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浑河上的桥之八: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有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系列散文《浑河上的桥》写到第八集,我的笔尖终于触摸到那座朴实无华、不加雕饰的胜利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利桥并非网红桥,在浑河众多桥梁中貌不惊人,如同曾经的南京桥一般,平淡无奇,鲜有人驻足拍照。南京桥经过改造后,变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相比之下,更衬托出胜利桥的简朴、低调与内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利桥是一座与路同名的桥梁,得名于拥有百年历史风霜的胜利大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清朝末年积弱积贫的岁月,到民国初年风云莫测的变革,沈阳,这座东北地区首位度最高的城市,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尔虞我诈的政治角力、经济浪潮的跌宕起伏,以及文化交融的碰撞与火花。波诡云谲的历史瞬间,宛如浑河昼夜不息的流水,表面的平静下涌动着汹涌的暗流,有时还会卷起滔天巨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悠然漫步在图书馆的书架间,或轻轻穿行于档案馆那悠长而静谧的走廊时,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会悄然印映脑海:在那些林林总总的城区地图上,胜利大街的名字似乎被时间之手轻轻折叠,藏身于岁月的皱褶之中,难以寻觅其确切的踪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一摞摞尘封的档案里,我费尽心思,终于找到了一份1957年的沈阳《街道名称及门牌号码使用说明》。细细翻阅,其中赫然写着一条规定:“全市范围内,被冠以‘大街’或‘大路’之称的,仅有建设大路、市府大路等寥寥八条,其余街道皆不得以此相称。”原来,胜利大街竟没有那份官方的“出生证明”,它只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约定俗成的一个民间称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份说明的字里行间,让人看到了一个“大”字在熠熠生辉,“大路”“大街”,这些字眼极具关东地域色彩和人文内涵。胜利大街,它足够长,足够宽,担得起“大街”这一称号的分量。我想,这样一个简单而直接的民间命名,不仅凸显了东北人的豪爽与大气,更是关东文化的一种流露,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这片土地上的人粗犷质朴的集体人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本已经泛黄、页角微微卷曲的《沈阳县志》深处,一幅精致的“奉天省城全图”宛如一位饱经风霜、沉默寡言的老者,静静地躺在那里,用它那噙满沧桑的双眼,缓缓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在这幅图上,今天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南两洞桥地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却拥有一个富有传奇和易学色彩的名字——“子母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子母坎”这地界儿,东边紧挨着热闹、嘈杂的喇嘛庙子和八家子,西边则连着人迹罕至、满目苍凉的揽君屯。胜利大街,如同一柄破土而出的剑,硬生生地将“子母坎”劈成了两半。难以想象,如今这条洋溢着浓郁现代风情的大街,起初竟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之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对于胜利大街而言,以下这些年份犹如惊涛拍岸,卷起的浪花,撒落在这条见证百年光阴的街道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利大街的起源要追溯到1902年的春天。那时,它仅是一条极其简陋的道路,长度仅1100米,宽度也仅有36米。它的主要功能是连接老道口与茅古甸(老沈阳站)的北货场。由于紧邻那条繁忙的铁路线,人们习惯上称之为“铁道大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开那本浸满血泪的史页,这条“铁道大街”的背后,掩埋着一段痛彻心扉的过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东北大地遭受了沙俄铁蹄的肆虐践踏,贪婪的侵略者如同嗜血的狼群,疯狂地吞噬着这片土地上的资源。1898年,沙俄政府依仗着那份极不平等的《东省铁路公司续修南满支路合同》,蛮横地划定了铁路用地的广阔范围。所谓的“建造、经营、防护铁路所需之地”,以及“铁路附近开采沙土、石块、石灰等项所需之地”,字里行间渗透着霸凌与残忍,那些模糊的界限就如同晨雾般迷离,让人捉摸不透,也无从抗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悄然来到了1905年,日俄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小日本趁机从沙俄手中夺过了权柄,开始对原有的铁路进行大规模扩建。其背后的意图显而易见,旨在满足日益膨胀的殖民统治与经济掠夺欲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日本狡猾地选择了一片空地,位于原沙俄火车站以南约两公里处,作为新火车站的选址。这片空地日后被命名为奉天驿,也就是现在的沈阳站。