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我的班(连载五)

追光逐影

<p class="ql-block"> 前边絮语</p><p class="ql-block"> 谁都不知道, 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 </p><p class="ql-block"> 我正感到幸运,组织把我一个普通教师下派到一个学校做管理,不到两年,又将把我派到另一个更大,更优质的学校去做行政管理,而且是更大层面上,以助我实施我的教育主张,实现我的教育梦想。然而,意外来了,从天而降。那一年,我通过七次反复活检,被华西医院确诊为罹患淋巴癌。同年被确诊罹患癌症的还有我的老父亲。刚考上大学的女儿也动了一个手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不幸纷至沓来,2004年对我来说,的确是灾难丛生的一年。</p> <p class="ql-block">  所幸我经过大半年的放疗和化疗,活着走出了医院。只是形象不是那么光辉:昔日茂密的头发像被一阵猛烈的秋风扫荡过的树一样,光秃秃的;额下那双自诩能洞悉真伪,也能抚慰苦难的眼睛也暗淡无光,略显有些呆滞和迷茫;乌黑的脖子肿得几乎和脑袋一样大。当我被爱人搀扶着从医院出,走在自家小区的路上时,我明显感觉到邻人惊愕的目光投在了我那乌黑没有半点血色的脸上。</p><p class="ql-block"> 起初我在医院放疗的21天,我没有回家。每天放疗结束,到我侄女的家里寄居。后来是化疗,一个月一个疗程,每次治疗结束我都要回到我金堂的家里。每次回家,在路上都会遇到有熟人用异样的目光注视我。不过,令我难忘的还是那些温暖的眼神。</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无论白天和黑夜大都躺在床上,精神好一点才坐着床上做点什么。有一次,记得那是刚化疗出院后不久的一个夜晚,一位在川大读书的学生来探望我。当时身体十分虚弱,加之天气寒冷,我斜躺在床上,不想说话。他坐在床前,一双关切的小眼睛一直盯着我,说了许多话,除了询问病情,叮嘱我要保重身体外,更多的是希望我把他们中学时代的生活写下来。他说六年的美好时光,很多东西值得留存。</p><p class="ql-block"> 是的,是有必要写写,还在医院刚接受放疗时我就想过,也把笔记本电脑带到了医院,想写一点东西,趁还活着,写写我的教育心路,写写我对教育的探索与思考。1983年,中师毕业做教师,我在好几所学校战斗过,每个学校都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教育故事,每个学校都有和我感情深厚的的学生。特别是1995年我来到四川省金堂中学,学校让我担任教改班的班主任,让我把一个班直接从初中带到高中,六年啊!确实有不少东西值得回忆。</p> <p class="ql-block">  可一想到自己,眼下的自己。据华西医院的医生说,我患的这种NK/T淋巴癌癌目前存活平均不到三年。我虽然发现比较早,是中期,通过放疗,病情也得到了基本控制,但是能说治愈了吗?还有多少日子属于我?究竟能不能度过前五年危险期,说得清吗?再说,医院还躺着一个肝癌晚期病人——我的父亲,他更是每时每刻都有可能离我而去,我能不管吗?我没把握自己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的冲动很快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事隔不久,另一位在北京林业大学读书的学生给我寄来一本书:《淡定·积极·重生》。这是台湾知名女作家曹又方接受第二次手术后,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写的。她说:我身体生病,但心灵没有病。这本书写了癌症晚期的她“对死的抗拒,对生的渴求,对人生的反思”。学生的用意不言而喻。我是应该对我的人生,我的教育做些反思了,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走了。</p> <p class="ql-block">  2005年的秋天,一位在徐州中国矿业大学读书的学生和我在网上QQ聊天。一见面她就对我说:“老师,谢谢您的欣赏,也许就是这样的鼓励让我走到了今天。”接着问了我的近况,再接着建议我写些东西:“写写我们2001届1班吧,你可以在博客上交流。”随后又给我讲了博客是怎么一回事。</p><p class="ql-block"> 后来她在搜狐网站上还真的帮我申请了一个博客账户,不过网名是我自己取的,叫“落日长河”。王维有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把“长河落日”,改成了“落日长河”。突出落日,突出坠落。我不是正在坠落吗?</p><p class="ql-block"> 2005年的冬天,与一位退下来的,对人特别厚道的老校长,我曾经的领导相遇,坐下来闲聊,不知谈到什么事上了,他神情严肃起来,说道:“其实,回忆起来,我这一生最有价值的工作不是做行政领导,而是做教师!”他的话引起我的共鸣:是啊,我何尝不是,我阴差阳错地当上教师,并在这个岗位一干就二十几年,尽管有两次动摇,一次想辞职流浪,一次想下海经商,但我还是坚守下来了。现在回想起来,我最幸福的是和学生在一起!最神气的是在课堂!最自豪的是学生成才!以后我还能重返讲台,还能有这种快乐吗?</p> <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这个冬天,195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先后在重庆、成都两地教了几十年中学的父亲去世了。不知何故,送走了父亲后,我心里轻松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我便翻检记忆,敲起键盘,在化疗间隙的病榻上,在夜深人静病友都入睡的凌晨三、四点,克服化疗带来的记忆衰退,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写了一些教育反思。最初发在搜狐网的教育博客上,记得题目是《一个教师的心路历程》。后来也发在一些专门的教育网站交流。