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从小吃她长大,从事农业技术工作40年有余,近一个甲子的大半生就没有离开过她。她的事我还是知道一些。</h3> <h3> 玉米(Zea mays L.)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苞谷、苞米棒子、玉麦、西天麦、玉蜀黍、珍珠米等,徐光启最早称她为玉米。我们当地叫番麦,玉米面叫番面。别以为番麦是土话,其实是古语,其称谓同洋芋一样,都和其来源、传播路线有关。</h3> <h3> 有一种说法:欧洲文明是小麦文明,亚洲文明是稻米文明,拉丁美洲则是玉米文明。墨西哥和中美洲,正是王米的发源地。据考古发现,早在1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野生玉米,野生玉米“大刍草”是现代栽培玉米的祖先。早期人类在一次次栽培种植过程中,对今人看来更像是草的野生禾本科植物一步步筛选,籽粒小、易落粒、不易加工的被弃用,颗粒饱满、适应力强、可食性好的被收集并播种。科学家认为,玉米主要经历了两次驯化,第一次是在9000年前,单一起源于小颖大刍草亚种;第二次在6000年前,又与墨西哥高原大刍草亚种发生了一次杂交。所以,现代玉米都是来自这两个不同大刍草的后代。特别是第二次驯化,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的适应性,墨西哥高原亚种为现代玉米提供了广泛的适应性和优良的抗逆性基因。这就是为什么玉米虽然起源于热带的中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而能在全球种植并且成为种植面积最大作物的原因。热带种质,尤其是热带的自然原始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广泛的适应性,是玉米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的有利等位基因来源,已成业内共识。古印第安语中,秘鲁意为“玉米之仓”,因盛产玉米而得名。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在第二次归程(1499年)中,将玉米带到了西班牙。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玉米逐渐扩散到全球。</h3> <h3> 到了16世纪中后期,玉米已传播到全世界,并且迅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传入中国,大约在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其主要通过西北陆路和西南陆路传入。西北陆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而西南陆路则通过印度和缅甸传入,再逐渐走向内地。相较而言,“西北陆路说”是学界普遍认可的确凿路径。嘉靖《平凉府志》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开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这不仅是玉米最早出现于方志中,也是中国关于玉米的最早记载。加之玉米的一些早期别名“西番麦”“西天麦”“回回大麦”等,使西北传入路径指向更清晰。诚如《群芳谱》所说:“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出西番,旧名‘番麦’”,可能为西方使节进贡之物。</h3> <h3> 和洋芋经历相似,玉米在传入我国后很长时间也处于偏居一隅的尴尬局面,不能以粮食作物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乾隆《霍山县志》载:“四十年前,民家惟菜圃间偶种一二,以娱孩稚。今则延山漫谷,西南二百里皆恃此为终岁之粮矣。”清人包世臣所著《齐民四术》里,将玉米与五谷并列,合称为“六谷”。还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康乾盛世”与玉米有很大关系。短短半个世纪,玉米地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玉米“遇见”了山区。玉米的抗逆性较强(高产、耐饥、耐瘠、耐旱、耐寒、喜砂质土壤等),能够适应山区的生存环境,充分利用了之前不适合栽培作物的边际土地。而它所谓的“高产”是相对的,即较传统山区旱地作物如粟、大麦、荞麦、糜子等优势明显。乾隆中期以后,玉米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便是移民进山。东南山区山林经济一向发达,移民通过种植杉木、油桐等经济林木获利,往往采取与山主分成的方式,然而经济林木需要较长的生长期,移民往往通过林粮间作的方式提前收回一些成本,玉米在其中就充当了“花利”作物。在秦巴山区,穷苦贫民更多,他们依靠玉米作为粮食作物,否则便会食不果腹;在云贵地区,“滇铜黔铅”是第一产业,玉米则服务于采矿业发展。清末民国时期,玉米已经完成了文化接纳,在平原地区开始发力。其虽然无法撼动小麦在北方、水稻在南方的地位,但却是一个好的接茬作物。首先,玉米生育期短,90天便能收获,可以暂接青黄;其次,玉米产量、产值较稻、麦之外的作物略有优势,特别是清末以来玉米已经纳入国家粮价考量;再次,玉米各环节栽培技术并不复杂,加工为成品粮的损耗率极低;最后,清末以来北方生态危机日渐严重,玉米有助于解决“三料(饲料、燃料、肥料)危机”。闯关东大潮给地广人稀的东北带去了玉米,民国时期其在寒冷、干燥的东北地区大放异彩。历史上,玉米不知救了多少国人的命!</h3> <h3> 后来,玉米因其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成了全世界主要粮食作物。