这一决定,是日本人对沈阳城市精心规划后的战略布局,他们妄图将这座古城牢牢吞噬在自己口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7年,小日本悄然开始了火车站简易站台的修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0年10月1日,《盛京时报》头版刊出了满铁会社的一则通告:“奉天车站新建迁移告白:此次奉天车站新告成(其位置较旧站约半哩近大连),因之由清历九月初一起,一律迁移新站,专此布告。”与此同时,“铁道大街”也开始向南拓展,其延伸之势犹如螃蟹张开强有力的巨钳,将站前广场及两侧日益繁荣的区域揽入怀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2年,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火车站附近选定一块风水宝地,建造了宏伟壮观的“奉天满铁地方事务所”(简称满铁),矗立在“铁道大街”的东侧。满铁,作为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中枢,掌控着铁路交通、殖民管理、经济开发等众多大权,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9年1月1日,小日本以奉天驿为中心,将“铁道大街”分为南北两段。北段被命名为“宫岛町”,南段则称为“若松町”。同时,他们不断扩建奉天驿的车站附属设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1年9月18日,一声炮响打破了夜的宁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那一夜,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铁路爆炸为借口,对东北地区发起了疯狂的侵略。随后,东北三省沦陷,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义终将战胜邪恶。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0日,苏联红军后贝加尔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五军先遣队进入沈阳,胜利之门轰然开启。苏军报了1904年日俄战争战败日本之仇,同时也对这座城市进行了疯狂的掠夺。铁西工厂的那些机器、设备作为战利品经胜利大街上了火车,源源不断通过中东铁路运回国内。那段日子,这座城市在流血,胜利大街在流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5年9月6日,八路军入驻奉天,为这座刚刚光复的城市带来了重生的希望。昔日的奉天,更名为沈阳市。同时,奉天驿也更名为沈阳南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好景不长。11月27日,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城市,掌控权随之易手。他们虽然带来了统治,却未能给这座城市带来光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5月1日,国民党政府试图以和平的假象粉饰太平,对沈阳的街道路牌进行了整顿。他们将“宫岛町”更名为“凯旋街”,“若松町”改为“胜利街”。这两条街道的新名字共同寓意着“抗战胜利凯旋”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在这背后,却是国民党政府在沈阳的统治期间,对市政设施几乎毫无投入。街路状况堪忧,破败不堪。所谓的“胜利凯旋”,不过是一场空洞的自我宣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在此刻来了个急转弯,胜利大街的命运也由此改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面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废墟,新市政府迅速行动,展开了对损毁严重街路的紧急抢修。次年5月,市政府将关注点放在了沈阳南站南段的胜利街。在市政府的精心规划与改造下,这条饱受战乱摧残的道路焕然一新。昔日坑洼不平的路面,被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取代。到了6月,市政府又将目光转向沈阳南站北段的凯旋街。经过全面维修与整治,凯旋街重现了往日的繁华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7年7月1日,市政府在推动城市面貌更新的过程中,决定将胜利街与凯旋街合并为“胜利街”。这一举措不仅简化了城市街道命名体系,使其更加清晰、直观,便于市民和游客辨识,还无形中体现了市政府对城市文化底蕴、历史记忆及市民情感的细腻尊重与考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市政部门开始对胜利大街南五马路至南八马路路段进行拓宽改造。这条原本狭窄的道路,宽度仅有10米,拓宽至30米。这一改变显著提升了道路的通车能力,让行车更加顺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3年,市政部门持续推进胜利大街拓宽工程。该工程将胜利街从南八马路延伸至南十马路,新增450米路段,平均路宽保持在29米。施工期间,路面材料得到升级,采用了先进的沥青混凝土,为城市路网增添了更加坚固的支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两轮精心改造,胜利大街成为一条连接市府大路、南北延伸的重要交通干线。车行道总长3433米,街路宽度在12米至30米间灵活调整,能够应对各种交通流量。人行道更为宽敞,总长延伸至6446米,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步行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9年,市政府决定对胜利大街再次更名。繁忙的中华路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胜利大街被赋予了新生,以中华路为界,被划分为胜利南街与胜利北街。