陈列中的九个朝代25座古代墓葬,按照时代顺序分为青阳古冢、荆棘铜驼、烟云邙岭和古墓丹青四个篇章,营造沉浸式感官体验;向观众讲述洛阳古代墓葬的演变发展以及墓葬中蕴藏的时代信息和文物故事。</p><p class="ql-block">《地府干秋一河南古墓壁画大观》共展出河南地区从两汉至民国时期18组65幅185平方米的古代壁画。</p><p class="ql-block">《洛阳北魏帝王陵》集中展示北魏洛阳时期帝陵的陵寝制度以及景陵背后精彩的北魏故事。</p><p class="ql-block">《砖画青史-馆藏宋金雕砖案》展出106块宋金雕砖,分为永为供养、大善至孝、美好祈愿三大类别。通过参观能够系统了解中原地区宋金时期人们的世俗生活和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至此洛阳古墓动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处集墓葬保护研究、壁画修复收藏、帝陵开放展示为一体的大型墓葬类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行业独树一帜,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洛阳古墓馆铭文</span></p> <p class="ql-block">死亡,是生命的存灭和记忆轮回的历程。而生者所要做的,是让死者从泯灭的肉身转变为不朽的存在,以开始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墓葬是沟通生死空间的桥梁。古代葬制也会随着朝代的更替和信仰的不同而演变,我们的祖先会在墓室中再现一个彼岸理想世界,将祖先、孝道、追思相交融,将墓葬演化为一个建立在生死之间,时空交错、无限延伸的文化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邙山陵墓群铭牌</p> <p class="ql-block">……拜游洛阳古墓馆,核心就是研学古代墓葬制度,进而涉及墓体建筑及等级类型、残酷的人殉人牲制度演变过程、随葬物品种类及等级数量……古代墓葬制度的实质,就是高阶权力拥有者(部落首领,皇家、贵族、权臣)、资产中高持有者(富甲一方的富商、殷实人家、中等人家),才有能力进行高中等级的墓园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古墓馆前言</p><p class="ql-block">这是国内唯一集中展示古代墓葬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是自洛阳各处搬迁并复原的典型墓葬25座,时代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每一座古墓的整体展出,其墓室建筑、出土文物及其位置、墓室壁画、砖雕艺术的真实再现,都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去了解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死观、丧葬观,去体味个人和朝代的兴衰成败,三千年历史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关于夏朝墓葬制度,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夏都遗址首次发现以下内容:在宫殿区发现了贵族墓及随葬品中的绿松石龙形器;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区和祭祀遗存——坛、墩、巨型坑;随葬青铜器成为身份等级的核心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夏都二里头到隋唐洛阳城的五大王都皇陵墓群简介</p><p class="ql-block">洛阳位居天下之中,“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从偃师到涧河、沿洛河不足30公里长的距离内,依次坐落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和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造就了“五都荟洛”的独有历史现象;从邙山之巅到伊河之滨,排列着东周王陵、东汉皇陵、曹魏皇陵、西晋皇陵、北魏皇陵、唐恭陵等皇家陵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皇家陵墓群。都城与帝陵的沧海桑田,共同述说着悠久的都城制度和丧葬文化。</p> <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偃师商城、西周洛邑王城宫殿区平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残酷的人殉人牲制度在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商至高峰,商晚期以后逐渐衰退,春秋战国时开始用俑来代替活人,秦汉以后衰落,东汉至魏晋南北朝跨越至明清时期又有所回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周王城宫殿区、东汉洛阳城平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丧葬救济和抚恤制度,始于汉,盛于两宋。两宋普及了官家丛葬——漏泽园:凡战死士兵、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由官家丛葬漏泽园,极富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魏、隋唐洛阳城平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拜游洛阳古墓馆,研学了解中国不同朝代墓葬制度和文化,研讨自古以来的中国人生观,丧葬观,了解古人循归墓葬场所,体会朝代更迭和个人荣辱兴衰变化,坦然理解看待当下这个星球级宇宙里的国家、团体和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墓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p> <p class="ql-block">……这就让人不禁浮想联翩:人类从哪里来?