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奶蜜盐读书会留守儿童父母共读群第71期分享会主持词:</p><p class="ql-block">撰稿人:彭澎</p><p class="ql-block">尊敬的主分享嘉宾崔丽华老师,何欣源老师,程琴老师,欧湘荣老师,各位云端相聚的蜜友以及志愿者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奶蜜盐留守儿童父母共读群第71期线上分享会。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来自湖南长沙的彭佩珍。</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学习别人是一种智慧,欣赏别人是一种境界,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善待别人是一种胸怀”是我人生祈望的境界,那“清晰而不失专业的脱口而出”,便是我在奶蜜盐读书会破防的第一目标。我很幸运,借着读书会平台,蜜友给予我一次次历练机会。卖油翁说,无他,唯手熟尔。虽然离达成尚有千山万水,重要的是,我懂了感恩,敢学敢上,且有能力反思、改善甚至道歉。</p><p class="ql-block">我曾在八月第一次参加奶蜜盐共读指导师培训班的学习,感受很深。所以这次六期开班我又追尾去了!重新聆听导师们精彩课程,加深印象深刻记忆,以争取《奶蜜盐》金句信手拈来,《奶蜜盐》文字出口成章。</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我跟随“奶蜜盐读书会”读《奶蜜盐》已经整整四年。可是每次进入共读指导师培训班学习,我仍然有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p><p class="ql-block">古人曰:“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说得便是共读,解释就是互联方可汲取动能;交流有助登高望远。</p><p class="ql-block">在奶蜜盐读书会,给我最大的教诲就是亲子互动情感。这种具有仪式感的阅读,不但多了一份庄严,更增添了一份“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的美好。我们开始坚持重复,通过带领大家深读、精读、读透一本书的方式,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把崇尚《奶蜜盐》生命化教育理念融于家庭生活,从认知改变到行动改变。</p><p class="ql-block">这周我们共读到《奶蜜盐2》教育孩子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隐秘性”,张文质老师有段高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很多挑战,有时候免不了有恶作剧。或是好奇,或是内心有某种隐秘的小捣蛋心灵,或是受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蛊惑,忍不住会参与到一些不太对的事情中,有时候还会惹一些麻烦。这些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是常有的,关键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我要特别强调下,那就是即使孩子犯错了,也不要当众打,不要马上就打,不要当众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用一些羞辱性的语言来批评,应该等到回家以后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教育孩子应该是一件带有隐秘性质的事,应该给孩子留下一些面子,不能因为孩子犯错就让他变得毫无尊严”。</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我们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有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原则,不能随便发怒,一定要了解清楚后再决定怎么办。既不能动不动就把孩子随随便便地打一顿,更不能孩子做了很糟糕的事情还听之任之,该管的时候一定要管。</p><p class="ql-block">今晚我们留守群特邀的四位嘉宾,她们都是优秀的教师,都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让我们雷鸣的礼花,热烈的掌声,隆重欢迎老师们莅临赋能!</p><p class="ql-block">首先上场分享的是来自深圳的崔丽华老师。</p><p class="ql-block">崔丽华老师,祖籍长治,现居深圳。是一位语文高级老师。曾获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深圳市优秀辅导员、南山区优秀领衔班主任、南山区优秀辅导员,南外“十佳班主任”“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等荣誉称号。崔老师长期在一线教学中践行生命教育,2019年获全国“生命教育形象大使”;她还作为深圳市阅读推广人,深桃阅读,曾获广东省南国书香节“优秀阅读推广人”,深圳市十大“校园阅读点灯人”,深圳市最美阅读推广人,南山区首批河读点灯人,南山区“阅读领航者”称号;作为深妇联“阳光家庭教育指导师”,曾帮助很多很多家庭走出育儿困境,提升整个家庭生活品质。热烈的掌声欢迎崔丽华老师隆重登场!</p><p class="ql-block">感谢崔丽华老师精彩分享。她告诉我们张文质老师刚刚新鲜出炉的《父母的关键认知》,她已先睹为快。她今晚分享也是对文质老师在这本书封面上的那句话有感而发。什么话呢?就是“父母是孩子的命运,孩子终究也会成为父母的命运”。她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真的就是要弄清楚,爱阅读就是爱生命,认为,阅读和生命,学习和生命,教育和生命都是相关的。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很好的吃饭,很好的睡觉,或者说我们不能让孩子心情舒畅,那么教育是没有办法渗透的。父母只有及时的友好的回应孩子成长中的各种呼应,才能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建立信任感,建立一种跟父母之间更正常的互动关系,才能培养一个“最棒”的孩子。就是张文质老师说的:身体棒,精神健康,对学业充满热情,对交往不恐惧,处处受欢迎,对自己的人生有美好的梦想,这样的孩子就是最棒的孩子。</p><p class="ql-block">第二位分享嘉宾是何欣源老师。何老师毕业于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深圳市光明区光明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初二年级班主任,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初级社会工作师。擅长合理情绪疗法,咨询时长超600小时,擅长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关系,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指导与建议。擅长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辅助学生家长发现自己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不足,并引导其自发进行改变。