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魔手》:“一个人要达到足够高的文明开化程度,才能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既老练又简单的绝妙平衡,对吗?我想我可以帮你,梅根,只需给你读一百首翻译过来的中文诗。” ( 英国 阿加莎.克里斯蒂 程星星译 小说 新星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是阿婆“马普尔小姐系列”中的一篇比较平庸的作品。相对于机智幽默,又逻辑思维极度清晰的波洛侦探来说,老小姐马普尔小姐性格略显扁平,她手里破解的案件多是与生活琐碎有关的家庭小案件,《魔手》就是非常典型的“马普尔小姐案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魔手》中的两条命案始于小镇散发的语言恶毒的匿名信。作者把案件的线索隐藏在闲言碎语中。起初,笔者被误导认为罪犯是最不可能的那一个,结果却是用墨最少最不起眼的那个。马普尔小姐的出场有点仓促,好像是作者写到收笔前才想起让她,让她姗姗来迟,并像冒失造访的客人,突兀而没礼貌。另外这本小说的逻辑性不严谨,有漏洞。最后吐槽一下笔者手中这个中文版本。新星这般《魔手》错别字和语法不通之处比比皆是暂且不论,就它腰斩了第七章,造成逻辑出现不可避免的混乱,就足够让人抓狂。而笔者手上还有台版的华文出版社的译本,笔者做了比较,感觉这两本书呈现的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面孔。不知道读者更应该相信谁的更接近原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一本供人消遣打发时间的书,本可以不必较真,但读者可以将就着读,译者和出版社不应该不负起责任来是吧!这是起码的职业态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阿嘉莎.克莉丝蒂小说选》(2 ):零零散散的几个年轻人,有的茫然,有的无聊,还有的不开心。青春是人生最欢乐的时光,这种说法真可笑。青春,是生命中最脆弱的阶段啊!(英国 阿加莎.克里斯蒂 林秋兰等译 小说集 华文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阿嘉莎.克莉丝蒂小说选》第二册入选小说三本,《尼罗河上的惨案》、《魔手》和《黑麦奇案》。《尼罗河上的惨案》为“波洛系列”,另两本是“马普尔小姐系列”。这三本小说在阿婆的侦探小说系列里均属于上乘之作。霜月苍在他的阅读攻略里都不吝赞美之词,给出四到五分的高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名篇,被无数次改编成影视和戏剧,是阿婆的一张名片,也是侦探小说的巅峰之作。可是这个译本有点儿早,如果选择译本还是推荐新星出版社的那版。《尼罗河上的惨案》是“旅途型侦探小说”的模板,此后的无数侦探小说家模仿致敬,均未接近《尼罗河上的惨案》的高度。这本小说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做前戏铺垫,(三百七十页的小说足足做了二百页的渲染)小说的高潮在最后三分之一的推理说案。应该说,这种小说很折磨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就想跳到最后一页看凶手是谁。应当说阿婆非常会把握叙事节奏,冗长枯燥的虑情戏,就为石破天惊的拿一下。真得很刺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魔手》选读的是新星版的那款,这里不做赘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黑麦奇案》是和《无人生还 》一样的“童谣杀人案”类型的犯罪侦探小说。连环杀人案的第一案始于小说开头,几页后书中的家族企业老板就“嘎”了。后发现是死于下毒。然后,警探展开调查,期间家族中的女佣又被人勒死,而且死者死相怪异---鼻子上夹了一只晾衣夹。马普尔小姐的出场是在女佣被害之后,那个女佣是马小姐过去雇佣过的女佣,处于个人感情,她插手此案。随着马普尔小姐的细心调察,真相最终浮出水面。小说最后马普尔小姐接到女佣迟来信件那段真的能把心软的人给看苦了。又是人的命就是天注定,无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无可慰籍》:世事难料,很多事都可能出岔子。( 英国 石黑一雄 郭国良 李杨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616页,密不透风的文字加持和超枯燥的逼逼叨文风,直接把人看。个人认为,这是一本超无聊超的失败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笔者极不赞成为玩玩深沉而不好好说话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作家可以选择用任何方式、技巧和途径来传达你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然而前提是一定要真诚。