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时代的人物 写人物的时代——在乌当区作家协会“纪实文学”写作培训暨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勇桦

<p class="ql-block">纪实文学作品,是非虚构的,写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故事的文学作品,但它是文学,是文学,就需要用各种文学的表现手法去写作。文学表现手法,就是形象化的写作方法。文学表现手法很多,这里不细说,大家去网上搜,可见。正因为它写的是真人真事,所以必须在写作之前进行采访,只有经过采访,获得真实的写作素材后,才能进入到下一步的写作。</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就采写反映乌当区三线建设一书《初心岁月》中几个人物的实践心得,与各位进行交流。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p><p class="ql-block"><b>一、采访前准备</b></p><p class="ql-block"><b> (一)了解“三线建设”时代背景</b></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中苏交恶,中美敌对,中国东南沿海受到美国军事威胁。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所以党中央毛主席作出战略决策“备战备荒为人民”,决定搞“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当时,“解放军总参作战部写出了预估战争风险的报告,指出我国有十四个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了约百分之六十的民用机械工业,百分之五十的化学工业和百分之五十二的国防工业。一旦发生战争,这些城市立即成为空袭目标,后果会很严重。”(参见唐宁《归去来兮》第十一页)。 </p><p class="ql-block">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当时经济相对发达且处于国防前线的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的三道线。一线地区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p><p class="ql-block"> <b>(二)了解时代背景的目的</b></p><p class="ql-block"> 1.在文章中进行简要的背景介绍,让读者明白事件和人物故事发生、发展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2.使文章的主题,人物的情感、带有特定的时代色彩和特征。力求使文章所记述的事件和人物故事,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这就能避免就事件写事件,就人物写人物,避免人物故事与特定的历史时代脱节。要让读者在文章中看到特定历史时代的人物风彩,也要读者通过人物故事看到那个历史时代的风云变化。</p><p class="ql-block"><b>(三)文献采集</b></p><p class="ql-block">对人物个人的,人物所在单位的,特定历史时代的等等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考证和积累。比如,采集人物的工作笔记、生活日记、创作文稿、家谱等;采集人物单位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及产品介绍等;采集特定时代的历史文献、资料及著作等。</p><p class="ql-block"> 我采访八零三和朱建华时搜索了解上光厂、新光厂制造潜艇潜望镜的前因后果,了解新光厂的建厂及发展历史等文献和资料。</p><p class="ql-block"><b>(四)获取写作素材的采访策划和设计</b></p><p class="ql-block">采访者要大胆想象最佳写作素材,通过各种采访去印证想象中的素材,印证上了,素材才能为我所用。</p><p class="ql-block">能否拿到有说服力的写作素材,是稿件成败的关键。在大多数情况下,采访对象对往事的回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肢裂破碎的,并且往往只会重视事件主线而忽略情感副线,更缺乏细节和现场感。而采访者所需要的恰恰是采访对象忽略的细节和情感材料,因为这部分材料是读者最感兴趣的。要获取被他们忽略的情感、细节和现场感等写作素材,就需要采访者在采访前进行设计、策划,在采访时进行引导,以唤起他们的情感记忆。</p><p class="ql-block">获取这类材料大致有两步。</p><p class="ql-block">1.采访者大胆想象最佳写作素材。这种想象源于以往的阅读体验和写作经验(多读多写很重要!)。有经验的作者往往最清楚什么样的事实最有吸引力,什么样的细节最可信、最能说明问题,什么样的故事情节最便于承载主题,什么样的情感事实是读者最渴望了解的。