人类现在在哪里?人类未来走向哪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目录</p> <p class="ql-block">……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的边界在哪里?目前的认知是:宇宙一直在膨胀中,且有限无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p> <p class="ql-block">……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方兴未艾,中国无人探测器目前已成功登上或探测月球、火星、太阳,初步建成太空站、天链系统,北斗系统成功运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者归处——洛阳历代帝王陵墓3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陵寝制度之始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从战国中期开始,君王坟墓开始称为陵。人们以山陵象征帝王的崇高地位,这是皇权至上的表现。因此帝王的去世比作“崩”,即山崩。历代帝王为死后所营建奢华的陵墓,即是期望继续生前的权势与享乐。</p><p class="ql-block">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不仅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之地,更是他们钟情的长眠之所。洛阳邙山陵墓区主要有万安山帝陵南兆域、东周周山陵区、东周王城陵区、偃师景山唐陵区、伊川和宜阳战国五代陵区共六大帝陵兆域,分布密集,数量众多,延续年代长久,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群。</p> <p class="ql-block">……宇宙靠能量运转,到处充斥着能量、能量场:潮汐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电能、能源能、核能、引力波……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就是能量的有效聚合过程和阶段或必然结果。反之有机物变无机物,则导致能量被析分、弱化,以至散失……</p><p class="ql-block">……概以类推,尘埃若此……草根若此……微生物若此……病毒若此……植物……动物……人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1商代王陵</p><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遗址王陵区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岗、武官村北地的一片高地上,共发现有12座带墓道的大墓和一座未完全建成的墓葬。其西区为大墓,东区除大墓外,还发现大规模的祭祀坑,应为商王室祭祀祖先用的公共祭祀场。大墓之间分布的小型墓,可能为陪葬墓。殷墟王陵开创了中国帝王陵寝制度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就人类现有社会实践认知看,能量的最佳载体无疑是人类、及其灵魂——望文生义,灵长类的魂魄,是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残酷的人殉与牲殉</p><p class="ql-block">人殉是为侍奉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用作仆役的奴隶。</p><p class="ql-block">人牲,又称人祭,多是外族俘虏,即把人作为祭品,像牛、马、羊一样杀戮,以人肉为盛馔,供奉神灵,以表敬意,祈求神灵消灾赐福。</p><p class="ql-block">人殉、人牲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出现,到商代发展到高峰,商代晚期以后逐渐衰退,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用俑来代替活人。秦汉以后,人牲人殉制度走向衰落,在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明清时期又有所回潮。</p> <p class="ql-block">……俗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下熙攘,皆为利益。其实说到底,也就是资产,归根结底是能量!资产析分化解与聚合归集过程是装饰,装饰从根本上讲仍然是或者依赖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周贵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洛阳北窑</span>墓葬</p><p class="ql-block">洛阳是西周首都洛邑成周的所在地,这里居住着大批西周贵族、“成周八师”将士和从殷都安阳迁来的殷遗民,他们长期定居生活或驻守在洛阳,死后埋葬于此,留下了众多西周墓葬,其中北窑西周墓是西周的贵族墓地,最具有代表性。</p><p class="ql-block">北窑西周墓地位于瀍河回族区北窑西、邙山南,1963年春至1973年期间,发掘西周墓葬348座、马坑7座,共355座,分属西周早、中、晚各个时期。从墓葬的形制、出土的器物来看,它应当是西周王室贵族的公共墓地。墓葬的大小、棺椁和随葬礼器反映了严格的等级和身份地位,出土青铜器铭文上有“周王妃王妊、丰伯、虢公”等,反映多数墓主人应当是西周时期的高级贵族乃至王室成员,他们生前一般担任周王朝的高级官吏。