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次对城市路网的精心调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2年9月30日,胜利大街道路改造工程顺利竣工,该工程连接南八马路和市府大路。经过紧张的施工,胜利大街最终以全新面貌展现在沈阳市民面前。这条全长2811米的大街,规划红线宽度达40米,在当时城市街道中实属罕见,充分体现了沈阳在城市建设中的大气魄和高标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机动车道是道路的核心部分,在改造中得到了显著优化。其26米的宽度能够轻松容纳双向8车道,这一设计大幅提升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效率,还有效减轻了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4年9月1日,市政府一声令下,横跨浑河的胜利桥建设工程正式拉开帷幕。这一决策标志着沈阳城市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向河而生,跨河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翻胜利大街百年的“年谱”,不禁喟叹,从昔日的血雨腥风、长夜难明,到如今的繁华似锦、霓虹闪烁,它见证了沈阳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恰似一部生动的历史数轴,刻录着这座城市的苦难与屈辱、荣耀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5年夏初,六一儿童节那天,灿烂阳光如同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温暖地照耀在新建成的胜利桥上,为这座桥镀上了一层金色光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利桥,这座崭新的城市地标,傲然矗立在长大铁路桥的上游五百米处,宛如一位威武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站在北岸,迎着初升的旭日,感受那第一缕阳光带来的温暖;还是驻足南岸,目送夕阳的余晖,沉醉于绚烂的晚霞之中,胜利桥都宛如一根从天际垂落的银色琴弦,轻盈地拨动着波光粼粼的浑河水,弹奏一曲河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乐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无法倒流,但记忆可以闪回。岁月不能复制,往事可以重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世纪的梦想与憧憬,千禧年的狂热与激动,这些珍贵的瞬间犹如时间之钟上永恒的刻度,即便光阴如梭,日历不断翻过,它们依旧清晰可辨,不会被时光的沙漏抹去。那些过往,就像发生在昨天,还是那么清晰而鲜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1世纪的曙光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轻轻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工业巨龙。沈阳,这座曾经以其雄厚的工业实力担起中国工业脊梁的城市,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此刻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决定沈阳未来走向的历史转折点上,市委市政府手握命运的舵轮,引领沈阳这艘“大国重器”牌巨轮,在改革的惊涛骇浪中稳健前行。他们深思熟虑,审时度势,作出了挺进浑南、全力打造沈阳“浦东”的战略决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决策绝非简单的地域扩张,而是一场跨越时代的创新变革,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前瞻布局。随着决策的一步步落地,整个沈阳城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激活,上下一心,共同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觉醒与奋斗热情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短短的二十年,浑南新区如同一只经历了华丽蜕变的凤凰,从昔日的田野阡陌,一跃成为今日的繁华都市。现代化的产业园区星罗棋布,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新区的每一个角落,散发着创新与智慧的光芒。奥体商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消费者前来购物、休闲;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则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无数创业者在这里挥洒汗水,追逐着梦想的步伐;国际软件园区和国际物流园区更是推动了新区的国际化进程,让世界看到了沈阳的崭新面貌。此外,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建立,激发了整个新区的创新活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古训在现代城市发展中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对于浑南新区而言,这“粮草”便是那四通八达的路与桥,它们不仅是新区发展的基石,更是牵引新区迈向繁荣的“牛鼻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4年9月,沈阳在新世纪的宏伟征程上再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胜利桥的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工程正式启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特殊时期,沈阳这座城市正处在历史的波谷,经济状况堪忧,资金十分紧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市政府果断决策,投入1.45亿元巨资建设胜利桥,这一举措不仅表明了政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定决心,更映射出市里推进浑南新区发展的迫切心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个月后,胜利桥以其1514.16米之宏伟身姿,成为跨越浑河的又一钢铁巨擘,展现在世人面前。