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村,一个自带洋气的乡村,在一次偶然的网页浏览中闯入了我的视野。如果不看介绍,我真会很自然地认为这是一个国外的地名。但真没想到它却近在咫尺,与我的距离仅仅只有34公里。<div>就是这个小乡村,在中国近代史上竟然和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结合在了一起,还和一大批的“名人”产生了联系,如蔡和森、向警予、蔡元培、李石曾——</div><div>还是在这个小乡村,竟然有一个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div><div>正是因为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真正存在,才有了我的这次布里之行。</div> <p class="ql-block">路边的提示性标志!</p> 感觉这就快到了! <p class="ql-block">到了,就是这里了!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p><p class="ql-block">在网上对它做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它是我国最早的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位于高阳县西演镇布里村南部。该校始建于1917年,当年占地20亩。</p><p class="ql-block">从1917年到1920年间,学校共招收了三期学生,培养人才200多名,为革命事业输送了一批人才,有着重大的教育和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大门。</p><p class="ql-block">学校大门(此为后建校门而原校门)坐北朝南,整体感觉建筑风格还是颇具西洋风韵,通体的灰白色,两侧为高耸的三级砖塔,下方的圆形的拱门则为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风格,再辅以黑漆大铁门,真可谓中西合璧、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大门两侧分别每是勤以工作俭以求学(东侧)和以进劳动者之智识。这两侧的口号是1915年在法国成立的华工勤工俭学会的宗旨。</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是“勤工俭学”这个时代名词的策源地,也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源点,它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历史当中,对中法文化交流,对先进的中国青年追求真理、追求救国报国这么一种远大的志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 今天参观的人员很少,小院很是安静。<div>一进小院,我就被东侧一角的一组人员塑像吸引。</div> 通过基座下面的简介文字我了解到,左二人物为李煜瀛,字石曾,河北高阳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他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和组织者,也是布里留法工艺学校的主要创办者。<br>曾经的北大校长,这让我惊讶。在记忆里,没有这么一位校长啊,难道是副校长?回家一查材料才发现这里可能介绍有误,百度上是这样介绍的“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创办了中法学院”,“1928年,国立北平大学校长”。我又特意看了一下这个国立北平大学,它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的大学组合体而非一个学校。所以说,国立北平大学不是北京大学。综上所述,李石曾没有当过北京大学的校长。 <div>雕像脚下即为一条弯曲的小路,直通学校的第二进校门。<br></div> 碾子,估计很多年轻人都不认识了吧? 此处即为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国学堂”的原校门,相较于前面新修的校门,更感精致。学校大门上方是一高耸的砖塔,顶部呈尖状,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寓意为“进取和希望”;下面为两个半圆形的扇面式墙体,寓意为“团结和互助”;校门下方是传统的建筑式样,拱门与磨砖。大门中部为当地著名书法家张卓甫书写的校名——“留法工艺学校”。<div>门洞也很深,从这里还能看到前面还有一个门洞。<br></div> 2006年5月,这里成为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意到了吗?这里还有变化呢?朝南的门洞是圆形的,里面这朝北的则变了方形。 两排平房之间,就形了一个南北窄而东西长的小院子。院子中间靠近小路的西边有一组人物雕像,磨豆腐,这是什么情况?有点没看懂。 这是刚进来门洞的东侧。这时我也看明白了,之所以门洞这么深,原来这门洞就是一间屋的进深啊! 往西往东数第一间屋子,实习工厂。 屋子不小,布展很简单!几个展柜里陈列的是当年学生实习所用的工具。地面还算干净,可是展柜上还是有层薄薄的尘土的,看来这几天的风是不小啊! 西墙上这“业精于勤”的木匾是蔡元培所书。<div>你感觉纳闷吗?大名鼎鼎的北大校长的字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其实我刚才已经介绍过了。