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祠访白居易

笑傲浆糊

<p class="ql-block">白公祠始建于明崇祯三年,知州马易从创修,是为纪念曾任忠州刺史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建。</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他的字“乐天”,来自于《周易》, 说:“乐天知命,故不忧。”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祖籍山西太原, 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那(今陕西滑南市下那镇),生于河南新郑县(今属郑州市)东郭寺村。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中进士,会昌六年</p><p class="ql-block">(846),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5岁。所以在洛阳有唐少傳白公墓祠,有白居易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全国有两处白公祠,另一个在苏州。在出生地郑州的新郑东郭村有白居易故里。</p><p class="ql-block">在东郭寺村完全小学院内,有一处残存的房基,其上竖着一块小石碑:东郭宅遗址。背面介绍这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出生地。 </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出生于仕宦之家,父白鍠曾任巩县(今巩义市)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鍠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了新郑城西的东郭宅(今东郭寺村)。东郭寺村地势低洼,一度积水成患。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白居易在东郭宅出生时,家中的男人们都出去排水了。 后祖父白鍠给孙子起名“居易”,意思是希望孙子能得到一个容易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在少年时代,曾拜访当时著名的诗人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居易”,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长安生活成本高,居住不易。然而,当顾况读到白居易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不已,改口说“能写出这么好的诗,白居也易矣”,意思是说能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就不难了。</p><p class="ql-block">顾况是谁呢?唐代诗人. 画家和鉴赏家,他比白居易还长寿, 活了九十四岁。年轻的时候,有过一段红叶传情的恋情。 </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在青年时期还与一个名叫湘灵的女子有过一段初恋。他们相识于白居易11岁,随母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时,那时两人都是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 岁、湘灵15岁时,两人情窦初开,开始了初恋。然而,这段感情最终以悲剧收场,白居易的母亲因门户之见没有同意他和湘灵结婚。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 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恳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被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老家。这段经历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和灵感。</p> <p class="ql-block">  关于白居易有一个典故, 说他每次作诗就会请一个老太太看, 如果这位老太太看得懂,这首诗他就记下来。如果看不懂他就修改,一直改到民间的村妇都能读懂为止。老太太代表什么呢?就读书不多的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白居易的很多诗歌就是这样注重普及,他没有刻意挑战人们的知识积累,他就像通俗歌曲的人那样,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流行。</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在长安时,曾居住在一个叫做东亭的地方。他在这里种了很多竹子,并经常在竹林中散步、写诗。有一次,他邀请好友刘禹锡来家中做客,并在竹林中设宴款待。刘禹锡看到这片竹林,不禁赞叹道:“此处真是长安居易之所啊!”意思是说,这里的环境清幽宜人, </p><p class="ql-block">就像白居易的诗一样清新自然,住在这里真是很舒适。从此,“长安居易”就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居住环境优美、舒适。 </p><p class="ql-block">顺代介绍一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人。