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之随想

夜莺在歌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想录》纸质书买来很久了,选取其中一些篇什看了,后来又放下了,束之高阁。最近看到在网上看到《随想录》的电子版,才又兴起了读《随想录》的念头,决定以纸质版和电子版齐头并进的方式读完。</p><p class="ql-block">《随想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随笔合集,全书共分5集。第1集是1979年出版的,1987年出版全部5集的合订本。全书断断续续、前前后后写了多年,共计150篇长短文章,50余万字,算得上是大部头了。</p><p class="ql-block">单看《随想录》这个书名,很容易让人勾起阅读的欲望。随想,随想,随便想,随便记,自由挥洒,想必有很多非同凡响的思想见识吧——预期中的《随想录》,就应该是这种样子的随笔,是有挺强思想性的。可是,《随想录》一路读下来,发现书中更多的是巴金对往事的回忆,近似于回忆录。</p><p class="ql-block">这些回忆录的核心内容,是对闻隔罪恶的控诉。在控诉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在闻隔中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切的反思和真诚的忏悔。“闻隔”,曾经是一段不可触摸的记忆,也是不能提及的记忆。闻隔的烙印,刻在了很多人的心里,终生都难以磨灭。没有经过闻隔的后人,对闻隔的历史是生疏的,隔膜的,是无法理解的,也认为是荒唐的。</p><p class="ql-block">巴金曾经建议设立“闻隔博物馆”,这一建议一直未得到采纳,博物馆也就没有建成。个人也好,集体也好,面对自己的缺陷,总是难以为情的。特别是要将丑陋的一面、带有伤疤的肌体拿来解剖、拿来示众,更是难上加难。要想做到,不知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多么宽阔的胸怀。闻隔博物馆没有建成,巴金则以一己之力建成了另一座精神的“闻隔博物馆”——《随想录》。对此,巴金在1987年6月19日的合订本序言中直接了当地这么进行总结:“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可以说,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闻隔’的‘博物馆’吧。” 可以这么说,要了解闻隔,看《随想录》就够了。</p><p class="ql-block">《随想录》的文字,朴实无华。巴金的写作,一直是情感化的写作。他的写作态度非常真诚,真诚到了文字毫无雕饰的痕迹。这种无痕式的境界,是通过亲切的、聊天式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点也不端着、拿着,没有任何大作家高高在上的架子,毫无装腔作势的做作感,是一种推心置腹的娓娓而谈——巴金的小说也是这样的风格。这种文风的形成在于,巴金心中永远装着读者,永远坦诚地面对读者,而且是满腔热爱、满怀激情。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或者看不出技巧的痕迹。巴金的写作,应该是达到了这个要求的。</p><p class="ql-block">《随想录》中也有部分“创作谈”类的文字,有心人还可以从中感悟写作方法。例如,巴金写小说,是不打腹稿、不列提纲的,是边想边写的。这与一般的小说家写小说要拉大纲,大异其趣。</p><p class="ql-block">巴金应该属于文学家中的老实人,其人老实,其文也老实,做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把作文与做人统一了起来。一生中,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是没有几个的。</p><p class="ql-block">攀上文学的高峰容易,要登上思想的高峰太难。巴金的《随想录》,是文学的高峰,却不是思想的高峰。要想同时逾越这两座高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无可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