</p><p class="ql-block">西周贵族洛阳北窑墓出土器物与铭文</p> <p class="ql-block">……自然科学把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生命来源于有机物;灵魂来自于生命,是物质和意识的高度统一体,而物质和意识通过能量合二为一;灵魂普遍存在于生物世界,其终极体现是能量及其等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周贵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洛阳北窑</span>墓出土器物</p> <p class="ql-block">●……话题涉及到生物灵魂,历史上曾经分别人类、动物、植物,先后进行过著名的灵魂科学实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青阳古冢</p><p class="ql-block">两汉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富开拓精神的时代。洛阳在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所在,也是关中东出的门户;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经济发达,人口繁盛,遗留下来的汉墓数量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洛阳目前已发掘的两汉墓葬达万座以上。</p><p class="ql-block">洛阳汉墓承上启下,是中原地区汉墓的典型代表。墓葬形制多样,出土文物丰富,囊括汉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两汉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关于人类,麦克特嘉通过检测人类尸体重量的时段变化,先后进行了灵魂称重、灵魂照相、灵魂出窍三种实验,结果显示了灵魂有重量、灵魂出窍导致人类尸体有时段变化、如雾般微发光体现象,客观说明了人的灵魂是存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汉尚马之风</p><p class="ql-block">在和匈奴的作战过程中,西汉王朝最薄弱的就是战马不足,用步兵对骑兵显然毫无胜算。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匈奴人唱着悲歌退出河西走廊,汉朝得到了水草丰美的山丹地区,驯养军马,从而可以和匈奴一较短长。</p><p class="ql-block">有了充足的马源,百姓又热爱养马,马就成了当时生活中最重要的动物。政府颁布复马令,即百姓家中养一匹马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这极大地提高了民间养马的积极性,使得马匹遍布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普通百姓出门都有马骑,如果谁出门骑的是母马,甚至会被笑话。</p> <p class="ql-block">★……至于动物,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证明‌动物有三个特征‌可以佐证其灵魂存在:感知情感和情绪‌——动物能够感知人类的情感变化,并且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预知和感知危险‌——动物具有预知危险的能力;照顾弱小和感恩帮助‌——有些动物不仅会照顾自己的小宝宝,还会对其他弱小生物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爱心。这些特征表明动物不仅具有感知和表达情感的能力,还能够在关键时刻预知和感知危险,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照顾,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动物的“灵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仕女乘骑汗血宝马</p> <p class="ql-block">★……关于植物,测谎仪专家克利夫·巴克斯特(Clive Baxter)的植物,就是将测谎仪传感器安装到植物的叶子上进行测试,结果证明了,植物也许并非只是简单的生物体,它们可能拥有某种形式的意识,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甚至体验情绪。另有植物实验显示,被人类持续进行语言攻击的植物枯萎了,而被夸奖的植物则生长良好。这个实验结果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像动物那样的神经中枢组织,但它们能够对周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具有趋利避害的特性,更说明植物对人类的语言有一定的反应,客观确定了植物具有某种程度的意识,间接客观说明植物具有某种程度的灵智反应……说白了,植物也有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偃师佃庄东汉刑徒墓地</p><p class="ql-block">刑徒是秦汉时期对被判刑并押解到工地服役罪犯的总称。洛阳作为东汉时期首都,宫殿、陵墓、路桥、冶金等方面需要大量人力与物力,免费的人力资源刑徒,既要忍受强制性的劳役折磨,还常因军卒虐待、酷刑与疾病致死。清末《陶斋藏石记》和《恒农冢墓遗文》有过记载刑徒砖的出土。</p><p class="ql-block">1964年洛阳南郊发掘了522座刑徒墓,均为窄小且密集排葬的长方形竖穴土坑,薄棺装殓,很少随葬品。刑徒大多为男性青壮年,脊椎骨处均有劳损痕迹,有的骨骸上还留有被器械刺杀、砍击造成的创伤。墓内一般随葬刑徒砖,砖上镌刻死者姓名、刑名、郡县狱名和死亡日期等,由此得知其死亡时间在东汉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至延光四年(公元215年)。砖刻的铭文虽任意草率,但却让后人感受到质朴率性和奔放不羁之美。