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校庆礼赞】</p><p class="ql-block">我的青春飞扬在111级台阶</p><p class="ql-block">——散记我与母校的恋情</p><p class="ql-block">苏隐墨</p><p class="ql-block">听闻母校要搞70周年校庆,并举办“我为母校写情书”征文活动,我的初恋我心中的女神说我才情横溢建议我参加。坐在电脑前,敲打着美妙的文字,蓦然回首,离开母校已有28年了,遥想当年,大学里的美好时光如电影般浮现于脑海,我与母校的恋情更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我的青春如跳动的音符,飞扬在母校111级台阶上。回望大学那些年,作为校学生会干部、校《记者报》总编辑的我,每天都要“下山”(学校分两部分,中文系住山上)至少一次,要么跑腿,要么闲逛。因此,那111级台阶,留下我深深的足迹。每当下晚修后,我们都要下山去逛逛,风雨无阻。周末,跳完舞回来后,睡在我下铺的兄弟阿民便会拿出他从莺歌海老家寄来的“鱿鱼干”,报纸一铺,点上酒精一烤,香喷喷的鱿鱼便成了啤酒的菜!我们坐在111级台阶上,光着膀子,看着来来往往的师姐师妹,一边喝着啤酒抽着烟,一边议论着哪个师姐师妹最性感最漂亮!朗朗的笑声回荡在校园里的夜空,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曾记得,课堂上,毕光明老师 “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p><p class="ql-block">曾记得,课堂上,王家发老师 “文学就是大便” 、“亮出你的舌头空荡荡”;</p><p class="ql-block">曾记得,课堂上,陈立浩老师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p><p class="ql-block">恩师们的谆谆教诲,如今记忆犹新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慈祥的中文系主任范子保老师,儒雅的杨兹举老师,爱生如子的邢启敏黄丽华老师……20多年来靠笔杆子吃饭的我,即便用一箩筐的文字也难表达师生情深似海的情谊!</p><p class="ql-block">曾记得,课余空闲时间,青春的我就喜欢扎进图书馆,那里是知识的海洋。《平凡的世界》《百年孤独》《红与黑》《罪与罚》……苏格拉底、柏拉图、叔本华、尼采……都是我的挚爱!经常到图书馆去借书还书,久而久之,便认识了在图书馆工作的“苗姨”。她在下班之余还经常和我们一起打篮球或者跳交际舞。就这样,我们成了“忘年交”。后来,她随丈夫调至海口做旅游。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们还保持着联系。有一次出差海口顺便去看她。“带你跳舞去!”她知道,我在学校就是个“舞棍”,经常邀请她在学校一起共舞!</p><p class="ql-block">在她家里,我可以随意打开电视看看新闻之类的节目,甚至不用到处找酒店住她家连房费都省了。一大早,“苗姨”就请我去外面吃早餐,并自豪地向闺蜜介绍说:“这是南国的大记者!大学时代的男闺蜜!”说着自豪地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弹指一挥间,一转身,就是半辈子。如今,“苗姨”是否安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p><p class="ql-block">曾记得,毕业后,我很快找到了工作,在三亚日报(原名三亚晨报)当记者。有一次开车去五指山采访,我特地开着爱车来到母校的111级台阶下,并叫来路人为我拍了张相片做纪念。这可是我青春飞扬的地方!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曾记得,参加工作后,我曾经到母校采访过两次。第一次采访是,海南省原副省长王路博士将自己多年收藏的上千件海捞瓷捐赠给南海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校区)内。南海文化博物馆馆长李玉柱老师和讲解员姚秀雯老师接待了我。</p><p class="ql-block">青花海浪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直指人心</p><p class="ql-block"> 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p><p class="ql-block">蓦然回首</p><p class="ql-block">青花正在海底珊瑚处</p><p class="ql-block">采访结束后,我在《三亚日报》人文地理版以题为《海捞瓷: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底文化遗存》整版图文并茂刊发,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另一次采访是,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原名琼州大学)成功申报成为57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之一,并于2016年开始举办黎陶技艺和黎锦技艺的培训工作。我去采访了该项目组负责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符玉梅老师,并在《三亚日报》人文版以题为《指尖上的传承与发展》整版图文并茂刊发。之后,符玉梅老师叫我到财务处签名领取“劳务费”,我就笑笑离开了。母校培养了我!母校成就了我!我却没有什么来报答母校!写点文章宣传赞美母校只是举手之劳而已,怎么好意思索取呢?!</p><p class="ql-block">今年(2024年)国庆假期,我携带老婆等家人去五指山水满乡旅游,顺便又去看了一下母校(五指山校区)。开车行驶在校园里,再也找不到青春的模样!我都两鬓染霜,走向人生的暮年了,何况我的教室我的宿舍楼呢!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一种落寞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离开母校时,看着小车观后镜中的“琼州大学”教学楼渐行渐远,我在想,教学楼如今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情人仍然固守在那里,那昔日的辉煌,那昔日的荣光,已渐行渐远。虽然风光不再,但留给我的永远是精神财富。它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时刻鞭策和鼓舞着我和师生们继续前行,就像教学楼前面的南圣河水,潺潺地流向远方,缓缓地融入大地融入浩瀚的大海。</p><p class="ql-block">时光跌跌撞撞,季节来来往往。在母校70周年校庆之际,送上我的一点祝福:祝您生日快乐!越来越好!(完)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苏隐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时称琼州大学)1996届新闻秘书专业毕业生。海南资深媒体人。曾任《三亚日报》记者、编辑、《南国都市报》记者。现供职于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有限公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