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国庆佳节,秋高气爽,10月1日晚,在决定第二天前往灵丘县探寻茨字四、五、六号敌楼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关于茨字号敌楼的详细分布、地理位置。<br>灵丘的明长城始建于明朝,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修建的。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战争烽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牛帮口茨字21号敌楼 茨沟营37号敌楼 我检查了必要的装备,包括相机、无人机、三脚架、足够的存储卡和电池、保暖衣物、舒适的鞋子等。由于是国庆假期,并还提前预订了住宿,确保有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br> 10月2日,我只身一人踏上了前往大同市灵丘县的旅程,目标是铜碌崖以及潘铺的明长城。两天的时间里,我沉浸在古老长城的壮丽与历史的厚重之中,收获了一段难忘的回忆。 下关乡门楼 清晨,我怀着满怀希望的心情出发了。从出发地到灵丘县上寨镇。一路上风景如画。由于是国庆长假的第二天,高速公路上车流还不是很多,主要是已经习惯了早走的原因吧。秋天的田野里,金黄的杨树叶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秋天的美丽。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色彩斑斓,如同大自然的调色板。<br> 经过四个小时的车程,我终于到达了灵丘县的上寨镇。先把晚上要住宿的酒店安排好。简单吃了口午饭后,决定先前往此次出行的第一站——青庄,寻找茨字四号敌楼。因为已经得知茨字四、五号敌楼早已经是残楼了,四号敌楼也只剩仅存的一小段墙体立面了。按照导航的指引,在下关乡的岸底村顺坡下到了一段砂石漫水路段后,就走上了不是道路的路上,路上遇到了放羊的一位老人,得知离青庄不远了。道路基本都一样,只能咬着牙硬着头皮往里走了。幸好轿车的底盘还不算太低。勉强着骑陇压坎的走到了小浪底村,由于没有路牌指示,还以为到了青庄呢,准备放飞无人机先观察一下,结果遇到了一位周姓的老大姐,先和她聊了会儿,家里就她和孙子俩人,孙子也是国庆放假回来陪她的。得知她的老伴因患肺癌,在大同市三医院查出来时就已经是晚期了,花了十多万元,最后是人才两空,已经去世了八个月。在得知我要找她们口中所说的炮楼后,她告我说,她们这是小浪底村,离青庄还有两里地呢,并说要带我去,多么淳朴的乡亲啊!我婉言谢绝了她带我去的好意,就把车放在了她家门口,然后背上摄影包,往青庄而去。走了大约五百米后,就看到了位于青庄村东面半山之上的那段墙体的立面了。走走停停的过了青庄村,才到了山脚之下。由于身体原因,感觉不能再往上爬了。找了块大石头,权当板凳,打开摄影包,开始放飞无人机。当天的天气也很给力,蓝天白云的。<br> 蓝天白云下远眺4号敌楼,眼前飞来的猫头鹰入画。 茨字四号敌楼的主体结构已经坍塌殆尽,仅东南侧剩一小段墙体屹立。 仿佛一位将军仍然守卫着这座古老的关口。 茨字四号敌楼的主体结构已经坍塌殆尽,仅东南侧剩一小段墙体屹立,仿佛一位将军仍然守卫着这座古老的关口。但正是这根屹立不倒的“将军柱”,才让这座敌楼仍然保留了作为“楼”的尊严,没有彻底沦为废墟。虽然茨字四号台已经几乎全部毁坏,但从残存的基座仍可判断其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空心敌楼。楼门开向西侧。由于坍塌严重,无法判断其曾经有多少个箭窗。茨字四号楼并非独立的一个空心敌楼,其东侧连接有长约四百米的石砌城墙,其西门外不远处便是一道陡崖,敌楼与陡崖之间仅留出宽约两米左右的狭窄通道。古时候南来北往的行人与货物很可能就是在茨字四号楼的门前接受边防检查并放行。在飞了两块电池后,才收起无人机,往山下而去。很快就回到了小浪底村,看到周大姐的孙子在家玩着手机,不知道周大姐去哪里了,结果回到车跟前,周大姐就过来了,原来她在路边的河滩里洗衣服呢。和周大姐告别后,驾车沿着崎岖难走的砂石河滩路绕回到岸底村。 古时候南来北往的行人与货物很可能就是在茨字四号楼的门前接受边防检查并放行。 这根屹立不倒的“将军柱”,才让这座敌楼仍然保留了作为“楼”的尊严,没有彻底沦为废墟。 原计划第二站要去西湾村拍摄茨字五号敌楼,走到铜碌崖村后,决定临时改变主意,先去寻找六号敌楼。由于查到的资料所显示的地理位置是河北省阜平县漆林沟,结果在导航上怎么也查不到这个叫“漆林沟”的地名。就在我不知所措时,突然想到了群里的程丙军老师,他对茨字号明长城非常熟悉,随即联系他,但深处大山之中的手机信号实在是不给力,断断续续的,还好总算联系上了程老师,他告我说茨字六号敌楼就在阜平天路72拐下面的七里沟村,但村里的道路只能过一辆车,错车都很费劲。放下电话后,沿着天路72拐往下走,由于是国庆长假,到72拐打卡的人还是不少。从山上导航下来到七里沟也就十分钟左右。