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纪念日时刻(三)

陈红

<p class="ql-block">09年5月11日瑞士。</p><p class="ql-block">宾馆外的景色,远处的阿尔卑斯山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5月11日,参观瑞士的狮子纪念碑。</p><p class="ql-block">瑞士的狮子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792年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为保护法王路易十六及其家族而牺牲的786名瑞士雇佣兵而建造的。‌ 这座纪念碑由丹麦雕塑家贝尔特-索瓦尔德森设计,雕刻在一整块天然岩石上,形象地展现了一头垂死的狮子,象征着瑞士雇佣兵在战斗中的英勇与牺牲。‌</p><p class="ql-block">狮子纪念碑位于瑞士卢塞恩的旧城区,雕像中的狮子背部中箭,面露痛苦,前爪按着盾牌和长矛,盾牌上刻有瑞士国徽。这座雕像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也是对和平的祈求,碑的下方刻有文字,详细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此外,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对这座纪念碑赞誉有加,称其为“世界上最令人难过、最让人动情的石头”。狮子纪念碑已成为卢塞恩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瑞士美丽的的硫森湖。</p><p class="ql-block">琉森湖区,又称卢塞恩,美丽的琉森位于瑞士的中央地区,一直是瑞士的传统旅游胜地。美丽的湖水、阿尔卑斯山与中世纪的建筑互相映衬,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倾倒。罗伊斯河从城市中间流过,卡佩尔等桥梁连接两岸。琉森保留了很多带有美丽壁画的历史建筑和各种各样的塑像、喷泉。来到这里,恍若置身中世纪。拥有悠久历史的同时,著名建筑大师让·努维尔亲自设计的近代建筑和新建成的宾馆、商店陆续登场,世界一流演奏家们聚集的国际音乐节和各种艺术活动,使得琉森作为文化都市尽显魅力。</p><p class="ql-block">琉森湖区,融合历史、自然与艺术的瑞士瑰宝,拥有壮丽的湖光山色、丰富的历史遗迹、精美的博物馆与艺术收藏,以及独特的文化氛围与美食体验。</p> <p class="ql-block">在瑞士硫森湖上开船,过了一把船长瘾。</p> <p class="ql-block">与船长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瑞士卢塞恩的“卡贝尔廊桥”。</p><p class="ql-block">卡贝尔廊桥‌,又称卡佩尔廊桥或教堂桥,是瑞士卢塞恩的标志性建筑。它始建于1333年,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这座桥横跨罗伊斯河,全长约为200米,桥身有两个小的转弯。卡贝尔廊桥不仅是卢塞恩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该市的旅游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桥的横眉上绘有120幅宗教历史油画,这些画作描绘了卢塞恩的历史风貌和英雄人物的故事。桥的近中央有一个八角型的水塔,高34米,最初是城墙的一部分,曾用作档案馆、金库、监狱和刑讯室。水塔的中间层现在是琉森火炮协会的总部。卡贝尔廊桥在1993年的一场火灾中大部分被毁,但事后得以重建,恢复了原来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硫森湖上的白天鹅。</p> <p class="ql-block">与朋友在瑞士街上。</p> <p class="ql-block">瑞士街上。</p> <p class="ql-block">09年5月12日,列支敦士登。</p> <p class="ql-block">这是列支敦士登的国旗。</p> <p class="ql-block">牛皮就是国旗图案。</p> <p class="ql-block">09年5月13日,奥地利宾馆外。</p> <p class="ql-block">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南侧的城堡花园中,是一座纪念作曲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的雕像。这座雕像由建筑师Karl Knig和雕塑家Viktor Tilgner完成,高7.5米,由大理石制成。雕像前面是一片草坪,中间有用花卉精心拼成的高音符号,纪念碑底座的雕塑是莫扎特歌剧《唐璜》的一个场景‌。</p><p class="ql-block">莫扎特公园不仅是一个纪念莫扎特的场所,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公园内的雕像和花卉布置使得这个地方成为音乐爱好者的必游之地。此外,莫扎特公园于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维也纳不仅是莫扎特的故乡,也是许多其他著名音乐家的摇篮。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得它成为音乐爱好者的天堂。莫扎特在维也纳居住过两年,并与另一位伟大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见过面‌1。这些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得维也纳不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音乐和艺术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广场。</p> <p class="ql-block">09年5月14日,莫扎特公园里的莫扎特金身像。</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的美泉宫。</p><p class="ql-block">美泉宫,是坐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传说161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狩猎于此,饮用此处泉水,清爽甘洌,遂命此泉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1750年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下令建造的,曾是哈布斯堡王室居所,以其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宏伟的宫殿建筑和精致的园林设计闻名于世。</span>今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美泉宫及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美泉宫花园,1750年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下令建造的,曾是哈布斯堡王室居所,现为世界遗产,以其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宏伟的宫殿建筑和精致的园林设计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的路两边的草地,漂亮极了。