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世读者的心灵之路。本期《今日读古诗》,我们特别精选了曹雪芹的五首巅峰诗作,带领大家走进这位文学巨匠的诗意世界,感受他笔下流淌的情感与智慧。</p><p class="ql-block">《咏菊》中,林黛玉的孤独与才情在菊花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动人。曹雪芹借菊花之坚韧与高洁,巧妙地寓言了林黛玉内心深处的自我坚持与追求,让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那份孤独中的倔强与美丽。</p><p class="ql-block">而《薛宝钗咏白海棠》则以白海棠为喻,细腻地刻画了薛宝钗的端庄温婉。诗中的白海棠淡雅脱俗,正如薛宝钗的性格一般,内敛而从容。曹雪芹通过细腻的笔触,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这位大家闺秀的温婉与睿智。</p><p class="ql-block">在《临江仙·柳絮》中,曹雪芹以柳絮为象征,巧妙地表现了薛宝钗的漂泊与坚持。柳絮随风飘荡,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姿态与方向,这正是薛宝钗坚韧不拔、积极面对人生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红楼梦曲》作为全书的引子,更是寓意深远。曹雪芹通过“谁为情种”的哲学追问,引领我们思考爱情与人生的真谛。这首曲子不仅是对《红楼梦》整部作品的概括与预示,更是对人性深处情感世界的深刻剖析。</p><p class="ql-block">最后,《终身误》则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动人的情感,揭示了宝玉对“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之间的内心矛盾。这首词不仅象征着宝玉对真爱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的无奈与反抗。在曹雪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感受到了那份对真爱与自由的渴望与追求。</p><p class="ql-block">本期《今日读古诗》,让我们一同走进曹雪芹的诗意世界,感受他笔下流淌的情感与智慧,领略这位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与深邃思想。</p> <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咏菊》</p><p class="ql-block">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p><p class="ql-block">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p><p class="ql-block">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p><p class="ql-block">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p><p class="ql-block">《咏菊》是曹雪芹在其著作《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的一首诗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设定在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时期。此次活动,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参与者包括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等五人,他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题目进行创作。</p><p class="ql-block">首联描述了林黛玉创作时的状态。她感到创作冲动强烈,如同诗魔附体,从早到晚都无法平静,这种创作的热情驱使她不断地寻找灵感,或绕篱笆漫步,或倚石沉思。这一联生动地描绘了林黛玉作为诗人的形象,她的才华横溢和对诗歌创作的痴迷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颔联进一步展现了林黛玉创作的具体情景。她手中的笔尖蕴含着秀美的才思,面对着霜寒中的菊花写下诗句;口中似乎还残留着菊花的香气,对着明月吟诵。这一联通过对创作过程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林黛玉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她在创作中获得的愉悦感。</p><p class="ql-block">颈联转向了诗的内容,表达了林黛玉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她将自己的哀怨和愁思写在纸上,但这种情感是否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和共鸣呢?这一联反映了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痛苦,同时也体现了她对知己的渴望。</p><p class="ql-block">尾联是对菊花品质的高度赞美,同时也是对前贤陶渊明的致敬。自陶渊明赞美菊花之后,菊花的高尚品格一直被后人传颂。林黛玉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保持高洁品格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薛宝钗咏白海棠》</p><p class="ql-block">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p><p class="ql-block">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p><p class="ql-block">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p><p class="ql-block">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p><p class="ql-block">《薛宝钗咏白海棠》出自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经典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是小说中一次重要的文学活动——海棠诗会的作品之一。这次诗会由贾探春发起,旨在通过诗歌创作来抒发情感、展现才华。</p><p class="ql-block">诗会吸引了贾府中多位才女的参与,包括薛宝钗、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共同围绕“白海棠”这一主题进行了创作。薛宝钗的这首《咏白海棠》便是其中之一,不仅展现了她卓越的文学才能,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她个人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p><p class="ql-block">《咏白海棠》是一首充满个人特色的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意象生动,充分体现了薛宝钗温婉、端庄、内敛的性格特征。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中,“珍重芳姿”四字既是对白海棠的赞美,也隐喻着薛宝钗对自己的珍视与尊重;“昼掩门”则暗示了她谨慎小心、不愿轻易表露情感的一面。</p><p class="ql-block">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手法,将白海棠的洁白纯净与薛宝钗的高洁品质相联系,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她性格的理解。</p><p class="ql-block">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则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淡雅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丽,同时暗示了即使心中再多愁绪,也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正是薛宝钗一贯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尾联“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则以白海棠的清洁自守象征薛宝钗的品德高尚,她愿意用一生的纯洁来回报天地的养育之恩,即使面对人生的黄昏时刻,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临江仙·柳絮》</p><p class="ql-block">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p><p class="ql-block">蜂围蝶阵乱纷纷。</p><p class="ql-block">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p><p class="ql-block">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p><p class="ql-block">韶华休笑本无根。</p><p class="ql-block">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p><p class="ql-block">《临江仙·柳絮》诞生于《红楼梦》中的一次重要活动——柳絮诗会,这不仅是大观园内最后一次诗会,也象征着四大家族衰败命运的转折点。此时的贾府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败迹象,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危机四伏,往日的辉煌不再,整个家族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薛宝钗创作了这首词,既是对当时环境的一种反映,也是个人情感与理想的抒发。</p><p class="ql-block">从表面来看,《临江仙·柳絮》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里柳絮随风舞动的景象。“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这两句词不仅营造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还隐喻了主人公(薛宝钗)出身名门望族,有着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也暗示了她温婉而不失坚韧的性格特点。