拐进村里的水泥路后,的确就像程老师所讲的,只能走一辆车,在路过一个养猪场后,又向一位村民打听了一下,他告我,不远了,但车不好掉头,最好把车停在下面,走上去。最后想想还是开上去吧。由于是水泥路面,不到五分钟就直接开到了茨字六号敌楼脚下。 天路72拐之一。 天路72拐之二。 七里沟长城,也就是茨字六号敌楼。 茨字六号敌楼是位于河北省阜平县七里沟村附近的一座砖砌空心敌楼,负责把守七里沟口,防范沿北侧山脊渗透而来的敌军。属于“茨”字编号敌楼中保存最完好的之一,茨字六号敌楼的牌匾已被风雨侵蚀的只剩下半部分可见,但还能看出来。六号敌楼楼室全部用砖砌,楼顶亦是砖拱顶。六号楼楼室完整,在环廊东南角设天井口,当年凭木梯或绳梯由此上下。茨字六号敌楼楼匾尚存,但石料质量一般。其顶垛牙上有高低两排垛孔,与垛墙根开设的通风孔一起,呈三排垛孔分布。茨字六号敌楼的垛口保存也非常完好。<br> 茨字六号敌楼的牌匾已被风雨侵蚀的只剩下半部分可见,但还能看出来。 六号敌楼楼室全部用砖砌,楼顶亦是砖拱顶。 茨字六号敌楼的垛口保存也非常完好。 六号楼楼室完整,在环廊东南角设天井口,当年凭木梯或绳梯由此上下。 在拍摄完后,正发愁如何掉头时,从沟里面开出来一辆车,打开栏杆后,在对向司机的指挥下,总算将两辆车错了过去。好心的司机说开进去可以掉头,随即赶紧将车开进去,找了块稍微宽敞的地方掉了头开出来,很顺利的下了山。然后沿着天路72拐上到了河北与山西交界的山顶。 仿佛音乐五线谱的72拐。 傍晚时分,又回到了灵丘县境内的铜碌崖村,茨字七、八号敌楼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从长城敌楼上空往下俯瞰,视野顿时开阔起来。远处的山峦、田野和村庄尽收眼底,美不胜收。铜碌崖的茨字号敌楼保存相对较好,感受着古人的智慧和勇气,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士兵们守卫边疆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夕阳西下的敌楼更显雄伟壮观。 茨字7、8号敌楼。 长城上的风景美不胜收,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我不时停下脚步,用相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夕阳光洒在敌楼上,给古老的敌楼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情愉悦。<br> 傍晚时分,驾车回到了上寨镇住宿的地方。虽然有些疲惫,但心中充满了喜悦。我整理着白天拍摄的照片,回忆着在长城上的点点滴滴。 空中俯瞰茨字7、8号敌楼。 铜碌崖村老旧的房屋。 第二天清晨5点起床,简单洗漱后出了酒店,望着漆黑一片的天空,先把车发动着,热着车,把车玻璃的霜除掉后,便驾车前往铜碌崖。三十公里的路途,加上天黑,走了一个小时才到。坐在车里一直等到天色发亮后,才把无人机升空。<br> 晨曦初破,天际泛起了一抹绚烂的朝霞。那朝霞像是被神来之笔肆意挥洒,将东边的天空染成了一片壮丽的画卷。 朝霞映照在古老的茨字号敌楼之上,敌楼那饱经沧桑的砖石墙面,被镀上了一层梦幻的光泽。 木佛台沟里的茨字9号敌楼。 原本冷峻而坚毅的轮廓,在这温柔的霞光里,竟也多了几分温情与神秘。 斑驳的痕迹似在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 敌楼像是被披上了一层五彩的华裳,层层叠叠的翠色与霞光相互交织,朦胧中更显巍峨壮观。 朝霞映照在古老的茨字号敌楼之上,敌楼那饱经沧桑的砖石墙面,被镀上了一层梦幻的光泽。原本冷峻而坚毅的轮廓,在这温柔的霞光里,竟也多了几分温情与神秘。斑驳的痕迹似在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如今却与这绚烂的朝霞融为一体,仿佛历史与现代、战火与宁静在此刻达成了奇妙的和解。<br> 被周围的山峦、树木包围着的茨字九号敌楼。 无人机起飞到300米高度时,突然发现了被周围的山峦、树木包围着的茨字九号敌楼,也沉浸在这朝霞的盛景之中。山峰像是被披上了一层五彩的华裳,层层叠叠的翠色与霞光相互交织,朦胧中更显巍峨壮观。树木的枝叶在霞光里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微风拂过,沙沙作响,似在为这绝美的朝霞奏响一曲赞美的乐章。<br><br> 宛如一座见证岁月与自然奇迹的不朽丰碑。 深山里藏着的敌楼。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霞的色彩愈发浓烈,整个世界仿佛都被这无尽的光辉所笼罩,铜碌崖茨字号敌楼屹立其间,宛如一座见证岁月与自然奇迹的不朽丰碑,静静凝视着这瞬息万变却又永恒美丽的朝霞盛景,让每一个有幸目睹的人都不禁沉醉在这如梦如幻的景色之中,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与涤荡。 龙堂会湖。 拍摄了近一个半小时后,才把无人机收回,收拾好东西。从铁角台村拐进了通往潘铺的土路。