</p> <p class="ql-block">……以上,恰好印证了万物皆有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志•魏书•文帝记》墓葬制度</p><p class="ql-block">夫葬也者,藏也,</p><p class="ql-block">欲人之不得见也。</p><p class="ql-block">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p><p class="ql-block">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p><p class="ql-block">为棺椁足以朽骨,</p><p class="ql-block">衣衾足以朽肉而已。</p><p class="ql-block">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p><p class="ql-block">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p><p class="ql-block">——《三国志·魏书·文帝纪》——</p> <p class="ql-block">……历代都不乏追求长生不老者,诸如皇家、修行者……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千古一帝-秦始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墓葬制度改革,成本降低——「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棘铜驼</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民族融合的时代,期间曹魏、西晋、北魏均以洛阳为首都,长期的战乱使中原大地经济凋敝、民生艰难,文化传承也是步履维艰。为规避东汉末年疯狂盗墓的教训,加上国力下降,统治阶级不得不提倡薄葬之风,汉代多室墓消失,带有甬道和长斜坡墓道的单室墓出现。随葬甲胄武士俑、家奴俑、牛车模型的风气风靡一时,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时人感到生命脆弱的一面,同时,墓前的墓碑移到墓内,记载死者身世的墓志成为丧葬制度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历史证明,真正的永生者,是物质和(意识)思想。宇宙间到处都是携带能量的物质,渺小至尘埃,旷远若星辰,花🌸草草,飞禽走兽……真正永生的意识,其实就是能够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携带正能量的深具文化内涵的实践理论体系——思想。有思想的生命体,灭失后注定产生能量各异的灵魂。所谓传承,一种情况就是生者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继承(既有思想又有血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生者和逝者的灵魂交流和继承——血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制解读</p><p class="ql-block">西晋时期,制度多袭取汉魏旧制。晋之明器制度,经历了魏晋之际的薄葬之后,汉代以来流行的随葬器物趋于衰减,而以牛车为中心的男女侍俑、武士俑、镇墓兽在内的随葬模式兴起,反映出了当时士族及贵族人物的真实生活。</p><p class="ql-block">与汉代墓葬相比较,晋代墓葬布局简化,面积减小,多为单室墓,于是墓室功能布局集中,但仍然不改微缩再现宅第的习俗,由直接模仿居室变为更简洁的象征性表现。</p><p class="ql-block">■曹魏白玉杯</p><p class="ql-block">和田羊脂玉制成,直筒,圜底,下带圈足,口径5,高13厘米。杯体抛光细润,线条流畅,无任何装饰,给人以“美在天然”之感,与魏文帝曹丕极力倡导简朴的社会风气相吻合,反映出魏晋时期超凡脱俗的时代精神。</p> <p class="ql-block">……生前积德行善、广结善缘、具通俗易懂文化思想(譬如《山海径》、《甲骨文》、《论语》、《孙子兵法》、《鬼谷子》、《秦朝政治制度》、《资治通鉴》、《史记》、《战争论》、《人权宣言》、《海权论》、《资本论》、《囚歌》、《沁园春•雪》、《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论持久战》、《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矛盾论》、《实践论》……)者,逝世了,可能会被人念想,可能在人群中永生,可自己无法感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帝陵</p><p class="ql-block">北宋帝陵位于巩义市芝田镇、西村镇、回郭镇和巩义市区,占地总面积约180平方公里,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著名帝陵之一。宋陵按照地形堪舆和山水风脉选址,坐北向南,东南穹窿,西北低垂。陵园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四部分组成,围绕陵园建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宋陵石刻至今尚存1027件,每座帝陵均有望柱、瑞禽等58件石刻,每个后陵有34件,其他陵墓的石刻数量、规格因等级而有差别。</p> <p class="ql-block">……以科学的视角看,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地球到太阳系,从太阳系到银河系,从银河系到宇宙,从绝对地运动(变化)到相对的动态平衡……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规律,就是一直在变,诸如母系、父系、族群、部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所有这些变化,莫不以能量为基础……当然啊,有趣的灵魂在其中起到了水到渠成、水涨船高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丧葬救济和抚恤制度,始于汉,盛于两宋官家丛葬——漏泽园</span></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残酷的战争与重赋,带来了各地规模不同的刑徒和戍卒墓地。