时间之短,建设之快,足以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采用双结构精妙构思的胜利桥,犹如一首镌刻在波涛之上的豪迈诗篇,工程师们的智慧与创新精神就像山间清泉,在这首诗篇中潺潺流淌,交织成一曲稳定而和谐的乐章。主桥长达784.4米,宛若飞龙在天,腾空而起,又好似长虹卧波,气势恢宏,展现出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壮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北两侧的引道分别延伸出255.3米和474.46米,它们如同一双强健有力的臂膀,温柔而坚定地拥抱着浑河的两岸,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宁静。每当晨曦初照或夕阳西下,桥梁与河面的倒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利桥以其40米之宽的桥面,在波涛之上为川流不息的车辆开辟了一片畅通无阻的天地。这一匠心独运的设计,不仅确保了交通的高效与流畅,更凸显了胜利桥作为城市交通路网中无可替代的枢纽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面中央30米宽的双向八车道显得既宽敞又通透。行驶在这样的桥面上,车辆如同在丝滑的绸缎上滑行,既感受不到丝毫的拥挤,也无半点压抑之感。司机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轻松愉悦,仿佛与车辆融为了一体,在这片平坦而广阔的桥面上,随着心中那首激昂的旋律,一同《奔向远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身两侧,巧妙地各设置了一条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它们宛如两条精心雕琢的碧绿丝带,优雅地镶嵌在钢铁巨龙的壮阔身躯边缘。这两条通道,为骑行者和行人构筑了一片既安全又舒适的通行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骑行者们在这些非机动车道上轻盈穿梭,既能享受速度带来的快感,又能确保自身安全,无需担心与机动车混杂带来的风险。而行人则可以在这里悠然漫步,或是驻足欣赏桥下的风景,感受河面的波光粼粼与微风拂面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非机动车道的设置,不仅是对城市交通规划的进一步完善,更是对人们出行品质的一次重要提升。让每一位出行者都能在这片钢铁与混凝土构成的城市森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舒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利桥上,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矗立着一道坚固而美观的护栏,无疑是这座桥设计中的一个点睛之笔,更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人文关怀精神的充分展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道护栏,早已超越了物理分隔的单一功能,它更像是一道无形的安全网,一道充满温情与关怀的屏障。每当行人匆匆赶路,或是市民悠闲骑行,只要目光触及这道护栏,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涌起一股安心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子好吃,不在褶上”,这句简单的俗语,用以形容胜利桥,竟是如此恰如其分。从建筑美学的视角审视,胜利桥并不依赖于繁复华丽的外表来吸引眼球。它摒弃了花哨的装饰与多余的雕琢,就像一位深邃而低调的智者,静静地伫立于城市之中,散发着一种朴素而实用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外表看似平凡,但胜利桥却承载着非凡的使命。它的一端紧紧连接着繁华的胜利大街,另一端则通向繁忙的沈苏西路,宛如一根坚实的扁担,默默地肩负起了沈阳城市交通的重任。在这座桥梁的肩上,流淌的是城市南北大动脉的滚滚车流,它不仅是连接两地的重要通道,更是城市发展的有力见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胜利桥建成之前,胜利南街在南十马路处如同断线的珠子般骤然中断,无法继续其向南的征途。这一状况不仅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向南拓展的空间,也让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变得不够顺畅。