文字是不会说谎和掩盖真相的。读过一个章节,笔者就感觉出的它的不对味儿来。石黑的《远山淡影》也是运用了不可靠描述和两条叙事线、时间线交错呈现的写作形式。但那本书很成功,之后的《莫失莫忘》、《长日将近》也极成功。但这本小说却让我看不到亮点。笔者认为就是缺少了讲述者的真诚,过于迷恋形式上的花样技巧,结果本末倒置。当然,这只代表个人观点,喜欢石黑一雄的铁粉们可能会有另种解读,不影响大家对这本小说的理解。</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我弥留之际》:活着就是为了长久的睡眠做准备。( 美国 福克纳 张睿君译 小说 安徽文艺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威廉.福克纳在现代文学史中是被公认的与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齐名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同时又和海明威并称为美国二十世纪的文坛双子星,是美国文学的地表人物。但是由于福克纳技术流的文学风格偏于小众,他在普罗大众中的影响力远远低于他的实力。许多读者因为他的小说晦涩凌乱的故事架构和飘忽无常态的文风造成的阅读难度产生畏惧心理,而只得抱着尊重和疏离的态度。好在他不是靠点击率过活的作家,养他的人是那些在他身上收益的作家们,尤其是之后因为收益而名声大燥的著名作家。于是便有一批受此影响的文青或是装,或是真的仰慕而成为他的拥趸。笔者过去是不太理解福克纳的那类人的一个,后来也是受马尔克斯的“蛊惑”而试读了《喧哗与骚动》,然后觉得对味儿,才又入手他的这本篇幅比较短,情节比较简单的《我的弥留之际》。有过《喧哗与骚动》的试水经验,再阅读《我的弥留之际》就明显轻松自如了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福克纳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也是围绕这个县杰弗生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展开的。《我的弥留之际》写的是小镇郊区本德伦一家七口人几天内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家中的妻子及母亲双重身份的安迪·本德伦。她在小说中的“主导戏”只有短短一节,就是小说中间穿插的有关她弥留之前的内心独白。她是小学教员出身的农妇,应该是有写文化和梦想的人。但她嫁给了 粗鄙、自私、吝啬又爱自怨自艾的农民埃斯。在给他生下第一个儿子开什之后,她的自我意识觉醒,认为生活是苦闷、绝望和充满痛苦的。为了聊以慰籍,她出轨了牧师并生下私生子特尔,然后为了平复内疚,又给丈夫一气生了两儿一女,即三子朱埃尔、女儿德威.特尔和小儿子瓦塔曼。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煎熬安迪终将撒手归西。小说开篇安迪便是陷入神志不清中的将死之人。在她弥留之际,她要求丈夫埃斯在她死后将她的尸体运到杰弗生与娘家人葬在一起。但是,迁徙安葬的过程就像是唐三藏的取经之路,充满坎坷和艰辛。而人性的丑陋和人情的冷漠在其路途中暴露无遗。小说使用意识流技巧,多视角叙述,象征隐喻杂糅其中,小说被分割成五十九个小章节,通过每个章节的主导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主观的意向。这种把故事分割成无数碎片又作外科手术般的缝合之后,呈现给读者的便是一个完整的但又充满印象派和现代派画风的小说。笔者个人认为这本经典小说对普通读者来说更友好些,建议入手福克纳可做敲门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钢琴课》:海里全是蜢动的生物,比蝌蚪还小,密密匝匝、难以计数,一直排到弧形的地平线。再靠近一些,他发现了其中一个,看着他从拥挤的人群中游过,与兄弟超妹们推推搡搡,穿过平滑的粉红色通道,其他人精疲力竭,他却一路领先。最后,他独自来到一个圆盘跟前,那圆盘恢弘壮丽像太阳一样,按顺时针方向缓缓旋转着,平静、充满智慧,漠然地等待着。如果不是他,就会是别人。他穿过血红色的厚厚帘幕,进了圆盘,先从远处传来一声嚎叫,接着是一张哭泣着的婴儿的脸庞,如同红日乍现。(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周小进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23年,七十六岁的英国国宝级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推出了他的新作《钢琴课》,再次轰动文坛。这也许是老伊恩最后的“生命之书,因此,作为他的粉丝,笔者也是第一时间入手了他的这部作品,并一气读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钢琴课》是麦克尤恩小说创作生涯的一个大总结。