面对即将实施采访的人物,作者在采访策划阶段就要依据人物职业特点的可能性,大胆预设最佳写作素材,设计一些与最佳写作素材相似的提问来引导采访对象回忆,力争挖掘到理想的材料。</p><p class="ql-block">在《朱建华:我与父亲的新光人生》一文的采访中,我引导朱建华回忆她在几十年的铣工生涯中,有什么引以为傲的业绩和不寻常的经历。在我的引导下,她回忆了她临危受命,在限定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别人完不成的一项工作——高精密光学仪器“光栅移动数显”的关键零件“读数头”的制作。“光栅移动数显”,现在还是新光公司的主打产品。</p><p class="ql-block">2.通过各种采访方法去印证想象中的素材。大胆想象的预设性素材,必须经过采访验证后,才能当作合格素材进入稿件写作。</p> <p class="ql-block"><b>二、实施采访</b></p><p class="ql-block">采访的质量决定写作的质量。文章的深刻性,或者说深度,来自采访所达到的深度,来自作者思考所达到的深度,来自背景材料具有的厚重和力度。采访的深度和广度决定写作的深度和广度。</p><p class="ql-block">(一<b>)采访时要善于捕捉人物典型动作、行为和语言</b></p><p class="ql-block">1.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心理活动,往往都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和语言等细节表达出来的,没有这些细节,人物就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就像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千差万别,不同的人物具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只有善于捕捉人物的细节,才能把人写活,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在《八零三的功绩》一文的采访中,钱忠林老人当说到当年上海光学仪器厂领导开会通知803全体职工准备内迁贵阳时,他本来很轻松的神情一下子凝重起来,叹了一口气说:“内心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但有什么办法呢,还得服从……”</p><p class="ql-block">他当时神情让我的心情也沉重起来,在我的心里铬了一个印,所以我在文章开头,再现了他当天回家和父母艰难地说出要离开双亲远到千里之外的贵阳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在《岁月留痕》一文的采访中,江代洋老人说到1959年,父亲给他写一封信,8分钱的邮票都是借的时,我看见老人的眼眶里隐约有泪。后来我在文中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 江代洋说:“1959年,父亲给我的那一封信,现在全部内容我还清清楚楚记得。老汉(四川人称父亲为“老汉”)信里头对我说:‘男儿,终朝勤学,谨守规章,期满考试,蒙列优等。路多无数,去找表叔,借资八分,寄信来迟,不要远念……’”</p><p class="ql-block"> 老人坐在笔者对面,当念完信时,老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他忙用苍老的手去擦拭。</p><p class="ql-block"> 笔者为之动容。</p><p class="ql-block"> 老人沉吟片刻,接着说:“当我读到‘借资八分,寄信来迟’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淌下来了。”说着,老人又欲泪。</p><p class="ql-block"> 接到父亲的这封信后,尚还年少的江代洋就开始饿着肚子为家里攒钱攒粮。</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工作是三班轮值:一班时间是早上7点到下午4点;二班时间是下午4点到晚上12点;三班时间是晚上12点到次日早上7点。</p><p class="ql-block"> 上二班、三班时,厂里有夜餐供应。二班发钱二角五分,发粮票二两五钱;三班发钱三角,发粮票三两。</p><p class="ql-block"> 轮到江代洋上二班、三班时,他不去吃夜餐,让肚子忍着,把那一点点钱粮节省下来,寄回四川的家里,尽一点作为长子的微薄孝道,尽一点作为六个弟弟妹妹大哥的微弱的关心。</p><p class="ql-block"> 然而,三年自然灾害,他的老汉,不幸饿死了!</p><p class="ql-block">2.注意现场观察。注意人物衣着、相貌、神态、体态、姿态、动作、口音、语调等细节;观察人物完成某动作(与主题相关的,有用的动作)的过程。现场捕捉并描绘人物言行举止和生活的一切生动细节,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p><p class="ql-block">3.