胜利桥的横空出世,恰如一条神奇的纽带,将这些原本散落、孤立的“珠子”紧紧串联在一起,使得胜利大街顺畅地向南伸展,直至与充满活力的浑南区实现了无缝对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利桥与胜利大街携手,共同书写了沈阳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北端连接西塔街,那里灯火辉煌,夜生活丰富多彩,宛如城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胜利桥的通车,无疑为这一区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交通更加四通八达,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市民与游客前来探寻韩国风情街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部与太原街相接,这里人流熙攘,商业氛围浓厚,是沈阳繁华的缩影。胜利桥的建成,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太原街商圈与浑南新区等周边区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商业交流搭建了更加便捷的桥梁,推动了沈阳商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升级,让这座城市的商业版图更加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端则与长白岛相连,那里地域辽阔,未来可期。胜利桥的通车,为长白岛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使得这一区域在交通上更加便捷,从而更加容易吸引投资、汇聚人才等优质资源,为沈阳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增长点,让这座城市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胜利桥的建成通车,使得胜利大街从市府大路一路向南,经浑南大道立交桥畅达至苏家屯区的雪莲街。它与青年大街并肩而立,犹如二龙起舞,将和平区、沈河区、浑南区以及苏家屯区紧密相连。这两条南北交通干道,不仅穿越了沈阳繁华的核心区,并向省内其他城市辐射,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选择,也加强了沈阳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成为连结沈阳都市圈的通衢大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沈阳以惊人的速度和坚定的决心,谱写了横跨浑河的桥梁建设新蓝图,大手笔地完成了十座雄伟大桥的建设。这些大桥宛如十根坚韧的手指,紧紧地将“一河两岸”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交通,更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系列桥梁建设的壮举,无疑是对浑河两岸地理隔阂的一次彻底打破。它们不仅让南北两岸的交通变得更加便捷,更使得人员、物资、信息的流通如同行云流水般顺畅无阻,为沈阳这座城市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总是扮演着连接的角色,它既是路的尽头,又是新的起点。而路,则是桥的延伸,它连接着更广阔的天地,让城市与乡村、此地与彼地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与路,相互依存,彼此成就,共同编织着这个世界的交通网络。没有桥,路便无法跨越河流、峡谷等自然障碍;没有路,桥也失去了其连接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利桥,清水芙蓉的素颜,恰好映衬了浑河两岸如诗如画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岸的罗士圈,滔滔的浑河水见证了历史的沉淀。罗士圈这个地名,不是简单的地标,而是承载着八旗兵囤田制的记忆。曾经,镇守浑河的八旗兵在此饲养骡子,这些骡子或是运输队伍的有力助手,或是码头滩涂上不可或缺的负重伙伴。它们的身影,串起了货物的流通,也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因此,这里被唤作“骡子圈”?随着经年的流转,这个名字渐渐演变为“罗士圈”,保留了原有的实用精神,又融入了一丝文雅的气息。骡子与罗士,谐音之间的转变,不仅是地名的演变,也是文化与时间的交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依然碧连天,仿佛一幅古朴而悠远的画卷缓缓展开。晚风轻拂,柳枝摇曳,伴随着断断续续的笛声,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添了几分凄美与哀愁。那笛声,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烟云,又似乎在召唤着远方的归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耳边,昔日商贾们的吆喝声似乎穿越时空的壁垒,隐约可闻。那些满载货物的马车,在土道上辚辚作响,车轮碾过岁月的痕迹,尘土飞扬中,夹杂着各种方言的交谈,南腔北调。那是古代渡口繁忙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这片繁华之中,又似乎能听到文人墨客轻声吟诵着诗词歌赋的声音。他们的声音低沉而悠扬,如同天籁之音,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与感慨。每一句诗词,都是他们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也是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情告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在这片日夜奔波的土地上,人们或相聚,或别离,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微风掠过,带来一丝丝凉意,也似乎在诉说着发生在河岸间的传奇故事。