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雨”__作者:下关风

下关风

<p class="ql-block"> “进口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关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边城瑞丽可真是够边的,紧紧贴在国境线的边边上,非常的不起眼。拿昆明知青的话来说,就是小咪渣渣的一个芝麻黑点,小__娄小,不特意专注,你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p><p class="ql-block"> 在祖国版图的最西南方向,有一个小小的凸突出去的尖角,悄悄咪咪的嵌进了另外一个国度__缅甸。</p><p class="ql-block"> 瑞丽就座落在那个小小的尖角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瑞丽,傣语叫做勐卯,这个名词和这块土地一样,非常古老。</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生存在今天的瑞丽江河谷一带。</p><p class="ql-block"> 商周以来,傣族先民在滇西以及南卯江(今瑞丽江)河谷,先后建立了联盟国家“勐达光”(哀牢国),“果占壁”(勐卯王国),“勐卯弄”(“麓川国”),都城雷允,辖缅甸的大片地域,称霸一方。</p><p class="ql-block"> “勐卯弄”,傣族话就是大勐卯的意思,名字响亮,而且很拽,非常的霸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勐卯瑞丽,其西北,西南,东南三面都与缅甸接壤,两国交界的边境线长169.8公里,许多地方两边的寨子和农田紧紧毗邻。</p><p class="ql-block"> 最典型的就是71号界碑旁边的银井(我们在的时候叫允井)寨子,与缅甸的芒秀寨子同处一地,犬牙交错。一溪水沟,一条田埂,一蓬竹子,一道篱笆……,都可能是分别代表中国身份证和缅甸马邦丁(缅语身份证)的国界。</p><p class="ql-block"> 银井寨子借用这个特点,搞了个一寨跨两国的旅游项目,想不到成了著名景点,火热得“爆”。</p><p class="ql-block"> 內地的人蜂涌而至,络绎不绝,多是在体验傣家村寨民族风情的同时,在想跨又不能跨过去的水沟田埂篱笆前,感受一下国界的神圣和约束。</p><p class="ql-block"> 毕竟在这个特殊的地方,很多东西一不小心,便具有了国际意义。</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雨。</p><p class="ql-block"> 在边城瑞丽,有一种雨,就叫做进口雨。</p><p class="ql-block"> “进口雨”是我们连队知青们的戏称,特指从坝子对面缅甸山上飘进来的雨水,而从我们这边下岀去的,则叫做出口雨。</p><p class="ql-block"> 老工人不管它们进来还是岀去,统统都叫做过路雨。</p><p class="ql-block"> 这种现象在雨季经常遇到,知青初到时还觉稀奇,见得多了,不惊不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连队,座落在户育山下的一面坡上,景颇地名广蚌。</p><p class="ql-block"> 站在坡头,视野非常开阔,极目远眺,无遮无拦。</p><p class="ql-block"> 坡下的坝子里,近处是我们的水田,远处是寨子里的水田,成片相连,阡陌纵横。</p><p class="ql-block"> 坝子里远远近近散落着一些傣族寨子,银井在我们连队正面的瑞弄(瑞丽至弄岛)公路旁边,很近,隔着一片片水田,走小路就咂一支毛烟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银井寨子掩映在一蓬蓬的凤尾竹林里,装房(寺庙)高高的白色金属屋顶,经常在阳光下闪烁亮丽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连队的正对面,是缅甸的一匹山,很高很长,象是一道黑压压的屏障。我们所在的户育山和缅甸的那山隔坝相望,天气晴朗的时候,仿佛一抬脚就能跨过去。</p><p class="ql-block"> 其实两山之间的坝子很宽,广袤肥沃的农田,滔滔流淌的瑞丽江水,养育着两岸的傣家儿女。</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所谓的“进口”雨,就经常从对面的缅甸山上越“境”而来,站在连队的坡头,是最佳的观察地点。</p><p class="ql-block"> 雨季的时候,水田里的活路不多也不少,虽然秧子基本上都栽完了,但是要薅秧子除杂草,一遍又一遍。</p><p class="ql-block"> 出工的时候,小路经过坡头,我们习惯了在这里驻脚,遥望坝子对面缅甸那边的山,下意识的摸一下腰扞上的塑料雨披。</p><p class="ql-block"> 一顶竹编斗笠,一块塑料布,是我们的劳保标配,雨季时节须臾不能离身的东西。塑料布几番折叠,用一根绳子拴在腰杆上,走哪带哪,就象现在的人手机不离身一样。</p><p class="ql-block"> 缅甸那边山上的天空稍有些阴暗,一般来说就会有雨“进口”,如果在雨帘的衬照之下,感觉眼前渐渐的明亮起来,那趁早取塑料布披上,因为雨水瞬间就会到了头顶。</p><p class="ql-block"> 在山上的胶林,在坝里的水田,经常邂逅它们,躲避不及,倾刻间浑身湿透,淋成落汤鸡儿。</p><p class="ql-block"> 在山上胶林遇雨,可以杵着锄头涮刀休息一下,背对着雨水裹支毛烟。水田里空旷,则躲无处躲,率性躬腰仍旧插秧薅秧。听雨点在背脊上敲岀轻轻的卟卟声响,看田里水面上细细密密的涟漪,仿佛疲劳被雨水湿润,顿时感觉松快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也有特殊的情况,天空并不阴霾,甚至漫天的红火大太阳,忽一阵呼呼风过,雨水不期而至,铺天盖地,飘飘洒洒,如丝如缕,晶莹剔透。</p><p class="ql-block"> 这是边地常见的太阳雨,没有什么东边西边,也不讲究啥子有晴无情。