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不破解,教学还得用“老汤”

凡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①</span> </p><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完善。最早将“教”和“育”分开解释的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出现“教学”一词是在战国《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当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进行,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他还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了终身学习和教育者的责任感。总而言之,教育之始,教育之的,教育之法,早就“前人之述备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应试教育不可破的前提下,现行的许多教改就是个伪命题。改什么?莫不是要逆天而教,翻盘而学?学生考试成绩就是试金石,没有成绩,所有的教改就是哗众取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若干实践结果来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还得是用“老汤”,“老汤”入心、入骨,有疗效。“老汤”的配方也简单----精讲加细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②</span> </p><p class="ql-block"> 在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探索中,我们渐渐领悟到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终究还是要回归到那一剂滋养心智、渗透骨髓的“老汤”之中。“老汤”者,非急功近利之捷径,而是岁月沉淀的智慧,它以其独有的韵味与效力,缓缓渗透,于无声处听惊雷,使人心领神会,豁然开朗,实乃教育之真谛所在。“老汤”的配方,看似简约而不简单,实则蕴含着教育的精髓——精讲加细磨,两者相辅相成,如太极般阴阳调和,共同烹制出知识的盛宴。</p><p class="ql-block"> 对于那些天赋异禀、思维敏捷的优生而言,精讲便是那拨云见日的一缕曙光,是在他们思维的迷雾中精准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唤醒沉睡的灵感,使他们在恍然大悟间,窥见了知识的真谛。教师的精讲,如同匠人手中的刻刀,精准而细腻地雕琢着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灵感的火花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绽放。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话语需精炼至极,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力求掷地有声,直击要害,既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无误,又要富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如此,精讲便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让他们在思考与探究的征途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宽。</p><p class="ql-block"> 而对于那些性情温和、反应稍慢的慢热型学生来说,细磨则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他们消化吸收知识不可或缺的环节,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在教育的田野上,这份耐心与细致,正是浇灌他们成长之树的甘露。细磨,是在精讲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进行更为细致入微的剖析与分解,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节奏,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这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理解上的困惑与偏差,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一步步引导他们跨越障碍,直至问题迎刃而解。细磨的过程,就像是园丁细心修剪枝叶,让每一棵树苗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节奏下茁壮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③</span> </p><p class="ql-block"> 精讲与细磨,虽各有侧重,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教育艺术的双翼。精讲,是智慧的启迪,是思维的引领,它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与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的精髓,用最简洁有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而细磨,则是耐心的体现,是情感的交融,它要求教师拥有细腻的情感与不懈的坚持,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陪伴每一位学生走过学习路上的每一个坎坷,直到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在实际操作中,精讲与细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比如,在讲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先通过精讲,提炼出该概念的核心要素,用生动的例子或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认知框架。随后,再通过细磨,将这个概念拆分成若干个易于理解的小部分,逐一讲解,并结合具体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直至完全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此外,精讲与细磨还需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有的放矢地实施精讲与细磨。例如,对于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精讲可以多一些,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而对于基础薄弱、缺乏自信的学生,细磨则需更加细致入微,帮助他们巩固基础,逐步建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④ </span></p><p class="ql-block"> 总之,精讲与细磨,如同教育园地中的阳光与雨露,滋养着每一颗求知的心灵。在教育这条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让我们以“老汤”之心,烹制出更多知识与智慧的佳肴,让每一位学生在品尝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在成长中沉淀,最终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考试中落下正确的满意的答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讲实操见《中学教学参考》2021.10《运用“精导法”让课堂更高效》</p><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p><p class="ql-block">来都来了,请戳一下下面的二维码关注一下,谢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