其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历史上玉米从平原到山区再到平原,从边疆到南方再到北方,从杂粮到主粮再到饲料,从食用、饲用到多样加工品与工业用品,从农家种到海外新品种到杂交玉米再到转基因玉米,逐渐摆脱了边缘化的地位。总之,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玉米的价值、身份与意义也在不断发生深刻转变。</h3> <h3> 目前,玉米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种植范围从北纬58°(加拿大和俄罗斯)至南纬40°(南美)。世界上全年每个月都有玉米成熟。作为高产农作物,全球每年的玉米总产量一直保持在11-12亿吨的水平,远超小麦、水稻。 美国玉米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其中约2/5供外销。中国占世界第二位,其次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玉米是是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用途最多、总产量最高的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产量接近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h3> <h3> 玉米不仅是一种常见的食物,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健康益处。玉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同时还含有异麦芽低聚糖、维生素和多糖等物质,这些成分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血脂和血糖,对维持视力健康也有益处。玉米中的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等物质具有抗氧化和延缓衰老的作用。此外,玉米中的粗纤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和排毒。<br> 我家乡把玉米粒蒸煮发酵后,可做成两种酒,一种是蒸馏的叫包谷酒,一种是直接冲泡或熬煮的,叫黄酒。那可是多年前农村过春节、办酒席、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好东西。<br></h3> <h3> 玉米的营养成分多样,包括核黄素、磷、钾、铁、钙、锌和维生素B等。不同颜色的玉米品种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例如黄玉米富含维生素A,而蓝色、紫色和红色品种则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和酚类化合物。玉米中的硒能加速体内过氧化物酶的形成,镁则能抑制癌细胞。经过深层次的加工后,玉米还广泛应用于工业,如用于医药领域的淀粉糖、用于石油化工的乙醇汽油,还有用发酵方法生产的玉米味精和以玉米淀粉为增稠剂的胶水等。就连玉米芯也不例外。 <br> </h3> <h3> “玉米芯,真奇妙,维护健康是个宝;玉米芯,长又圆,取暖喂畜解困难;玉米芯,真神奇,种植菌类好伴侣;玉米芯,白又红,工业制造逞英雄;玉米芯儿常相伴,农家生活乐无边。”这首农谣唱出了玉米芯的特点、功能和用途。玉米须泡水,消肿利尿,清肝平胆。原本烧柴的玉米秸秆,除了粉碎还田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外,因含有大量的氮源、碳源、微量元素等,通过切碎、揉丝,加入菌种辅料搅拌混合,是牛羊的“营养美餐”。玉米杆、玉米芯等农业废料通过压缩致密成型,成为生物质清洁燃料,是目前农村清洁取暖的重要路径之一。<br> 下图系玉米芯、玉米粒摆成。</h3> <h3>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也是玉米消费大国,每年的玉米消费量达3亿吨。2008年,我国玉米在粮食作物构成中超过了稻、麦,居主粮之首,主要集中栽培区是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经辽南、冀北、晋东南、陕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及黔、桂西部至滇西南,面积占全国玉米面积的80%左右,其中东北多于西南。2010年我国玉米总产首次超过水稻,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单产由360公斤/亩增至421公斤/亩。2024年,全国玉米面积超过6.73亿亩,总产29701万吨。从消费结构来看,我国玉米消费主要包括饲用消费、工业消费和食用消费三大类。其中,用于饲料和工业的消费占消费总量的92%以上,直接用于居民食用的消费量仅占3%左右。不要说你不吃玉米,肉蛋奶你总常吃吧,那其实是间接吃了更多玉米。我国饲料需求是口粮的2.5倍,为“人畜争粮”埋下了伏笔。如果你再喝酒,那就还要消耗不少玉米。由于供给总量不足,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近些年的进口量一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下下,2023年突破2700万吨,在粮食作物里,仅次于大豆。如果说水稻和小麦作为最主要的口粮,关系中国人能不能吃得饱,那玉米多半用于牲畜饲料,间接转化为肉蛋奶,这关系中国人能不能吃得好。</h3> <h3> 玉米是美国的主要作物,每年种植面积超过4.5亿亩。