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家存古碑之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十三世祖儒学生解敬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解向军</b></p><p class="ql-block"><b>世祖解敬承的墓碑在家放了近六十载了,我们竟然没有发现他老人家原来是一位儒学生,就连《解氏家谱》里也没有对公的身份标出记号。</b>解氏族谱对各类秀才都进行了标志,当然那也只是续谱时赶上了才会给以标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谱有严格的要求,在平时不能随便在家谱上乱画、乱写、乱填。</b>《解氏家谱》四五百年来,只在作者父亲管理家谱时,作者没经过父亲知道,随便将家谱借给一位远房妻兄一年之久,该人当时也出于年轻,无有这方面的知识,信手用钢笔在家谱上标有多处,后来引起了村上多位老人的极大反感。该人后来说是通过梁代村某人从解家村借来的古谱,还美其名曰给了梁某人几斤粮票。<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事实上不要说梁代村人,就是解家村也没人能从村上把谱拿出村来,严肃的讲,无论谁要查家谱,习惯上都是到管理家谱人家中查,历史上管理要求,家谱不得出门。</b></p> <p class="ql-block"><u>作者只所以能将老谱从村里拿出来,也是背着父亲干了一件愚蠢的事,是年劲时无知的严重表现。花甲之时,每每回首往事,此件事算是自己干过的一件最后悔的事,每想起此事时是有些后怕。</u><b>《解氏家谱》历经磨难,暴受血雨,躲过李自成火烧解家村的历史大难,逃过″文革"时期大浩劫年代,安然无恙。若在自已手里弄丟了,岂不成为千古罪人了吗?不是危言耸听,一句"你还要?"的话,让我毛发悚然,前胸后背直发凉,至今亦是如此。教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敬承世祖考上儒学生的当时,没赶上续家谱,甚至他一生中很有可能都没有遇上续过家谱,所以才造成了家谱上没有对其学位的标记,后来续谱时无意中造成了疏露。</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像公这种情况在村里多有存在,作者在统计解家村历史上出过科举学位的人物时,上有11位进士、17位举人、43位贡生、52位国子监监生,还有贡士、爵位、副榜,敕封、例赠等多人,谱中可知监生以下的廪生、增生、痒生、天文生及各类生员244之多,加上从各庙宇碑中、墓地所知道的理学生员加起来有二百五十多位。</b><b>若村里大量的私家碑不毁的话,估计在家谱中没有的纪录,在祖碑上会有记载,还会补充一定数量的人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我们国家古代的文明史上,儒家学说对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很大,被历朝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国政理念。儒学是由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孔子创立,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为历代儒生尊崇的基本概念。</b></p> <p class="ql-block"><b>清朝嘉庆在乾隆之后,道光之前,共计25年,嘉庆十五年即为1810年,距今已有215年。</b></p><p class="ql-block">二百多年前,十五世祖<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解洽、解清</b>二兄弟为爷爷立碑祭奠,碑中列有父辈12位长辈,也许他们中已有人未必在世了,或在世的人已不多,或父辈们都不在世了。<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但按照习俗,虽然是孙子为爷爷立碑,也得挂上父亲的大名。因为碑中是孙子名为祖辈树碑,先列孙子二名,后列父辈名,这中情况下,可能父辈已全都不在人世了。</b></p> <p class="ql-block">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裔 皇 嘉</p><p class="ql-block"> 孙 清 庆 </p><p class="ql-block"> 洽 清 十 十</p><p class="ql-block"> 暨 三 五</p><p class="ql-block"> 子 侄 世 年</p><p class="ql-block"> 荣 明 祖 三</p><p class="ql-block"> 典 典 儒 月</p><p class="ql-block"> 则 嶶 学 清</p><p class="ql-block"> 典 典 生 明</p><p class="ql-block"> 立 舜 員 穀</p><p class="ql-block"> 顺 典 解 旦</p><p class="ql-block"> 際 際 公</p><p class="ql-block"> 宁 春 諱</p><p class="ql-block"> 際 文 敬</p><p class="ql-block"> 康 典 承</p><p class="ql-block"> 際 際</p><p class="ql-block"> 典 泰 </p><p class="ql-block">啟❓❓啟啟</p><p class="ql-block">常❓❓贵剑 之</p><p class="ql-block"> 墓</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永垂不朽》碑通高1.07米(底卬疑人为打掉)、宽48厘米、厚17厘米,碑体虽已破,但还算较完整,碑文清楚,直观可读。碑文格式,可供研究。传统文化,接力文明。</b></p><p class="ql-block"><b> 落笔瑯琊庐于2024.11.29日午</b></p> <p class="ql-block">作者:陕西省韩城市人。现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韩城市政协委员会调研员、韩城市五子登科文化会会长、韩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韩城市司马迁文化会副会长等荣誉职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