而“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则进一步以蜜蜂蝴蝶围绕柳絮飞舞的画面,烘托出春日的热闹氛围,同时也暗喻了社会上各种势力围绕权力中心的争夺与竞争。</p><p class="ql-block">“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这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于人生际遇的看法。柳絮虽轻,却不轻易随波逐流,也不甘心沉沦于尘土之中,这正是薛宝钗内心世界的写照——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不随波逐流。接着,“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则进一步表明了词人的坚定信念,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坚持和追求永远不会改变。</p><p class="ql-block">最后两句“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不仅展现了柳絮的积极向上精神,也表达了薛宝钗渴望实现自身价值、达到人生巅峰的愿望。这里的“好风”可以理解为机遇或者助力,而“青云”则是功成名就的象征,词人希望通过抓住每一个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p> <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红楼梦曲》</p><p class="ql-block">开辟鸿蒙,谁为情种?</p><p class="ql-block">都只为风月情浓。</p><p class="ql-block">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p><p class="ql-block">试遣愚衷。</p><p class="ql-block">因此上,</p><p class="ql-block">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p><p class="ql-block">《红楼梦曲》这首曲子出现在小说第五回,是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由警幻仙子安排的十二位舞女演唱,以此来揭示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p><p class="ql-block">《红楼梦曲》的引子部分,它以一种近乎宇宙创生的角度,提出了“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的问题,这不仅是对小说中爱情主题的探讨,更是对人类情感本质的追问。接着,“都只为风月情浓”一句,则点明了小说的情感主线,即书中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这些情感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p><p class="ql-block">“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充满无奈、悲伤与孤独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试图通过这部小说来排遣内心的忧郁和困惑。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和追求,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一句不仅概括了整部小说的主题,即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哀悼融为一体,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这里的“怀金悼玉”既指贾宝玉对薛宝钗、林黛玉等人的怀念,也象征着对整个封建社会美好时代的追忆与哀悼。</p><p class="ql-block">在艺术手法上,《红楼梦曲》的引子部分采用了寓言式的手法,通过神话般的太虚幻境设定,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的氛围。同时,通过对“情种”、“风月情浓”等概念的探讨,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结合起来,使得作品既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又不失深刻的批判精神。</p> <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终身误》</p><p class="ql-block">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p><p class="ql-block">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p><p class="ql-block">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p><p class="ql-block">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p><p class="ql-block">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p><p class="ql-block">《终身误》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在其经典著作《红楼梦》中所创作的一首曲子,首次出现在小说的第五回,通过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展现。</p><p class="ql-block">这首曲子不仅是《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一,也是对小说中重要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的高度概括。它以宝玉的内心独白形式出现,深刻表达了宝玉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以及对林黛玉深厚情感的怀念。</p><p class="ql-block">“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这句话直接点出了宝玉心中的矛盾与挣扎。“金玉良姻”指的是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象征着封建社会中理想的婚姻模式,即两个家庭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结合。“木石前盟”则是宝玉与黛玉之间的前世约定,象征着基于共同理想和情感基础的真爱。宝玉虽然身处“金玉良姻”之中,但心中却始终怀念着与黛玉的“木石前盟”,这体现了他对自由恋爱的向往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p><p class="ql-block">“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两句话进一步深化了宝玉的情感世界。“山中高士晶莹雪”比喻宝钗的高洁品质,但宝玉与她之间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故曰“空对”。“世外仙姝寂寞林”则指代黛玉,她如同世外仙境中的美丽女子,却因种种原因而孤独终老。宝玉虽然不能与黛玉相守,但对她的情感却从未改变,这份执着和遗憾贯穿了整个故事。</p><p class="ql-block">“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句话是对前文情感冲突的总结,也是宝玉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慨。宝玉意识到,即使拥有世人眼中的完美婚姻,但如果缺乏心灵上的契合,最终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平静。这里的“齐眉举案”典故出自《后汉书·梁鸿传》,用来形容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和恩爱,但在宝玉看来,即便是这样的婚姻也无法填补他心中的空缺。</p><p class="ql-block">曹雪芹通过宝玉这一角色,展现了个体在追求真爱过程中的无奈与坚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爱情和社会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思考。此外,《终身误》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金玉”与“木石”、“山中高士”与“世外仙姝”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是古典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尤其以其不朽之作《红楼梦》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他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祖籍存在争议,有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等说法,但普遍认为他出生在南京。曹雪芹的家族背景复杂,既是清朝的包衣奴才,又是受到皇恩浩荡的诗礼簪缨之族。曹家的兴衰,特别是从极盛到衰败的过程,对曹雪芹的个人经历和《红楼梦》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曹雪芹的童年是在南京江宁织造府度过的,那时的他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好景不长,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的父亲曹頫因涉及财务问题被革职,家产被抄,家族因此陷入了困境。曹雪芹随家人迁往北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对曹雪芹影响极大,他从一个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变成了一个饱尝世态炎凉的落魄文人。</p><p class="ql-block">曹雪芹的生平经历为其创作《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曹雪芹对人生和社会深刻洞察的体现。这部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曹雪芹在小说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