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上了年纪就喜欢怀旧,具体的表现就是热衷于翻看以前的东西,从相册到书本,还有当年看过的连续剧。于是,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渴望》,这部当年家喻户晓的剧作,曾创造过万人空巷的奇迹,剧中人物更是当年大家热衷议论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因当年没看到前面几集,于是想来补全剧情,也重新回味当年看剧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谁想,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一跳。原来当初为了撮合刘慧芳与王沪生,王家几乎倾巢而出,不仅有王母临终嘱托,更有王亚茹软硬皆施,不仅三番五次劝慧芳,还施压宋大成,说他以权(车间主任)谋私(谋求娶刘慧芳),从而破坏王沪生与刘慧芳真正的爱情。看到这里,我吃一大惊:拜托,慧芳早就是大成的未婚妻,分明是王沪生横插一杠子,而王亚茹竟然反咬一口,而且大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吐沫横飞,让善良木纳的大成无言以对,更因自卑怯懦,最终放弃了对慧芳长达多年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再来看慧芳,她对大成或许不够百分百满意,但也是有感情基础的。至少比对王沪生更有感情。事实上,她对王沪生一方面是出于同情,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知识分子莫名的仰慕,再加上来自王家的道德压力,于是,在自我与无私,自救与悲悯之间纠结不已,最终后者占了上风。是谁造就了慧芳这样的性格与人格,就是所谓传统的道德观念,其实是让人放弃自我成就他人的所谓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按现在的说法,王沪生就是个妈宝男,是个巨婴,自私、懦弱、善变、毫无担当。而又是谁造就了这个巨婴?是家庭,是社会,更是像慧芳这样有着圣母情结的底层民众。颇为讽刺的是,王母在临终前以托孤的口吻,要求慧芳照顾沪生,古往今来,托孤都是给自己的同辈或长辈照顾幼子幼女,没有谁托一个弱女子照顾比她还大一岁的男子!王亚茹在离京时,对着前来送她的慧芳,也是同样的口气:沪生是真心爱你的,请帮我照顾好他。联想起她后面对待慧芳的恶劣态度,不得不让人倒吸凉气。</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王沪生就算是个黑五类,他也是一个成年人,慧芳拒绝揭发批斗他就已经算照顾了,而王家却变本加厉,从道德绑架到情感勒索,简直无所不用其极。刘惠芳最终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事实证明王大妈才是洞明世事之人。),嫁给了王沪生。但结局如何呢?真的一阔脸就变!这句俗语在王家兄妹身上体现的可谓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自私自利、等级观念是不是知识分子固有的弱点,但至少在这部剧中,王家姐弟这类小知识分子,身上的确有这样的劣根性。</p><p class="ql-block"> 其实,任何有等级观念之人,都是偏狭势利之徒,他们把别人的情感、尊严甚至生命,都看得一文不值,可以随意伤害,连恩人也不例外。却把自己的一切,哪怕是未婚先孕这种在当时有违传统道德的行为,都看得无比神圣!</p> <p class="ql-block"> 我们当然不能说当年知识分子受冲击是咎由自取,但身体与灵魂的所谓改造,也没能丝毫消除他们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弱点。很多经历过苦难的人,并没有对于苦难的深刻反思。而一有机会,比如平反昭雪之后,除了以受害者的身份,像祥林嫂一样没完没了的喃喃自语之外,并不能跳脱出来,客观公正地评价所发生的这一切。也没能对同样生活在苦难中的底层百姓心怀悲悯并为他们发声。</p><p class="ql-block"> 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其实都是普罗大众,彼此最需要的是理解与尊重。但反观中国历史,知识分子虽然不乏济世救民的理想,也的确有过一大批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解放与复兴贡献了毕生。但更多的时候,尤其是小知识分子,很容易脱离现实,自命清高。《渴望》并非孤立的故事,知识分子在落难的时候,工农群众挺身而出,但一当回归正常,有些知识分子便故态复萌,又变得优越感满满。</p> <p class="ql-block"> 所以红学家潘知常教授说:只有从天堂跌入垃圾箱的曹雪芹,是真正跌明白的人。他从中华民族几千年血流成河的历史中,悟出了我们民族真正的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没有平等意义上的爱。</p><p class="ql-block"> 潘知常教授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杜甫的理想是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少数人先富起来又怎样?富人并不喜欢带穷人玩!罗贯中的理想是让少数人先道德起来,以为消灭了像曹操一样的所谓坏人,世界就能太平。但结果呢?曹操消灭了,还有似乎更坏的司马懿。只有曹雪芹看得最透最彻底,所以曹老先生的理想是让少数人先爱起来,他塑造了贾宝玉这个准基督的形象,就是告诫世人:唯有爱才是人类真正的救赎!</p><p class="ql-block"> 重温《渴望》后,我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12日写于上海</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9日重新编辑</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