你还记的这所学校创办者李石曾的身份吗?他在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回国并担任了北大生物系教授,所以蔡校长的字出现在这里就不足为奇了吧?</div><div>至此,我也就明白了来时看到的路标中“1917”是怎么回事了。李教授是1917年从法国归国的。</div> 部分展柜:<div>实习工厂的实习工具:台钳。</div> 部分展柜:<div>学生当年的生活用品:门锁、门吊、烙铁、鞋拔子等</div><div>学生当年的生产及销售工具:标秤、豆腐刀、铜勺、油壶等。</div> 当时学校还非常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这里有针对南方班学生的专项运动——跳土坑,别一块展板主要是介绍了学校学生业余锻炼项目——梅花桩。因此也非常后悔没有照雕像身后的那组梅花桩。 门洞西侧第一间屋子,校长室。 这个展厅主要分为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高阳”、“他们眼中的高阳与留法勤工俭学”及“高阳人在留法运动员和建校过程中的贡献”三个板块,均有图片及文字说明和部分的实物展示。 在这里我看到了这些伟大的人物,目睹了他们当年风华正茂的样子。 这些都足以说明这所学校在当时的巨大影响。<div>简单介绍一下韩世昌,中国北方昆曲演员,工旦,河北省高阳县人 。</div> 校长室西侧即为蔡和森故居。 此间屋子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首先表现在采光性好。屋门两侧各有一扇窗户。 屋子不大,办公室兼宿舍,全貌如上。 单人木床一张,铺盖非常得简单。 西墙下是一张桌子及两把靠背椅。 展柜里的皮箱没有说明文字,不知道是不是当年蔡和森曾经使用过的。 展柜里的这条深灰色黄格棉围巾是当年学校南方班学员珍藏的,它是蔡和森用自己薪金为学生购买的。<div>那块银元是本村裁缝张佩兰大娘所珍藏的。当年蔡和森在布里任教时曾请她为自己缝制了一件皮衣,手工费为一块大洋。</div> <div>1918年11月,年仅23岁的蔡和森为探求革命真理来到了布里村,在南方班(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开办的第二年,招收了一个以湖南学生为主的初级班,班主任即为蔡和森)任教(国文教员)近5个月并在任内学习法语。1920年1月踏上了法国的土地。</div><div>与之同行的,有向警予(其革命伴侣)、陈延年、陈乔年和蔡畅等人。</div><div>想当年蔡和森只身一人到布里村还经历了一番小“磨难”呢!</div><div>1918年11月6日,蔡和森到了保定,住在新华客栈。由于他讲的是一口湖南话,所以在码头寻找到布里村的车夫,没人能听得懂。直到11月8日,一位布里村的车夫段连生听出来“布里”二字,才主动询问他是不是要到布里村,大马车这才拉着蔡和森抵达了目的地。<br>作为留法工艺学校的国文教员,他月薪20个大洋。<br></div> 屋子的西北角,这应该考虑到他是南方人,适应不了北方的严寒而特地加的“取暖”设施。<div>上面现在摆了不少老式的花瓶及煤油灯。</div>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见证了当年的时代风云啊! 蔡和森故居西侧即为教员办公室。 这里除了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就是墙上以“布里留法工艺学校走出的革命烈士红色战士 先辈足迹红色记忆”的主题展。 蔡和森,字润寰、号泽膺,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div>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伟大领袖等一起组织了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br></div><div>他是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人。他同向警予、周恩来、赵世炎、邓小平等一起筹建中国共产党旅欧的早期组织,是党的创始人之一。<br></div><div>向警予,原名向俊贤,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及创始人(唯一的女创始人)之一 ,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div> 这里多说几句向警予!<div>她是我党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员,与蔡和森在法国结合,成为了一对著名的红色夫妻,被伟大领袖称为“向蔡同盟”。</div><div>她也曾经来到过布里村并生活过一段时间。事情是这样的:1918年的冬天,向警予为了解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情况,也为了逃避继母为自己安排的一桩婚事,来到了布里村看望蔡和森。蔡把自己的这一间宿舍兼办公室,特意腾给了向警予。他们白天在一起学习法语,晚上在学校的“豆腐公司训练班”学习磨豆腐的技术,为日后一同去法国勤工俭学做准备。</div> 教员办公室西侧即为文具工具室(没有布展)。 小院西墙伙房的北头一侧是当年蔡和森为纪念自己和学生同赴法学习而亲手种下的一棵洋槐。<div>为什么当年蔡和森种下的是洋槐而不是国槐?有文字材料是这样说的,种洋槐就是表明和旧社会决裂、留洋求学之决心。</div> 可惜是冬日,否则它一定是绿荫如盖并为这小院平添无限生机。 大槐树北侧就是学校的第二排平房,从西往东数的第一间即为豆腐公司训练班。 这里再现的是当年的豆腐公司训练班。屋里所展示的生产工具大部分是当年的实物。当时,学生们在学习之余还要参加简单工种的实习。