这些墓大多排列无序、葬式不一,墓坑多呈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状,墓坑中没有棺椁和随葬品。经鉴定,刑徒绝大多数是男性青壮年,脊椎骨有明显的劳损痕迹,有的骨骸上留有被器械刺杀、砍击造成的创伤。这表明刑徒多是在强制性的沉重劳役下折磨致死,有的是受酷刑死亡或遭残杀的。</p><p class="ql-block">三门峡湖滨区宋代漏泽园丛葬墓地</p><p class="ql-block">中国自古就有丧葬救济和抚恤制度,始于汉,北宋最盛。漏泽园墓地为宋代官设的丛葬地,凡战死士兵、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由官家丛葬,称其地为“漏泽园”。作为社会公共坟场,漏泽园在两宋各地非常普遍。</p> <p class="ql-block">……客观来讲,当今人类文明之碑已矗立到相当高度。假设人类所处这个星球持续存在,或者开发利用了其他类地星球……假设人类在这个星球或者开发利用了其他类地星球而持续存在……假以时日,人类文明必将站到一个新的更高的维度,因应着“宇宙一直在膨胀中,且有限无界 ” ……人类生机勃勃,那满是欲望的理想野心无限大……同时人类充满了睿智的做法:尊重自然,爱护生命,勤奋努力如蜜蜂,像蚂蚁……</p><p class="ql-block">……毕竟草木一秋,人活一世……</p><p class="ql-block">……循环往复,周而复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历代墓葬装饰——彼岸丹青</p><p class="ql-block">彼岸理想的空间营造,关系到往生者的安宁和后代子孙的平安富贵,因此墓室环境和葬具装饰显得尤为重要。从对棺椁的髹漆彩绘,到仿地面建筑装饰的墓室石刻、砖雕、绘彩等,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现实社会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习俗。</p> <p class="ql-block">……拜游洛阳古墓馆过后这么多天,读者一边归集研读拍照搜集到的洛阳古墓资料、美篇草稿,一边思考……一边冥想……让人震撼却又现实却又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类墓葬制度的实质表现,不仅象极了、简直就是完全的动物世界丛林法则,优胜劣汰,自然血性,争夺食物和配偶权……当然也对着哩,人类毕竟也是动物,不过是灵长类动物……不过,无论怎么发展,人类终究摆脱不了这个最基本的法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历代壁画墓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推而广之,这也就是这个星球上、或者未来大规模拓展到其他星球的人类赖以生存、生生不息的源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10.3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4.11.29终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周棺椁漆绘</p><p class="ql-block">棺椁制度是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经过夏、商、西周的发展,至东周已发展成为一套等级分明、规整统一的制度。棺椁作为亡者身份地位的象征,对其装饰则可追溯至晚商时期,旨在比拟在世的居所雕饰风格,以表现贵族的礼仪。</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p><p class="ql-block">画像石是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最早见于西汉早中期,东汉时期达到鼎盛,之后逐步走向没落。中国发现画像石的地域很广,主要分布区域有四个:一是河南豫南、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其它地区也有发现。</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墓之所以集中出现在以上四个地区,有一定的历史条件。汉代这四个地区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田水利和冶铁业都很进步,为画像石墓的修建提供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洛阳地区发现的画像石墓不多,一般多在墓门上刻铺首、门楣上刻青龙、白虎等汉代惯用的纹饰。洛阳发现西汉时期的画像空心砖墓数量较多,画像石墓则较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石椁墓不是洛阳一带传统的墓葬类型;另一方面从材料的采集制作、纹饰的刻画到墓葬的构筑,画像砖墓都要比画像石墓相对容易。</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刻表现题材广泛,一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二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三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偃师后杜楼村石椁墓</p><p class="ql-block">1986年在偃师城关乡后杜楼村发掘了5座石椁墓,分别是 M1、M2、M24、M27、M34,石椁墓的石质均为红砂岩,椁板加工规整,部分椁板上刻有画像。