书中包含了他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各种元素。小说开头是主人公罗兰的一段童年回忆,他被她的女钢琴教师性诱失去了童贞。正当我们觉得小说向大尺度的禁忌伦理小说发展时,笔锋一转,写他的作家妻子阿丽莎离奇失踪。这又像他的悬疑小说,然后,他又写二战、古巴核危机、柏林墙的倒塌、英国脱欧以及新冠疫情。这又像是政治小说。最后他写了一个大情怀,把人情、历史、人性、婚姻、价值观尽收其中。这部小说很庞杂,也很有料。麦克尤恩把控叙事节奏的能力是一流的,无论是多少条叙事线都能写得繁复而清晰,让人读了大呼过瘾。这部小说在其创作序列中算不上最好,但绝对是最耐读的一部,值得重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6,《金翅雀》:他一直害怕眼前这一幕会发生,甚至超过对于死亡的恐惧。死亡不过是失去自我,重新回归到自我以外的周遭事物中去。而他现在是失去了周遭的一切,剩下的只有自我。( 美国 唐娜.塔特 李天奇 唐江译 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提到美国的普利策奖,让更多人想到的是闻名天下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而在这有着一百零七年历史(初设于1917年)的古老奖项的不断时间推衍中,该奖从美国新闻及摄影中破圈,先后又衍生了两大类(新闻奖和创作奖)的二十三个小项奖。这其中就包括了“普利策小说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普利策小说奖”于其他类型的普利策奖有着一个相同的评选的硬性指标,那就是入围作品必须是有着美国国籍的小说家,而且必须是反映美国现实生活的优秀小说作品。不得不说,美国真是很自恋的国家,他们乐于关起门来自嗨的心态有悖于一向标榜容纳百川的大国胸襟。而无独有偶,美国另个有名的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也是把美国标签作为铁规严律写进游戏规则中,誓要树立和世界打擂台的态势。而“普利策小说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获奖小说均是走的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兼容的文风,也就是说既要销量也要口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金翅雀》是2014年“普利策小说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作者是美国的著名女性小说家唐纳.塔特。这位以精益求精的作家作品并不多,入行以来她以每十多年才完成一本作品的速度,先后只写了三部小说,而《金翅雀》是她的第三部小说,同时也是奠定她美国文学界地位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金翅雀》是部个人成长小说,写了一个美国现实中充满传奇的故事。十三岁的男孩西奥与母亲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参观画展的时候,发生炸弹袭击,母亲当场被炸死,西奥则侥幸活下来,并拿走了废墟里的一副名画《金翅雀》。此后,他陷入到了丧母的痛苦和自责中。由于父亲早已遗弃他们母子,西奥沦为孤儿,只能暂时寄住在有钱的同学家。陌生的环境令他不知所措,崭新的人际关系令他倍感挫折。后来父亲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把他从大都市纽约带到了鸟不拉屎的拉斯维加斯。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损友鲍里斯。与此同时,瘾君子兼赌徒酒鬼的父亲也暴露本性。他对西奥丝毫没有父爱,在他眼里,儿子不过是他骗取教育基金的工具。还好很快西奥的父亲因醉驾出车祸而死,他才得以从返纽约,并和老友霍比合伙开了一家古董家具店而发了财。期间,无论西奥走到哪儿,那副《金翅雀》都藏在他身边,直到后来童年玩伴鲍里斯再次出现,他才发现那副画早就被鲍里斯掉包,并落入黑帮手里。后边围绕营救《金翅雀》展开,故事情节也走向狗血的枪战、毒品和谋人。小说最后以大团圆结束略显俗套平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本小说非常好读,整体质量不错,可以说是部故事非常简单,且扣人心弦的作品。小说中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美国社会状况。糟糕的原生家庭,混乱的教育体制,以及青少年嗑药嗜酒等社会问题写得真实而触目惊心。这部小说体积庞大,足足近七百页的体量让读者望而生畏。笔者花了一周时间也是走马观花粗粗读过,完了有种如释重负之感。