在这间教室里,学生们就可以亲自实践如何做豆腐并且可以把成品豆腐拿到集市上去卖,为赴法勤工俭学做资金上的准备。 这是大锅旁边的风箱,水缸及笸箩。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也用这么瓢舀面,当然有的影视作品里也用这个舀水的。 看完了这间展室,我也就进一步明白了为什么小院当中会有这样一组磨豆腐的雕像了。<div>学校的创办者李石曾先生1902年去了法国,在那里开启了一段勤工俭学的历程。他在法国期间开办了一家中国豆腐公司,这家豆腐公司后来成为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一个重要源点。所以可以这样说,李先后和豆腐有着不解之缘,也和半工半学有着不解之缘。<br></div> 豆腐培训班往东即为教室。 这里现在被布置成了李石曾生平展。<div>刚才已经简单介绍过了李先生的主要成就。作为布里学校的主要创办者,我们还真有必要多了解他一些,否则我们真的不了解他的贡献在当时有多么的可贵。</div> 李石曾出生于晚清的一个显宦之家,其父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军机大臣,是以保守著称的清流派领袖人物。<div>李氏家族是高阳县的名门望族,明清两代即走出多位进士及举人,获得谥号就有李国普(谥号“文敏”),李蔚(谥号“文勤”),还有李石曾的父亲李鸿藻(同治、光绪的老师,谥号“文正”)等。</div><div>李石曾六岁既饱读诗书。一天,其父带其进宫叩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皇帝出上联“高阳县顽童六岁”,李石曾非常机敏,迅速对出下联“北京城天子万年”,慈禧太后当场赏赐不菲。</div> <div>他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影响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并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br></div><div>1902年,他随清政府驻法国公使留学法国,成为“中国留法第一人”并成立了“法国巴黎中国豆腐公司”。</div><div>展柜中的文献资料多是由李石曾的家人所捐助。<br></div> 通过文字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赴法学生中的相当一批人,如蔡和森、颜昌颐,陈声煜、孙发力、唐灵运等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坚力量。还有一大批学生成为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如著名冶金学家沈宜甲、医学家曹清泰、纺织学家张汉文、爱国华侨王守义等。 <p class="ql-block">所以我感觉这生平展中的结束语总结的非常到位!</p><p class="ql-block">让我们都记住他吧——李石曾。</p><p class="ql-block">“法国学堂”在布里,布里从此不平凡。正如1958年主席所说:保定不简单,出了个李石曾,他倡导了留法勤工俭学,给我们培养了不少人才。<br></p> 对展柜中的这两件展品是相当感兴趣!<div>《新青年》第六号原版杂物。</div> 《国文教科书》第七册。<div>大家注意到了封面右下角的一个“森”字嘛?我严重怀疑这是不是当时蔡和森使用过的教材。因为他当时在布里学校的身份就是国文教员。</div> <p class="ql-block">教室东侧即为半夜学堂。</p><p class="ql-block">半夜学堂,因为白天要做工,所以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学习。</p> 半夜学堂东边即为南方班宿舍。 <p class="ql-block">前面介绍过,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开办的第二年招收了一个以湖南学生为主的初级班。由于湖南籍学生不习惯北方严寒的气候,所以学校就非常有爱心地为他们盘了火炕。</p> 这个是他们当年使用过部分物品,马灯和茶壶等。 在宿舍一角的展柜里,竟然有这样珍贵的文物。<div>这是后来查资料才知道的!这是开国空军少将唐铎所使用的苏式缝纫机、原版照片一组及部分其它物品。</div> 2015年,习主席在访问俄罗斯前夕,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文中提到中国飞行员唐铎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同法西斯军队空战,屡建战功。这位唐铎就是唐灵运,布里村昔日学员之一。 走过此门即来到学校的第三进院落。 小院当中的一口水井。 <p class="ql-block">三面围墙上的浮雕,主要是介绍了与高阳有关的历史人物。如李蔚、李鸿藻、王锡疆、盖叫天等。</p> <p class="ql-block">来一张夏日里学校的全景照吧!有了绿色,学校也就恢复了勃勃的生机。</p><p class="ql-block">一番参观下来,感受颇深。</p><p class="ql-block">我相信这里过去的辉煌也将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为当今宣扬红色革命的一面旗帜,这里的人民也将继续传承先烈们的红色基因并踏着他们的足迹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我同样也相信,在今后的岁月中这是的一切都会像当年蔡和森亲手种下的那棵洋槐,越来越枝繁叶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