</p> <p class="ql-block">■一种特殊的随葬品——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墓志的发展演变简史</p><p class="ql-block">墓志是指埋入幕中记载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载体,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的。墓志起源于东汉,那时盛行在墓前立碑,墓志很少。魏晋时期严禁在墓前立碑,因而人们就把墓碑埋入墓中,其形式和内容都与地面上的墓碑相同,只是形体缩小而已。这时墓碑的形状并不固定,有圭形、竖长方形制。南北朝后期,墓碑逐渐定型,志石多呈方形,以保护墓志文字的墓志盖开始流行,起初其形制与志石相同,后来演变为盝顶式。志盖初为素面,后来墓志盖题名正式出现,标志着墓志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志盖多呈盝顶形,也有个别作龟形的。志文的内容也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文体,首先叙述死者姓名、籍贯和家世谱系;再记其生平事迹,官职履历,并颂扬其政绩德行;最后记其卒葬年月和葬地;志文后为四字韵语的“铭”,以表达悼念哀思之情。后来各朝基本延续这种形制,直到民国,墓志逐步消亡。</p> <p class="ql-block">5第五部分</p><p class="ql-block">洛阳出土墓志集粹</p><p class="ql-block">■魏碑唐志</p><p class="ql-block">墓志是古代墓葬中重要的衬葬品,其功用应是志人与志墓的结合。除标示墓葬位置外,更主要的是要将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德行铭刻在石(或砖、瓦)上,以追悼死者、慰藉生者、闻达后人及告慰地下神灵,“将以千载之后,陵谷迁变,欲后人有所闻知”。</p><p class="ql-block">墓志产生的时代形成与使用始于两汉时期,以石材为主。作为出土文物资料的一种,它既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又是传世文献资料的补充,具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元暐墓志</p><p class="ql-block">元暐墓志系北魏武泰元年(公元528年)三月十六日刻,高、宽均85厘米,厚18厘米,魏楷33行,每行33字。志文记述:元暐,字仲囧,太祖道武皇帝六世孙,孝文帝时出任辅国将军谏议大夫、中书侍郎,后累任光州刺史、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泾州刺史、秦州刺史等要职。据《魏书·萧宝夤传》记载:孝昌三年十月杀南平王仲囧,是月谋反。死后被追封卫大将军尚书左仆射雍州刺史。</p><p class="ql-block">墓志反映了北魏社会动乱,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为研究北魏史和墓葬形制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元邵墓志</p><p class="ql-block">元邵墓志拓本高、宽各97厘米,38行,行38字,魏碑正书,字迹刚毅,当为书法上品。元邵《魏书》、《北史》均无传,据墓志称元邵,字子开,高祖孝文皇帝之孙,丞相清河文献王之第二子。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四月之前,元邵为常山郡王,并以贵族身份领有平南将军、散骑常侍、中军将军等历项军职。</p><p class="ql-block">武泰元年四月发生了尔朱荣屠杀灵太后以下诸王贵族公卿两千余人的“河阴之变”,元邵就是当时被杀者之一,死时年二十有三。尔朱荣为巩固其统治又上书元子攸,追赠“河阴之役”死者的封号,元邵被追赠侍中、司徒公、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并谧曰“文恭王”。元邵妃为安定胡氏僧洸(胡国珍之子)之女,兄元亶娶僧洸子宁之女为妃,姊孟蕤(元怿之女)嫁给胡国珍之子祥为妻,胡国珍就是胡太后的父亲。北魏后期门阀观念极盛,元魏宗族与胡氏互通姻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p><p class="ql-block">元邵墓志对于研究鲜卑族起源、元邵的身世以及北魏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和社会矛盾,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裴祗墓志</p><p class="ql-block">裴祗墓志,石质,长方形,高43厘米、宽20厘米、厚4厘米,其下有榫,插置于长方形石座上。志文为隶书,刻在正背两面。志文曰:“晋大司农关中侯裴祗,字季赞,河东闻熹人也,春秋六十有七,元康三年七月四日癸卯薨。十月十一日已卯安措。太夫人东莞东武伏氏,夫人秦国陈仓马氏………”</p><p class="ql-block">墓中埋葬裴祗一家老少三代四口人,他们死于晋惠帝司马衷元康三年(公元293年),正值西晋“八王之乱”初期。由此可知造成该墓形制独特的原因是墓主之间的辈分关系,裴祗之母为长辈,葬主室,裴祗及其妻低一辈,葬侧室,裴祗之女又低一辈,葬在侧室旁的耳室中,体现了严格的长幼尊卑次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国、西汉洛阳画像空心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像空心砖产生于战国时期,流行于西汉。西汉的洛阳是河南郡洛阳县,河南县治所,处于“天下咽喉”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著名都市,这里居住着不少重要的上层人物,这些画像空心砖墓,就是属于这些人物和他们的眷属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洛阳出土的画像空心砖,形状有长方形、三角形、长条形、两端带榫的长方形空心砖等,空心砖形状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在墓室所处的位置不同,模印的图案内容也不相同。