祖籍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p><p class="ql-block">白居易一生著有不少诗篇,今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公元818年至820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马升任忠州刺史。在忠州期间,他爱民勤政,宽刑均赋,身先躬行, 与民同苦乐,留下与忠州相关的诗篇130余首。其脍灸人口的有《荔枝图序》、《木莲树图诗并序》、《竹枝词四首》、《东坡种花二首》等,给忠州人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p><p class="ql-block">这个是白居易在闲假时吟诗作画,仕女为其翻晒诗作藏品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贞元十六年,就是公元800年, 白居易考上进士,这一年他29岁了。当时唐朝的新科进士,要骑马带花游遍长安,还要到慈恩寺里面的大雁塔去登高,把姓名题在墙壁上。科考不易,你说白居易怎么29岁才考上。想想看当时的比例,三干多人参加考试,最终17个人被录取,白居易就是这其中的一位,所以他开心得不得了,他就写下: </p><p class="ql-block">“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p><p class="ql-block">好得意,我29岁了,我是最年少的那个! 白居易科举及第之后,就开始了从政之路。他历任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户部参军、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等,这一连串的职务贯穿他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zhou zhi(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 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 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p> <p class="ql-block">因白居易别号"香山”,忠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将白居易创制的胡麻饼取名为“香山蜜饼”,成为忠州的传统名点。到了宋朝,香山蜜饼与当时全国最出名的食品"东坡肉”和"元修菜”齐名。 每逢中秋节,忠州人民都要设蜜饼香案,敬月尝饼,深切怀念大诗人白居易。</p> <p class="ql-block">公元816年,一个深秋的夜晚, 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朋友,突然一阵琵琶声传来: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细聊之后,感伤于一个生命从繁华到没落,感伤这一女子,更感伤于自己,甚至觉得“同是天涯沦落人”。 </p><p class="ql-block">一首《琵琶行》,超越了自己的《长恨歌》。 </p><p class="ql-block">“浔阳江头夜送客,</p><p class="ql-block">枫叶荻花秋瑟瑟。</p><p class="ql-block">主人下马客在船,</p><p class="ql-block">举酒欲饮无管弦。</p><p class="ql-block">醉不成欢惨将别,</p><p class="ql-block">别时茫茫江浸月。”</p> <p class="ql-block">公元817年的农历四月,白居易来到庐山顶上的大林寺,踏春赏花,看着满眼的桃花,即兴作诗《游大林寺诗并序》,妙手偶得,即成绝句: </p><p class="ql-block">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p><p class="ql-block">开。 </p><p class="ql-block">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p><p class="ql-block">来。 </p><p class="ql-block">百转干回,世事变迁,白居易逐渐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开始宁静致远,恬淡虚无。</p> <p class="ql-block">龙昌寺荷池为半月形莲池,是1986年白公祠修缮时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遗址。荷池平面呈半月形,由条石一丁一顺安砌,共七 轮,在月弦正中置一石雕龙头,口中喷泉可调节水位。白居易当年在此看到池里荷花破败,联想到自己贬滴边荒之地,有感而发写下《龙昌寺荷池》一诗。</p> <p class="ql-block">一个大雪天,一位年迈的卖炭翁从钟南山出发,在寒风刺骨中赶往长安西市,人饥牛乏之时,拿着公文买炭的官员来了..... </p><p class="ql-block">是对老者的同情,是对劳动者的悲悯,是对社会悲惨现象的愤懑,忆起自己雪中艰难前行的经历,共鸣中,一首《卖炭翁》期寄唤醒一些人的良知: </p><p class="ql-block">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p><p class="ql-block">就是皇宫里的太监和他的手下,给了人家半匹红纱,一丈绫,就把老人家的干余斤炭都买走了。他们根本看不到这个老人衣不蔽体,自己都舍不得烧这个炭来温暖一下自己,那种生活的惨状,也能看出白居易对底层生活细微的观察,和他对那些受苦人的同情。