注意记录能体现人物个性、语言特色和思想感情的话语。精彩准确的引语能使稿子呈现现场感,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p><p class="ql-block">在《八零三的功绩》一文的采访中,我问老人:“您百年归天后,是想安葬在贵阳,还是回上海安葬?”</p><p class="ql-block"> 老人沉吟一会,回答说:“还是想回上海,落叶归根吧……阿爸、姆妈,在那边的呀……还是要回去……” </p><p class="ql-block">4.充分挖掘人物各个时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5.不厌其烦问细节。</p> <p class="ql-block"><b>三、写作</b></p><p class="ql-block">文学是人学,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的什么学问呢?研究人的人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大的学问。人性是复杂的、多样的、微妙的(生活中,用来表达人性的词:笑面虎、两面三刀、阴晴不定、阳奉阴为等等)。人性的奥妙、深邃,令人费解,表现在文学艺术里,令人神往。所以要把人写好写活,写出他自己的,有别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实现“这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和塑造的目的和效果。</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鲁迅先生笔下的经典形象狂人、阿Q、孔乙已、祥林嫂、闰土等,莫言《丰乳肥臀》里的母亲,《红高粱》里的“我奶奶”戴凤莲、“我爷爷”余占鳌,《蛙》里的姑姑,《生死疲劳》里的西门闹(六道轮回:西门驴、西门牛、西门猪、西门狗、西门猴、病体婴儿——生命无常的悲凉和无奈)、蓝脸等等。</p><p class="ql-block">以上人物都是非常典型,都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鲁迅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国民性——冷漠、麻木、奴性,期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的觉醒和疗救。莫言小说表现的是人性——特别是极左年代的各类人的复杂的人性,期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起人们的反省和深思。</p><p class="ql-block">这两位是伟大作家,离我们有点远。我再举一个我们身边的作家冯飞主席,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血地》里面塑造的众多人物也十分典型精彩。青岩团首赵国树忧国忧民、仗义康慨,为国赴死;草根将军田兴塑荡击匪寇,屡建奇功,爱国仇洋、单纯粗豪、不谙政治,被师爷利用,所以草菅人命,滥杀天主教徒,制造震惊中外的贵阳教案,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开州知州戴芦芝满腹经论、有勇有谋、爱国忧民,但也滥杀天主教徒;师爷冷超儒、张茂先阴险狡诈、巧取豪夺;贵州巡抚蒋卫远优柔寡断、治理无方、剿匪无力、无赖躲帐、心忧国运,但没有担当,但他又心存善良;法国天主教主教白思德望主教谦卑和善、深藏不露;比尔胡复礼主教人仗国势(中法天津条约),优越自大、骄横张扬、包藏祸心;众多国人天主教徒,信仰坚定、视死如归(如罗大娘、罗廷应等)(他们为什么在死亡面前都不放弃信仰天主教?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大土匪何德胜杀人无数,甚称屠夫,但侠义守信……</p><p class="ql-block">这些人最后都没有得到善终,都悲剧收场。他们的悲剧,是清王朝悲剧命运的投影。腐烂的晚清王朝的衰亡命运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p><p class="ql-block">冯飞主席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其人性各异,也都堪称典型,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p><p class="ql-block"><b>(一)在写作中进行思考</b></p><p class="ql-block">进行学术上的思考,尽力进行学术化写作。力求让写出的文章具有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价值和力量。</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在写作《初心岁月》人物时,结合时代背景思考。思考在国家命运、国家前途这个大势、大局之下,那些被这个大势、大局所裹携、所决定着的普通百姓,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他们的命运会有怎样的改变和发展?