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金字塔”

閑雲野雀

<p class="ql-block"> 在广袤的东北大地,隐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王国——高句丽。这个王国曾经辉煌一时,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那些深匿在群山之中的古墓群。</p><p class="ql-block"> 这些古墓全部采用精雕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整块巨石覆盖,外型呈截尖方锥型,八角型和规则的阶梯性结构,基坛用材硕大,积累颇高,雕工讲究,构造坚固。古墓四周有砾石围绕的石墙及倚护的巨石群和陪葬墓,墓体每边长31.58米、高12、4米,共有7级阶梯,其形制特殊且有规律。古墓里的壁画色彩艳丽,画风古朴自然,且具有浓郁的神话情调。其中的国内城、九都山城是公元1一5世纪的古墓群里的都城。这个座落在吉林省集安市的“洞沟古墓群”,就是被世人称之谓东方的“金字塔”的高句丽古墓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一古墓群的发现即偶然又奇巧:一九五二年的深秋,一个上深山砍逾冬硬柴的老农迷了路,误闯进一座庞大的古墓里,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墓壁之上挂满了色彩斑斓的壁画,仿佛把他带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世界,一阵阵他从未闻过的奇异气味袭来,醺得他如同饮醉般迷糊过去……待他醒来时,发现自已卧倒在墓穴外的石碑旁,他连跌带撞地跑下山把这一发现报告给了当地的文物部门,文物部门迅速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根据碑文拓片,又对照最早出土于光绪年间(公元1880年)高句丽好太王碑。该碑四周刻满汉字 ,书法艺术特色强烈。碑文记述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和卓越战功及好太王的家族背景和早期生活。好太王名高淡德,谥号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他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在位期间高句丽的势力范围达到了鼎盛时期,北部包括今中国辽河以东的东北部分地区,在朝鲜半岛的面积达到了半岛面积的大半,确立了高句丽在东北亚的霸主地位。该碑由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立于东晋安帝义熙顺十年(公元414年)。</p> <p class="ql-block">  好大王碑是由一块巨大的天然角砾凝灰岩石柱修琢而成,碑体呈方柱形,高6.39米,宽在1.34~1.97米之间。是碑文中的稀世珍品,对研究高句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p> <p class="ql-block">  现在集安市占地140万平方米的高句丽古墓遗址公园里散落着"国内城、将军坟、九都山城、禹山贵族墓、高句丽采石场"等历史文物古迹。</p> <p class="ql-block">  经考古论证:高句丽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高句丽在历史上曾"三迁国都",初期都城在辽宁省桓仁县,该县五女山风景区至今尚保存的高句丽部分遗址。公元3年又迁至今集安市,公元427年再迁徙至今朝鲜半岛平壤。</p> <p class="ql-block">  根据我国历史记载:高句丽高氏政权在公元前37年,最初系汉玄菟郡(今辽宁省抚顺市)所管辖的附属国。进入隋唐时期后逐渐强盛,便趁我国中原政权更迭之机,不断向西南扩张,一度不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阻塞朝鲜半岛及其它外域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导致隋唐两朝接连征讨,如历史上有名的"薛里征东"记述着至今仍屹立在抚顺高尔山风景区山上的"宝塔",就是薛仁贵征东胜利后为镇伏高句丽人而筑建的标志物。在隋唐两代的多次远征征讨中,唐朝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在中国东北灭亡。</p><p class="ql-block"> 缘此,在辽吉两省才残存了高句丽墓地的遗址。</p><p class="ql-block"> 对这段历史,做为高句丽后代的现朝鲜族人,无论是民间还官方都难以割舍,念念不忘,心怀萦情,为此,也产生了若干难以回避的事件……</p> <p class="ql-block">  金正日在北朝鲜执政14年7次访华,曾提出过要去"东北视察"的要求遭到中方婉拒。</p><p class="ql-block"> 一个叫李万植的韩国人,于1997年竟然雇佣了一批帮手,联合盗取了高句丽古墓中的壁画,不仅破坏了古墓的结构,还严重地损坏了壁画的整体价值。</p> <p class="ql-block">  而且,北朝鲜每年都组织学生,南韩国也时常组团,到辽、吉两地高句丽遗址进行凭吊,以期他们的子孙后代别数典忘祖。</p><p class="ql-block"> 1961年,好大王碑连同集安洞沟古墓群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