如果吐槽这本书,就是文字过于繁琐情节过于拖沓,如果能去掉不必要的絮叨无用的章节阅读体验会更好些。</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7,《素食者》:她就会像一座死气沉沉的孤坟。即使走在充溢着音乐和情侣的街道,她也始终觉得那个深不见底的伤口正在张着大嘴要把自己吞噬掉。她拖着汗流浃背的身体,穿过人潮拥挤的街道。 闷热的夏天早晚开始转凉了。经常连续数日不回家的他,在某天凌晨跟做贼似的抱住了她,但她推开了他。 “我累了,真的很累。” 但他低声说: “你就忍一下。” 她记得那时发生的一切。她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下听到过无数次这样的话,所以她觉得只要熬过那一刻,就能换回几日的宁静,而且假装昏睡可以抹去痛苦与耻辱。一觉醒来,吃早餐的时候,她总是冒出想用筷子戳自己眼睛的冲动,或是把茶壶里的开水浇在自己的头顶。( 韩国 韩江 胡婌简译 小说 四川文艺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韩江获诺奖,这个结果即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外。其实之前早有传闻,今年的诺奖会给一个亚裔作家。正当人们猜测此次会是陪跑老将村上春树最终圆梦,还是赔率榜状元残雪众望所归的时候,瑞典文学院却把奖给了韩国的七零后女作家韩江。这个结果引起国际文学评论界的普遍质疑。按理说,作为世界文学最有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通常会首要考虑把奖颁给德高望重,已经奠定文学大佬地位的老作家,以避免像去年永远错失米兰昆德拉那样的遗憾再次发生。或者是选一个特别冷门,小众的“技术流”作家。韩江是第一位七零后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创作生涯正处旺盛期且文学风格尚未定型,瑞典文学院急于推出新人,这里边有韩国文学翻译院的“韩国文学出海”计划的功劳。自214年以来,由于韩国文学院的作为,韩国文化全球化成效显著,韩国作家从中自然受益匪浅。2016年5月,韩江凭借第一部被译为英文的长篇小说《素食者》,击败诺奖两大得主帕慕克、大江健三郎,以及全球畅销百万册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夺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一位亚洲作家。这也给今年她诺奖折桂埋下伏笔。当然,除了外界的推力,个人努力与作品过硬也是必不可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随着“韩江热”的褪去,笔者重读《素食者》。这本小说只十二万字,体积不大,二个半小时即翻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是一本非常好读的小说。故事流畅不复杂,语言清晰明了,情绪饱满,悲凉与窒息的绝望直抵人心。在故事结构上,作者通过三个独立的故事章节,把小说拼合为一个小长篇。小说第一章的素食者,以两个叙述线展开。一个是丈夫的视觉为主线,另一个以妻子的内心独白为复线。这两条线平行不交际,最终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妻子做了一个噩梦,醒来把冰箱里存储的肉食装进垃圾袋丢掉,从此成为一个素食者再不吃肉。在丈夫眼中,这是件荒唐事,他既感到不解,也没兴趣探究妻子心声。回到娘家,她的怪癖更是为至亲们所不容,觉得她背拗丈夫意愿是不守妇道,对不起丈夫。为了说服她吃肉,父母姐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施行家暴也没有改变她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这节中,造成妻子素食的原因是那个充满血腥的噩梦。而那梦有滋生于童年她经历的一件虐杀分食家狗的事件。那个阴影伴随她整个童年,直到化作梦最后爆发为“精神疾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第二节《胎记》中她的病疾顽固,丈夫与她离婚,父母也基本断了与她的来往。这时唯一“惦记”她的是姐夫。姐夫是一个搞人体绘和摄影的艺术家,同时她又是一个趁人之危性侵小姨子的渣男。艺术不过是他实施不轨的遮丑布,最后为了他那点欲念毁了自己的家庭,也使小姨子进入更迷幻癫狂的状态。在第一节中她拒绝吃肉,第二节中她沉醉花与色彩的美,叙述者是姐夫,第三节《树火》里,她在姐姐的眼里活成了植物。这本书隐喻和批评的是女性的独立人格的被压制和东方道德伦理观对人性的戕害。书中意象部分和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卡夫卡的《变形记》并无特别。所以,一部好的小说绝非好的没有根据。