过了龙堂会村后,路边的河滩被誉为了龙潭,在那片宽阔的河滩之上,散布着无数被水冲刷而成的巨石,它们宛如一群沉默的巨兽,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传奇。这些巨石形态各异,每一块都像是大自然用它那鬼斧神工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这些被水冲刷的巨石,以它们奇形怪状的模样,构成了河滩上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线,让人在惊叹大自然神奇创造力的同时,也不禁为这岁月沉淀下来的美而深深陶醉。 龙潭。 河滩之上,散布着无数被水冲刷而成的巨石。 宛如一群沉默的巨兽,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传奇。 山谷中,溪流潺潺流淌。 每一块都像是大自然用它那鬼斧神工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去年进入潘铺还是十月下旬与旭光兄一同来的。正赶上在修路,坑坑洼洼崎岖难行。在通往潘铺方向的道路全是砂石水沟路,硬硬的把轿车开成了越野车。而今年拐进去后,双车道的柏油路面焕然一新,施工人员正在画线。一路上,我看到了许多古老的村落和农田。这些村落保存着传统的建筑风格,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乡村气息。 潘铺村的老人在告我新修的道路给她们带来的喜悦。 施工人员正在画线。(山西的路,河北人给修) 双车道的柏油路面焕然一新。 过了潘铺村不到一公里,就到了茨字十一、十二、十三号敌楼。潘铺的明长城更加宁静,因为没有游客。我独自一人在敌楼上,感受着历史的沉淀。这里的敌楼更加古老,虽然十二号敌楼已经坍塌,只剩下半个基座,但依然能够看出当年的雄伟气势。 秋影下的敌楼。 远眺。 独自一人在敌楼上,感受着历史的沉淀。 从11号敌楼看出去的12号敌楼。 一览三敌楼。 虽然十二号敌楼已经坍塌,只剩下半个基座,但依然能够看出当年的雄伟气势。 千疮百孔的11号敌楼。 潘铺三座敌楼全貌。 中午时分,从潘铺出来,沿着新修的柏油路,直接出省进入到河北省的阜平县境内。 站在河北上教庆俯瞰潘铺的三座敌楼。 顺着太行山的S203省道,前往吴王口。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呼吸着带有丝丝凉意和草木清香的空气,仿佛心灵也被这纯净的秋色所涤荡。太行山阜平县吴王口的秋天,是大自然赋予人间的绝美景致,它宁静而深邃,绚烂而多姿,让人不禁沉醉在这无边的秋韵之中,忘却尘世的纷扰与喧嚣。<br> 在吴王口的路口处,茨字十六、十七号敌楼宛如两位历史的守望者,静静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之中。当秋色渐浓,这里便展开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画卷。 静静矗立的茨字十六敌楼。 半山之上不远处的茨字十七号敌楼,它像是一位沉稳的战将,静静凝视着这片山川大地。 秋阳洒下金色的光辉,敌楼古老的砖石在阳光的轻抚下,泛出一种暖黄的色泽,仿佛被岁月赋予了一层神秘的滤镜。那斑驳的墙体,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每一道裂痕、每一块残砖,都像是在低诉着往昔的烽火硝烟。茨字十六号敌楼身姿挺拔,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傲然挺立在山脚下,它的轮廓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坚毅。楼身周围,野菊盛开,金黄的花朵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草丛间,像是给古老的敌楼编织了一条绚丽的花环,柔化了它的沧桑与冷峻。 茨字十七号敌楼的牌匾字迹还能看的清楚。 半山之上不远处的茨字十七号敌楼与之遥相呼应,它像是一位沉稳的战将,静静凝视着这片山川大地。茨字十七号敌楼的牌匾字迹还能看的清楚。从十七号敌楼眺望,远处的山峦层林尽染,枫叶如醉,红得似火,燃烧在连绵的山峰之上,与天边的云霞相互交融。山风呼啸而过,吹过敌楼的箭窗,发出低沉的呜咽声,似是历史的回声,又像是秋风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山泉水穿洞而过。 泉水从山的另一面奔涌而出。 由于还要拍摄茨字十四、十五号敌楼,随即离开了吴王口,继续向着邓家庄村前行。阜平太行山的秋天,山上的树木纷纷换上了华丽的衣裳。枫叶如火一般燃烧,红得热烈而奔放,仿佛要将整个山林都点燃;银杏树叶则变成了金黄色,像是一把把精致的小扇子,在秋风中轻轻摇曳,扇走了夏日的暑气,扇来了秋日的清凉;还有那松柏,依旧翠绿挺拔,为这多彩的秋景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沉稳。