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熠昉

<p class="ql-block">  楼阁在中国文化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中华文化中与其紧密相连的一种建筑形式。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许多著名的楼阁,如“四大名楼”、“江南三大名楼”、“十大文化名楼”等。历史上文人骚客和士大夫们,都钟爱登楼远眺,用诗词、题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意兴勃发,或躇踌满志,或壮志未酬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中国楼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建筑艺术,展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的魅力。我去过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筑,但我还是更喜欢中国的古典建筑艺术。在这里,我把我去过的一些著名楼阁的文化和建筑艺术,和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  胜像宝塔建于元代,(1343年)原建于黄鹄矶头,后迁至此。属于佛教密宗佛塔。</p> <p class="ql-block">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之颠,濒临万里长江。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所建。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闻名四海。黄鹤楼和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世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p><p class="ql-block"> 现重修的黄鹤楼,四边套八面的形体,通高51.4米,飞檐五层,顶覆金色琉璃瓦,楼外有铜质的黄鹤造型。圣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正面“黄鹤楼”三字的金匾,为书法家舒同所题。</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 崔颢</p><p class="ql-block">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p><p class="ql-block">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p><p class="ql-block">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p><p class="ql-block">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滕王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始建于唐永徽4年(653年),是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建。楼高57.5米,内部7层,下部高台。</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因初唐诗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而闻名于世,与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古代“四大名楼”之一。</p><p class="ql-block"> 滕王阁在文学和艺术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文人雅士以滕王阁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如张九龄、白居易、杜牧苏轼等人的作品,都存于阁内。</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岳阳楼</p> <p class="ql-block">  岳阳楼大厅里挂着清朝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p> <p class="ql-block">  岳阳楼地处湖南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湖,前望君山。</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北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为岳阳楼写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便有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为长方形体,主楼高19.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岳阳楼内悬挂着毛主席手书杜甫的《登岳阳楼》的雕屏。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结构的古建筑。现“岳阳楼”牌匾为郭沫若所书。</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p> <p class="ql-block">  “鹳雀园”三字为当代书法家启功所书写</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永济市蒲州镇。鹳雀楼始建于北周。为一座军事戍楼,因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鹳雀楼于元初毁于战火,1997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因唐朝诗人王之涣登楼而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使鹳雀楼明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新楼为仿唐形制,外观四檐三层,内设六层,楼高57.4米,台基和楼身总高为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楼阁,景区内设有盛唐广场,唐韵广场等景点,展示了丰富的唐代文化。</p> <p class="ql-block">蓬莱阁</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地处丹崖山上。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历代屡加修葺,现仍保持北宋原貌。因“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而闻名四海,自古有“人间仙境”之美誉,被称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p><p class="ql-block"> 蓬莱阁内由白云宫、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组成。蓬莱阁主体建筑居中,楼高15米,坐北朝南,为双层木结构建筑。重檐八角,阁上四周环以朱赤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p><p class="ql-block"> 蓬莱阁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杰作,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和文化艺术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观楼</p> <p class="ql-block">  大观楼位于云南昆明市以西的滇池湖畔,是云南传统古建筑的代表之一。大观园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大观楼,公园也因此楼得名。</p><p class="ql-block"> 大观楼因乾隆年间文人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撰写的180字的长联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海内第一联。上联描绘滇池风光,下联叙述云南历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全联如下:</p><p class="ql-block">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显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下芙蓉,三春杨柳。</p><p class="ql-block">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安钟楼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钟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834年)与鼓楼相对,是中国古代报时建筑。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攢顶的形式,总高36米。