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萨拉热窝

慧云

<p class="ql-block">  从中国走来,看着眼下的几个国家真小,大巴在巴尔干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几下,便进入了另一个国家。但他们的经历却没有这样明快简捷,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翻阅,仿佛蹒跚在一个个国家历史的谜团中。万能的网络不再万能,资料虽多,内容却单一,且语焉不详,矛盾重重。想要了解这片土地,真不容易!可是萨拉热窝却让我觉得好熟悉,还有似曾相识的亲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部讲述二战后期游击队长瓦尔特与队员们阻击德军撤退的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没有几部译制片的年代,几次看,几次议论,50年过去了,不仅记得人物、故事,连里面的场景都记得清楚:古老的钟楼、铜匠街、绿色圆顶的清真寺仿佛都是曾经到过的老地方…… 还有那几句接头时的暗语:</p><p class="ql-block">“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p><p class="ql-block">“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60岁以上的人对南斯拉夫、萨拉热窝这些词的记忆大都源自《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及《桥》两部电影,还有90年代的波黑战争。于是我们的旅游,变成了一场“战地寻旧”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我前文写到的一战发源地拉丁桥北去,然后向东便是巴什察尔希亚老城,这是萨拉热窝最早的城区,建于15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走在这里仿佛进入了土耳其的街市,充满了伊斯兰特色:清真寺、酒吧、土耳其茶、土耳其烤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连我这酷爱甜食的人都受不了的土耳其甜点、土耳其地毯、煮波斯尼亚咖啡的咖啡壶,还有各种铜、银手工艺品…… 因为是奥斯曼土耳其人修建的,也称土耳其老城,至今它仍然保留着500年前的样子,从早到晚都很热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接近波黑三角形国土的几何中心,这里生活着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有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 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但居民中70%以上是穆斯林人,只是这里的女子并不都戴头巾,阿拉伯语中叫“希杰布”,即使戴也如装饰一般。那些身着“尼卡布”,即衣罩黑色长袍,头裹黑巾,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大都是外地游客。曾经在土耳其看到过连眼睛也用黑纱罩住的女子,远远望去如一尊尊黑色的物体在移动。 每一次旅行都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一次理解与解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巴什察尔希亚老城建于16世纪,曾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商贸中心,全盛时期有上万家店铺,直至现在依然保持着众多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古老风貌,在这里可以看到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许多场景,包括铜匠街、清真寺、钟楼等。还有一些街景,依然是50年前的样子,他们似乎不喜欢拆,留得故园忆当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撤退的游击队员为避开德国党卫军的追捕跑进了集市,于是满街的铁匠<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约而同地开始敲击,用叮叮咣咣的声响,干</span>扰德军视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家记得这一场景,也记得那位泰然自若的老铁匠,于是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了铜匠街上老铁匠的店铺里。他的店门口贴着一张纸,上面用汉字写着:“这里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拍摄现场,老板是影片中铁匠的儿子”。这样算来与他父亲“认识”半个世纪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旅友们像遇见老朋友的儿子那样,买了店里不少物品。当有人问起现在各民族相处的问题时,老板说我们现在关系很和谐,那些都是政治家们的游戏,我们要过自己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铜匠街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代的大巴扎,这里还有1551年鲁斯特姆·帕夏(Rustem pasha)修建的带有穹顶的布鲁萨巴扎,长100多米,至今仍在使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巴什察尔希亚老城街巷纵横,商铺鳞次栉比,中央是建于1891年的塞比利(Sebilj)喷泉木制饮水台,周边的空地与建筑上落满了鸽子。它们时而掠过钟楼的尖顶,时而漫步于宁静的广场,享受着游人们手中的食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广场西行不远,便来到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又称萨拉热窝大清真寺)。格兹·胡色雷·贝格1521年就任波斯尼亚的第二任州长,建设了城市最早的图书馆、伊斯兰学校、苏菲主义的学校、萨哈特库拉钟楼(Sahat Kula)等建筑。旧城区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他的任内修筑。这座清真寺建于1531年,是我们的明朝中期,皇帝朱厚熜正在设醺炼丹,首辅严嵩横行乱政之时。</p><p class="ql-block"> 贝格清真寺,也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它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电气照明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波斯尼亚历史上多位政治家、改革者、学者、诗人长眠之地。由于内战时清真寺建筑被毁坏,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重修,是波黑最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这位钟表匠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旅友们于此又一次寻找到记忆中那些异国他乡的“旧地”。</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围墙的铁栅栏窗口还是影片中的老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钟表匠谢德牺牲的地方。他为了掩护瓦尔特,毅然独身前往钟楼与敌人会面,在清真寺被钟楼上射来的子弹击中,倒地身亡。顿时,群鸽飞起,盘旋在清真寺上空。看来电影中运用枪战与鸽子制造“暴力美”,还不是吴宇森的首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影片中的另一个场景也在这座钟楼上:瓦尔特接头失败后,为替钟表匠报仇,冲上钟楼,夺取了德军手中的机枪,一阵扫射后沿绳索滑下,转身退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尽管有人说瓦尔特的原型是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但事实上是二战中抵抗运动的领导人,名叫瓦尔特·佩里奇,1945年牺牲在萨拉热窝解放的炮火中,年仅26岁;50年后,这部电影的导演,饿死在了波黑战争围城时。