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一阵清脆婉转、珠圆玉润饱含深情的女声如银铃入耳,清泉流石,拨弄着观众的心弦。一曲歌罢,余音绕梁,久久在晋南师专(山西师范大学前身)简陋的礼堂中回旋。舞台上一位扎着粗辫子戴着眼镜的姑娘向听众鞠躬致谢,礼堂中先是一片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不肯停歇,姑娘不得不又加演一曲。她的眼神轻轻拂过观众的声浪,落在了弹钢琴的戴眼镜的男青年身上,这位青年皮肤白皙,器宇轩昂,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儒雅之气,他会意地点一点头,随后双手像蝴蝶一样轻轻在琴键上翻飞跳跃,一串《红梅赞》的前奏行云流水般的响起。“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江姐的形象霎那间占据了每一个人的心间,那铁骨铮铮、那浩然正气,带给人们极大的心理震撼,那美妙的歌声让人振奋精神,让人充满自信,让人感受到当下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更令人充满一往无前的勇气。</p> 照片左侧即为母亲当年表演的晋南师专礼堂。1963年母亲来此任教 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又一次响起,似乎要将礼堂的屋顶掀翻,晚会的气氛一下达到了高潮。多年以后,六岁的我和母亲围炉而坐,母亲给我讲述她在1964年学校“五一文艺晚会”上与钢琴伴奏者同事陶本一的天合之作时,那喜悦骄傲的表情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母亲还说,陶叔叔特别喜欢我,还曾抱着我,用我的脚来弹钢琴,可惜我没因此获得些音乐技能。从此,母亲在学校名声大噪,“文革”时期,经常开学习会,大家困乏时,纷纷要求母亲唱一首,学习会变成了歌曲欣赏。 母亲生于安徽宿县,是一位朴素的淮北姑娘。自幼家贫,读小学时,因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母亲只好在教室外趴着窗台听老师讲课,班主任实在不忍心这样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辍学,想方设法免去了母亲的学费。此后,母亲读书愈发用功,晚上,点不起灯,就跑到路灯下,看书学习,因此看坏了眼睛,戴上了眼镜。 母亲天生一副好嗓子,没读音乐学院殊为可惜。从小学开始,母亲就是学校合唱团的常客,经常登台表演。1959年东德代表团访华,母亲作为安徽大学学生合唱团的一员表演了《黄河大合唱》,这是母亲非常喜欢的歌曲之一,从我记事起,就经常听母亲在家唱,因此,我也早早就对《黄河大合唱》各个曲目耳熟能详。<br> 我喜爱民族风的歌曲和母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五六十年代的著名的歌曲我几乎都听母亲唱过,数量太多以至于无法罗列。粉碎“四人帮”后,我又听到了母亲唱的《蝴蝶泉边》、《缅桂花开十里香》、《草原之夜》、《敖包相会》、《九九艳阳天》、《婚誓》、《四季歌》等表现爱情的歌曲。<br> 母亲珍藏的老歌片,现仅存两张 蝴蝶泉边 <p class="ql-block"> 四季流转中,母亲的歌声始终没有停歇。春天,当柳梢刚刚泛绿时,母亲的歌声如枝上黄鹂,轻盈地掠过初融的小溪,飞入明媚的阳光之中。夏天,当槐花飘香时,母亲的歌声似云霄中的百灵,腾挪跌宕在万籁的鸣声里。秋天,母亲的歌声像竹林中的画眉,披上五彩的锦衣,展翅在丰收的原野。冬天,母亲的歌声同活泼的喜鹊,祥瑞在炊烟袅袅的人家。在母亲的歌声中,我逐渐长大。如今母亲年事已高,无法像当年那样引吭高歌了,我却时常想起当年在母亲膝下听歌的岁月,使我趟过时光的涓涓细流,依然保持一颗纯真的心。</p><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