</p> <p class="ql-block">莫扎特故居。</p><p class="ql-block">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1761年,首次作曲。1762年,莫扎特及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去欧洲各国献演,并获得成功。1764年,创作首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1772年,16岁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乐师,结束了长期的旅行演奏生活。1781年,脱离对雇主的依赖,成为历史上最早的自由作曲家。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1784年,完成题献给约瑟夫·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1786年,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演。1787年,被任命为宫廷作曲家。1791年,歌剧《魔笛》首演;12月5日,莫扎特逝世。</p><p class="ql-block">莫扎特在短短的35年生活历程里完成了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多瑙河。</p> <p class="ql-block">09年5月16日、17日</p><p class="ql-block">在意大利住的宾馆。</p> <p class="ql-block">宾馆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5月17日,参观著名的比萨斜塔。</p><p class="ql-block">比萨斜塔,意大利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北面的奇迹广场比萨大教堂的后面。</p><p class="ql-block">建造于1173年8月,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p><p class="ql-block">比萨斜塔外墙面均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对独立但又形成统一罗马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米,从地面到塔顶高55米,钟楼墙体在地面上的宽度是4.09米,在塔顶宽2.48米,总重约14453吨,重心在地基上方22.6米处。圆形地基面积为285平方米,对地面的平均压强为497千帕。倾斜角度3.99度,偏离地基外沿2.5米,顶层突出4.5米。1174年首次发现倾斜。</p> <p class="ql-block">背面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朋友。</p> <p class="ql-block">5月18日,古罗马废墟。</p><p class="ql-block">古罗马废墟</p><p class="ql-block">意大利的建筑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风凛凛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罗马街上。</p> <p class="ql-block">罗马凯旋门。</p><p class="ql-block">凯旋门位于意大利米兰市古城堡旁。1807年为纪念拿破仑征服而建,门高25米,顶上矗立两武士青铜古兵车铸像。1826年,米兰统治者弗朗西斯科将它改名为“和平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罗马古人脚板雕塑</p> <p class="ql-block"><b>罗马的竞技场</b></p><p class="ql-block">古罗马露天竞技场,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起来的,现仅存遗迹。</p><p class="ql-block">竞技场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从外观上看,它成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p><p class="ql-block"><b>简介</b></p><p class="ql-block">斗兽场平面式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古罗马剧场的观众席相对合一。大直径为188米,小直径为156米,圆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m,短轴54m。罗马斗兽场能容纳的观众大约5万人。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前面一区是荣誉席,最后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中间是骑士等地位比较高的公民坐的,例如士兵、作家、学者和教师,以及国外的高僧等。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看台,这是给地位最低下的社会成员准备的:女人,奴隶和穷人。观众们从第一层的80个拱门入口处进入罗马斗兽场,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被称为吐口,观众可以通过它们涌进和涌出,混乱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够被快速的疏散(据说这里只需十分钟就可以被清空)。荣誉席比“表演区”高5m多,下层观众席位和骑士席位之间也有6m多的高差,社会上层的安全措施很严密。最上一层观众席背靠着外立面的墙。观众席总的升起坡度接近62℅,观览条件很好。</p><p class="ql-block"><b>建造背景</b></p><p class="ql-block">罗马斗兽场由弗拉维安王朝的三个皇帝建造,它正式的名字是弗拉维安竞技场。它的建造是这个新王朝的家族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一部分。韦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是这个王朝的缔造者,他的出身并不高贵;在尼禄自杀后的一年中,罗马又经历了三个短命皇帝的失败的统治,韦斯帕西恩随后坐上了皇位。那时尼禄并未被遗忘;他所吞噬的广袤的土地和其他的奢侈物已经激起民愤。因此,当韦斯帕西恩决定填平那属于尼禄的豪华金色宫殿的人工湖.将其变成公共娱乐场所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p><p class="ql-block">斗兽场由维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于公元70年下令修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其子提图斯于公元80年为其主体揭幕,托米奇安从公元81年起使建筑最终竣工,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托雷宫花园的人工湖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毁。