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山—吉祥山—大庙山

九九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9日,晴。</p><p class="ql-block">好久没有晨练了,今天感觉得走得“狠”一点,遂把目标锁定城内的乌石山、吉祥山、大庙山。</p><p class="ql-block">上午九点不到,从咱家的“后花园”——西湖公园出发,走通湖路、道山路抵乌石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州第十八中学】位于福州市通湖路118号,比邻福州西湖和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属省一级达标完全中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则徐故居】位于通湖路东侧,门牌号“文北路31号”。因城市道路建设及文藻河内河整治,文北路已不复存在;林则徐故居作为文保建筑,考虑到一并保留此地历史记忆的需要,有关部门为其保留了“文北路”门牌。</p><p class="ql-block">林则徐故居又称“云左山房”,始建于明代,原系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藏书家曹学佺别业。清道光元年—六年(1820—1826),林则徐父亲林宾日利用自己和儿子林则徐的积蓄购买后修缮居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衣锦坊】位于南后街西侧,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宋初改称棣锦坊,宣和年间,又改名禄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此后,坊里还出了明代都御史林廷玉、进士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而“衣锦坊”的坊名也一直沿用了下来,人们取其“衣锦还乡”之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消防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个反映全省百年消防发展历程的专业性消防场馆,体现福建消防救援队伍风采特色,集消防教育与体验、消防文物和史料陈列展示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它还是全国唯一一个建于地下空间的消防博物馆,为市民提供参观学习、模拟体验等“身临其境”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儒坊】为福州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子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阶。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光里】陈元凯(陈元凯是陈意映的父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的岳父)、陈衍、何振岱故居均在大光里,此巷北通文儒坊,南接早题巷可通光禄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禄坊】光禄坊西接通湖路,东连吉庇巷,坊名光禄,系宋代嘉佑七年(1062年)方寘御封光禄大夫,所居坊赐名为“光禄”。在光禄坊西段北侧有一小巷,叫早题巷,辛亥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殉难广州之后,他的家人从南后街迁出,曾避难栖身于巷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禄吟台】又称“玉尺山”,位于光禄坊东北口,宋代法祥院遗址。宋熙宁三年,光禄卿、福州太守程师孟常游此,篆“光禄吟台”。光禄坊内的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它集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民国十余段摩崖题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板桥】又名虹桥,俗名老佛殿桥,位于光禄坊南侧玉山涧的古罗城大壕(今安泰河)上,南北走向,始建于五代,供市民出城来往使用。据《榕城考古略》记载,福州城内之河,“萦回缭绕,与大江潮汐通,皆唐宋以来城壕故迹也”。板桥原为木构桥梁,桥上建有亭,后圮。明重建改成石梁板桥,后又改建成为悬臂石撑架平梁桥。现桥长5.35米,宽3米。桥面设有护栏,两侧设有0.8米高石望柱6根,柱头上刻有宝珠状柱钮。石望柱、石栏板与桥梁间的连接均采用榫卯结构,形制朴拙,艺术价值较高。东侧桥梁上刻有“万历壬寅年仲春十方仝立”字样。由此可见,当年重建虹桥非某人或某几人之功,乃合十方乡邻之力而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山防空洞】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当时福州城遭受日军空袭,为了防范于未然,福州开始建设防空洞。上世纪70年代备战,防空洞逐渐成形。2013年开始修缮改造,改造后的乌山防空洞主线总长约570米,可直通黎明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石山】简称乌山,又称道山。与于山东西相对,乃城内三山之一,相传是何氏兄弟九人登高射乌处。最高点香炉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唐玄宗·天宝八年( 749 )乌石山改名为闽山,宋代又改名为道山,曾巩留《道山亭记》一文。山上怪石嶙峋,林荫壑胜,环山寺观栉比,山间亭榭交错。有三十六奇景,唐代即为游览胜地。其中天章台、邻霄台、冲天台、霹雳岩、天台桥、道山亭等6处,均属三十六奇景。山上石刻众多,为市内重要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拓故居】位于道山路第一山4号,又称“第一山房”。</p><p class="ql-block">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状元黄朴即生长在此。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少詹事叶观国购为别墅。清嘉庆元年(1796年)归邑人林材(号楚麓)所有。现为三间排双层木构建筑,楼下为中厅和左右厢房,邓拓便出生左厢房。</p><p class="ql-block">房屋以山为屏,三面围墙,庭院内条石铺地,摆设石桌,门头房旁为花圃,依山砌有花台,栽种花木。楼斜侧岩石上有林材镌刻的隶书“第一山房”四个古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乌石山出发,经南门兜、茶亭公园抵吉祥山。</p><p class="ql-block">【南门兜】“南门”指的是福州古城的南大门,而“兜”则是指古代作战时将士所戴的盔,后来泛指能够把东西拢住的兜形物,如网兜。福州人习惯于将某个标志物的周边区域称为“某兜”,例如“峡兜”“树兜”等。因此,南门所在的这片区域就被称为“南门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茶亭公园】位于台江区广达路与八一七路之间,始建于1986年,面积3.5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2公顷。