美国也是世界玉米生产的领导者,产量约占全世界的一半,其中约2/5外销。 1915年,美国康州农业实验站的唐纳德·琼斯(Donald F.Jones)在前人基础上尝试用两个来自不同品种的自交系杂交后代进行杂交。1918年,他通过“双杂交”成功培育出了高产玉米。1933年,美国已进入大规模商业生产杂交玉米的时代。中国1948年才出现美国杂交玉米的身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陇南才开始示范推广。我国玉米生产和美国相比,差距还比较大。2023年,在NCGA全美玉米产量竞赛中,超过300桶/英亩(1270公斤/亩)的参赛品次数量达到431件,是有史以来达到这一产量水平最多的年份。目前,人家亩产平均1500斤很正常,而我们只有八九百斤。</h3> <h3> 说到玉米,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青纱帐。过去的岁月,“青纱帐里抗日英雄逞英豪”。那里上演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游击战争和男女情事,也发生过不少犯罪行为。小时寻猪草、近年玉米制种田田间检验,大夏天钻青纱帐,带齿的包谷叶子刷脸、割膀子着实难受,但我还是爱钻。爱闻那里的味道,爱用玉米须编小辩子,并给她们佩戴小花朵,把她们打扮成金发女郎。</h3> <h3> 说玉米的事儿,不能不说说“玉米运动“和“玉米革命”。“玉米运动”是当年赫會晓夫执政时发动,想在苏联广泛种植玉米的运动,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看看赫鲁晓夫相关玉米的经典语录:〝我们的人民要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开始种植玉米。〞“玉米是高产作物,能解决我们国家所面临的食物题。〞1960年代初,在轰轰烈烈的玉米运动进行几年之后,苏联又一次出现了粮荒,被迫向西方国家购买粮食。到了这个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其实是破产了。对他有着极大怨气的苏联人给他起了个“古古鲁沙”的绰号,也就是俄语的“玉米棒子”。当然啦,赫鲁晓夫办砸的事情不止一件,他因引起了各方面的不满,最终黯然下台。</h3> <h3> “玉米革命”发生在当年的贵州。孙志刚接任省委书记后,2018年1月24日,贵州省政府发布《关于打赢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攻坚战的通知》,强调旱地基本农田全部种植经济作物,彻底改变种玉米的传统习惯。要求各地要按照“15度以下的耕地主要改种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25度坡耕地主要改种蔬菜、木本中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思路调减玉米,推进替代作物种植布局。“你敢种,我敢铲,坚决不留苞谷秆。脱贫要幸福,不要种苞谷”。2018年3月,贵州省独山县上司镇一村庄贴出的标语曾在网络上热传。有的地方从源头上对销售玉米种子实施管制,要求市场上不能出现玉米种子。其时,我市给贵州制种的一家企业订单全部被取消。作为二十大后落马的首个省委原书记,孙志刚举全省之力欲“消灭”玉米的行为令人震惊。仅3年,孙志刚“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玉米革命”无疾而终。2023年8月,年“消灭”玉米近800万亩,受贿超8亿元的原省委书记官宣落马。</h3> <h3> 20世纪初,我国农民通过选择优良单株自留种,育种手段较为原始。30-40年代,部分农业科研机构开始研究玉米育种,但规模有限。1949年后,国家重视农业科研,建立多个农业科研机构和试验站。1950-196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并进行改良。1970年代,杂交玉米育种取得突破,培育出多个高产杂交种,如“中单2号”。80年代,国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玉米育种技术显著提升。90年代,分子育种技术开始应用,培育出抗病、抗逆性更强的品种。2000年,《种子法》实施,中国正式迈进种子市场化阶段。生物技术广泛应用,转基因玉米研究取得进展。<br>2002年起,郑单958的崛起,成为一代里程碑式品种,推广速度之快,纵横时间久,贡献大。2004年起,先玉335掀起高价值、单粒播种浪潮,改变了中国传统玉米种植技术,国产玉米种子标准也开始与国际接轨。<br> </h3> <h3> 我国玉米品种换代自农家品种后,一共经历了6个时期,即以中单2号为代表的第一代,以丹玉13为代表的第二代,以掖单2号为代表的第三代,以掖单13为代表的第四代,以农大108为代表的第五代,以郑958和先玉335为代表的第六代。目前,种业进入硬对抗时代,一般性的品种生存越来难,随着5G到来,农村的信息、流通、土地集约化,制种基地代繁模式的变革,转基因的放开,小品种在局部区域推广的压力加大,互联网经济的特点就是头部经济,将来会出现好品种面积迅速扩大。历史是不断进的,自2020年开始,随着玉米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成果应用,第七代玉米品种实际上已经悄然在各生态区发展。目前我国玉米种植自主选育品种<br>面积占比达到90%以上。我国共有64个转基因玉米通过国家审定,获得转基因玉米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G证)的种子企业37家,全国转基因玉米种子制种面积20万亩,推广面积10 推广面积1000万亩,预计2025年种植面积将突破5000万亩,2026年开始进入亿亩时代。