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印象

闲人

<p class="ql-block">我对日本的印象来自三方面,一是山口百惠主演的电视剧和高仓健主演的电影;二是陆陆续续看过的日本文学作品,包括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也包括松本清張、村上春樹、东野圭吾的小说;三是鲁迅、周作人、范学农直至今日许多文人游客笔下的日本,还有本尼迪克的《菊与刀》。当然,这一切印象都来自纸上。直接的三个感受片段则来自于我今年11月中旬在日本五、六天的走马观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云端上的富士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俯瞰东京城</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片段是日本的融合文化。从机场到旅社,一路上都是满目的广告和商业招牌,夹杂着汉语的日文,让人似懂非懂。在所有路标、自动销售机、地铁上的报站和博物馆介绍书都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p> <p class="ql-block">日本文化被学者称之为“复合形态变异体文化”,是指其特有的吸收并融合外来文化,从而塑造出全新文化面貌的能力。这种文化的“变异性”展现的是对外来文化元素的接纳和同化。无可否认,在过去十几个世纪里,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亚洲大陆文化成就和经验,构成了日本文化变异的主要素材。而在近代,欧美文化也成为了“变异”的元素之一。这种特性使得日本文化在其各个发展阶段几乎总是与异质文化发生碰撞和融合。当然,这种“变异”依然是以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融合异质文化,通过两者的交融产生新的文化样式。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立博物馆里的日本绘画《关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立博物馆里的日本书法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华街上的算命馆</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变异”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几乎不存在停顿期,无论是在尼桑汽车总部看到的新型汽车展示,还是在免税商场、咖啡店、便利店里,中国游客直接用微信、支付宝付费,都能感受到日本在消化和吸收异质文化的过程中,以其民族生活为根基,形成了能够充分表达民族精神的文化形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尼桑展示馆的新款汽车</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个片段是“静”。这是外国游客踏足日本时共同的感受。在喧闹的商场与超市,员工的交流也是温和而低声的;而在浅草寺里,除了人们摇签筒的声音,往来的游人都是静静的。当我伫立银座街头,在这个最繁华的商业街,你不仔细聆听,几乎听不到声音。即便是在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涩谷十字路口,除了轻轨车的经过声音,也能在喧嚣中找到一份静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京银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涩谷十字路口</span></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文化的各个层面,“静”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在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对作家描述雪景的宁静,记忆深刻;大西克礼的《日本侘寂》对美学的阐释,也离不开“静”的要素。日本文化中的“静”包含了一种独特的秩序感。这不仅仅是对规则的遵守,更体现在个人的自我克制上。日本人尊重个人界限,同时也尊重他人,避免喧哗扰序。这种秩序感同样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与顺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日本的“静”也不是绝对的,在街头巷尾的小酒馆里,到职员们下班后,也是喧闹无比。人们点几盘毛豆、肉串、鱼片,喝着啤酒、清酒,彼此间大声宣泄情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巷子里的小酒馆</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片段就是精致。我曾随着翻过一本千田稳写的《细腻的文明》,他在书中将日本文化的精髓总结为“精致的文化”,认为日本人通过祭祀活动及其神灵观,承袭“精致”的行为特点,并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塑造了“精致的文化”。他引用了日本发行最广的辞典《广辞苑》中对精致的释义:连细节都出类拔萃、精巧的样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次旅游中,可以直接体会到日本料理非常讲究食材的新鲜度、色彩搭配甚至食器的选用。日本人的餐具大多小而精美,讲究与菜品色彩、形状的搭配。就算是筷子,与中国的筷子相比要短小,商店里的出售的有些筷子制作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儿童套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商店里的商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街边的筷子店</span></p> <p class="ql-block">就“精致”而言,感受最深是明治御花园。日本花园虽受到中国园林的广泛影响,但仍渗透着日本人审美观,形成了崇尚自然、精小细致的特色,是一种“微缩文化”的体现。整个御花园面积不大,根据地势的高度、位置以及河流的走向,运用木、草、石、沙等自然要素,对自然景色进行加工,使建筑的形状与景致相协调,应验了松尾芭蕉有一句著名徘句:“寺庭幽静深,渗人岩石是蝉鸣”。不过在深秋,蝉鸣没听见,到处都是日本神鸟乌鸦的叫声。</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一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所有图片皆由作者手机拍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