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山祖寺化城寺 </p><p class="ql-block"> ——九华撷英之二</p><p class="ql-block">化城寺是九华山最尊贵的寺院。唐朝开元末年金地藏到九华山,在东岩石洞苦修。唐至德二年(757年),乡绅诸葛节感念大师精诚修持,筹款建寺请金地藏入住,唐建中二年(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赐“化城寺”匾额。唐贞元十年(794年)农历七月三十夜,在此苦修75年的洞僧在此坐化,时年99岁。化城寺是金地藏人生后半程的修行之所,收徒纳众,弘扬佛法,化城寺名声大振,成为地藏信仰的开山祖寺。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九华山由中土金地藏大师修行和传道的场所,逐渐神化为西方佛教地藏菩萨的道场。</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的寺庙众多,很多寺庙的山门朝着化城寺方向,表达对开山祖师金地藏的崇高敬意。在化城寺正门悬挂康熙皇帝御书“九华圣境”和乾隆皇帝御书“芬阤普教”牌匾,石柱上对联“大圣道场同日月,千秋古刹护东西”,彰显化城寺“九华诸寺之冠”的“总丛林”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化城寺原名地藏寺,是一座民居式四进殿宇,坐北朝南,前三进灵官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四进藏经楼保持明代建筑风貌。大雄宝殿三尊大佛的上方有一大两小三个藻井,正中释迦牟尼佛上方精致灵动的“九龙戏珠”大藻井,虽然不如普陀山法雨寺明代故宫九龙藻井的雍容华贵,却也体现皇家雨露的恩泽,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化城寺还是九华山风景区博物馆,馆内收藏珍贵文物有一级藏品明朝无瑕禅师的血书《华严经》、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颁赐藏经的圣旨;二级藏品贝叶经、明《藏经》二部、明代铜铸独角兽谛听、释迦牟尼佛玉佛像、铜佛像等;三级藏品康熙“九华圣境”手书、清代书画大师竹禅的书画册页等。</p> <p class="ql-block">化城寺拾遗</p><p class="ql-block">化城的含义。“指地化城”是《法华经》七喻之一,说某一群人在取宝途中遇到困难,导师指地幻化出暂时休憩之所,以求持续精进,获得更高的进境。通俗的理解,化城是高速公路前进的加油站。</p><p class="ql-block">放生池。化城寺前的放生池传说是金地藏率众徒开挖的,是一个颇具规模的月牙形水池。放生池前是开阔的化城广场, 广场四周是九华老街。广场原有一座纪念金地藏母亲的娘娘塔,塔已毁,只剩下残存的塔基座。</p> <p class="ql-block">神兽谛听。金地藏得道,宠物犬升天。随着金地藏大师的肉身成为地藏菩萨,陪伴他来中土的白犬也成为了神兽谛听。谛听的外形独特,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和麒麟足,与瑞兽麒麟的鹿角、狮头、虎眼、龙鳞、麋身和牛尾,异曲同工。谛听在佛教中被认为是通灵神兽,西游记第58回辨别真假美猴王时,描写“谛听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的一个兽名。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蠃虫鳞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顾鉴善恶,察听贤愚。”也有人认为谛听是地藏王菩萨的坐骑,化城寺展出清代铜铸“谛听”,是九华山的镇山之宝,似龙非龙、似虎非虎、似狮非狮、似麒麟非麒麟、似犬非犬,是人们想象中的瑞兽形象,寓意降福消灾,康泰吉祥,</p> <p class="ql-block">那年好大火。化城寺大雄宝殿的三尊大佛,殿梁上曾悬挂的明朝皇帝崇祯和清康熙、乾隆皇帝题赐匾额,在“破四旧”毁文物的动乱中统统被烧为灰烬。那年,端的是全国燎原的好大火!</p> <p class="ql-block">山门前的石狮。化城寺门前有一对石狮,据说是宋代的文物。也许是受佛门慈悲感化,狮子少了威武霸气,多了温情敦厚;少了傲慢尊贵,多了顽皮灵动。左边脚下有彩球的是公狮,右边脚下有小狮的是母狮,一对石狮含情脉脉相望,人情味十足,令人莞尔。化城寺联语“莲花佛国花千树”,佛境的美好,也是人间的美好。(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