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从2001年的313kg/667m2提高到2024年的439kg/667m?,玉米育种对单产水平的贡献占到45%以上。从单产增长和自主品种占比这两个因素来看,一方面,我国玉米育种科技进步很快,玉米育种水平总体上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另一方面,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面临着选育玉米新品种与应用提高玉米单产的强烈现实需求。<br></h3> <h3> 玉米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彻底利用杂交优势的作物。通过一代代杂交组合的代,育种家们的终极梦想,是将分散在不同品种中的高产、抗倒、抗涝、抗病、早熟等优质基因聚合到同一株玉米上。中国的玉米育种不能忘了几个人。<br> 吴绍骙(1905年2月12日—1998年3月3日),长期从事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最早提出根据自交系类型异同或亲缘远近合理配制玉米双交种和选二环系的原则;50年代初在国内倡导玉米品种间杂交种和综合种的选育利用,并采用异地培育法以加速世代进程。通过多项创新和贡献奠定了中国玉米育种基础。<br> 李竞雄(1913年10月~1997年月),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1948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教授,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物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国家攀登计划“粮棉油雄性不育杂交种优势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竞雄是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长期从事细胞遗传学和玉米育种研究,是我国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开拓者,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杂交玉米之父”。20世纪50年代,李竞雄成功培育我国首批玉米双杂交种“农大4号”、“农大7号”等。利用杂种优势原理育成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自1977年以来,在全国推广面积达5亿多亩,增产玉米250亿公斤,农民增收约150亿元,该品种至今仍在生产上应用。</h3> <h3> 李登海,1949年9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人,农民发明家和育种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享“南袁北李”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新品种80多个,7次开创和刷新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是我心中的种业大神。</h3> <h3> 玉米品种一般是由两个亲本纯合自交系组配而成的杂交种,需要8个世代以上连续自交才能获得纯系。虽然容易操作,但周期长、速度慢。目前,玉米育种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瓶颈期:遇到天花板,经过近百年杂交育种史,玉米大量的优势基因逐渐积累到了当前的核心自交系中,优势杂交种双亲的遗传距离越来越近。近10年玉米杂交种继续提升产量已经非常艰难,更多的是在抗性、综合抗性方面的不断的改善。国内在黄淮海郑单958 推广23年,到现在很难有真正超越、全面突破的新品种出现,在东北综合超越使用10多年的先玉335的品种也很少见。虽然国际大公司在近10多年已经把他们相对先进的材料也引进到了国内,近十几年也没有实现品种的超越。现在玉米育种早已不再是自然杂交选育。作为高新农业育种技术,转基因玉米已经有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转植酸酶玉米等多个品种,而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更是大受种植者欢迎,井己有育种公司经国家批准推广。因此,如何研发出快速而先进的玉米育种技术已成为焦点。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绍江联合李建生、刘晨旭、才卓、黎亮和段民孝等国内骨干研究单位家,通过长期协同攻关,研发成功的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只需2个世代即可获得育种所需纯系,让玉米育种跑出了“加速度”。今年10月,河南农大副校长汤继华团队选育的“YD268”,以亩产1200多公斤的优异表现,不仅得到业界专家肯定,也赢得市场认可,优秀种企纷纷投来合作意向,技术转让费2680万元,再创我国种业界玉米品种转让费纪录。前不久,由甘肃科研团队培育的全国首个热导系玉米新品种陇顶728通过国家审定。经过近7年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的示范和推广,陇顶728表现出抗性好、品质优等显著特点,稳产高产,深受种植户的青睐。</h3> <h3> 与其它多数作物不同,玉米被人类不断驯化,已失去了自然繁衍能力,必须靠人为手段才能繁衍。现在玉米栽培,离不开杂交种。生产杂交种需要用父母本进行制种。