罗马斗兽场,在公元8世纪左右取名“科洛塞”,名称的由来是暗示耸立于他旁边的尼禄的“巨像”。</p><p class="ql-block">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Cassius)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9000只牲畜。 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例如埃庇道努剧场(EpidaurosTheater,约公元前330年,设计师:皮力克雷托斯PolykleitostheYounger).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斗兽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p><p class="ql-block"><b>建筑特点</b></p><p class="ql-block">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5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p><p class="ql-block"><b>维护</b></p><p class="ql-block">公元217年斗兽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斗兽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约翰·保罗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但是却没有历史证据显示确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p><p class="ql-block"><b>总体风格</b></p><p class="ql-block">位于罗马中心的壮观的斗兽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斗兽场的建筑设计并不落后于现代的美学观点,而事实上,大约2000年后,每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场都或多或少的烙上了一些古罗马斗兽场的设计风格。</p><p class="ql-block">斗兽场在建筑史上堪称典范的杰作和奇迹,以庞大、雄伟、壮观著称于世,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后,斗兽场只剩下大半个骨架,但其雄伟之气魄、磅礴之气势犹存。斗兽场平面呈椭圆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外围墙高57米,相当于现代19层楼房的高度。该建筑为4层结构,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场中间为角斗台,长86米,宽63米,仍为椭圆形,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角斗台下是地窖,关押猛兽和角斗士。角斗台周围的看台分为3个区。底层的第一区是皇帝和贵族的座席,第二层为罗马高阶层市民席,第三层则为一般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阳台,一般观众只能在此处站着观看表演了。场内看台共可容纳观众5万多人,底层地面有80个出入口,可确保在15分钟至30分钟内把场内5万观众全部疏散离场。</p><p class="ql-block">公元80年斗兽场工程竣工之时,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古罗马统治者组织、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殴斗,这种人与兽、人与人的血腥大厮杀居然持续了100天,直到这5000头猛兽和3000条人命自相残杀、同归于尽。无怪乎有人说,只要你在角斗台上随便抓一把泥土,放在手中一捏,就可以看到印在掌上的斑斑血迹。当年,古罗马著名的奴隶起义首领斯巴达克就是一名角斗士,他最初率领78个角斗士起义,很快发展到10多万人,在罗马各地坚持战斗达2年之久。这次奴隶起义给了罗马奴隶制沉重的打击,马克思曾赞誉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p><p class="ql-block"><b>评论</b></p><p class="ql-block">位于拱洞之间,靠在墙壁之上,上下重叠的三种样式的壁柱没有任何使用意义,他们只不过是罗马建筑所特有的装饰要求。</p><p class="ql-block">与希腊剧场永远背靠丘陵的建筑相反,科洛塞竞技场建在平坦的场地上,这边是典型的罗马革新。建筑家使用了各种材料:他为基础部分而使用的熔岩砂浆,为要求不那么严格的部分使用凝灰岩,为在重量要求上尽可能轻的拱顶而使用浮石,表现出非凡的技艺。</p><p class="ql-block">在湖底沼泽上打6米多的地基,为排水而探索出来的办法同样证明了罗马工程师伟大的技术成就。古罗马竞技场这一建筑奇迹成为了伟大罗马令人肃然起敬的名胜。从文艺复兴起,建筑家们从它的三种样式(多利安式样,爱奥尼亚式样和科林斯式样)中汲取灵感。</p> <p class="ql-block">但丁故居。</p><p class="ql-block">但丁·阿利吉耶里,意大利诗人。1265年5月—1321年9月14日)伟大的诗人、文艺复兴的先驱,文艺复兴第一个代表人物,意大利中世纪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以史诗《神曲》留名后世。在意大利,他被称为“至高诗人”和“意大利语之父”。</p><p class="ql-block">但丁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p><p class="ql-block">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称为“文艺复兴三巨头”,也称为“文坛三杰”。</p> <p class="ql-block">特雷维喷泉,位于意大利罗马的三条街交叉口,因为喷泉前面有三条道路向外延伸,而特雷维喷泉的“特雷维Trevi”就是三岔路的意思,也正是喷泉名字的由来。许愿池喷泉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式建筑艺术杰作,是罗马境内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喷泉,也因此成为罗马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罗马广场。</p><p class="ql-block">圣罗马广场又叫纳沃纳广场, 位于意大利罗马历史中心区,是罗马最美丽的广场。