</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8,《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 智利 波拉尼奥 赵德明译 小说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拉美在二十世纪之前原是一片文学的荒芜之地,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地起惊雷,拉丁美洲文学优秀作品突然井喷似涌现,给世界一个措手不及。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拉美文学在以马尔克斯、略萨、富恩特斯、科塔萨尔四大“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的接连轰炸下,彻底接管了霸主地位。随着马尔克斯、略萨、阿斯图里亚斯、鲁尔福、卡彭铁尔和克塔萨尔等的离去,以及略萨的退隐江湖,拉美文学短暂的势弱,但没多久,波拉尼奥和萨曼塔·施维伯林等新锐继承前辈衣钵再次搅动世界文坛。这股拉美狂飙还能刮多久,全看后继者还有多少能力发挥出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波拉尼奥是拉美当仁不让的继“拉美文学大爆炸”之后的领军人物。这位智利的天才四十岁后才开始写小说,五十岁就爆肝而亡。。在他只有十年不到的写作生涯中,作品数量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而且百万字的《2666》更是大部头里的经典。波拉尼奥除了作品量大,更是质量有保证的优秀模范。他不仅擅长巨制写作,短篇小说也是一流水准。笔者之前读过他的《重返黑夜》为其做元化的全能叹为观止。而《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则是另种风格的展现。这是由十四篇短篇串联成的即可看着一部完整长篇的小说。这十四篇小说的整体风格偏于写实,色彩偏暗,有种浓浓的“丧”与“颓废的情绪在里边。因为笔者最近眼疾,不能长久阅读,阅读时间被切割的零碎,因此影响到阅读的质量。这本小说有几篇没有看懂,但绝不无聊空洞,大概是自己阅读理解能力太差的缘故。而有几篇却印象深刻,比如《圣西尼》、《安妮.穆尔的生平》和《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都是非常出动人心的好小说。波拉尼奥是个真诚的小说家,在他的小说中能真实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痛苦和愤懑。一部好的书便是通过文字把读者与作者联系在一起,当读者能随着作者文字的情绪起伏达到共鸣的时候,那就是作品最高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9,《在切瑟尔海滩上》:他转过身,从她身边走开,朝海岸线走去,走了几步以后又回来,脸面也顾不得了,凶巴巴地在砂石道上一阵猛踢,扬起一片细石子儿,看上去烟雾腾腾的,有些细石子儿落到她的脚边。他这一怒,把她的火气也激起来了,她一下子就觉得,她已经明白他们俩的问题在哪里了:他们俩都太讲礼貌了,太拘泥了,太胆怯了,他们踮起脚尖,窃窃私语,拖拖拉拉,唯唯诺诺,在对方身边兜圈子。他们简直谈不上互相了解,而且根本做不到,因为那种友善的近乎沉默的氛围像一条毯子,窒息了他们的差别,既蒙住了他们的双眼,又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他们本来一直害怕会有不同意见,现在他这么一发火,她倒解脱了。她想伤害他,想惩罚他,好让她和他划清界限。她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多么陌生的冲动啊,渴望在摧毁中获得快感,她根本抗拒不了。(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黄昱宁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激发我重读《在切瑟尔海滩上》的原因是刚刚看过的一部同名改编的电影。编剧是麦克尤恩老爷子。这部片子偏文艺,观感略显沉闷,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心情越下沉,仿佛调入一个无底的深渊里。这是男女主的感觉也是观者的体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麦克尤恩这本小说就像一场两个人的独幕话剧,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大尺度的刺激感官,整部小说就靠两个主角大量的内心独白和密集的对白推进。这很考验作者功底,但凡文字掌控力差一点就可能全面扑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新婚之夜是个坎儿。没错,说的就是床上性事。如果,第一夜不和谐很可能这个阴影会波及到以后婚姻的质量。中国是个很含蓄的民族,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巧合的很第三句说的也是这事。