在中国,有一条“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河西走廊。“全中国农民用的玉米种子,一多半出自我们河西。”这句话里透着当地人满满的自豪。的确,河西走廊生产的玉米种子,可以满足全国玉米用种需要的一半以上;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产业基地,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75%。与东北地区相比,河西走廊拥有非常明显的光照优势;内有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等水系,便于灌溉,且水量较为稳定;独特的光热条件对种子的干燥脱水更为有利。河西走廊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高产优质的玉米种子,发展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玉米制种基地。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地(市)级玉米制种基地。武威、酒泉等地,玉米制种业同样非常兴盛。敦煌种业等企业,与莫高窟、麦积山等名胜古迹一样,让我们甘肃人引以为荣。 </h3> <h3> 聚焦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国家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帮扶产业、水产养殖、设施农业等推广“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模式,努力实现“补贴有效率、产业有保障、农民得实惠、机构可持续”的多赢格局。 2018年8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将玉米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此举充分说明了良种繁育的重要性。良种对玉米增产的贡献可达45%以上啊!</h3> <h3> 物质匮乏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生在康县大山深处,从小吃包谷珍珍、面糊糊、锅塔塔、馓面饭、节节子长大,少时扳过甜杆(偷生产队的玉米杆当甘蔗),烧过嫩番麦,烫过番麦花,背过番麦草,抖过番麦茬茬(当柴烧),晚上还和大人坐在大锅笸旁rua过番麦。高考报农校学农,工作生涯40多年不间断事农,大半生都和玉米相伴度过。家乡康县工作时,示范推广玉米杂交种、玉米地膜覆盖,足迹遍布各山架岭。通过全县上下数年努力,依靠玉米增产彻底解决了高半山区群众吃回销粮的问题,曾获得全区“地膜温饱工程”先进和全省农业科技先进。</h3> <h3> 到市上工作后,先搞了十几年茶叶等经济作物,但和玉米的感情没有减退。生活中没离开,随着年龄的增长,更爱吃珍珍、节节、馓饭。一个家庭画面是,我和老伴在煤气灶上,一人压锅一人馓,满头大汗,做出的馓饭搅团,没有不香的道理。下乡到县区农家乐,点餐更是少不了搅团、漏鱼。到市种子总站工作前,我和市内一种子企业合作,历时数年,培育审定的玉米新品种陇源916,推广面积大,增产效果好,获得了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h3> <h3> 到种子总站负责后,深知民之大事在农,农之大事在种。急农民所急,帮农民所需,千方百计通过种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玉米单产和效益。六年多来,为玉米做了一些事,还混成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分会委员。</h3> <h3> 首先是加强品种评价体系建设 。每年承担国家、省区试,并自主引进新优品种开展品比、品观,筛选最适合当地的玉米品种。同时,针对个别县市场玉米品种过多过滥进行整治,杜绝越区种植,防止未试先推。省站对我们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先后授牌省市共建农作物品种(玉米)展示评价基地,并在我市建设国家西北春玉米展示、省级中晚熟玉米展示基地等,大幅提升了我们的评价能力和水平。</h3> <h3> 其次看禾选种,促进新品种推广应用。 每年召开秋粮或玉米观摩会,组织种子企业、技术干部、种植大户现场观摩,筛选推介新优品种,丰富完善品种布局,以种业科技助力秋粮增产。</h3> <h3> 三是玉米杂交制种面积稳中有增。近年由3000多亩增加并稳定在5000亩以上 ,制种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我市玉米制种规模虽不大,但在本省是除河西以外的唯一制种地区,也是全省唯一能生产具有亚热带基因玉米种子的地区,是对甘肃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的一个补充。</h3> <h3> 四是到任伊始至今,高度重视玉米种质资源保护。农家老品种中,具有不少品质方面和适应性、抗性方面的优良基因,不让她们灭绝断种具有长远意义。我主动争取财政资金,搜集保护金皇后、白马牙等古老栽培常规品种。又实施市级科技项目,共搜集保护种植濒临灭绝的玉米老品种十余个。为后来的全国种质资源普查保护打下了良好基础。</h3> <h3> 玉 米<br>疑蔗似粱向昊伸,<br>形如苞笋抱娘亲。<br>纱装堪混玄蝉翅,<br>金发何输碧眼人。<br>卸妆更见浑然美,<br>遍体珠玑尽是仁。 </h3> <h3> 玉米的香甜,温暖着我的心田。<br> 人生的下半场,我还是离不开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