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 . 至简的美篇

正念 . 至简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i>高中古诗词文学习</i></b></p><p class="ql-block"> . 十三,《桃花源记》</p><p class="ql-block"> 东晋 陶渊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写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陶渊明虽有政治抱负却难以施展,对官场的黑暗与世俗的污浊深感厌恶,于是选择归隐田园。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创作了《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安宁和乐的理想社会,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原文</p><p class="ql-block">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p><p class="ql-block">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p><p class="ql-block">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p><p class="ql-block">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p><p class="ql-block">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释义</p><p class="ql-block">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p><p class="ql-block">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渔人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p><p class="ql-block">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p><p class="ql-block">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i>古今之思 现实之昐</i></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桃花源记》读后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读完《桃花源记》,仿佛踏入了那片与世隔绝的仙境。可是台头凝望,思绪又被拉回到现实,心中满是感慨。</p><p class="ql-block"> 文中描绘的桃花源是那样令人神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那里,人们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与喧嚣,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贪腐浪费,没有压迫剥削,只有和谐、宁静与美好。这与当时东晋社会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也是身处苦难中的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置身于一个快节奏且略显浮躁的时代。城市的街头,人流如潮涌,摩肩接踵,车水马龙间,车辆风驰电掣,呼啸而过,扬起阵阵尘埃与喧嚣。空气不再清新,常被污染的阴霾笼罩,蓝天变得奢侈。骑行道上,不时被机动车侵占,难以畅行无阻;人行道也常被各种摊位或违停车辆占据,行人只能无奈绕行。</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物质的浪潮中追逐,心灵却渐失安宁。对比桃花源中的质朴纯真、与世无争,现代社会的功利与纷扰显得如此刺目。我们为了利益奔波,在竞争中疲惫不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常被利益的丝线缠绕,变得复杂而微妙。</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不能仅沉醉于桃花源的虚幻之美,也不应一味怨言现代社会还一下难以革涂的弊端。我们可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在内心深处保留一片桃花源,于忙碌尘世中,寻得片刻宁静与平衡,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现代生活的挑战,努力在浮躁中坚守初心,让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人性的本真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