今晚是他第二次莅临,带着《父母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话题,赋能奶蜜盐留守儿童父母共读群,掌声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感谢何欣源老师精彩分享。何老师的分享很有特色,散发着浓烈的心理学研究,他分享了在处理父母跟青春期孩子的冲突时,认为“要应对孩子突然出现的自主性,父母需要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并说“其实这种沟通并不难”,那就是“把孩子当成单位里一个‘不靠谱的领导’。相信我们在工作中也经历过这样的领导:不成熟、没经验,也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你当然有义务为他提供建议和参考,因为你们利益相关。可是另一方面,人家毕竟是领导,你总不能用一种吆五喝六的语气说:‘你不听我的劝,将来迟早后悔!’相反,你会用一种尊重的、平和的态度,说:‘领导,这个事我说说我的看法,供您参考。’你提供自己的意见,同时也把做决定的权力交给他。跟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就要用这种姿态”。这方法是不是很有道理?这里的关键就在于,采用一种成年人对成年人的姿态。</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出场的第三位分享嘉宾是来自四川成都的程琴老师。</p><p class="ql-block">程琴,是奶蜜盐共读指导师培训班第六期学员,还是靖书苑蜗牛爸爸家庭教育咨询师。我是在六班的学习群里发现她,她做作业十分用心,学习特别积极,我尤其欣赏她对“奶”元素的自然本能解读。</p><p class="ql-block">她说,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最初的面貌和自己的存在就在我们的呼叫和世界的回应中产生。温暖的回应让我们知道世界是美好的,时刻的满足回应让我们知道世界是安全的,一切触手可及的。让我们知道我是本能全能的,不会拿不到我本能需求的。这就是奶的滋味,塑造最初的世界样子和初始本我。这便是成长的基石。当我试着诚邀她来留守群做分享嘉宾,她毫不犹豫答应,那今晚程琴老师的首秀是分享什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掌声欢迎!</p><p class="ql-block">感谢程琴老师首秀赢得满堂彩。有效陪伴是张文质老师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理念。连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陪伴是一件很难的事,很多父母总是不得其法、小心翼翼;陪伴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需要把各种杂质去除,单纯地去爱,持续地去爱就可以了, 就像奶蜜盐强调的“家庭教育不是去教育,而是去还原。陪伴就是还原最自然的亲子关系。程琴老师分享了她认识奶蜜盐后,持续地学习和践行奶蜜盐的理念。</p><p class="ql-block">她说,随着对奶蜜盐越来越深入的探索,让我更加坚定家庭教育应该要走这样一条能看见孩子的路——生命教育。我也将持续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持续传递给更多的家庭,惠及更多的父母和孩子。</p><p class="ql-block">最后压轴出场的嘉宾是欧湘荣老师。欧湘荣老师来自湖南衡阳县蒸阳学校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第九届教育行走9352号营员,第四期奶蜜盐共读指导师,今晚是她在我们奶蜜盐留守儿童父母共读分享会的首秀,带着:“隐秘性”教育:在孩子身上看见更好的自己的话题,欧湘荣老师有什么感悟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她的分享,掌声欢迎湘荣老师!</p><p class="ql-block">感谢欧老师的精彩分享。欧老师有两个孩子,用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从她的分享可以得出,她特别认同张文质老师提出的隐秘性教育,让他在孩子身上看见了更好的自己。她分享她的妈妈就总是选择关起门来,耐心教育他们的,她说妈妈的这些智慧与做法,不仅维护了家庭的和谐与尊严,更在我们心中埋下了理解与包容的种子。这种隐秘性的教育既保护了我们的自尊,也让我们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所以特别认同张志老师提出的隐秘性教育,让他在孩子身上看见了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每一个奶蜜盐故事的浪花,都能激起一片紫色奶蜜盐海洋。当我们还在屏息聆听,用心感知,意犹未尽,时间就来到我们说再见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亲爱的蜜友,母性的满足,智性的启迪,灵性的激扬。无任您遇到什么家庭教育难题,我们读书会留守群始终陪伴着您,与您并肩而立!</p><p class="ql-block">孩子的成长黄金期只有几年,来日虽方长,但再多的金钱和物质,怎么弥补得了孩子曾经缺失的爱的陪伴?所以把孩子带在身边吧,实在不行,也做好远程陪伴,拿起手机每天和孩子视频,听听孩子的声音,看看孩子的气色,你追踪的热切目光,胜过你给孩子的任何物质补偿。</p><p class="ql-block">再次由衷感恩夏校创建的这个平台;</p><p class="ql-block">感谢崔丽华,何欣源,程琴,欧湘荣四位老师不辞辛劳的精彩分享;</p><p class="ql-block">感恩为留守群默默付出的所有志愿者;</p><p class="ql-block">更感谢感恩群里蜜友的热切陪伴和积极互动。</p><p class="ql-block">最后,热烈祝贺奶蜜盐读书会留守儿童父母共读群第71期线上分享会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下周五我们再见哦!</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颁奖典礼。</p> <p class="ql-block">爱阅读就是爱生命</p><p class="ql-block">主讲嘉宾:崔丽华</p><p class="ql-block">张文质老师刚刚新鲜出炉的《父母的关键认知》,文质老师在这个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说“父母是孩子的命运,孩子终究也会成为父母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公布一组数据,我国成人的图书阅读量为4.75本,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为3.4本。也就是说,这两个数字加起来也才八本多一点。而我们大家知道的是,在全球阅读量的排行榜上,以色列是公认的全球阅读量最高的国家,他们的人均阅读量是64本。俄罗斯55本,全球排名第二,而德国是47本,奥地利为43本,美国和日本平人均阅读量在40本,排名第五,即使印度的人均阅读量也有30本。</p><p class="ql-block">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什么呢?其实首先我想到的就是我们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这个共读共读会的意义就非常的重大。