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山西(七)

追光逐影

<p class="ql-block">编辑 摄影:追光逐影</p> 佛教圣地——五台山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齐名;它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现存寺院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寺院包括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台山由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座高峰组成,山势雄伟,连绵环抱,素有“华北屋脊”之称。</span></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历史悠久,自东汉永平年间起,历代在此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全方位见证了近2000年间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及其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历程。</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历史上,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驾幸五台山,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朝拜更是从未间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显通寺</span></p><p class="ql-block"> ‌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后历经多次重修与扩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建并赐额“大显通寺”。寺院拥有各种建筑400余间,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建有七座殿堂,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其中,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显通寺钟楼</span></p><p class="ql-block"> 钟楼上下两层,下层为石券门洞,供人出入;上层为木构建筑,十字歇山顶,二层三檐,上下四出廊,每层各有露明柱12根。顶脊四端,置有4个龙头。檐角翘起,悬吊着12个风铃。二层中间的阁内梁上,吊着一口9999.5斤重的大铜钟,钟表刻佛经一部,字有万余,字体端正,清晰可辨,是五台山众寺庙中最大的一口铜钟,曰“幽冥钟”。在钟楼正面的石券门洞额上有“震悟大千”4个楷体金字,意思是幽冥钟的钟声可唤醒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昏暗迷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站在钟楼上俯瞰寺院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铜 殿</span></p><p class="ql-block"> 这座铜殿位于大显通寺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座铜殿。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高8.3米,宽4.7米,深4.5米,外观两层,实为单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重达50万公斤(500吨)‌。铜殿上层四面设有六扇门,下层四面设有八扇门,门上铸有精致美观的花卉人物图案。殿内中央供奉着高约1米的铜佛,周围铜壁上铸满小佛像万尊,装饰富丽,雕镂用功,造型精美,保存颇为完好‌,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铸造艺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铜殿旁边的佛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无梁殿</span></p><p class="ql-block"> 它是由妙峰禅师奉敕修造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殿宇外观通身白色,是一座汉白玉石砌成的“无梁殿”。此殿整体砖石砌成没有用一根柱子结构奇特,充分运用了力学的原理,外观是两层结构,实际是个一层的穹窿拱洞,拱洞由一块块青砖垒砌。无梁殿外观七个券门上各嵌匾额,自东往西分别是:他化自在、夜摩天宫、普光明殿、法菩提场、忉利天宫、兜率天宫、逝多园林,这是佛陀分九次宣讲《华严经》的七个地点,故殿宇亦称“七处九会殿”。为国内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菩萨顶</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五台山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历代多次重修,明朝永乐年间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康熙、乾隆帝曾多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并赐予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菩萨顶建筑规模宏大,拥有殿堂房屋121间,石碑8通。寺庙的平面布局分为前、中、后三大部分,前部分有影壁、108级台阶、牌楼等,中部分为主体建筑区,后部分由多个庭院组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菩萨顶牌楼</span></p><p class="ql-block"> 牌楼上刻有康熙皇帝亲题的“灵峰胜境”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真容院</span></p><p class="ql-block"> 俗称菩萨顶寺,位于显通寺后的灵鹫峰上,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居住地。寺前有一百零八级石阶,象征着解脱一百零八种烦恼的“法门”‌。真容院素有“喇嘛宫”之称。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年),原称大文殊院。寺庙建筑风格独特,主要殿宇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金碧辉煌,雄冠台山,是五台山最大的黄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照 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个照壁上的“佛”是</span>由当代书法家、文艺评论家潘学聪所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殊殿前的“五台圣境”牌匾</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康熙皇帝所写‌。