</p><p class="ql-block"> 西安钟楼是西安标志性的建筑,先后接待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黔阳芙蓉楼</p> <p class="ql-block">  芙蓉楼位于湖南怀化市洪江黔城镇。为纪念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建造。现芙蓉楼为清道光九年重修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芙蓉楼纯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二层有明轩可供远眺。一楼有王昌龄的画像,两侧对联为“龙标古城千秋芙蓉在;贤宦留胜万世仰儒风”。 芙蓉楼经历多次修缮和重修,见证黔阳古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p><p class="ql-block">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p><p class="ql-block">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p> <p class="ql-block">浔阳楼</p> <p class="ql-block">  浔阳楼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长江南岸之滨,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浔阳楼始建年代不详,现楼为1987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浔阳楼仿宋建筑风格,外三层内四层,高21米。大门上悬挂的“浔阳楼”牌匾,为现代书法家赵朴初所书。 浔阳楼最早见于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的诗中。水浒传中宋江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的故事,使浔阳楼名噪天下。</p><p class="ql-block"> 琵琶亭位于九江长江大桥的东侧,背倚琵琶湖。和浔阳楼、锁江楼一条轴线上。琵琶亭建于唐代元年,唐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贬任江州司马,翌年秋天,送客于浔阳江头,有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诉说身世。触景生情因作《琵琶行》赠之,亭名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现浔阳楼、锁江楼、琵琶亭为九江主要的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嘉兴烟雨楼</p> <p class="ql-block">  烟雨楼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湖心岛上。始建于五代后晋年间,(936-经947年)正楼高20米,面积640平米。重檐画栋,朱柱明窗,气势非凡。楼前檐悬挂着董必武所书“烟雨楼”匾额,楼中还有苏轼、黄庭坚、米芾的墨迹石刻。乾隆六下江南,八次登临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p><p class="ql-block"> 1921年7月,中共一大会议在南湖船上背幕,烟雨楼也定为中共一大的会址,烟雨楼有着光荣的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p> <p class="ql-block">  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南明河上。是贵阳历史的见证和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础建设楼宇。甲秀楼共三层,均以白石为栏,层层收进。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桥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名“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旁有古建筑“翠微园”相互辉映,名实相符,堪称甲秀!</p> <p class="ql-block">聊城光岳楼</p> <p class="ql-block">  光岳楼又称东昌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的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楼之一。</p><p class="ql-block"> 光岳楼为中国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由墩台和四层主楼组成,楼高33米,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遗物,许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风格。据说清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写了“神光钟瑛”匾牌。乾隆皇帝七下江南,九次过东昌府,五次登光岳楼,并六次住在东昌阁内,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p><p class="ql-block"> 楼内多名家的题诗和楹联,顶楼“光岳楼”匾额为乾隆皇帝题写,二楼“光岳楼”牌匾为郭沫若书写。</p> <p class="ql-block">北固楼</p> <p class="ql-block">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p><p class="ql-block">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p> <p class="ql-block">  北固楼位于江苏镇江市东北江滨的北固山上,南邻东吴铁瓮城,北临长江,形势险要,景象壮观。自古以来便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北固楼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335年-342年),由蔡谟领南徐州刺史后所建,是长江下游地区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楼,堪称江东第一楼。北固楼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还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登临赋诗,如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都使北固楼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北固楼是一座“明二层暗三层”的宋式仿古木结构建筑楼阁,高19.9米,建筑面积达420多平方米。整座楼几乎是实木打造,用材600多立方米,梁柱壮硕,彩绘华丽,展现出古建筑的雄伟与精致。登楼远眺,长江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p> <p class="ql-block">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小蟠龙冈上,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城墙横跨越秀山,在其上建一座高楼,以壮观瞻。镇海楼历史上五毁五建,现建筑为1928年重修,楼高25米,呈长方形,下面两层围墙有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绿琉璃瓦覆盖,朱赤红墙,巍峨壮观。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p><p class="ql-block"> 镇海楼 现为广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恵州合江楼</p> <p class="ql-block">  合江楼位于广东惠州市东,东江和西枝江的合流处,为广东六大名楼之一。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这里的合江楼只是用于接待朝庭官员的驿馆,苏东坡抵达恵州后,曾在这里住了一年又一个月,写下了《寓居合江楼》等脍炙人口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2006年,恵州市政府决定在这里重建合江楼,建筑造型为清代官式风格,主体建筑八层,加上台基共九层,高48.77米,辅以古色古香的码头和老街,为惠州必去的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望海楼</p> <p class="ql-block">  望海楼位于温州洞头岛海拔227米的烟墩山上,望海楼始建于公元434年,为南朝永嘉郡宋颜延之所见。原址位于青岙山(今大门岛),现望海楼为2007年重建,被誉为“气呑吴域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为东南百岛旅游第一景。</p><p class="ql-block"> 望海楼主楼高35.4米,共5层,每层展示不同的主题,集中展示了洞头的海洋民俗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