那些穿着长袍马褂的商贾,手持折扇的文人,还有在河水中嬉戏的孩童,河边涣衣的村妇,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模糊,却又如此真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切,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份厚重的历史感之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古人共赏这份美景,共品这份人生。这份文化的韵味,这缕隐没的尘烟,让人心生敬畏,每每共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士圈码头向东行进不久,路北矗立着一座飞檐翘角的“浑河晚渡”牌楼,就像打开一道穿越时空的门扉,引领探访者的步伐迈入历史的深处。穿过这座古朴而庄严的牌楼,继续向北前行,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息弥漫开来,那是迁都广场独有的历史氛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片广阔的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矗立中央的浮雕墙。它宛如一部被时间凝固的宏伟史诗,满载着厚重的历史韵味。浮雕墙气势磅礴的迁都场景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穿越岁月的幕幛,去追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仔细端详着那座浮雕,它以努尔哈赤为核心,生动地刻画了这位后金开国君主,以及他的家族和将领们迁都沈阳的壮阔场景。画面中,努尔哈赤稳稳地站在C位,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凝视着遥远的未来,心中早已规划出后金的宏伟蓝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列浮雕两侧的,是四匹战马组成的列阵,它们被雕刻得惟妙惟肖,马蹄在空中高高扬起,带起一片飞扬的尘土,展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磅礴气势。而那些旌旗,则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为这场伟大的迁徙呐喊助威,为后金勇士们注入无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士兵们身披厚重的铠甲,手持长长的旗杆,他们英姿飒爽,气势如虹,恍若猛虎下山。从他们坚定的眼神和矫健的身姿中,我能感受到后金军队的英勇与无畏。他们正等待着命令,随时准备冲锋陷阵,为后金的未来而血染沙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幅浮雕,不仅将努尔哈赤及其军队的雄壮与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更深刻地揭示了迁都沈阳这一历史决策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它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亲身感受着后金勇士们的沸腾热血与豪迈激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浮雕之前,一块卧碑静静矗立,上面刻有迁都沈阳的内容简介。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25年,后金首领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据史料记载,三月初三,从辽阳东京城出发,当天晚上住宿虎皮驿(十里河),第二天渡过浑河进入沈阳城。本组雕塑所在区域即为当年努尔哈赤率军迁都沈阳的登陆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雕塑艺术地再现了迁都沈阳的宏大场面。雕塑以两侧旗帜队列行伍,突出中部中军帐及迁都盛况,中部主要人物由西向东依次为:贝勒岳托、大贝勒代善、多铎、大妃阿巴亥、二大贝勒阿敏、努尔哈赤、四大贝勒皇太极、贝勒杜度、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及八旗将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伫立良久,百思不得其解。努尔哈赤在辽阳过得挺滋润的,怎么突然心血来潮,决定要把都城迁往沈阳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当年,后金天命六年,也就是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那会儿,努尔哈赤带着八旗大军,那是一路势如破竹,直接就把明朝辽东的军政中心——辽阳给攻占了。然后,他就把都城从赫图阿拉搬到了辽阳,还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叫东京。接着,又是一番大兴土木,建宫殿、修城墙,那叫一个热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谁也没想到,努尔哈赤这迁都的决定,居然是在一天之内就拍板定案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那天早朝,努尔哈赤突然把众臣和贝勒们都召集起来,说要迁都。这一说,可把大家都给惊着了,一致反对。但努尔哈赤那是主意已定,谁说都不好使。当天下午,祭了祖,立马就带着八旗军浩浩荡荡地迁进了沈阳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来,努尔哈赤迁都,可不是头一遭了。从明万历十五年称王于费阿拉城,到万历三十一年迁都赫图阿拉,再到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迁到界凡城,然后又到辽阳建东京,这才几年啊,就又琢磨着迁都沈阳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他为啥放着好好的辽阳不要,非要跑到沈阳去呢?这么折腾图个啥呀?何况沈阳那时候,政治、文化、经济、商业、地理位置,哪一样都比不上辽阳啊。