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育儿课程14天培养好习惯训练营

十点社群6

小七育儿课程 高效亲子沟通训练营 课程分享,网盘分享<br>小七育儿课程高情商培养训练营<br>小七育儿课程14天培养好习惯训练营<div><br>有 课 分 享,➕ 徵 信:<br>1103074581<br><br><br><br><br>古代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在 这样的土壤中孕育产生的。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不仅依赖于人的 辛勤劳作,还仰仗于天时与地利,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对自然条件 的直接依赖使人们易于对自然抱有一种人格意义上的情感,或敬 畏其无限威力,或哀怨其与人愿之不合,或感恩其对人类劳作的丰 厚回报,因此,“天”在中国人的心理中一直被尊奉为至上神而加以 敬仰与崇拜。<br><br>在先民眼中,尽管有对天地的顶礼膜拜,人在自然面前的力量 尽管薄弱,但人的价值与潜在的力量却不可低估。“人生天地间”, 这既是中华民族对于人自身存在境域的体认,也是对人存在价值 的体认。《老子》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立于天地间而与天地并称为“三才”,人有“参天地, 赞化育”的气魄,这在中华文化中就积淀为一种传统:既尊天又重 人。因此,“天人合一”就不仅有对天的敬畏,也有对人的尊重。早 在《尚书 ·泰誓》篇中就有“惟人万物之灵”的思想,即便在西周流 行的“天命”、“天意”观中也有着鲜明的“民本”内容,如《泰誓》篇所 强调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①即如此。而弥漫于整个 西周时期“敬德保民”的思想,奠定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基质,这种早 期人道主义的朴素萌芽经过“百家争鸣”的传播与发展,已逐渐积 淀为一种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那就是重孝、亲人、贵民、崇德。所 以中华文化又是一种“人”的文化,体现了一种鲜明的人文主义色 彩。<br><br>与西方文明重人的“智性”不同,古老的东方文明非常注重人 的“德性”。在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中,“德”字的出现及其观念的 发展,对于培育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献中, 德行观念的出现已见于《尚书 ·尧典》,其称颂帝尧“允恭克让”、 “克明俊德”。《尚书 ·康诰》称周文王具有“克明德慎罚”的功德, 所以得天所命,取代殷商②。崇德的价值观念经过孔子的阐扬,而 以“仁”的慧语凸显出来。牟宗三先生认为儒家对人类的贡献主要 在于它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反省,基于这种反省而提出“仁”的观 念,从而确立了人的生命方向,他说:“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 体,莫过于儒。”③刘文英先生则进一步把仁德文明看作是儒家文 明的一个基本特征,他说:“儒家文明从思想理论核心来看,其本质 是一种以‘仁’为标志、崇尚道德理性、注重道德修养的文明类型, 而不是一种以‘智’为标志、崇尚自然理性、注重理智分析的文明类<br><br>型。”①的确,“仁”观念的提出,是对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的一 次理论提升,“是儒家道德文明最集中、最突出的标志”。②因此, 就中国文化所主导的精神气质而言,它是主要倾向于道德的,而这 种崇德品格早在中国的上古时代就已显露端倪。<br><br>因此,“天人合一”思想所传递出的“尊天重人”的精神就主要 体现在重视人的道德性上,把人的道德性看作是人的存在价值的 主要标识,是立人之道。而“天”又被看作是这种道德价值的根源,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等人就把‘天’作为道德意志的体现”③。但 真正突出天的道德含义的当属孔子,孔子言“天生德于予”,就是说 德是天赋的。《中庸》言“天命之谓性”,也肯定了德来源于天,是天 内化于人的一种内在性。孟子进一步说,能够辨明这些德的“心”, 是“天之所以与我者”。于是,“德”成为“天人合一”的基础,天人之 所以能够合一,是因为天人合德。<br><br>儒家看来,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生”,《易传》言“天地之大德 曰生”,而人的仁德,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来自“生生”的自然界,是 天地“生生之德”的体现。为什么用仁德来比附生生之德昵?<br><br>在《辞源》中,“仁”的一个基本含义是指果核中的种子,如“桃 仁”、“杏仁”之类,种子就蕴藏着一种生机,因此以“仁”说生非常传 神。天地有好生之德,孕育生长,赋予万物以生命,这是对万物最 深切的厚爱,因此“生生”作为天地最高的德行,其本质是“爱”, 而仁作为人的最高德性,其本质也是“爱”,仁就是自然界生命 意义的实现。天之“生”与人之“仁”的贯通是“天人合德”的思想 基质。<br><br>既然天地宇宙作为人的存在境域同时体现着人的存在价值, 所以效法天地,从天地之德中引出立人之道,也就成为中国哲学各 流派共同的价值取向。《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明确地指出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按照天地间本然的状态来 生存。《庄子》认为“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 者也。”孟子的“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就是指按照天 地之道生存以获得存在价值。《荀子 ·王制》“上取象于天,下则象 于地,中取则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表明人应按照天地 之间的共通法则来生存从而获得最高的存在价值。《墨子 ·法仪》 明确提出“法天”的原则:“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 天所不欲则止。”总之,效法天地以立人极,是中国文化关于人的存 在价值的基本取向。所以才会有《周易》所言的“天行健,君子当自 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语,这句话凝聚了中国文化独 特的精神气质。<br><br>“自强不息”以日月经天为象征,它并不是孤立的个人奋斗,而 是一切有修养的“君子”都必须具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它实 际表征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人 也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 找到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