四壁主要是表现墓主人生活的拱揖迎拜、驯马、谒见对语、虎和马等,门额则是代表升仙思想的扶桑、青鸟、仙鹤和白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墓室是逝者的长眠之所,墓内深邃幽黑,精美的图像可以起到点缀墓室氛围的作用,陪伴逝者在九泉之下获得心灵的满足。</span></p> <p class="ql-block">■西汉画像石椁墓</p><p class="ql-block">出土时间:1986年</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洛阳偃师后杜楼村</p><p class="ql-block">所属年代:西汉晚期(公元前86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所属形制:汉画像石墓,包括两个主室和一个耳室,主室之间有一堵隔。</p><p class="ql-block">1986年,在洛阳偃师城关乡后杜楼村以北发掘了30余座汉墓,墓葬类型有土洞墓、空心砖墓和石椁墓。编号为M1、M2、M24、M27、M34的五座石椁墓,是形制基本相同的洞室墓,由墓道、耳室、土洞墓圹和石椁室组成,近南北向。椁室用条形石板和方形石柱砌成。呈长方形,平顶,墓门和部分椁板上刻有人物、羽人御龙、龙、虎、马、犬、玉璧等画像。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可以断定石椁墓的年代为西汉晚期。此类墓采用部分构件搭建。</p> <p class="ql-block">■西汉画像空心砖墓</p><p class="ql-block">所属年代:西汉中晚期(公元前86年一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墓葬形制:空心画像砖墓,平面呈长方形,墓顶为平脊斜坡式</p><p class="ql-block">出土器物:铜鼎1件,陶鼎1件,陶罐2件,铺首衔环4件,铜勺1件</p><p class="ql-block">墓葬、壁画情况:这座西汉中期的单棺单室墓,建筑材料是特制的空心砖。墓门左右立柱是模印柿蒂、菱形和龙纹图案的柱形空心砖。门楣正中是代表祥瑞的浮雕鹿头,门额由对称的空心砖拼合而成,图案有朱雀、扶桑树、虎、鹤等。墓室顶部由“亚”字型空心砖与坡面的长方形空心砖扣合而成。四壁用画像空心砖砌筑,砖面上模印有人物、马、虎、树、鸟等画像,表层施白、红、黑彩,以红色线条画出轮廓,形象生动逼真、鲜艳夺目。</p> <p class="ql-block">■东汉天象神兽壁画墓</p><p class="ql-block">出土时间:1983年</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洛阳金谷园村</p><p class="ql-block">所属年代: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所属形制:由墓道、前甬道、前堂、耳室和后甬道、后室组成的砖室墓</p><p class="ql-block">墓葬主人:夫妻妾合葬墓,姓名不详</p><p class="ql-block">出土器物:陶壶、陶仓、陶井、陶案、陶灶、陶耳杯和铜镜、铜钱等</p><p class="ql-block">墓葬情况:此墓可能为一夫一妻一妾的合葬墓,墓葬由墓道、前甬道、前堂、耳室和后甬道、后室组成。前堂左右各有一耳室,象征厨房和车马间,前堂和后室均为穹窿顶,象征客厅、卧室。出土有铜镜、铜钱。</p><p class="ql-block">壁画情况:前堂墓顶和四壁上绘有壁画,墓顶绘天象图,门里绘士卒、侍女,耳室外绘昆仑神树珠树,前后室之间的甬道绘有云气纹饰。</p> <p class="ql-block">■东汉砖石混作多室墓</p> <p class="ql-block">■东汉永康元年墓</p> <p class="ql-block">■新莽壁画墓</p><p class="ql-block">出土时间:1984年</p><p class="ql-block">出土地点:洛阳市新安县铁塔山</p><p class="ql-block">所属年代:新莽-东汉前期(公元8年一公元40年)</p><p class="ql-block">所属形制:砖室墓</p><p class="ql-block">墓葬主人:三人合葬墓,姓名不详</p><p class="ql-block">出土器物:42件,主要有釉陶罐、坛、盘、壶、仓、博山炉、灶、井、铜镜、铜钱、铁剑、石臼等</p><p class="ql-block">墓葬形制: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券顶。东西长5.98、南北宽2.06、高1.96米,顶部西高东低从1.1米处起券,墓室四壁均用砖错缝平砌。</p><p class="ql-block">壁画状况:墓室内壁画分别绘在墓门内侧、墓室南北两壁、后壁、墓室顶。后壁山墙上的宴饮图保存最为完好。壁画的绘制方法是先在砖壁上涂一层极薄的石灰浆,然后着墨赋彩。</p><p class="ql-block">墓葬情况:墓内安葬三人,随葬品主要分布在墓室的西部、东北部和靠墓门处。</p> <p class="ql-block">■多子槅——魏晋时期随葬器物</p><p class="ql-block">多子槅是魏晋时期颇有时代特色的随葬器物,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是用来盛装糕点、果品、食物的,所分成的小格可以将食品按质地和类别分置。器形长方形带子母口,说明当时或有盖或可层叠摞起。此器内分17个小方格,出土方格内有辨识不清的食物残留物,其中一格有鱼骨,且放置在墓室中主祭祀的显要位置,说明这是一件用于墓内祭祀的用品,是墓主人的眷属在墓葬中举行祭祀时盛放祭品用的器具,证实了东汉以来墓中祭奠习俗的流行。</p> <p class="ql-block">■洛阳北魏陶俑</p><p class="ql-block">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历经六帝四十一年。