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0年11月,山东博物馆新馆开馆,社会反响强烈,观众参观热情高涨,应广大观众要求,省文物局决定开展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首先由文物专家学者,从山东博物馆馆藏的20万件藏品中综合全省文物情况和特色评选出30件文物精品,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观众和社会各界通过现场投票、报刊专版投票、网络投票等多种形式进行投票,在为期一个月的评选活动中,共收到15万余份选票。根据得票多少,又经过观众代表复选和专家终审二个环节,最终产生了鲁国大玉璧、蛋壳黑陶杯等“十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红陶兽形壶(2层6展厅)</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出土于泰安大汶口遗址。整体造型为兽形,使用红陶材质,通体磨光,光润亮泽。这件器物不仅展示了大汶口文化的创造力,还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珍品。兽形壶整体高21.6厘米,夹砂红陶,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光润亮泽。器型圆面耸耳,拱鼻,张口,耳穿小孔,四肢粗壮,短尾上翘,背装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嘴可往外倒水,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可供加热,使用方便。</p> <p class="ql-block">蛋壳黑陶高柄杯(2层6展厅)</p><p class="ql-block">山东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是典型龙山文化的重要标志。山东地区发现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完整器很少,除了国家博物馆征调和山东大学所藏外,多数珍藏于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商代青铜亚醜钺 (2层7展厅)</p><p class="ql-block">亚醜钺呈巨斧型,青铜质地,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钺两面纹饰相同,透雕一幅龇牙咧嘴的面孔,看起来像人脸,但是又有兽面的意思。弯钩状的眉毛,“王”字形鼻,环形双眼外凸,椭圆形耳朵很可爱,最醒目的是张着大嘴,暴露出尖牙利齿,嘴角上撇。在耳朵下方、嘴巴两侧,各有一正一反的图案铭文,为“亚醜”二字,另一面也有同样的铭文,全器共有四处,亚醜钺也因此得名。这件青铜巨钺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商代遗址一座“亚”字形大墓中。</p> <p class="ql-block">西周颂簋(2层7展厅)</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出土,</span>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制作于西周晚期,为周宣王时器。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圈足下有垂珥。口沿上下各饰一周窃曲纹,器腹与盖的上部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颂簋的器身和盖上均铸有铭文,盖器铭文相同,为对铭,均为15行150字,又重文两字,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鲁国大玉壁(2层7展厅)</p><p class="ql-block">这件鲁国大玉璧外径为32.8厘米、孔径为11.6厘米、厚0.6-0.7厘米,是目前为止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料呈青碧色,玉质晶莹温润,半透明,油脂光泽。大玉壁的图案分为内、中、外三区,内层为合首双身龙纹,其间以三道绹索纹相隔成三组;中间饰谷纹,外层为五组合首双身龙纹,龙尾两两相交,形成二方连续,是战国玉璧中的精品。1977年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一同出土的共有18块玉璧,这是最大最精的一块。</p> <p class="ql-block">商代甲骨文(2层7展厅)</p><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之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相关内容。长期以来,山东博物馆的甲骨收藏以其数量多、质量高而备受关注。</p> <p class="ql-block">银雀山汉简(2层8展厅)</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于1972年出土于银雀山汉墓,一号墓共整理出竹简4942枚,分长短两种,长简占绝大部分,简长27.6、宽0.5-0.9、厚0.1-0.2厘米,其长度相当于汉尺的一尺二寸;短简长约18、宽0.5厘米,相当于汉尺八寸;另外发现少量木牍,长约23厘米,相当于汉尺一尺,所谓“尺牍”。 二号墓整理出竹简32枚,简长69、宽1、厚0.2厘米,长度相当于汉尺3尺。银雀山汉简出土不久就被选入“新中国三十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后来又陆续入选“新中国50年最有影响的考古成就”、“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等,2013年,《孙子兵法》竹简入选了《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评选的“九大镇国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东平汉墓壁画(2层8展厅)</p><p class="ql-block">2007年在东平老物资局的改造过程中,发现和发掘了一批汉代墓葬,共计 18座,其中的3座(1号、12号、13号)彩色壁画墓最为引人注目。其年代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出土的彩色壁画色彩艳丽,特点鲜明,内容题材丰富,尤其是1号墓的彩色壁画,内容最为丰富,保存也最为完好。其所绘内容有红日、三足乌、对饮图、仕女图、升仙导引图、拜谒图、武士图、乐舞杂技以及方相氏驱疫仪式等。东平彩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填补了山东地区汉代壁画墓的空白,对于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中国绘画史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明代鲁荒王九旒冕(2层9展厅)</p><p class="ql-block">九旒冕是明朝的亲王冕冠,据说是中国唯一存世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冕(miǎn)一般由冠武、綖板、旒、充耳等几大部分组成。鲁王朱檀的这件九旒(liú)冕的冠胎用细竹丝编制。上面的木板叫做綖板,前后悬挂着五彩玉珠,即九旒,为赤、白、绿、黄、黑五色玉石珠;板下有玉衡,衡两端有系绳孔,下各悬一充耳,为青玉圆珠。</p> <p class="ql-block">清郑變双松图轴(2层9展厅)</p><p class="ql-block">作于1758年,郑板桥65岁时,正值郑板桥创作鼎盛阶段,书法绘画俱佳,保存品相极好,是板桥难得一见的珍贵作品。画心纵201厘米,横101厘米。图中双松擎天,旁边几杆修竹,松下还有怪石兰草,上方还有字数众多的题记,记载了与此画受主肃翁结交的情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