</p> <p class="ql-block">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末,诗人白居易由江州司马改任忠州 刺史,于是诗人乘船沿长江而上,经过三峡而到忠州。三峡水流湍急,上水船都用纤夫拉纤缓慢地前进。唐代时没有现代结实的化纤绳索,麻绳遇水易烂且价昂,纤绳都是用竹篾绞成的竹索。白居易初次入峡,没经历过如此危险的旅程,想到自己的生命系在脆弱的竹索和船工的脚上,真有些胆战心惊。这样,诗人写下了五言古诗《初入峡有感》: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 </p><p class="ql-block">苍苍两崖间,阔狭容一苇。 </p><p class="ql-block">瞿塘呀直泻,滟滪屹中峙。 </p><p class="ql-block">未夜黑岩昏。天风白浪起。 </p><p class="ql-block">大石如刀剑,小石如牙齿。 </p><p class="ql-block">一步不可行,况千三百里。 </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尝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 </p><p class="ql-block">此诗的意思是:一进入三峡,只见头上是万仞高山,下面是深达干丈的江水。在云雾弥漫的两堵悬崖之间,长江窄狭得仅容一叶小船通过。 瞿塘峡中激流倾泻,巨大的滟滪堆峙立在水中央。未到晚上两岸岩壁已经昏黑,由高天向下吹的江风,卷起滔滔白浪。尖长的怪石大者犹如刀剑,小的好像利齿。在这里前进一步都危险万分,何况要航行一千三百里。 纤夫用的拉纤竹索是那么脆弱易断;只要竹索一断或纤夫跌一跤,这条船就会撞碎翻沉,我的生命就系在拉纤竹索和纤夫的脚上。常常怕我这个无能的人,在江上航行中无谓地淹死。</p><p class="ql-block">诗魔也是常人,也怕死的。诗中的滟滪堆是瞿塘峡要门江中的一座巨大礁石,由于位置险要,长期阻碍航运,导致过往船舶在此险象环生。 1959年,为了彻底避险滟滪堆的汹滩恶水,疏通长江航道,三峡航道部门组织力量将这堆礁石炸掉。</p><p class="ql-block">二百多年以后,大文豪苏轼也来到了三峡,作《滟滪堆赋》,提出了不同于世人的独特见解。</p> <p class="ql-block">四贤亭,忠县百姓爱戴白居易,并让其与被唐朝相继被贬到忠县的宰相刘晏,宰相陆贽,宰相李吉甫并称为“四贤”。</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公元823、824年)间的春天,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p><p class="ql-block">全文如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p><p class="ql-block">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百多年以后,也就是公元1071年苏轼来杭州任通判,这期间治理了西湖,修建了苏堤和三潭印月等景观。他通过疏浚西湖,解决了湖水淤积的问题,使得西湖重新焕发生机‌。‌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为民众提供了医疗保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轼在杭州期间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其中最著名的是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span></p> <p class="ql-block">公元825年,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 任内,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 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现在还是苏州-个景点。所以在苏州也有个白公祠,可见在当地,百姓是不会忘记他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咏白诗林</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嗜酒,自号“醉吟先生”,晚年时写下《醉吟先生传》,自述悠闲旷达的生活,对生活发出种种感慨。 </p><p class="ql-block">“吾生天地间,才与行不逮于古人远</p><p class="ql-block">矣。而富于黔娄,寿于颜回,饱于伯夷, 乐于荣启期,健于卫叔宝,幸甚幸甚,除何求哉!”</p><p class="ql-block">作为唐代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谦卑地称自己的才华远不及古人。他分别从富贵、寿命、温饱、快乐、健康五个方面与历史上相关代表人物作比较。 </p><p class="ql-block">黔娄是春秋时齐国的贤士和道学家, 家徒四壁却洁身自好,一生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死后连一条完整遮盖遗体的白布也没有,与之相比,自己已经是一个富裕的人了。 </p><p class="ql-block">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为勤奋好学、安贫乐道的人,为人谦恭礼让,深得孔子的器重,却不幸在四十岁时早逝,与之相比,自己已经是一个长寿的人了。 </p><p class="ql-block">伯夷、叔齐是有名的高洁之士,因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投奔周武王,但又不满周武王的革命,拒绝出仕,不食周栗,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下,与他们相比, 自己至少没有温饱的顾虑。 </p><p class="ql-block">荣启期是春秋时最快乐的人,孔子曾问他:“先生为什么如此快乐呢?”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事情很多。自然孕育万物,只有人最尊贵,我能够生而为人,这是第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世人都以男人为尊贵,我身为男人,这是第二件值得快乐的事情;有的人未出生便胎死腹中,有的人死在襁褓中,我已经活到九十岁了是第三件值得快乐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与荣启期相比,自己还能从饮酒、作诗、参禅、与诗友往来中享受更多的人生乐趣,岂不是更加快乐吗? </p><p class="ql-block">卫叔宝是晋代名士,也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每到一处,都有很多人追随围观,想一睹他的风采,但他年纪轻轻就疾病缠身,备受折磨,与之相比,自己的健康显得弥足珍贵。 </p><p class="ql-block">白居易以“乐天”为字,虽宦海浮沉, 却不改初衷,视钱财为身外之物,看名利如过眼云烟,其一生“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为后人赞许。</p> <p class="ql-block">忠县,这是一个因唐太宗李世民感念当地巴曼子、严颜等人之忠义,而特意赐名为忠州(1913年改名为忠县)的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忠县博物馆,参观完博物馆从三楼出来就是白公祠的一楼。</p> <p class="ql-block">忠州是汉阙之乡,园内有两处汉阙真迹,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全国仅存的30个汉代阙,忠县就有6个,两个在三峡博物馆,其余4个就在忠县的白公祠里。今天又看到了汉代的阙,又一次跟历史进行了一次对话。内还有原来老忠县的一些古建筑,因三峡大坝涨水淹没而搬至这里的。比如关帝庙,太保祠, 巴王庙,冯氏华表等等。</p> <p class="ql-block">阙多是忠州汉代豪强家族墓地的墓阙,象征着当时忠州豪强的财势强盛和地位显赫。</p> <p class="ql-block">冯氏华表,建于清末年间,原址位于忠县忠州镇九蟒村,立于冯家祠堂前,为忠县库区文物搬迁保护项目,于2003年12月搬迁到白公祠。 </p> <p class="ql-block">醒酒桩</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五年(1706) 忠州知府施玉立在城南下场口设醒酒桩,将城中醉酒闹事之人绑于石柱上,直至酒醒方可回家。桩为石柱,柱高1米有余,桩上栓有一拇指粗的铁链。此桩为复制品。现在这个醒酒桩是不是又可以启用了呢?</p> <p class="ql-block">巴蔓子将军是巴国的英雄人物,庆忠县人通过“三月会”等仪式纪念他。虽然他并非巴王,但忠县人尊他为巴王,并修建了巴王庙来纪念他。</p><p class="ql-block">巴王庙建于清代,原址位于忠县县城东人民路74 号,于2019年在白公祠复建。</p> <p class="ql-block">太保祠:为纪念明末忠州著名女将秦良玉而建,明代在此有秦氏宗祠。</p><p class="ql-block">看了秦良玉女将军的简介,真的特别感慨,女将军真的满门忠烈啊,全家精忠报国,真的是生不逢时,最后一个朝代的灭亡,个人根本无法去改变历史。</p><p class="ql-block">历朝历代修史, 女性名人都是被记载到列女传里,而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p> <p class="ql-block">多宝寨。是长江中一处壮观的“盆景",享有“小蓬莱”美称。寨楼依山而建,飞檐展翼,是中国现存最高、层数最多的木结构建筑,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被誉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插个题外话,这次旅行本来是去成都杜甫草堂和武侯祠的,一路上,在汉中勉县有个武侯祠,过眉州遇到了《三苏祠》,和苏轼碰个面。在经过江油时一进市区就有《李白故里》的宣传广告和招牌,李白肯定要见一见了,道骨仙风,风度翩翩的“谪仙人”啊!</p><p class="ql-block">在成都参观完杜甫草堂,武侯祠等景点后,回来的路上到忠县休息,旁边有个白公祠路,心想是不是应该有个白公祠?纪念谁的?白居易吗?一问果真是的,当然要拜访一下了,沿着长江继续往下走,有云阳的张飞庙。</p><p class="ql-block">在巴东县住宿时旁边就是个图书馆,顺带逛一下,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的论点,让我印象深刻。在姊归碰到了爱国诗人屈原,在当阳有个关陵,还有南阳的武侯祠。</p><p class="ql-block">最有趣的是在快到家时,导航将我们导到一条乡村的小路上,汽车一转弯我看到了小路牌上写着居易大道,莫不是白居易在此?一查旁边就是有个白居易故里,我居然不知道家门口有个白居易,是我才疏学浅,寡见少闻了,还是河南文旅宣传的不到位?都到眼前了也没见宣传广告和大型的红色路标。难道也要“养在深闺人未识”。</p><p class="ql-block">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变成了一场文化之旅,与贤士相伴,与圣人同行!像是饕餮了一场文化盛宴,不虚此行,令人难忘。真有点消化不了,之此写下文字留个纪念。等待以后慢慢消化吸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