</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就结合张文质老师的《父母的关键认知》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阅读,关于做父母,我们究竟还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啊?</p><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我们老是想着怎么去教育孩子,其实不然,我觉得我们应该想想我们应该怎么教育自己。我们自己做明白了,可能孩子就会跟着好起来。</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与阅读是有关系的,《论语》有句话,“不读书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其实就告诉我们,不读书,真的你都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说话和交谈。还有就是宋代诗人黄庭坚:一日不读书,沉在其中,两日不读书,语言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人来说,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应该就是我们人是可以阅读和写作的。那我们这个共读群呢,就我们的留守儿童共读群,我们的父母们是可以读书的,我觉得我们已经走在了全国很多人的前面。</p><p class="ql-block">我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滋养,是我们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可以让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读了《奶蜜盐》,读了《父母的关键认知》,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如何做一个更好的父母。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共读意义就在于此。</p><p class="ql-block">张文质老师在《父母的关键认知》这本书的第52页第4节——父母要避免犯常识性的错误。里边就提到了这一点。 那么文质老师是怎么剖析的呢?他提到了几种,就是父母应该避免犯的常识性错误,比如说第一种是消极,就是我们不能用消极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第二种就是当众教育,所以就是佩佩刚才说的那个我们不能当众教育孩子,这个教育孩子是一个科学的,是需要隐秘的一种行为。第三就是不能不分时间的教育孩子,第四就是不能拿自家的孩子跟别人比较。第五是不要在气头上教育孩子。第六点是旧事重提,老师抓住孩子的过失不放。我觉得这些恰恰是我们作为父母确实容易犯的错误。</p><p class="ql-block">我在回顾我自己教育孩子或者在对待我的学生的过程中,我是怎么来避免这些错误的呢?我自己也是需要反思的。</p><p class="ql-block">第一呢,就是说我对于不分时间教育孩子这一点确实心有感触,因为什么,因为我在跟我们的学生沟通的时候,有的时候中午他们吃饭的时间就是比较多,我跟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还会跟他们讲讲笑话。就是我们需要给孩子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孩子在愉悦当中,,他们才能吃好饭,他们才能玩好,他们才能睡好,他们才能愉快的去学习。所以我觉得真的不能不分时间的去进行教育。</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曾经在过去的时候,有一次我教育学生,正好是他吃饭时间,然后那个时候他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他老是打同学,无端端的去搞事情。所以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也没有读张文质老师的书,或者自己的教育理念也不够。我就在他吃饭的这个时间把他拉出来教育了一顿。结果教育完了之后,我就发现孩子已经吃不下饭了。然后,他如鲠在喉,然后他就告诉我,他很难受,肚子痛。然后,他又要呕,我说,你没吃饭怎么就呕?你赶紧去吃吧。他说,老师,我吃不下。他就去吐了,真的就吐了,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反应?</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真的就是要清楚,其实这个阅读和生命。还有学习和生命,教育和生命都是相关的。如果我们不能够让孩子很好的吃饭,很好的睡觉,或者说我们不能让孩子的心情舒畅,其实教育是没有办法渗透的。那我们作为父母,就更应该知道这一点。让孩子开心是非常重要的,更不能在孩子吃饭的时候对他进行进行一些言语上的攻击,或者指责,或者怎么样。所以我现在也是感觉到这个文质老师总结的非常非常的棒。</p><p class="ql-block">在文质老师这本书57页写到。父母要去解读孩子的心灵,要有保护孩子心灵的意识,要始终把孩子的生命尊严、独特性与发展潜力放在第一位。我觉得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孩子的生命,孩子的尊严和独特性是最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自己。我带每一届一年级,都会讲一个绘本故事《小威向前冲》。我要让孩子看到他就是那个亿万个精子当中游的最快的那个小精子,所以它的生命,它能够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它就是非常非常宝贵的。而且他就是那个最强大的才能够诞生的个体。所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独特性,他就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自己呀。即使有的孩子说,老师,有人跟我叫相同的名字,我说叫相同名字也代替不了那个独特的自己。哪怕是双胞胎生出来,有很多基因都是一样的,那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独特性,有尊严的活着,是非常重要的。每次我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我们的孩子腰板儿都立刻挺直了,原来我那么厉害,他的自信心,他的尊严感立刻就可以建立起来。我建议大家可以给一年级的孩子讲讲这本书,真的可以很好的调动孩子的自信心和生命动力。我们在自己共读时,要传递给孩子什么?我觉得要告诉孩子,我们可以自己阅读,我们还可以一起读。告诉孩子阅读是心灵的一种滋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孩子会被各种电子游戏、短视频给占用。刷短视频,不知不觉就可以过几个小时。所以,生活中的很多琐碎的事件,会让我们的心灵被这些喧嚣所侵蚀。所以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一起来捧起一本儿书,捧起一本儿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就像我们不能每天都见到张文质老师,其实我们每天都可以见到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读张文质老师的书,所以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我想张文质老师应该改造了很多父母的观念,很多老师的观念。因此,真的可以证明雨果说的这句话,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什么?