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边避寒记(一)

余平

<p class="ql-block">  滇边避寒记(一)</p><p class="ql-block"> 从疫情开始,自我封闭在家一年,等疫情稍微减轻开始,我们就想,如果疫情再来,还是闷在家里,就算不传染到新冠,也要闷出病来,所以我们就开始了避寒,避暑计划。当时考虑不仅仅是为了避寒,避暑,主要还是考虑躲避疫情,所以我们挑选的地方既要符合冬季避寒,夏季避暑,还必须满足人流少,空气好的养老康养生活。</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了北海避寒,后来又去了云南避暑,海南避寒,因为我一直喜欢自驾的毛病,每次出去,几千公里都是自己一个人开,随着年龄的上升,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再加上近二十几年的自驾游,对冒险,探险,登山,涉水已经好像不敢兴趣了,只想找个安静,空气适宜的地方,把自己的心静下来,把世俗的社交,商场的竞争让给年轻人。到我们这年纪,对纷纷扰扰的人世,也都是见怪不怪了,应该都能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但人生苦短,很多东西,地方只是从书本上,旁人的言谈里,一知半解的了解到,所以从上一年去海南避寒开始,就再不在高速上和人赛车,也不赶路程,就朝某一个方向,一个县,一个县,一个村到另一个村慢慢悠悠的开着,只要通公路的地方,或者说只要车能过的地方,就不管不顾开进去,开到无路了,就回头,到下午四点,就开始导航找个地方住下来,吃饭就不管了,大店,小店,路边摊,也不管口味是否好吃,完成填肚任务。在山里找不到饭店或者吃的,就面包加水,或者干脆来个现代流行的绝食养身。一路看到老乡,打个招呼!问个好!没有见过的植物或者工具,下车和当地人聊个天,每天早上起床吃过早饭后,先找到当地的农贸市场看看,有什么没有见过的?问个仔细,再上同学群里和大家互动一下。把这些新奇,奇观和同学分享一下,倒也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今年原不打算出去了,老话说得好“金屋,银屋不如自家的草屋”在远离家乡几千公里的地方,气候是比较适宜,大多温暖如春,但总感觉有些不一样,首先饮食上的不习惯,同样的菜,口感不一样,在祖国最南边缘地区的蔬菜总有带点苦味,还有点似野菜的嚼劲,也许边陲地区的种植菜人工培养的时间还不长?也许是土壤没有我们本地肥沃?也许是气候?而且饮食习惯也不一样,海南岛基本是东北口味,除海鲜外。(因为无论是短住或者常住的,基本都是东北人了)而云南米饭基本没有,有也是像我们本地的双季稻口味,大多数主食以米线为主。所以我们的避寒避暑生活,都带着锅盆瓢碗,能自己烧就自己烧。但食材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不习惯也会慢慢习惯,再加上从小基本吃食堂长大,吃是没得选,所以养成了从不挑食,也就容易习惯。</p><p class="ql-block"> 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吃不是主要的,也不是出来远途跋涉几千公里的目的,气候条件还是主要目的,始终感受着温暖如春。天天吃饱肚子了,慢慢在开满五彩花卉的路上(无论小路还是大路),悠哉地散着步,带着花香的空气,暖如春天的和风拂面而来,确实舒适,但我发现一个怪现象,在这些地方,无论是避暑还是避寒,大都东北人或者北方人多,而我们长江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为之很少!在这买房的也都是东北人,不是东北经济很差吗?看样子,我的经济头脑解释不了这种现状。</p><p class="ql-block"> 2024.11.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