康熙皇帝五次访五台山,为五台山题写了52块匾额,其中就包括“五台圣境”这一匾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雄宝殿</span></p><p class="ql-block">‌ 是五台山菩萨顶寺庙的核心建筑,位于五台山灵鹫峰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现建筑多为明清时代的遗物。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殿内供奉释迦佛和宗喀巴等塑像‌。大雄宝殿不仅是佛教徒朝拜的重要场所,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康熙帝和乾隆帝多次到访并留下碑文和墨迹,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佛教界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锅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位于菩萨顶后院,</span>该院内正房内因置四口大锅而得名。这四口大锅分别为明嘉靖三十四年铸造的铁锅一口、明万历三十九年铸造的铜锅一口,清嘉庆十二年铸造的铜锅两口。其中明万历二十九铸造的锅口沿直最大,为2.04米,高1.15米。铜锅的主要使用时间为每年六月法会期间、届时整个五台山黄教僧人齐聚菩萨顶,举行重大的法事活动。另外每年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菩萨顶施舍粥一天。大锅院各锅全年共计使用26天,即正月3天、四月5天、6月10天、十月3天,腊月5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铜 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据说进入这扇门里是康熙乾隆皇帝曾经居住过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乘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圆照寺</span></p><p class="ql-block"> 圆照寺位于显通寺钟楼对面,古称普宁寺,最初为青庙,后来改为黄庙,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黄教流传的重要寺庙。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到中国宣扬佛法,为了纪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台山修建了这座寺庙。寺后院内有一座白色的喇嘛塔,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这就是印度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雄宝殿</span></p><p class="ql-block">‌ 是圆照寺的正殿,位于1米高的月台上,高大雄伟,气势不凡。殿中佛龛上供有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法尊法师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五台山的广宗寺‌,菩萨顶的下方。寺院内设有法尊法师灵骨塔,并建有法尊法师纪念馆‌。法尊法师(1902-1980年)是五台山的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两度入藏,遍访名师,广学经论,为汉藏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8月5日,法尊法师纪念馆暨法尊法师德像开光法会在其灵骨所在地五台山广宗寺举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十方堂</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五台山罗睺寺山门东侧,是罗睺寺的属庙,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到了康熙年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圣五台山,就在该寺居住修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黛螺顶</span></p><p class="ql-block"> 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以其1080级台阶和大智路而闻名。黛螺顶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原名佛顶庵,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名大螺顶;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才更名为黛螺顶。黛螺顶坐东面西,寺宇不大,内有殿堂僧舍48间。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和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黛螺顶寺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黛螺顶上俯瞰五台圣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金界寺(牌楼)</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五台山黛螺顶,是五台山的重要佛教建筑之一。‌金界寺的建筑风格独特,坐北朝南,其平面布局以牌楼为前哨,以钟鼓楼、僧舍、客堂套院为两翼,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楼殿和大雄宝殿,布局整齐严谨。‌金界寺创建于唐大历二年(767年),因其铸铜为瓦,渗金饰而得名大金阁寺。明嘉靖四年重建,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观音殿,它是五台山最大的殿宇,高达二十五米,极为壮观。殿内有一尊高达十七点七米的铜铸大佛,是五台山最高的观世音菩萨立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能海上师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 纪念的是能海法师,俗名龚学光,字缉熙,是民国时代在汉地弘传密教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是一位精研密经、弘扬佛法、中外闻名的爱国高僧‌。纪念馆外的三座白塔分别是能海上师、清定上师和清海上师的舍利塔‌。这三座塔分别安卧着能海上师和他的高足弟子清定上师与清海上师。其中,中间的塔是能海上师的汉白玉舍利塔,建于1981年,并于1994年改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殊殿</span></p><p class="ql-block"> 是金界寺内的一个重要建筑,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供奉着八臂文殊菩萨和十一面文殊菩萨,周围还陈列着不同时期的文殊菩萨像,包括木雕、石雕和铁器等‌。这些雕塑不仅展示了文殊菩萨的不同形象,也反映了佛教艺术的多样性和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吉祥如意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位于金界寺内索道东北侧。它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寓意吉祥如意,平安幸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