就是无论我们是父母共读也好,让孩子读书也好,要告诉孩子一些道理。阅读就像一股清泉,可以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当我们打开一本书,其实就是和高尚的人在对话,就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们能够在书里边看到不同的风景,听到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我们现在也可以做一个冥想,跟我们的孩子也一起冥想: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坐在软软的沙发上,捧起了一本喜欢的书。我们深深的被这个书里的文字所吸引,比如我们和孩子一起共读《企鹅旅行记》。那我们就可以跟着尼尔斯,一起骑着大白鹅飞越瑞典的壮丽山河,好像我们也已经看到了瑞典广袤的森林,清澈的湖泊,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淳朴和善良。或者我们跟孩子在阅读《西游记》,跟着孙悟空上天入地,降妖除魔。守护唐僧西天取经,我们还看到了孙悟空的不容易。有时候孙悟空要去打妖怪,还常常被唐僧责怪,也能够看到取经路上的艰难。所以,这种跨越时空的体验,就让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一方天地,而是延伸到天地之间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我们还可以想象,而此刻。阳光正洒在我们的身上,整个世界都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和孩子在一起阅读,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所以我想说,最好的阅读就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共读,亲子阅读,所以阅读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陪伴。和孩子在一起,当下沉浸其中,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们在书的世界里,可以忘记很多的烦恼,可以和作者一起有心灵的对话,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生活,也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反思,在阅读中增长思辨的能力,引起思考,和孩子一起讨论。文质老师在《父母的关键认知》里边,他还有一章是“父母之道是向孩子学习”,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现在就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比如说我去福田二实的那些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在深圳忙碌着打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阅读。我就跟孩子们说,你们懂得阅读了,你们能不能在父母闲暇的时候,读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呢?把你读到的书分享给你的爸爸妈妈呢?所以,我就觉得我们的父母确实如果没有时间的话,我们可以去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引导,那就是向孩子学习。我们低下头来向孩子学习。文质老师在书里边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所以我觉得这一点说的非常的好。就是童年的经历呀,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基础。那么,所以作为父母呢,我们第一项工作就是要保障孩子的生命本身。我们说生命教育,阅读也是生命。每一个当下都组成了我们生命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所以今天跟大家在一起共读,那也是延展了我自己的生命啊,觉得特别的殊胜。所以,作为父母呢,首先要保障孩子生命的安全,就是身体的安全。父母要有强烈而坚定的意识,作为父母,首先要保证孩子的生命安全,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第二,就是父母要保障跟孩子之间有身体上的亲密交往。有时候,我们的肌肤啊,是有饥渴感的。其实,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子,就是需要拥抱,需要抚摸。让孩子闻到父母的气息,这都是文质老师提倡的。</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教会孩子怎么做,他内心会升起了一种“我可以”的力量感。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我可以。孩子的童年真的是会影响他的一生的。所以呢,在本书的第95页,文质老师就提出要培养最棒的孩子。并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我觉得写的也特别好。身体棒,精神健康,对学业充满热情,对交往不恐惧。处处受欢迎,对自己的人生有美好的梦想,这样的孩子就是最棒的孩子。我想回应一下文质老师的这段话,我的教育理念跟文质老师的理念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传递孩子的健康理念,首先要健康。身体健康了,就会带动着他的精神健康起来。文质老师强调说对学业充满热情,这一点要跟文质老师切磋一下。其实,在学校教育这个领域里边。真的不是每个孩子都对学业有热情。我最近做了一个调查,我让我们班孩子写你最喜欢做的10件事和你最不喜欢做的10件事。结果,连我们班的学霸都在不喜欢的一边写上了我不喜欢做作业。因此我反思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喜欢做作业这件事情,会不会每一个孩子在小学时都不怎么喜欢?还有我们的作业是不是形式啊内容啊也没有很好的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热情。当然,不喜欢写作业也不能完全证明他们对学业没有热情。我的观点是,人的爱好多种多样。如果孩子对学业没有热情,至少我们要发掘他的一个成长优势,要么对剪纸有热情,要么对打网球有热情,要么对打乒乓球有热情,要么他对阅读有热情,我们需要找到孩子一个成长点。对他进行正确引导,慢慢的在他热爱的地方,看到学业是目前自己成长当中最必要的,也许不是最喜欢的,但是他知道是最重要的,必须完成好他。这样也会达到我们育人的目标。</p><p class="ql-block">……我们做父母,要带着觉察去说话,带着觉察去在孩子面前做事情。所以,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尤其要注意让孩子多动手,多创造机会分担,学习感恩。感恩父母不是天生的,是要教的。我们的人性里边都是老的疼小的。没有小的会主动疼老的。所以我觉得感恩教育,分享教育要渗透在我们每天跟孩子交往的日常当中。最后我想总结一下。我自己的这个感悟就是,各位要读书,读文质老师的书。读了之后,关键还要去实践。阅读可以遇到更好的自己。我们在不断的反思当中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有气质。因为阅读塑造的是我们的精神长相,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让我们有更好的视角,诠释我们自己,诠释世界,来认识我们的孩子。我就想说一点,阅读可以带给我什么?