当他们小家的实际情况与大局的决定出现矛盾时,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和表现?</p><p class="ql-block">写时代的人物,写人物的时代。从人物身上看见他生活的时代的模样,人物不能脱离他生活的历史时代,写特定历史时代真实的人物,表现他们真实的情感、思想和言行。</p><p class="ql-block"> 我的思考引导我去提炼主题,谋篇布局。</p><p class="ql-block"><b>(二)写作中选取典型事例进行重点记述和刻画</b></p><p class="ql-block">朱建华制作光栅数显读数头,我认为是一个典型事例,所以进行了重点记述。</p><p class="ql-block"><b>(三)写作中善用、巧用背景材料</b></p><p class="ql-block">背景材料运用得当,对于文章主题的烘托和深化,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注意区分主次,不能过度引用。它的作用是起到引领、渲染、起兴、衬托、对比等。一句话,是辅助,不能喧宾夺主。但用好,可以突出主题,可以给文章添彩增色。</p><p class="ql-block">在《他为宇光增辉》中,李鹤荣是我国“两弹一星”战略重器之第一枚远程洲际导弹成功发射的参与者。文中我引用了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远程洲际导弹发射成功的背景材料:</p><p class="ql-block">“1980年5月18日(农历四月初五)上午10时,东风5号洲际导弹顺利发射,并以超出音速20倍的速度向预定海域疾飞。</p><p class="ql-block">“‘雷达、遥测、经纬仪发现目标。’”大约半个小时后,远洋测量船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一个亮点钻出云层,亮点越来越大。在距离海面还有几千米高度时,装有导弹飞行重要参数的数据舱自动从导弹头部射出。</p><p class="ql-block"> “就在数据舱被弹出的同时,火箭弹头发着极其耀眼的光芒,一头扎进海里。随即,海水像开了锅似的沸腾起来,水蒸气随着激起近200米高,直径约30米的水柱一起升高,形成一个庞大的水蒸气雾团。壮观的景象,像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一般。</p><p class="ql-block"> “4艘测量船向指挥部报告了落点,经计算,落点误差只有250米,远远低于导弹研制部门提出的两公里的误差指标。</p><p class="ql-block"> “从中国西北边陲大漠起飞,到南太平洋孤海溅落,对飞行9000余公里的洲际导弹来说,这种射击精度相当于,步枪击中千米之外的一个乒乓球或用手枪击中百米之外的一只蚊子。</p><p class="ql-block">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拥有远程洲际弹道导弹的第三个国家。”</p><p class="ql-block">引用这个背景材料,说明李鹤荣当年工作的重要性,体现了他为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四)写作中“以情动人”</b></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情即指在写作时要注意写出人物的感情。人物也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也有喜怒哀乐,写作时把人物的感情写出来,这样的人物才是真实、鲜活的,才能打动读者。此外,“以情动人”也指在写作时注意凸显作者对人物的感情。</p><p class="ql-block">我力求在文章中写出人物的真实感情。</p><p class="ql-block"><b> 1.《八零三的功绩》里的钱忠林师傅</b></p><p class="ql-block">当年内迁贵阳,钟忠林心里有想法。采访时他说,我家里有实际困难,心里是有想法的。但他没有说出来。同样是上光厂的一个工程师,他家也有困难,他迁贵阳时,有想法,提出家里的困难,不太愿意来贵阳。但怎么可能不来!他到新光厂后,一直受到打击,尤其文革期间,打成右派,关牛棚,受尽折磨。唐宁的纪实文学《归去来兮》有记述)。</p><p class="ql-block"> 所以钱忠林接到通知那天心情沉重,下班在外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家,因为他不知道回家后如何向年老生病的父母。和父母离别时,父母哭成一团,他也很难受。不久父亲在上海病逝,无偿把私房交给政府带母亲到新光厂。</p><p class="ql-block"><b> 2.《岁月留痕》里的江代洋夫妇</b></p><p class="ql-block">当年,江代洋的妻子何志芳身怀六甲,三岁长子患肾病,到501不到一月,早产女儿,最后18岁的长子癫痫病发作在澡堂溺亡,因此,妻子抑郁,老了不时半夜离家出去找儿子,他很担心老伴……他们夫妇为三线建设作出很大的牺牲。</p><p class="ql-block">江代洋妻子何志芳,是一个很悲情的人物,全文虽然对她着墨不多,但她很打动人。