各种颜色相互交织、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日山林图。而脚下的山谷中,溪流潺潺流淌,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子和落叶都清晰可见。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如同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穿过山谷,消失在远方的秋色之中。<br> 聚龙洞奔涌的泉水。 过了邓家庄村后,就进入了河谷之中,山里的道路全是砂石路,一边是山峦,另一侧则是深沟河谷,而且是只能通行一辆车。也不知走多远才能出现一个可以会车的宽地。不到五公里的山路,走了半小时。终于看到了茨字十四、十五号敌楼。这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两座敌楼。 青羊沟里的两座敌楼。 茨字十四号敌楼是位于关隘“青羊沟口”两侧山坡的两座砖砌空心敌楼之一(另一座为茨字十五号敌楼),负责把守“青羊沟口”。据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中记载,如今的茨字十四、十五号敌楼被分为两部分,彼时东侧归属狼牙口管辖,西侧归属茨沟营管辖。这里虽然只有山沟,但古道雄关和潺潺流水的搭配却令人心旷神怡,难怪被崇祯年间的井陉兵备副使孔闻诗赞誉为“小蓬莱”。且在吴王口的茨字十六号敌楼的台基条石上有刻字记载,“明崇祯甲戌,奴酋内犯寇茨墙,我兵奋勇歼奴殆尽,奴拼死夺竹帛口而出。诚哉!我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秋九日,井陉兵备道阙里 孔闻诗识 吴王口管总杨天受造”记录了明朝末年后金入犯真保镇边界的一次战事。若以上述史料记载为真,那么甲戌年(1634年)后金军队是从山西崞县(今原平崞阳镇)、代县一带向东进攻,一路打到灵丘县,最终从张家口万全左卫退出。需要说明的是,灵丘县在茨沟营防线以北,也就是内外长城之间。而“闰八月辛未,攻保定竹帛口,杀千总张修身,攻宣府万全左卫,乃出塞。”说明后金军队一度试图突破内长城防线,继续侵入华北腹地,但最终受限于战力不足,抑或是茨沟营系列防线的高山密林过于难以攻破,最终选择退兵。那么作为最终拦住侵略军“内犯”铁蹄的茨沟营,自然要以退敌功臣自居,傲娇一番。如此一来,这里基座条石上的刻字就能够说得通,茨字十六号台所记载的事件也大致属实。看来,这个号称“小蓬莱”的深山幽谷曾经确实发生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战役。 河北省立的文保碑。 茨字十六号敌楼上雕刻的小蓬莱。 茨字14号敌楼。 俯瞰茨字14、15号敌楼。 在拍摄完茨字十四、十五号敌楼后,沿着河谷又绕回到了铁角台村,由于还在修路,横跨下关河的大桥在进行最后的收尾施工,不能通行,只能下到河道里趟河而过,在询问了施工人员后,才小心翼翼的驾车趟河而过。可见此次出行,我的小轿车立下了汗马功劳啊! 横跨下关河的大桥在进行最后的收尾施工。 傍晚,我结束了在灵丘、阜平的探索之旅,原计划只找寻四、五、六号敌楼的行程,大大超乎了原计划的安排,遗憾是把五号敌楼给漏下了,留待下次继续探寻吧,然后驾车返程。<br>两天的时间里,我领略了灵丘、阜平明长城的壮丽与历史的厚重。这次国庆两日假期的长城之旅,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不仅欣赏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灵丘、阜平的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战争烽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br> 在这次探索旅行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长城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保护它,让它能够永远地传承下去。<br> 同时,这次旅行也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太行山脉的自然风光美丽如画,让人心旷神怡。我们应该保护好大自然,让它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美丽风景和清新空气。<br> 总之,这次探索长城之旅让我收获颇丰。我将永远铭记这段美好的经历,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灵丘,欣赏明长城的壮丽风光,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大自然的美丽。 雄伟的明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