你如果遇到了,要么是沐在雨中,披一身阳光,要么是隔田隔林,欣赏一边阳光一边雨,也别是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傣民族喜依水而居,故性格如水,有穿石之坚忍,亦有绵绵之柔情。</p><p class="ql-block"> 瑞丽的雨水也象他(她)们一样, 清爽,蓬松,温柔,湿润,绵长,宛若傣家卜少婀娜起舞,极具边地风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雨随云,云顺风,无论进口出口,四处飘逸,八方游荡,显得随意甚至任性,毫无章法。</p><p class="ql-block"> 但是它们自由。</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还真是很羡慕那些恣肆的雨水,随意进进出出,来来往往。</p><p class="ql-block"> 于是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感伤,悄悄的暗然心头,那是“浪迹天涯”的知青们想家而不能回的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边城瑞丽,当时属于“外五县”,这个地方不但雨水有进口的出口的,还有更实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外国货。</p><p class="ql-block"> 各位请赖心一点,先普及一小滴滴历史知识。</p><p class="ql-block"> 外五县是滇西地区以前的一个历史名词,存在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后。德宏的外五县计芒市,瑞丽,陇川,梁河,盈江。相对于保山的内五县计保山,施甸,昌宁,龙陵,腾冲。外五县全部临边与缅甸接壤,内五县则只有腾冲的滇滩一个乡与缅交界,有一个边检站。德宏和保山原属一个专区,故有内和外之分,分别管理,以龙陵至芒市间的沧江红旗桥为界。江桥两边有解放军的部队武装把守,进出须持边境通行证,没有那一张纸飞飞儿,任何人插翅难过。</p><p class="ql-block"> 当年曾发生惨剧。</p><p class="ql-block"> 几个在外五县插队的昆明知青想家欲回,又无通行证,躲进空油罐车想偷过江桥,不幸闷死罐中。</p><p class="ql-block"> 在外五县当知青,曾经被人羡慕,主要是因为那里可以偷买一些外国货。</p><p class="ql-block"> 外国货常见的有咖啡练乳日本味素,沙巾快巴尼龙蚊帐,五星火机,双狮手表,擦手擦脸的这样膏那样霜,等等等等,“吃穿用玩抽”什么都有。</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个抽指的不是大烟,海洛因,那个时候,边疆地区还没有毒品。抽的是香烟,三五,卡崩,凉烟,花花哨哨的很是诱人。</p><p class="ql-block"> 当知青时学会了抽烟,但我们抽的是毛烟,就是手工切细的烟丝,便宜,三几块钱一拽(拽是傣族的计量单位,一拽为三市斤)。</p><p class="ql-block"> 抽毛烟用纸现裹现咂,烟纸有专门卖的,一叠一叠浅绿淡粉雪白颜色,虽不贵,但老工人多不买,二十几块钱要养家糊口,节约一分是一分。</p><p class="ql-block"> 有知青也学他们,找些旧报纸裁成小张,扯一撮烟丝裹成一头粗一头细的锥形。</p><p class="ql-block"> 报纸裹的毛烟抽起来,烟味杂着油墨味,让人避之不及。</p><p class="ql-block"> 我们买的外国货,都是从芒秀偷偷过来的,就是和银井寨子同处一地的那个缅甸寨子。</p><p class="ql-block"> 但我们不叫它芒秀寨子,亲切的称呼为芒秀街。</p><p class="ql-block"> 芒秀街上有各种各样的外国商品,我们管它们叫外货。</p><p class="ql-block"> 走私货是市管会的叫法,这个名词带有犯罪感,知青们不用,避而远之。</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没有海关,县乡设市场管理委员会,专查走私,(拙作《71号界碑》有详细记述)。</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边境地区搞政治边防,全民皆兵。严禁偷渡,越境,守控森严。知青们多胆小,不敢以身试“法”。</p><p class="ql-block"> 我们买些日常的外国货,都是银井寨子的傣族大妈大嫂小卜少们从芒秀带过来的,她们是边民,世代往来。</p><p class="ql-block"> 来我们连队卖米线毫甩花生瓜子的时候,挑子担子里藏些外国货,寻常而且正常。</p><p class="ql-block"> 人处得熟悉了,还可以吩咐带些什么什么,她们看在生意的份上,都很忠诚于“事”。</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买到手了,市管会还是会查缉,大路小道,车站码头,尤其遇到探亲的知青,翻包搜身,女娃子的毛根都要解开检查,凡是外国货,一律没收。</p><p class="ql-block"> 夹带藏匿外国货的知青,驾驶员们,各种人等众多,查不胜查,与市管会们形成猫捉老鼠,耗子戏猫,双方都很头疼。</p><p class="ql-block"> 这种事情多了,买点外国渐渐货常态。</p><p class="ql-block"> 一些有“头脑”的知青探亲进内地,偷带些梅花双狮手表,回来再整些当归杜仲药材偷卖出去,两头都是俏货,赚得包包儿胀鼓鼓的,日子就过得很滋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口雨,外国货,是当年我们知青生涯的点滴记忆,和边城瑞丽,和允井顺哈广双,包括境外的缅甸芒秀寨子,和那些曾经邂逅过的傣家吴弄,咪巴,宰弄,毕郎,弄宰,弄少,小卜少(大爹大妈大哥大嫂弟弟妹妹小姑娘),景颇阿考(大哥),迷厄佐(小姑娘)们,那些地方那些事那些人,仿佛已经十分遥远,但又历历在目,恍若昨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