我说点儿大白话。我是这样跟我们的孩子沟通的。我们的身体,我们的长相都不是自己能选择的,谁做我们的父母也不是由我们来决定的,这就是命运。而读书,共读、亲子读是可以改变我们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我们依然是从前的面孔,从前的身材。但是阅读可以让我们拥有比身材和面孔更加宝贵的一种东西,那就是气质。我跟我们的孩子们讲:“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书的力量是很神奇的,读书不仅可以改变你的内心世界,还可以改变你的外部样貌。读书可以让漂亮的女孩儿更漂亮。读书可以让帅气的男孩儿更帅气,读书也可以让不怎么漂亮的女孩儿变得更漂亮,读书还可以让不怎么帅气的男孩儿变得更帅气。”所以呢,我们的父母们,我们的老师们,我们去阅读吧。</p> <p class="ql-block">父母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何欣源</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说到青春期,首先会觉得它是一个生理学概念,比如身高、体重会发生剧烈变动,这当然是事实,但是你知道吗,首次界定青春期这个概念的,却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叫霍尔,是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的学生,功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功能主义的兴趣就是研究人的发展和变化。霍尔的研究兴趣就在儿童青少年身上。他注意到,十来岁的孩子不只在身体上会有快速的发育,心理特点上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突变。所以,霍尔给这个阶段单独做了命名。从此以后,人们才有了共识:青春期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共同变化的时期。那么如何理解一个人在青春期产生的变化,以及作为父母该如何应对。</p><p class="ql-block">产生自主性的关键期首先,青春期最核心的心理变化,叫作自主性。它是一个人产生自主性的关键期。什么叫自主性?有的书上会告诉你,自主性就是自我意识。其实这个说法不准确。难道小孩子就没有自我意识吗?他也知道我叫什么,今年几岁,我喜欢吃什么东西,有哪些兴趣爱好。这好像也都是在说“我是谁”,那么它跟青春期的自主性有什么区别呢?咱们得说一下另一位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提出了“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其实就是霍尔说的青春期,从十一二岁开始,一个人开始发展出抽象的认知运算能力,也就是说,他可以把“我”变成一个抽象的认知符号,去考虑“我”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我”在这个世界是什么位置,“我”有什么价值。这种抽象的自我意识,让他具有了更高维度的视野。有一本小说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一个典型的青春期的故事。有一幕经典场景是:16岁的主人公处在一种厌世的情绪中,这是一种青少年特有的迷茫,他觉得一切都没意思,想一个人去自我放逐,但他妹妹想跟他一起。主人公就带着妹妹去了公园。那时天在下雨,主人公在雨里,看着妹妹坐在旋转木马上一圈圈转个不停,那么快乐,他心里突然有一种感动,决定不走了。这个场景很形象地反映出两种不同的自我意识:小孩子的快乐是简单的、沉浸式的,她跟哥哥在公园玩耍,就很开心,青少年则是抽离的、沉思的,他是自己世界的旁观者。霍尔观察到,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常常大起大落,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天王老子都不放在眼里,一会儿又很低落,觉得自己啥也不是。有时他对未来充满向往,有时他又愤世嫉俗。今天觉得全世界都是朋友,明天又感觉到自己众叛亲离。霍尔认为,人就是在这种震荡的过程中,逐步确认了抽象意义上的“我”是谁,这就是自主性的确立。这个过程会带来很多情绪的不稳定,也会产生很多儿童时期意识不到的烦恼。有两位研究者,拉尔森和理查德,用日常追踪测量法研究了不同年龄段的情绪。这是一种可信度非常高的测量方式。结果发现,青春期少年的积极情绪比儿童少,也比成年人少。也就是说,青春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苦闷的时期,像是愉悦、满足、可控、自信,这些积极情绪的比例只有儿童的50%。对青少年来说,他们报告比较多的情绪是尴尬、孤独、被忽视。你看,这些情绪都是跟抽象意义上的“自我”相关的。比如尴尬。尴尬是什么感觉呢?小朋友是不尴尬的,你看小朋友表演唱歌跳舞,他很投入,完全不在乎你怎么看。同样的事让青少年来做,他会代入别人的眼光,想象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表现,同时尴尬到脚指头抠地。这建立在一个人已经具有自主性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把自己抽离出来之后才能体会到的痛苦。对抗:确认自主性的方式青春期不只是青少年自己要经历的痛苦,也是对父母十足的考验。因为青少年用来确认自主性的方式,常常是跟父母的对抗。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有些事你放着不管,孩子可能自己会去做,但是你催他做,比如“现在把房间收拾了”,他就一动不动。有的父母不理解,管这叫“叛逆”,叛逆是带有一点负面的说法。孩子的内心其实是这样的:我怎么知道我做的事是“我想做的事”呢?有没有可能我在做的事,并不是“我”真的想做,而是出于别人的意志?要确认这一点的办法,就是反着来,看看别人会怎么反应。所以,我们看到的叛逆,是孩子在确认自主性,其实是一件好事。不过,父母对这件事有情绪,倒也完全能够理解。因为有时候孩子选择的行为,不光让父母不能接受,孩子自己也并不舒服。他明明肚子都已经咕咕叫了,可是让他吃点东西,他就说不饿,那不是自己受罪吗?所以很多时候,父母忍不住要管一下:尊重你有自主性,可是你为什么自己都不知道照顾一下自己呢?这是因为,确认自主性的第一步是划分权力边界,然后才是解决具体需求。“吃东西”虽然是孩子的生理需求,但如果他认为这里有父母的意志,那么他宁可先委屈自己的肚子,也要和这个需求保持距离。但是如果不让他吃饭,他也可能会抱怨父母不关心他。这就是为什么,青少年经常会很拧巴:你让他做一件事,他不做;你说“不做就不做好了”,他也不舒服。因为他还不能划分自己的权力边界,怎么样他都别扭。这时候怎么办呢?父母就开始讲道理了:你应该这么做,这是为了你好。可是,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讲道理常常是无效的。作为父母,你要理解这是一个发展阶段,怎么做对他好,他现在并不在乎。很多孩子特别反感“为了你好”这句话,他觉得自己被剥夺了做判断的权利。青少年会经常做很多“不好”的事,比如抽烟、逃课、违反学校的规则。他们未必真的享受这些事本身,有的孩子觉得香烟的味道很呛人,但他需要这个符号:你们要我好,那我就要证明我有权利对自己不好。听上去有点幼稚,但这就是孩子成长必须迈过的一步。他先确认了自己有了“自己选”的权利,有了“不好”的权利,才会进一步思考:什么对我来说是好的?有可能他最终做出的选择,跟父母当初对他的期待没什么差别,但他仍然需要这样一个先拒绝、再拥抱的过程。把孩子当成“不靠谱的领导”听起来实在太难搞了,对不对?</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聊一聊父母如何应对孩子在青春期的变化。