广场的轮廓是一个宽阔的椭圆形,正好与阿戈纳利斯竞技场的形状相配---广场的名称就源于该竞技场,由图密善皇帝于公元86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全称哈德良万神庙,是一座古罗马的庙宇,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p><p class="ql-block">万神庙,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万神庙是供奉众神的寺庙。以罗马的“万神庙”最为著名。此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毁,约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时期重建。由水泥浇铸成圆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顶,直径43米。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乔四世将它改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国家圣地。</p><p class="ql-block">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是古代建筑中最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外观。</p> <p class="ql-block">假。</p><p class="ql-block">在万神殿里祈祷。</p> <p class="ql-block"><b>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b></p><p class="ql-block">‌意大利佛罗伦萨圣若望洗礼堂里有通往天堂的金门‌。这座金门被称为“天堂之门”,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作品,由著名雕塑家洛伦佐·吉贝尔蒂创作。天堂之门位于圣若望洗礼堂的东面正门,是通往洗礼堂的唯一入口,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天堂之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圣经》旧约传说中的十组故事,浮雕作品分为五块,展示了亚当和夏娃、该隐和亚伯、诺亚、亚伯拉罕、以撒、以扫和雅各、约书亚、大卫、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等人物形象。这些浮雕采用透视法,使得作品格外生动与立体,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洛伦佐·吉贝尔蒂在1425年至1452年间完成了天堂之门的创作,这件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得到了同时代大师米开朗基罗的赞赏,米开朗基罗称其为“天堂之门”‌2。这座金门不仅在视觉上令人震撼,还具有深刻的精神意义,是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圣玛丽亚百花大教堂</p><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主教堂通常也叫做圣玛丽亚百花大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政权以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它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技术成就和艺术特色,都体现着文艺复兴这个崭新时代的进取精神。</p><p class="ql-block">哥特式建筑在意大利并不很多,这是因为意大利在这个时期未取得统一。</p><p class="ql-block">除了北部仑巴底地区参与了西欧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的进程之外,其余地方都是独立地发展着自己的中世纪建筑风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罗马假日》中的教堂是圣三一教堂。‌ 圣三一教堂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的西班牙阶梯顶端,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取景地。‌</p><p class="ql-block">圣三一教堂是一座双塔式山上天主教堂,与西班牙阶梯相连,是罗马的一个著名地标。教堂的独特造型和位置使其成为《罗马假日》中的理想拍摄地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拍照。</p><p class="ql-block">圣三一教堂位于西班牙广场的山丘上,这座教堂建于1495年,由法国建筑师建造。西班牙阶梯共有137阶,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景色而闻名,电影《罗马假日》正是在这里拍摄的浪漫爱情场景‌。</p> <p class="ql-block">真理之口,在意大利罗马,面对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p><p class="ql-block">真理之口,这个教堂很小很安静,但里面却有名扬世界的“真理之口”。真理之口,是一个大理石雕刻,类似人的面孔,有鼻有眼,张着一张大嘴,位于意大利罗马希腊圣母堂的门廊。相传,谁若不说真话,它就会咬住那个人的手。来这里观光的游客,纷纷将手伸进嘴中试一试自己的手会不会被咬。由于千千万万只手在真理之口中伸来伸去,这张大嘴已被人们的手指磨得锃亮。</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Venice)是意大利东北部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区(威内托大区)的首府。威尼斯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中心,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十字军东征时也曾在这里集结,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市区涵盖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个人工岛屿和邻近一个人工半岛,更有117条水道纵横交叉。这个咸水潟湖分布在波河与皮亚韦河之间的海岸线。</p><p class="ql-block">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威尼斯其建筑、绘画、雕塑、歌剧等在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威尼斯有“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美誉,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等美称。