我在“《中国教师报》论坛”的交流引起了报社编辑部的关注。报社派记者来看望、采访我,起初我坚决拒绝,但他们态度诚恳,一再坚持,我才同意。没想到这次采访对我以后的人生发生重大影响。2006年6月21日的《中国教师报》用两个版面刊登了我的事迹,并用一个整版发表了我的一些教育反思。</p> <p class="ql-block"> 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在报上看了我的教育反思,打电话说感兴趣,想把我的东西结集出版。我觉得还不够成熟,婉拒了。不过我有了整理修改的想法。2007年从下派的学校回到了我的原单位——四川省金堂中学。就像在战场受了伤的战士回到故里,真有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之感。虽有些伤感,但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去。我在学校研训处负责学校发展室的工作,我把几乎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工作建言献策上,投入到听课,指导青年教师,为学校写公文等工作上,加之大病刚愈,免疫力低下,时常感冒发烧,几乎一月两次,而且都是高烧。没有余力,整理修改我写的教育反思,让它沉睡在我的电脑里。</p> <p class="ql-block">  2009年8月,眼看我要度过五年危险期,可以平安无事了。我的病复发了。大出血,半夜晕倒在家。一辆救护车把我送到医院。癌细胞从喉部转移到了肠上,来势凶猛。为了控制病情发展,在华西医院动了手术,割去了长长一节肠子,又化疗了六个疗程。这次,让我体验到了什么叫“生不如死”</p><p class="ql-block"> 2010年3月化疗结束,我又活着走出医院。在家休息了一个月后,我不听妻子和女儿的苦苦劝告,拖着病体来到日夜思念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又开始在学校发展室上班了。我知道,妻子女儿都为我好,为我身体着想。但在没有工作的日子,我感觉我的人生走到了尽头!没有希望,没有快乐。不做点事,活着有什么意义!生也罢,死也罢,顺其自然。</p> <p class="ql-block">  对于癌症病人来说,死神随时都有可能找上门来,我得赶紧做些有意义的事,让有限的生命更精彩一点,不能就这样暗淡下去。这次学校给我安排的工作少了些,自主的时间多了点,我想起了沉睡在电脑了的那些有待整理修改的近二十万字的教育反思。</p><p class="ql-block"> 真正促使我尽快完成修改整理的是无意中读到两个学生QQ空间里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淮口中学的学生,她是在报上得知我的近况后写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您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让我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那是1989年的秋天。您没有带语文书,也没有带备课本,仅仅带了几根粉笔就站在了三尺讲台。</p><p class="ql-block"> 在我还在疑问您怎么不带书和备课本怎么讲课的时候,您开始了给我们上了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课。您只简单的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让我们翻到第X页的第三十六课《论语》。</p> <p class="ql-block">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p><p class="ql-block"> 每一句,您都背得滚瓜烂熟,每一个字,您都能清楚的告诉我们它现在的意义。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古文,您的讲解让我觉得古文一点都不枯燥。我在您的课堂上唱了徐小凤的《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词就到此,您告诉我们,该诗还有下半部分。您在黑板上写下另外四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多无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一幕在我脑海里永久难忘,虽然我成绩不好,但您让我找到自信,从此后更喜欢唱歌。</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都处于青春叛逆期,班级里很多调皮捣蛋的同学,甚至有对老师大打出手的。事情发生后,您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希望我们不要浪费我们现在的宝贵时间,不要做让自己以后后悔的事……您不是班主任,胜过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很糟糕的班级,班主任三年换了三个,很多任课老师也不停的更换,但是只有您是从初一教我们到初三毕业的,还有部分同学一直由您教到高三毕业——我觉得他们是幸运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  您从初一的时候,就要求我们每天写日记,记录我们自己成长的点滴。我们虽然写得不好,有些如记流水账,但我们写了,写了自己身边的事,写了自己开心的、不开心的感受……一直到今天,我依然有记日记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您当年除了给我们上课,还在自学函授课程,您说:知识是无穷尽的,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您从乡中调到镇中,您从初中部调到高中部,您又从镇中调到县一中,您用您的行动在告诉我们,您不愧为优秀教师。