我平时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一半以上的问题,都是处理父母跟青春期孩子的冲突。在我看来,要应对孩子突然出现的自主性,父母需要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其实这种沟通并不难,而且我相信你一定有经验,那就是:把孩子当成单位里一个“不靠谱的领导”。相信我们在工作中都经历过这样的领导:不成熟、没经验,也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你当然有义务为他提供建议和参考,因为你们利益相关。可是另一方面,人家毕竟是领导,你总不能用一种吆五喝六的语气说:“你不听我的劝,将来迟早后悔!”相反,你会用一种尊重的、平和的态度,说:“领导,这个事我说说我的看法,供您参考。”你提供自己的意见,同时也把做决定的权力交给他。跟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就要用这种姿态。这里的关键在于,采用一种成年人对成年人的姿态。因为孩子最介意的,就是不被父母认真对待。平心而论,这也不能完全怪父母,毕竟这个时期孩子也会表现得不稳定、不成熟。但是,很多领导平时也情绪不稳定啊,时而暴躁,时而消沉,咱也不敢问,但总会表达一下支持,说:“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就尽管说。”怎么换到孩子身上,就不耐烦地说:“你在那发什么神经!”这还是没把人家当一个平等的人来尊重嘛。这种心态还有一个好处,它能帮父母摆正自己的位置。孩子十岁以前,大部分生活都是父母安排好的,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孩子生活的中流砥柱。随着自主性的产生,孩子在拓宽他的世界,不再把父母看得那么重了。这就像你的领导,甭管靠不靠谱,人家有自己的大佬俱乐部,你只是他身边的N分之一。你肯定不会对领导说:“别听你那些朋友的,只有我才是真心为你好!”这是自取其辱。青春期的孩子也是一样,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先把自己放在N分之一的位置上,再跟他沟通。你可能发现了,这些沟通的技巧并不难,难的是,父母不习惯把这些技巧用到孩子身上。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改变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那个小小的、不成熟的家伙已经是一个有自主性的大人了。至少他自己是这么看的。如果你发现跟孩子说话变得很费劲,动不动就闹别扭,不要担心,这恰恰是孩子从儿童转变为一个成年人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p> <p class="ql-block">有效陪伴</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程琴</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程琴,是蜗牛爸爸家庭教育的咨询师,也是一位忠实的“蜜”友,也在参加我们奶蜜盐的读书会。</p><p class="ql-block">上周我正在咱奶蜜盐的读书会里泡着,收到了来自彭老师的邀请信息,说是奶蜜盐的线上分享,几乎在收到信息的同一秒,我便回复了同意。因为什么呢,一个呢,就是我刚刚说的,我是蜜友,我对奶蜜盐的理念高度认同,另一个呢作为一个家庭教育咨询师,和父母、孩子交流,传递恰当的家庭教育理念,这是我做这份工作的初心,所以这样的邀请,我无法拒绝。 从彭老师哪里了解到,我们这个群大部分的家长都是留守家庭的家长,这让我一下想到了很多参与过的家庭案例场景:父母远在异地,孩子每个需要陪伴的时刻鞭长莫及,孩子长期缺爱没有安全感;或是爷爷奶奶隔代抚养孩子,溺爱孩子、行为习惯一团糟;或是父母与孩子长期缺少沟通,导致家长和孩子冲突不断,孩子叛逆。都是令人心疼的案例,孩子特别委屈,父母很无奈、很难,也想着要是有更多时间陪在孩子身边就更好的。 但大家知道吗,还有另一种案例,妈妈全职在家,全天陪伴,爸爸也是早晚陪伴,孩子仍然陪伴缺失,没有安全感、仍然感受到不被理解,内心没有力量。</p><p class="ql-block">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无效陪伴。无效陪伴无论时间再长,也无法让孩子内心感受到太多的充盈,甚至在有时候对孩子是干扰、是保姆、是监视,而有效的陪伴甚至只需要20分钟,就能提供孩子需要的养分——奶蜜盐。 </p><p class="ql-block">关于有效陪伴,我先给大家讲讲蜗牛爸爸,我认识奶蜜盐,就是通过蜗牛爸爸知道的,蜗牛爸爸深耕家庭教育20年,极少如此推崇一本家庭教育的书籍,他更是对奶蜜盐里生命教育的理念高度认同,不仅在社会各界推崇和传播奶蜜盐的理论,并在他日常将奶蜜盐的生命教育融入在生活里。我时常在家里观察,我哥我嫂是怎么陪伴他们的女儿我的侄女小二瑶的呢。其实大部分时间里,蜗牛一家都没有什么固定的陪伴时间,只是自己在做自己的事情。蜗牛在书房做工作、工作结束后自得其乐看书写字品茶,嫂子料理一家人的生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布置家里,空闲了也会在客厅泡一壶好茶,做一些编、手工这些,小二瑶则是在客厅画画、看书、游戏、写文章、做手工忙得不亦乐乎。期间呢蜗牛也会时不时走出来,有时候故意像个小孩子一样出来找小二瑶拌嘴,有时候只是轻轻拥抱一下小二瑶和嫂子,有时候也会分享一下今天遇到的咨询案例。有时候小二瑶遇到棘手的问题,比如画画和写作遇到的难题,或者一些苦恼的问题,也会敲响书房的门,蜗牛也会停下随时提供支援。固定的陪伴时间,也就只有雷打不动的接送小二瑶上下学的路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和午餐晚餐的时间。我起得晚,很少看到小二瑶上学时的情景,不过放学我还是陪着蜗牛、嫂子去过。蜗牛和嫂子据我所知,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他们每天会互相确认孩子谁接,确保不会漏掉。会定好闹钟出门,确保在孩子下课铃响10分钟前,一定会到达校门口。在校门口,蜗牛不会玩手机,一直在门口显眼处,探着头一直盯着孩子出来的转角,确保着孩子能第一时间看到他。怎么说呢,蜗牛那个眼神,亮晶晶的,身体是前倾的,充满着期待,像是即将要奔赴一场浪漫的约会。孩子快要走到跟前,双手就已经伸出去,自然地接过小二瑶的书包、水杯,然后小二瑶就甩着小手和蜗牛并排静静地走着。没有带着目的的沟通,没有长篇大论的教导,有的只是单纯的、投入的陪伴。有时候小二瑶会迫不及待地分享她今天的趣事,蜗牛专注静静听着,回应着;有的时候小二瑶会惊奇墙边的三角梅,和蜗牛聊起花的故事;也有的时候就是安静的走着,感受着徐徐的微风。听起来这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但就是这样的日常,我们小二瑶却感受完全的自然的陪伴,满满的爱。 蜗牛家的陪伴模式是自由的、自然的,每个人在家里都可以随时随地专注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被随意打扰。小二瑶就能感受到家是自由的、轻松的、舒适的,小二瑶就能获得安全感、松弛感这些“奶”的要素,小二瑶能专注做自己的事情不会被打扰,也能获得“盐”的养分,专注力、边界感。 蜗牛的陪伴是主动的,工作间隙主动的拥抱、拌嘴游戏,都是主动发起的,主动的陪伴,小二瑶就能感受到被重视、被关注,能获得存在感、依恋感,这也是奶蜜盐里面很重要的‘奶’的重要组成部分。蜗牛的陪伴是全心投入的、是发自内心的愿意甚至期待的,每一天的上下学都认真对待,全心投入,小二瑶就能感受到全心全意的爱意,感到温暖的同时,也能知道如何辨别爱、接受爱、传递爱。 蜗牛的陪伴是流动的,相互理解的,蜗牛会分享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故事、带着小二瑶去看她的世界,也会专注地听小二瑶讲她的学校、她的游戏、她的故事,去小二瑶的世界转转。