</p><p class="ql-block">我力求在文章写出人物的真实感情的同时,也怀着对人物以崇敬,甚至悲悯的情感来写他们。比如写钱忠林、江代洋夫妇。让人物先感动自己。</p><p class="ql-block">引几段写她的文字:</p><p class="ql-block">“……江代洋每天忙,他挺着大肚子的妻子何志芳也在自己电修科的岗位上忙。因为她才怀孕不到7个月,没有到预产期,不能请假。</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10日,江代洋上夜班,发电供洞内的夜间施工。他所发的电,只能供工地上施工,不供宿舍区的照明。入夜,宿舍区一片漆黑。</p><p class="ql-block"> 睡到半夜,何志芳突然觉得腹部坠痛,不久羊水破流,她大惊,知道自己要生了,但胎儿才满7个月呀!</p><p class="ql-block"> 她急忙摸黑起身,想去喊奶奶,但刚下地,孩子就生出来了,但没有听见孩子的哭声!她吓坏了,大喊睡在隔壁房间的奶奶,奶奶惊醒,翻身起床开门问啥子事?</p><p class="ql-block"> “我生了,娃娃不得哭声,快去请丁玉芬来帮忙看哈!”何志芳哭着叫道。</p><p class="ql-block"> 奶奶摸黑跌跌撞撞地开门出去叫邻居丁玉芬。丁玉芬来了,点亮煤油灯,抱起婴儿一看,竟然脐带绕颈三圈,紧紧地勒着小小婴儿细细的脖子,婴儿小脸青紫。她急忙将脐带解开,并把婴儿口中的秽物抠出,不一会儿,婴儿发出细细的哭声。</p><p class="ql-block"> 婴儿早产,大约只有三斤多重。早产的原因,可能是半月前的连续长途颠簸,半月来天天上班,没有得到片刻休息。</p><p class="ql-block"> ……江代洋一阵疾风,飞奔回家。</p><p class="ql-block"> 到了家,见婴儿已安静地睡在母亲身边。妻子虚弱地对他说:“我的女儿,差点不得了……”说着哭出声来。江代洋听了,含着泪水紧紧地搂着妻子的双肩,说:“没事的,这不是好好的嘛,只是辛苦你了……”</p><p class="ql-block">何志芳擦去眼泪说:“今天是10号,你快去给娃娃上户口,可以得一个月的口粮,过了15号,就得不到咯!”</p><p class="ql-block">钱忠林、江代洋、何志芳等等,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情感是内敛的、深沉的——内心虽然有想法,但能顾全大局,舍小家顾大家,他们自己的利益,绝对服从于国家利益。</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时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让人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热血沸腾的时代,也是一个不允许有自我的时代,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完全、绝对被捆绑在一起的时代。</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在《八零三的功绩》一文的题记写道:“国家命运与百姓命运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 <b>(五)写出人物的卓越奉献</b></p><p class="ql-block"> 《八零三的功绩》里的钱忠林师傅等为中国研制的第一台海军潜艇潜望镱作出了贡献,《朱建华:我与父亲的新光人生》里的朱建华父女为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朱建华数十年一日在铣工的岗位上站着工作,双腿患下了严重的静脉曲张。《岁月留痕》里的江代洋师傅,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和优秀工作者,他的奖状和荣誉证书成堆成捆。《他为宇光增辉》里的李鹤荣师傅,他是我国“两弹一星”战略重器的第一枚远程洲际导弹成功发射的参与者……</p><p class="ql-block"> 我采访写作的以上几位三线建设老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和工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b>(六)力求把人物写丰满、立体</b></p><p class="ql-block"> 人物在生活中,都是普通平凡而多样的,写他们在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和道德品质,让人物立起来。比如我写朱师傅喜欢读书,写她想换个轻松点的工作而不能,写她照顾瘫痪在床20多年的母亲。当然要根据人物的实际的真实情况来写,不能生拉硬套。</p><p class="ql-block">力求把人物形象写成独特的“这一个”,即是独特的一个,和别人不同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才具有典型意义,才会让读者记住,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