洛阳作为北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出土的陶俑,是这一时代的真实记录。北魏陶俑摆脱了西晋和北朝早期的朴拙形象,在盛极一时的佛教造像雕塑影响下显现陶塑艺术的崭新面貌,生动自然,细节刻画逼真。陶俑人物体态修长,面目清俊,有文官、武卫、骑士、侍从、贵妇、女仆、伎乐、昆仑奴、牛车和骆驼等多种造型,其服饰和类别表现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汇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魏平城、洛阳时代时代</span>镇墓兽俑</p><p class="ql-block">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统称镇墓俑,两对成组的出现在墓葬中是从北魏平城时代开始。镇墓俑一般放置于墓室入口处,是为了保护墓主在冥界不受侵扰,成为墓室中重要的镇墓设施。北魏洛阳时代的镇墓俑组合仍旧为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但在具体形象上,与平城时代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平城时代的镇墓兽以低头为主,迁都洛阳后的镇墓兽以仰视或平视为特点;</p><p class="ql-block">二、平城时代的镇墓兽四肢直立或蹲坐状,四肢直立的特点明显是继承汉晋时期镇墓俑的风格,而迁都洛阳后,镇墓兽不见四肢直立形象,蹲坐状反而成为所有镇墓兽的风格特点;</p><p class="ql-block">三、平城时代镇墓兽身上多有鱼鳞状装饰,迁洛后镇墓兽身上则多为长毛状;</p><p class="ql-block">四、平城时代镇墓兽表情大多较为祥和,而迁洛之后的镇墓兽表现的较为凶猛。</p><p class="ql-block">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北魏时期陶俑风格的变化,也是对墓葬进行断代的主要标准。</p> <p class="ql-block">■唐代石椁线刻</p><p class="ql-block">石椁,是唐代集建筑、绘画、雕凿工艺为一体的特殊丧葬用具。沿袭自汉画像石刻和北朝石棺,这一勒石为葬的传统于唐代石椁臻于高峰,其题材广泛,纹饰精美。技法上追随绘画,强调以刀代笔,足见唐代在中外交流所呈现出艺术的开放包容。石椁墓多集中于长安洛阳的两京及京畿之地,墓主多属皇族成员、贵族高官,其创作者也多来自专业工匠,是唐代审美风格的集中反映。</p> <p class="ql-block">昆仑奴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昆仑指的是南海诸岛和印度洋地区。三国时期的文献中就有昆仑的记载,在唐代各种史书和笔记小说中也多有出现。昆仑人的外貌《晋书》中有记载:肤色黑,螺髻卷发,裸身赤足。他们是途经河西走廊,过敦煌的非洲昆仑人,被贩卖到中原,多做奴仆、乐工,所以被称为“昆仑奴”。</p><p class="ql-block">这件昆仑奴从侧面看去,整个身体紧紧蜷缩在一起,煞是可怜,是个远道而来的“异族人”,留给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壁画——天界图</p> <p class="ql-block">松下老者壁画</p> <p class="ql-block">整体圆形多院墓室,很少见,有点像地坑院,但与现代方形院落出入较大</p> <p class="ql-block">整体多进砖窑墓室</p> <p class="ql-block">整体多进砖窑墓室1</p> <p class="ql-block">整体多进砖窑墓室2</p> <p class="ql-block">整体砖窑墓室</p> <p class="ql-block">整体砖窑双墓室</p> <p class="ql-block">整体砖窑墓室,可见随葬器物</p> <p class="ql-block">整体砖窑墓室,墓道很长</p> <p class="ql-block">整体墓室,墓道很长</p> <p class="ql-block">墓室门特写,胆小的游客,跳过别看</p> <p class="ql-block">圆顶砖窑墓室,很像关中砖瓦烧制窑,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饰非常豪华精美,</span></p> <p class="ql-block">圆顶砖窑墓室,很像关中砖瓦烧制窑,但<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饰精美</span></p> <p class="ql-block">多进式砖窑墓室</p> <p class="ql-block">砖窑墓室</p> <p class="ql-block">空心砖墓室,很像洛阳市偃师区山化镇游殿村老滑堂弟家砖窑形式,不过建材有所差异</p> <p class="ql-block">墓窑窑口持写</p> <p class="ql-block">墓窑顶、掌部持写</p> <p class="ql-block">墓窑顶、掌部持写</p> <p class="ql-block">墓窑顶部持写</p> <p class="ql-block">墓窑特写,壁画特写</p> <p class="ql-block">墓窑特写,壁画特写</p> <p class="ql-block">墓窑特写</p> <p class="ql-block">墓窑特写</p> <p class="ql-block">墓窑口特写</p> <p class="ql-block">墓窑特写</p> <p class="ql-block">墓窑顶部特写,可见壁画</p> <p class="ql-block">墓窑顶部特写,可见壁画</p> <p class="ql-block">洛阳古墓空心砖,为卯榫结构</p> <p class="ql-block">墓窑口顶部特写,壁画特写</p> <p class="ql-block">墓窑顶部特写,壁画特写</p> <p class="ql-block">壁画特写</p> <p class="ql-block">壁画特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