两个世界的交叠、流动,小二瑶和蜗牛可以了解对方的视角、对方的想法,也就更加接近真正的理解、共情。当有一天对方做出了不被常人理解的选择,也能因为对对方的了解,会先选择信任对方、带着理解和对方沟通。 蜗牛家的陪伴是完全支持的,瑶瑶是可以自由玩游戏玩手机的、是可以突发奇想去摆地毯卖小豆腐的,瑶瑶遇到问题是可以随时呼叫父母的,父母接纳并支持她做任何不伤害自己、不妨碍别人的探索,并提供完全的支持,陪着她体验对的、错的后果。得到完全支持的小二瑶,可以获得满满安全感的同时,也能从这些体验里获得真实的经验,并保有持续有去体验、去探索的积极性和力量,也就是奶蜜盐里提到的,让孩子认识和体察“好的世界”的“蜜”的养分 这就是有效陪伴,不把孩子当作是要时时管理的下属,或者柔弱无能的附属,或是要教导的学生。只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单纯的爱、陪伴,提供必要的支持,陪伴中给到孩子“奶蜜盐”! </p><p class="ql-block">那对于有时间空间距离的父母,我们又可以怎样去陪伴我我们的孩子呢?其实异地的父母和孩子,和异地恋的恋人,是很相似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设我们处于异地恋,如果深爱对方,我们会用什么办法去维系恋人之间的情感链接呢?会有早晚、晚安的信息、会有午餐晚餐的分享,会把遇到的开心的、有趣的、甚至气愤的、委屈的都会分享给对方,开心对方的开心,理解共情对方的委屈和难过。也会有跨越千里为对方准备惊喜。对方有困难的时候,即使在远方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到朋友去提供帮助和支持,给到满满的安全感。对于令人煎熬的异地恋,我们尚且会绞尽脑汁,投入地去行动,维系这段关系,回到我们的亲子关系,我们怎样提供陪伴,维系我们的亲子情感联结呢: 一:持续的主动的爱的表达 二:更少的期待和要求,更多的理解和看见 三:完备的支持和保护 关于持续的主动的爱的表达。</p><p class="ql-block">有几个误区,需要父母注意看见: 1、“我都是为了你”,“你看我都为你什么什么,这都是我爱你的表现”,这样的表达不是爱的表达,是道德绑架,背后的含义是“我已经爱你了,你感受不到,你就是有问题”。</p><p class="ql-block"> 2、主动的爱是有边界的,对方感受到舒适的爱,才是能被接收到的爱。“因为我爱你,所以我要了解你的一切”, “我想要表达爱,你现在在睡觉,在难过,我也要表达”,这些都是越过了人与人舒适的边界的表达。主动的恰当的爱,需要从对方的视角去思考,她想要、需要什么样的爱的表达。 </p><p class="ql-block">3、表达爱不是一定会被回应,要求对方一定有积极的回应,是令双方都会痛苦的。表达是你的事情,但接收和回应是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一些孩子小的时候缺失了一些情感要素,对父母缺乏信任、依恋,要重新建立信任和链接,更是需要父母持续的表达爱,持续的调整尝试。 持续的主动的爱的表达,需要是投入的,期待的,主动坦诚的。投入和期待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重视、被需要、被爱的感觉,主动坦诚举个例子,就是我想知道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世界,我会先分享自己的生活,坦诚地带着孩子走进自己的世界,先坦诚相待,让孩子感受到真诚和安全,孩子才会敢和我表达,才能有真正的交流跨越千里的父母,语音、照片、文字、视频通话,都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的工作,自己今天的趣闻,告诉孩子“我在吃午餐看到了红烧肉想起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今天晚上我们晚餐都一起吃红烧肉怎么样”,告诉孩子,“我看到你最近长高了,你可以量一下身高,告诉我么”,时间合适的时候,早安晚安,出门、回家的时候跟孩子说一声。摊开自己的生活和内心,邀请孩子进入,等待孩子邀请,跟着孩子进入孩子的生活。爱的表达也需要落实在真正的行动上,即使身在远方,也可以重视孩子,关注孩子的冷暖、喜好、情绪变化,及时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情感支持,是爱的表达的具像化 </p><p class="ql-block">第二点,更少的期待和要求,更多的理解和看见 父母通常会说‘你在家要乖一点’“你在学校要乖一点”“我们在外工作不容易,你不能添乱”“我们不分日夜的工作,你就这个成绩”“你要孝顺、你要出人头地”是的,父母不容易,要扛起生活的重担,但这样的表达意味着孩子也需要扛起父母的期待,不可以和别人起冲突、不可以成绩不好,不可以搞出麻烦让父母烦恼。就比如孩子在学校和老师有了冲突,父母的第一个动作通常是生气孩子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给父母找麻烦了,并直接要求孩子服软道歉,美其名曰保护孩子,孩子毕竟在学校。但其实更多时候,让孩子服软道歉,只是最简单最不容易有麻烦的方法,是父母喜欢的选择。但其实这并不是保护孩子,甚至是在伤害自己的孩子 孩子不被信任,他的行为背后的心思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委屈没有能被看见,最后的港湾父母也不会成为他的依靠,父母只是要求孩子安分、要求孩子顺应他们的软弱屈从。许多孩子从简单的情绪转变成深度的抑郁、偏执甚至自杀,都是从父母成为帮凶开始的。父母不是和孩子一体的,可以将自己的期待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父母也不是孩子的教练,驯养师,对孩子有无数的要求。父母只是孩子成长的陪伴着,孩子不需要期待和要求,只要父母的看见和理解 最后一点,完备的支持和保护 这一点比较清晰,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孩子如果突然生病,有没有可信可靠的人可以拜托,立即让孩子得到照顾?孩子受到欺负来找你,你是否可以有手段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孩子受到欺负、委屈、有情绪了会不会、敢不敢信任你,告知你?孩子需要实质的完备的安排和保护,以及父母传递的坚定的可以保护孩子的力量,才能真正的有安全感。</p><p class="ql-block">正如前面说到的和老师起冲突的孩子,父母选择了直接让孩子屈服,完全地向孩子展示了父母的羸弱,无法保护,也甚至不愿意保护孩子,不听孩子的申辩,这样,以后孩子能相信父母可以保护好自己么,甚至更可怕的是,年幼的他未来无论受了什么苦,遇到了什么危险,都是不愿意、不敢告知父母的。无论是生活上和精神上,孩子都需要父母完备的支持的保护。</p><p class="ql-block">陪伴是一件很难的事,很多父母总是不得其法、小心翼翼;陪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需要把各种杂质去除,单纯地去爱,持续地去爱就可以了 就像奶蜜盐强调的“家庭教育不是去教育,而是去还原。陪伴,就是还原最自然的亲子关系。”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通过蜗牛爸爸,我认识了奶蜜盐,我和蜗牛爸爸一家也在持续地学习和践行奶蜜盐的理念。随着对奶蜜盐越来越深入的探索,让我更加坚定家庭教育应该要走这样一条能看见孩子的路——生命教育。我也将持续在我的咨询工作中持续传递给更多的家庭,惠及更多的父母和孩子。</p> <p class="ql-block">“隐秘性”教育在孩子身上看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分享嘉宾:欧湘荣</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各位蜜友们,大家晚上好!