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来读北大历史学教授罗新(专攻北魏及南北朝史)新著《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他有个说法,历史都是由普通人度过的(不是原文)。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的生活轨迹,更能彰显一个时代的历史原貌(不是原文)。</p><p class="ql-block">书中,作者根据北魏宫女王钟儿的墓志,推演北魏自道文帝到孝文帝以及宣武帝帝王家的皇权更迭和转换。</p><p class="ql-block">王钟儿,南朝宋室一个戍守悬壶成太受杨春的妻子。北魏伐宋,宋朝败北,北魏就将宋室官员的家人女的作奴婢,男的成为阉宦(太监)。当时王钟儿据墓志推算,她大概经历过道文帝以及孝文帝两朝。成为宫廷里的上等宫女。死后才有墓志。伺候过冯太后。</p><p class="ql-block">冯太后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掌权太后。曾经辅佐过三个帝王,其中就包括北魏最有作为的孝文帝拓跋宏。</p><p class="ql-block">冯太后之所以能够专权宫廷,独掌朝政,依靠的是北魏鲜卑政权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子贵母死”(从汉武帝杀死勾曵学来的野蛮残忍),什么是“子贵母死”呢,就是皇后或者妃子一旦产下麟儿(男孩,并且)并且被立为太子即皇储,那么为避免日后太后干政,皇储(太子)的母亲必须处死。冯太后就亲自除掉两三位皇帝的生母。所以冯太后才能在北魏政坛独自尊大。所以,北魏历代皇帝几乎都很少子嗣,这里有几方面原因,一是皇帝本身的原因后宫佳丽三宫六院太多遍洒雨露;二是“子贵母死”的制度皇太后暗中除掉;三是一些妃子在怀孕期间自行堕胎。</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有很多不人道的制度和政治习惯之所以能够一代代传下来,是因为这些坏的制度或者坏的习惯对某些人或者某些阶层某些集团有益。所以,有些固化的东西坚不可摧。这也是历史的真实。譬如“子贵母死”就被冯太后利用了三代。北魏后来的胡太后也想着效仿来着。</p><p class="ql-block">孝文帝之所以迁都洛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逃离冯太后阴毒狠辣的阴影。孝文帝很有作为,迁都洛阳后,开始服汉服,说汉话,将皇族的姓氏改为“元”……等等。</p><p class="ql-block">北魏的皇帝大多在三十多岁就死掉了。原因之一是他们刚入主中原,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将鲜卑族汉化,他们大都服食丹散(道教炼制的能长生不老的丹药)。</p><p class="ql-block">宫女王钟儿亲历了北魏三朝皇权的更迭,在宫内先后伺候过太后,保幼过皇帝。对皇室家族做出过贡献,所以才在她死后留有墓志。寿终八十六。在宫廷激烈的皇权角逐中,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她竟然活到八十六!这得啥样的精神和什么样的生存艺术啊!</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属于作者的学术著作,是对北魏历史的推演。根据的史料有《魏书》、《北史》,南朝《宋书》以及大量的碑文墓志。作者找到大量的碑文墓志,然后再到史书里细究其中的历史时代,根据推演结合史书文字臆想北魏历史。其中的可信度有多少,不知道。对于不是专门搞北魏历史的人来说,也就是读读大概的热闹,看到皇权更迭转变中的残酷和血腥。</p><p class="ql-block">我们得佩服作者的逻辑推理能力。如果在读书过程中,稍一不留神,你就会前后衔接不上,不知所云。就得重新阅读。</p><p class="ql-block">原来,历史是可以推测和臆想的。前两天读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1948年著的著名政治讽刺小说《1984》,书中写道极权主义利用手中的权利可以篡改历史。今天,读完这两本书,我对历史开始有所怀疑,历史,写在史书上的,有多少是真的?我们永远无法接近历史真相。蔡东藩写中国《历代演绎》说,有些稗史也是当时的历史真相。中国的史书几乎都是隔代修史。几乎都是皇家修史。我想说什么呢,皇家修史,漂白的成分可能就太大了。司马迁因为写《史记》中有些地方不对汉武帝的胃口,就遭受了腐刑。</p><p class="ql-block">读史,还是要有自己的眼光,有自己的思维,要有自己的独自见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