这事儿,史学家们那是各有各的说法,民间也是流传着不同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有这么一个传说,挺有意思的。说努尔哈赤在辽阳建都的时候,找了个风水先生,按照他的指点,建了三座寺庙,想以此来保住龙脉王气。可结果呢,三座庙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愣是没压住,龙一拱腰,就直接往北飞到浑河北岸去了。努尔哈赤那叫一个郁闷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突然有人来说,附近飞来了一只凤凰。努尔哈赤一听,那叫一个高兴,认为这是大吉之兆啊。可等他赶过去一看,凤凰却长鸣一声,转身就飞了,一直飞到沈水以北的沈阳城才落下来。然后,那凤凰还不停地朝着努尔哈赤点头叫唤。努尔哈赤一看,心里就琢磨上了,觉得沈阳那地儿才是真正的“凤落龙潜”的风水宝地,新都应该迁到那儿去。他还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此乃奉天旨意,命我在沈阳修建新都。”于是,沈阳就这么被赐名“奉天”了,意思是“奉天承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啦,这传说听起来是挺传奇的,但也不能当真,不能作为努尔哈赤突然迁都沈阳的合理解释。不过,历朝历代的帝王在建都城的时候,确实都挺看重风水的,这事儿那可是有据可考的。据说从长白山西麓开始,一直到沈阳的西塔,就是一条“龙脉”,也有人叫它“龙岗”。你看啊,清王朝的发祥地赫图阿拉城、祖陵永陵、沈阳故宫、福陵和昭陵,那可都是建在这条“龙岗”上的。这事儿啊,史书上那可是记载得清清楚楚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总是充满玄幻色彩。无论如何,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后,国家运势一直昌隆。最终,大清王朝入关,在北京建立了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并迁都沈阳的历史长卷中,罗士圈码头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那时,沈阳的城市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各类物资相对匮乏。因此,有这样一个传说流传开来:为了建造沈阳故宫,人们从辽阳拆卸下宫殿的建筑材料,通过陆路运输至浑河边,再由罗士圈码头上岸,最终运送到故宫的建造地。这些传说虽然尚未得到确凿的史料证实,但也为罗士圈码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罗士圈码头还是历史上众多显赫人物的打卡地。戴梓,这位清朝的杰出将领与文人,便在其40多岁的黄金年华来到了沈阳,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浑河晚渡》一诗更是将浑河的秋日暮色描绘得如诗如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鸟下空林外,人来古渡头。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十里城南外,钟声咽戌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首流传久远的诗中,“十里城南外,钟声咽戍楼”两句,犹如一位老画家精心勾勒的笔触,将沈阳古城的风貌与浑河晚渡的绝美景色巧妙融合,描绘出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夕阳西下,古城墙外十里之地,浑河水映照着天边绚烂的晚霞。而那座古老的戍楼,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庄重与沧桑,楼顶的铜钟悠悠响起,声音低沉而悠长,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俄战争的炮火,无情地改变了罗士圈码头的历史走向。沙俄军队的铁蹄如同猛兽般肆虐,它们贪婪地侵蚀着这片曾经充满生机的地域,把繁华的码头变为废墟,将希望与梦想葬于硝烟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恶熊刚退,豺狼又至。为了铁路桥的兴建,确保战时物资的流通无阻,日本人对罗士圈码头及其周边施加了严苛的管理与限制。那些熟悉的面孔,曾经的码头工人与往返商贾,不得不告别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罗士圈码头的喧嚣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消散,沉寂成了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如今,罗士圈公园早已成为市民心中的瑰宝,每日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探访。它不再是一个标注在地图上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文化地标。每当人们踏入这片绿意盎然的天地,不仅会被眼前的自然风光所陶醉,更能在心灵深处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脉络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胜利桥南岸的长白岛森林公园简直美翻了,就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胜利桥上,回望沈阳的百年历程,我不禁感慨万千。这座城市如今不仅交通网络更加完善,经济体系更加繁荣,而且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生活环境也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胜利大街到胜利桥,沈阳历经百年风云,筚路蓝缕,一路走来。而从胜利桥再次出征,沈阳意气风发,大步迈向振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