战争使多少人为它付出了生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家不由得都在打听瓦尔特的扮演者巴塔后来怎样了,他也是在《桥》中扮演老虎的演员。后来知道南斯拉夫解体后,巴塔还曾竞选过塞尔维亚总统。2010年他已77岁,在上海世博会上,仍然被粉丝们认了出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很快来到钟楼下。钟楼一如影片中的样子,独秀挺拔。在没有手表的过去,钟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因而世界上的许多城镇的钟楼都会成为一个地标,而且各有特色。萨拉热窝的这座钟楼虽没有伦敦大本钟的名气,没有捷克布拉格天文钟的精妙,但也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钟楼由奥斯曼帝国时期该地区的总督Gazi Husrev-beg建造,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7世纪Evliya Çelebi的作品中。四面的大钟产自意大利,两两相对,显示了两种时间。一是我们通用的24小时计时,另一是阿拉图卡计时,又称“月之时光”。每天以太阳落下的时刻为准,当太阳没入地平线,夜幕降临,才是一天的开始,<span style="font-size:18px;">管理员每周一次手动设置时钟的时间。</span>2006年,钟楼被宣布为国家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城区里没有多少高楼大厦,大都是老房子,而老房子上常常会看到一片片弹孔。脚下踩的是名为血色玫瑰的弹坑,每个弹坑至少有三人死亡,战后人们用红色树脂染上颜色。这样的血色玫瑰,萨拉热窝有200余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地处山谷中往周围山上望去会看到与居民区相伴的墓地中,白色丛林般的方尖碑,像挥动的戈戟长矛,像魂魄在仰天长啸。这些大都是波黑战争中的墓地,在1425 天的围城后,最终整个城市一半城池,一半坟墓。在我们游历过的国家中,萨拉热窝应该是墓碑与活人比例最大的城市。骤然间感到这里仿佛不是旅游胜地,它是人类之殇!站在高处望去,整座城市几乎一半是死亡的永恒,一半是生命的喧嚣。战争是如此残酷!制造这场围城的凶手十恶不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波黑战争后,虽然联合国前南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对波黑塞族共和国前总统卡拉季奇、波黑塞族军队前总司令姆拉迪奇在波黑战争期间犯下的种族灭绝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等罪行进行指控和审判,却无法弥补因此而造成的历史创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城的大街上有一条东西分界线,界线的东边是我们刚刚看过的地方:是伊斯兰教土耳其区,有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大巴扎、清真寺等阿拉伯风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还有老市政厅,二战后改为波黑国立图书馆。但在波黑战争中遭到纵火,90%的馆藏图书化为灰烬,对波黑的文化遗产造成巨大损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边则是天主教奥地利区,有奥匈帝国时期留下的天主教堂、犹太教堂、东正教修道院和一些西式建筑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城区西部,我们驻足于“耶稣圣心座堂”,这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教堂,1884年至1889年期间,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圣心而建造。是一座哥特式建筑,门窗的设计格外精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门外还有教皇保罗二世的一尊塑像。波黑战争结束后,整个国家满目萧条。保罗二世在1996年来到圣心大教堂,向全世界投资者证明此时的萨拉热窝是安全的,以此为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招商引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沿着城中一条大道由东向西走去,也就穿过了不同时代,感受着不同文化风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西部城区看到的这些,除了奥匈帝国统治时的建筑,那些更古老的大都建于1461年后,前面提到了格兹·胡色雷·贝格建造的清真寺、图书馆、学校等;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州首任州长还修建了供水系统、公众浴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6世纪中期,仅萨拉热窝的清真寺数量已达100多个。鼎盛时期,萨拉热窝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都市。1660年,城市人口约计超过8万人,200年后的贝尔格莱德才1万多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的电车与维也纳的很相像) </p><p class="ql-block"> 19世纪,奥匈帝国接手后,对萨拉热窝<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启了现代化进程,</span>世界上第一个运行有轨电车的城市就是萨拉热窝。这事儿还与一年后被刺的斐迪南大公有关。1913年夏,大公醉心研究的就是电车、火车。然后把有轨电车放到他统治的疆域,尝试运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多机构开始西化,并不断建设完备一些基础设施。</span>这些侵入者把占领地当做了自己的国土,欲长治久安。但是萨拉热窝也因政治上的重要性,不断成为战场,仅一个世纪便遭遇三场战争(一战、二战、波黑战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侥幸的是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它却在战争中逃过了大规模的轰炸。当时巴尔干半岛的战事大多在贝尔格莱德附近持续反复;但二战中,如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却没饶过它;尤其在90年代初的波黑战争中,它受到的创伤无以复加,那份生灵涂炭是我们无论如何也难以感同身受的。它向人们揭示了人性的黑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次巴尔干半岛之行,是一次沉重与美丽的旅程。回头再看英国作家丽贝卡·韦斯特《黑羊与灰鹰:巴尔干六百年,一次苦难与希望的探索之旅》,理解了她用这个长长的书名表达的含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此为止,巴尔干之旅的记录写完了。写到许多半个世纪前,曾经感动过自己或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那是一代人的经历,年轻人听起来不会有感觉,或者没有意思。就像我们听老一辈人讲起过往,任他们或高歌,或叹息,我们只觉得寻常一般。刚刚看过的一篇文章,那是因为“属于我们的时代结束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不仅欣赏了许多建筑精美的楼房,还遇到许多不同民族、不同境遇的男女老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祈愿这所有的不同都如拉丁桥下的河水一样,静静流淌交融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