</p><p class="ql-block"> 您还告诉我们,您在年幼的时候,因为家人被批斗成牛鬼蛇神,您陪着家人游街示众的难受经历……</p><p class="ql-block"> 您还告诉我们,您在周末的时候,也会帮助爱人在井边洗衣服。有一幅画面,突然又印在我的脑海:那是您弓着腰双手端着一大盆刚洗完的衣服,背上背着您年幼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更后悔举办初中同学会的时候,没有邀请您来参加。那次是我们初中毕业17年后第一次的聚会,其实并不是没有想过要邀请老师,是因为在征求大家意见的时候,有部分同学觉得自己当初没听取老师的劝告,学习成绩不太好,现在也混得不是太好,总不太好意思面对老师(包括我自己),考虑到这部分同学的原因,所以取消了请老师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同学会后,有老师听说我们办了同学会,说希望下次能一起参加,我们就决定了,等我们毕业20年时再举办一次,那时,一定要邀请我们的老师。所以,我们敬爱的李老师,请您一定一定要战胜病魔,一定一定要来参加我们的同学会。</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并没有人人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您对我们精神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您永远是我们最难忘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是金堂中学的学生,她在QQ空间的文字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才在网上看到了老师四年前写的文章——写的是我们,永远的2001届1班。我不知道,十几年前的那么多事,现在居然还能让我数次泪流满面。</p><p class="ql-block"> 毕业已经十年了,渐渐地断了和老师的联系。大学以后,同学们天涯海角,联系也越来越少。对于老师,我知道得也越来越少。两天前,才从中学同学那里听说老师的病很严重,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我们,聊以前的同学,聊在学校的六年,彼此的联系,聊工作后的互相帮助。原来,在我们聊的这所有之外,还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联系,还有那么多的回忆——不提不会想起,一提历历在目——这都是老师的教育反思录,让我想起——还有那么多聊大家上大学后的情况,聊现在的结婚生子,聊我不曾知道的毕业后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从对老师的不理解,到后来对老师的感激、愧疚。中学的六年,我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毕业后,我懂了老师为我们的付出。六年,一个对生活很有掌控的强者的形象早已成为老师在我心中的最强印记,老师面对生活的坚强和执著,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的同学。现在(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样子,说四年前应该更合适吧),得知老师病后的一些情况,真的很难想象一个笑得很爽朗、发火很有底气的人在久病后是什么样子,很难把一个重病患者的形象和老师联系起来。</p> <p class="ql-block">  老师在他写的教育反思录中说,永远的2001届1班是他最大的骄傲。看得出来,在那六年中,学生是老师最大的牵挂,他为我们操尽了心。现在,2001届1班的同学们都很好,反而是老师,您成了我们共同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老师,您还好吗?我们想念您,请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您是2001届1班最大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个外表硬如铁,内心柔若泥的人,很容易被打动。读了这两位学生的文字,眼泪自然就哗啦啦地往外淌。她们把我带回了教育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倍感欣慰和自豪的是我的教育被她们记住了,受到深远影响了。确实很有必要好好整理修改基本完成的书稿了,我要让大家知道我的教育,可能有别于他人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2010年的假期,曾和我初中合作过的彭老师由于癌症,不幸离去。我有了一种自然的联想:时不我待,不能再拖了,得抓紧把四年前的文字整理成集。不久,整理工作终于完成。由于才疏学浅,尽管努力了,还是这样子,羞于见人。实在是汗颜不已。</p><p class="ql-block"> 这个集子撷取的只是我教育生涯的一个断片——在教2001届1班六年(1995-2001年)时间中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书中所写的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书中的学生都有其人,不过用的是化名。虽写的只是一个班,但也可看成我从教27年的一个交代,一个总结。</p> <p class="ql-block">  尽管我热爱教育,用心教育,但是还是做得不够好。我把那六年的教育历程写出来,一来给我那时的学生看看,让他们明白——老师当年为什么要那样管理,那样教育;二来给我现在的新战友作一点参考——希望他们多研究,多尝试,多探索。当然,我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这块“砖”引出“玉”来——鼓励那些德艺双馨、默默耕耘的老师们把自己宝贵的教育智慧贡献出来!</p> <p class="ql-block">  如果您对教育,对读书,对摄影,对旅游感兴趣,可以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