爱德华和弗洛伦斯在热恋中时从没考虑如何处子之身应对婚床上的尴尬。情到浓时,爱德华触碰到新娘的身体,迟疑和犹疑然后他征求新娘的意见:“介意我脱下你的鞋子吗?新娘被强硬拉回到现实。”当然,不。“然后新郎继续。稍时他又问新娘:”我给你脱下丝袜吧。“新娘勉强笑笑:“还是我自己来吧”。然后,新娘看着新郎自顾自的一件件把自己的西服、领带、衬衣一件件脱下,然后仔细地放在床头的椅子上,自己却不知所错。突然一股恼怒从心头升起,她从屋里跳起来逃走把不解风情的新婚丈夫丢在了海滩酒店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如果你被上述的讲述那么就被骗了。其实,爱德华只是生涩对性没有经验而已。真正对性排斥心生恐惧的是弗洛伦斯。小说没有交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对性的恐惧和厌恶,她是真正的爱着爱德华,只是她的爱是精神之爱,是架空在上的罗曼蒂克爱情。为了保持这种纯粹的精神之爱,弗洛伦斯甚至提出爱德华可以招别的女人发生肉体关系,一次来留住爱情和维持婚姻。而爱德华觉得她是对自己感情的侮辱,是一种卑鄙的想法。于是在两人互不妥协下负气解除了只存在了六个小时的婚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爱德华和弗洛伦斯的婚姻之花瞬间开放后即枯萎凋谢。这多像是昙花虽然花期不久却依旧怒放过,最终两人虽然心中存有遗憾却无悔。遗憾是他们那是太年轻,缺少给对方一次的机会。无悔是在这段短暂的失败婚姻让他们懂得了爱需要耐心。</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0,《雪国》:她(叶子)的眼睛与灯光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 日本 川端康成 叶渭渠译 小说 南海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雪国》是川端文学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名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同时代表了他信奉的唯美主义写作的成熟之作。小说讲述了一段一男两女之间微妙的情感纠葛。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三次住宿在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伎和 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结识。小说是从岛村第二次来雪国开始的,也是这次他在火车上第一次见到叶子,并被她的清纯美丽所打动。尽管他已是已婚人士却和驹子保持着肉体和和叶子精神上的关系。但好运不长久,在他们短暂的交往过后,小说就在叶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终。小说最后结尾写道:“待岛村站稳脚跟,抬眼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像他的心坎倾泻下来”。这也是岛村如梦如幻般的虚无信仰的崩塌,代表了川端康成物哀思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日本文学有个巨大的分支,都在情调和宣扬物人合一,万物皆虚无无常的思想。这种大和民族极端的悲观颓丧情绪在作家的笔下被描绘为一种唯美。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黛玉葬花一节就是日本作家推崇和效仿的最高境界。而其实这种很丧的华丽包裹下隐藏的是骨子里皆是消极的厌世情绪,难怪日本至今也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抛去政治和社会意义不谈,单看川端的文字绝对是最有日本古典文学的绝美和西方意识流现代写法相互交融的完美体现。我们可以把雪国》当作艺术品来鉴赏但不提倡入戏太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五星推荐:《我弥留之际》 《钢琴课》 《在切瑟尔海滩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值得一读:《阿嘉莎.克莉丝蒂小说选》(2 ) 《素食者》 《金翅雀》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雪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打发时间:《魔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不推荐:《无可慰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