我在今年暑假有幸参与了文质老师发起的第九届教育行走活动,并加入了第四期奶蜜盐指导师共读群。在晓霞老师与夏莹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品读了《奶蜜盐》这本书。随后,我还与我的二宝开启了《奶蜜盐》的共读打卡之旅,虽然未能坚持至今,但这段经历对我的孩子来说,却是收获满满。比如,当我偶尔因忙碌而想简单打发早餐时,他就会用《奶蜜盐》中的智慧来提醒我:“妈妈,早餐可是要吃好的哦!” </p><p class="ql-block">今晚,我深感荣幸,能得到佩佩老师提供的宝贵分享机会。我来自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今年,湖南省的第三节旅发大会就在我的家乡衡阳盛大召开,而著名的船山时间谷,便坐落在衡阳县西渡镇。我是一个初中语文老师,同时是一名七年级的班主任,还是两个男孩子的母亲。大宝是由奶奶带,用传统的养育方式。二宝今年8岁,完全是我自己在带,在带二宝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关注育儿方面的知识,在养育的过程中,经常学习,也多了些思考。一直在边思考边改进边实践中。这个星期我们共读部分是《奶蜜盐2》第三章:爱是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接下来我就教育孩子为什么要有一定的“隐秘性”这个章节来分享我的思考,主题是:“隐秘性”教育:在孩子身上看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一、场景回溯。本周一清晨,我在教室里带领着学生们进行早自习。这时,我家那调皮的二宝悄悄溜进教室,凑到我耳边说:“妈妈,我有点冷。”我温柔地嘱咐他在走廊上活动活动,增加些热量,于是他便欢快地在走廊上奔跑起来。一个来回后,他又跑回来找我,我鼓励他继续。然而,早自习的下课铃声响起时,他迫不及待地跑到教室门口。我伸手去摸他的手,依旧冰凉。于是,我决定带他下楼,去操场上跑跑步,暖暖身子。下楼的过程中,我忍不住开始“唠叨”起来:“怎么衣服的拉链都不拉上呢?今天早上涂护肤品了没?……”一路上,我不停地叮嘱着,完全没注意到周围不断有同学从我们身旁经过,前往餐厅吃早餐。二宝则一直默默不语。到了操场边,我告诉他:“你跑完一圈,我再和你一起去吃早餐。”他背着书包,我拿着他的饭盒,想让他轻装上阵。然而,他在跑道上跑跑停停,离终点还有50米时,竟然开始慢走起来。这下,我的火气上来了,忍不住对他“一顿输出”。他低着头,默不作声。我倔强地说:“那我们不吃早餐了,我陪你跑一圈!”但他坚决拒绝,我再次摸他的手,依然冰凉。于是,我拉起他就往跑道上走。操场上,有学生在慢跑,也有在打羽毛球,一片生机勃勃。熟识的学生们纷纷向我打招呼,而我却陷入了与二宝的“较量”中。他走到跑道上,就是不肯跑,趁我不备,背起书包就往小学部跑去。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瞬间冷静下来,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原本只是想帮助他解决手冷的问题,却没想到,在众人面前多次数落他,让他难堪。我意识到,教育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不能一味责备,而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和引导。我原本只是想帮助他驱散寒意,却为何在不经意间,让这份关爱变成了对他的伤害。</p><p class="ql-block">二、隐秘性教育的启示</p><p class="ql-block">在文质老师的《奶蜜盐》中,我找到了答案——教育的隐秘性。他提醒我们,我们要呵护孩子的心灵,保护孩子的生命,关心孩子的成长。是啊,教育孩子并非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细心呵护他们的心灵,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回望我的原生家庭,这一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记忆中,妈妈与爸爸偶有争执,但无论争执多么激烈,一旦家门打开,妈妈总能迅速调整状态,以平和的面貌示人,从不在外人面前提及爸爸的不是。她巧妙地维护了爸爸作为男性的尊严,也从未在爸爸的亲戚面前诉苦。如今想来,这实则是妈妈深沉的智慧与包容。在我和弟弟的成长过程中,妈妈总是选择关起门来,耐心地对我们进行教育。我们曾住在大杂院里,稍有动静便可能传遍整个院子。记得有一次,弟弟在高中时迷上了网吧,妈妈竟拿起一根棍棒,从网吧一路追着他走回家(网吧与家相隔整整30里)。那一夜,他们母子俩就这样一路追、一路跑,直至深夜12点才回到家中。然而,到家后,妈妈并未责备弟弟,只是用这种方式让他深刻反思。自那以后,弟弟真的戒掉了网瘾,最终考上了重点本科。妈妈的这些智慧与做法,不仅维护了家庭的和谐与尊严,更在我心中种下了理解与包容的种子。这种隐秘性的教育,既保护了我们的自尊,也让我们在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三、隐秘性教育的思考</p><p class="ql-block">1.原则明确,一事归一事:我意识到,在教育孩子时,应明确目标,不要混淆是非。跑步是为了取暖,就专注于此,而非借机数落其他缺点。</p><p class="ql-block">2.情绪稳定,方法得当: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稳定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每一个瞬间。文质老师的话让我深刻认识到,保护孩子的身心比纠正错误更为重要。或许,我可以尝试用更温和的方式,如讲述跑步的好处,或亲自陪他奔跑,让教育在欢笑中进行。</p><p class="ql-block">3.尊重隐私,保护自尊:当众打骂或羞辱性的批评,只会让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我应选择一个私密的空间,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样,既能保护他的自尊,又能增进亲子关系。四、教育的愿景斯宾塞曾说:“理解、尊重、鼓励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倍增,成长更有动力。”而鲁迅先生的回答则更为深刻:“父母存在的意义,是让孩子在想到我们时,内心充满力量与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p><p class="ql-block">我记得谢云老师曾经在他的书里就记录过他自己的一个故事:他在读高中时期,教数学的中年女教师长相柔和,课也上的不错。在某次课上,他曾向老师请教,也许是问的问题太简单,也许是老师刚讲过,认为他刚才没有认真听课,于是,突然间雷霆大怒,在教室里骂他。从此,他对数学厌憎不已,结果高考时,以44分的成绩结束了伤心的数学学习史。当他回忆这个场景时,他心理记得经历这些伤痛时内心的恐惧感和耻辱感。谢云老师的故事,更是让我警醒。一个不经意的批评,可能摧毁的是孩子对一门学科的热爱,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谨言慎行,保护孩子的每一份热爱与梦想。五、以爱之名,共赴成长。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口吐善言、眼含爱意,将阳光种在孩子心里。让我们以隐秘、温和的方式,陪伴他们成长,见证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看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因为爱,总是在相互成就中绽放最美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