</p> <p class="ql-block">5月19日,梵蒂冈 </p><p class="ql-block">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面积仅0.44平方公里 人口仅千余,城内的圣彼得大教堂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大教堂,其内部之金壁辉煌 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又称圣保罗大教堂,是天主教罗马教区的主教堂,是天主教信仰的中心。‌这座教堂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还是一座充满历史、艺术与文化内涵的建筑奇迹。‌</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1506年,由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设计,历时120年才完成。教堂长212米,宽137米,高45米,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可容纳近6万人。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多种风格,外观呈希腊十字形,中央穹顶高耸入云,四周围绕着四个圆顶,气势磅礴。穹顶上方站立着耶稣基督的雕像,象征着上帝的威严与慈爱。</p><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更是艺术的殿堂,墙壁、穹顶、柱子上布满了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哀悼基督》雕塑,表达了耶稣基督离世后的悲痛与绝望。此外,教堂内还有许多著名画家的杰作,如拉斐尔的《圣母与圣子》、贝尔尼尼的《圣彼得的宝座》等。这些艺术品展示了大师们的精湛技艺,也反映了天主教文化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不仅是建筑和艺术的结晶,还见证了无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梵蒂冈的建立、教皇的选举与加冕等。教堂内还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作为天主教信仰的中心,圣彼得大教堂在教徒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吸引大量的信徒前来朝拜。</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教堂内。</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圣彼得广场,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可容纳50万人,位于梵蒂冈的最东面,因广场正面的圣彼得大教堂而出名,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塔斯干式的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巨大的圆柱(高25.5米,重320吨)。</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教堂里的教皇真身----圣彼得‌。</p><p class="ql-block">圣彼得是基督教早期期的重要人物,被认为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也是第一位主教和第一位殉教者。他被认为是天主教会的创始人之一,教堂内供奉着他的遗体和遗物,因此他被视为天主教会的象征和信仰的中心‌。</p><p class="ql-block">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保存的教皇遗体通常被处理成木乃伊形式,这种处理方式可以保持遗体的完整性,供信徒们瞻仰和纪念。具体来说,教皇的遗体会被用蜡敷裹,或者用银子覆盖,以防止腐烂。例如,教皇本笃十六世的遗体在去世后被安放在圣彼得大教堂,并在三天停灵期间,约有195,000人向其致最后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5月19日,回到北京机场。</p> <p class="ql-block">潮汕广济桥。</p><p class="ql-block">潮汕广济桥介绍</p><p class="ql-block">‌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环城东路,是潮汕地区著名的古桥,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并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方便两岸居民的往来和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结合了梁桥、浮桥和亭桥三种形式,桥的中段为浮桥,由船只连接,可以根据水位变化自由升降,方便船只通行。两端则为石墩木梁桥,桥上建有桥亭,风格各异,增强了桥梁的观赏性。‌</p><p class="ql-block">广济桥在历史上曾多次修缮和扩建。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广济桥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1958年,广济桥进行了加固维修,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为钢架桥梁。2003年,广济桥开始全面维修,2007年竣工,恢复了其明代风格,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p> <p class="ql-block">09年5月29日(端午节)在洪雅柳江古镇。</p> <p class="ql-block">爷三。</p> <p class="ql-block">婆孙俩。</p> <p class="ql-block">休息</p> <p class="ql-block">大姐妹俩。</p> <p class="ql-block">小姐妹俩。</p> <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老赵一家。</p> <p class="ql-block">好乖巧。</p> <p class="ql-block">游船上。</p> <p class="ql-block">09年11月8日,黄龙溪。</p><p class="ql-block">我们和我的两个乖孙。</p> <p class="ql-block">下一代。</p> <p class="ql-block">娘俩。</p> <p class="ql-block">好親密。</p> <p class="ql-block">老两口。</p> <p class="ql-block">小👭姐妹。</p> <p class="ql-block">小家伙。</p> <p class="ql-block">日本神户牛肉。(我们吃的时候,没有录视频,这里借网上的视频补充一下)。</p> <p class="ql-block">晚上游广州北京路。</p> <p class="ql-block">娘俩玩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09年1月9日云南禄丰恐龙🦖谷</p> <p class="ql-block">广州陈家祠。</p> <p class="ql-block">彭州白鹿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