公园北门通世茂百货,东门抵广达路,西接茶亭街,南面为住宅小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吉祥山】据《榕城考古略》记载:吉祥山曾名横山,山中曾有吉祥寺,故横山亦名吉祥山。另据《台江文史资料》:横山之中,山中挖石,石形如橘,吉祥献瑞。福州话“橘”通“吉”,故名吉祥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州救火联合会】福州最早的救火会“木帮彬社救火会”创立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1949年,福州全市共有救火会37个,人员4830人;而当时城区人口34995人,平均71人即有1名救火会会员。其网点覆盖福州全城,业务覆盖消防、赈灾、市政等诸多领域,为城市中的社区自治组织,存续时间长、群众基础扎实、影响深远,是福州不可遗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目前仅存的救火会吉祥山瞭望塔,建于1947年,用于防火和防空,为早期预警平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吉祥山出发,经工人文化宫、上下杭抵大庙山。</p><p class="ql-block">【工人文化宫】位于台江区金斗山,始建于1954年6月,由两座欧式建筑组成——第一礼堂和文艺馆。2000年11月以来进行了改造和扩建。21世纪初,文化宫占地面积达88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有图书馆、电影院、篮球场、游泳池、舞厅等活动场所15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下杭】位于台江区,紧邻苍霞闽江北岸,以隆平路为中轴,串联上杭街、下杭街、三捷河、中平路、龙岭顶,形成夜月娱乐区、百业体验区、艺术商务区、国际风尚区四大业态区域,有福州市非遗馆、古田会馆、永德会馆等场馆。‌</p><p class="ql-block">‌上下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这里曾是福州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现存明清时期的建筑青砖黑瓦,木雕窗花,保存完好且各具特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德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是一座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仿西洋建筑风格的会馆。‌它不仅是永春和德化两地商人的重要聚会场所,也是展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特产品的重要平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杭路古建主要有兴安会馆、南郡会馆、罗氏绸缎庄等。</p><p class="ql-block">【兴安会馆】建于清代,由兴化(今莆田、仙游)商帮集资建成。进门原有青石雌雄狮分蹲左右,据传福州脱胎漆器“双狮”即以此为蓝本。会馆曾为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经多次拆修,现已难觅旧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郡会馆】始建于清末,由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商集资建造。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红砖清水墙,横匾刻“南郡会馆”,两侧刻“河清”“海晏”,墙裙是四块浮雕,典雅别致,整个门面保存尚完好。民国时期,馆内设南郡小学,1956年改为下杭小学,现为下杭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氏绸缎庄】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为省级文保单位。民国初“罗恒隆绸缎庄”创始人罗翼庭购置,以作绸缎、纱罗、棉布等经营。随着业务不断扩展,绸缎庄曾占据福州大部分棉布市场,成为上下杭商号建筑群的重要代表。现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杭街古建主要有建郡会馆、采峰别墅、台江书院、福州市商会旧址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郡会馆】建于清嘉庆年间, 由建宁府商帮集资建成。会馆依山势而建,前临上杭街,后背彩气山,正面红砖清水门墙,内有戏台、神殿等。因原馆内供奉妈祖,故会馆匾额为“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采峰别墅】由马来西亚爱国侨领杨鸿斌在1920年建造,是目前福州保存最完整的中西合璧民居建筑之一。别墅里有大门、坊门、照壁、庭院和主体建筑,还配有美丽的园林。建筑用料考究,地砖和木材都是从海外运来的,墙砖上还刻有“采峰”二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台江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中叶闽中富商高文骐捐资重修。光绪末年科举废除,书院改名为台江两等小学堂。该建筑为合院式建筑,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约656.52平方米。建筑主体构架为穿斗式木构架,屋顶为硬山顶。建筑共两进,第一进院落右侧设有披榭,主座为单层五开间五柱进深,第二进主座为双层五开间五柱进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福州市商会旧址‌】即福州商务总会旧址,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由正落一至四进院落、魁星楼,东侧花园和西侧院落组成‌。</p><p class="ql-block">福州商务总会成立于1905年,由福州富商张秋舫、罗筱坡、李郁斋等人发起,旨在协调各帮派商号,促进商业发展。该总会先后更名为“福州总商会”“闽侯县商会”“福州市商会”,直至解放后成立“福州市工商界联合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庙山】山原名惠泽山,位于台江区上杭路、大庙路和延平路之间,面积约6公顷,山高31米。</p><p class="ql-block">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无诸助刘邦灭秦击楚有功,汉王朝遣使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无诸在此筑台受封,此台称为汉闽越王台。后人为纪念无诸,又在台旁建闽越王庙,俗称大庙或无诸庙,此山称作大庙山。大庙历经唐大中、宋元禧、明隆庆、清道光年间重修或修建,民国时期毁。</p><p class="ql-block">大庙山今为福州市第四中学校区,校内尚有一块“全闽第一江山”的大石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岭顶】龙岭顶是大庙山的一部分,也是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岭顶:大庙街入口】</p> <p class="ql-block">中午十一点多,感觉差不多了,便乘66路公交车返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