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掖大佛寺(4A景区),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初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初名“迦叶如来寺”,明宣德敕赐“宝觉寺”,清康熙赐<span style="color:rgb(1, 1, 1);">额“宏仁</span>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故俗称“卧佛寺”。</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由山门、牌坊、钟楼、鼓楼、卧佛殿、万圣殿、藏经殿、土<span style="color:rgb(1, 1, 1);">塔和金塔殿</span>等组成。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大佛寺的整体建筑贯穿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寺院的朝向坐东朝西,与大部分中国寺院的坐北朝南不同,这是因为佛陀涅槃时头向北,面朝西,并对弟子们说佛法将在北方弘传,未来也会盛行于西方。</p> <p class="ql-block"> 这里保存有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皇家寺院,也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寺内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建筑大佛殿、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和国内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大明三藏圣教北藏》。</p> <p class="ql-block"> 三楼四柱三门牌坊,位于山门之后、正殿之前,正面明间坊额为“佛法无边”,左右次间坊额分别为“佛国长春”和“普放光明”。背面坊额为“佛恩护佑”,左右次间坊额分别为“法轮常转”和“万善同归”。</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广场,处于大佛寺牌坊与大佛殿之间。中间安放香炉,两旁绿树成荫。广场上设有石香炉和石供台,香客们在烟雾缭绕的供台前烧香拜佛。</p> <p class="ql-block"> 大佛殿,为大佛寺主体建筑,正门上方悬挂着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无上正觉”四个大字的牌匾。据传这块木制雕匾乃清乾隆二十四年由信徒捐赠给大佛寺的。黄底红字书写的“无上正觉”四个大字,苍劲挺拔,端庄秀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殿内供奉主尊释迦牟尼涅槃像,木胎泥塑,金描彩绘,面部贴金,头枕莲台,侧身而卧,两眼半闭,嘴唇微启。卧佛两侧塑有优婆夷、优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举哀像,南北两侧塑有十八罗汉群像。殿内东西两壁还有取材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故事的巨幅壁画。因正在维修中,无法拍摄,有些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 ▲ 古树名木∽钻天杨,杨柳科杨属,三级保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佛教艺术精品陈列厅,整个展览分为流沙古迹、佛陀之光、丹青溢彩、古刹遗珍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大佛寺遗藏和出土的碑刻、记事牌、造像、绘画、法器、密宝等佛教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张掖大佛寺作为丝绸之路起始线和天山廊道段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古代王朝文化艺术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是古代各民族在张掖境内融合发展的杰出创造。其旷远深厚的佛教艺术、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等,凝聚了张掖先民的辛劳和聪慧,折射了西部民族的创新和魅力,它所承载的历史、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西夏历史文化和张掖民族融合的鲜活史书。</span></p> <p class="ql-block"> 千年佛寺,世事沧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卧佛腹内曾出土、流传较多的碑碣和牌记,详实的文字记载了大佛寺历代修葺的大事件,为我们了解大佛寺建筑历史、研究佛教文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 ▲ 明万历残碑,又名《河西郡镇守东山张公重修宏仁寺碑记》,记述了明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二年(公元1590∽1594年),甘肃总兵官、都督张臣监修宏仁寺。这是明代最后一次对宏仁寺的修葺,现仅存残碑两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 明接引佛铜造像∽阿弥陀佛,亦称“无量寿佛”等。在西方极乐世界中教化众生,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span>整尊造像通体鎏金,丰满圆润,姿态优雅,神情庄重,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遗存的佛造像,主要来自土塔佛龛,地宫出土和寺院传承,时代从北魏至明清,风格有汉式和藏式,共同组成了大佛寺多元佛教文化的历史风貌,是大佛寺佛教艺术精华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大佛寺见证了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张掖大佛寺所反映的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突出体现在佛教不同宗派的传承和变迁上。遗存至今的大佛寺巨型涅槃佛像以及以卧佛为大殿主尊的模式和东西轴线的寺院布局,构成了涅槃信仰的影响滴迹,或可成为涅槃宗寺院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 这是大佛殿里释迦牟尼涅槃像(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按着一定比例制作的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 张掖境内现存古代石窟寺有6座,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区,以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最为著名。</p> <p class="ql-block"> ▲ 三世佛(药师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生动的展现了济世众生的慈悲形象。</p> <p class="ql-block"> 佛教绘画主要用于装饰殿堂和供养敬奉,从内容可分佛像和佛画两大类:佛像有佛、菩萨、明王、罗汉、天龙八部、高僧等,佛画有佛传、本生、经变、山寺和杂类等,此外还有水陆画,是由像和画混合组成的集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水陆画是古代寺庙举办水陆法会时在水陆道场中供奉的一种宗教人物画。这些画既是描绘宗教世界的作品,也是反映世俗生活的画卷,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 ▲ 水陆画(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 水陆画(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 冯琳普贤菩萨像图轴·清代(公元1636∽1912年),张掖大佛寺遗藏。</span></p> <p class="ql-block"> ▲ 吴锡堂十八罗汉横幅·清代(公元1636∽1912年),张掖大佛寺遗藏。</p> <p class="ql-block"> ▲ 大佛殿壁画,展现了河西多元文化共存的传统,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 漆绘描金人物铜·明代(公元1368∽1644年),1966年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出土。</p> <p class="ql-block"> ▲ 双龙耳套环铜壶·清代(公元1636∽1912年),1966年张掖大佛寺卧佛腹内出土。</p> <p class="ql-block"> ▲ 诞生佛铜塔·清代(公元1636∽1912年),张掖大佛寺遗藏。</p> <p class="ql-block"> ▲ 长颈龙首双耳铜壶·清代(公元1636∽1912年),张掖大佛寺遗藏。</p> <p class="ql-block"> 张掖大佛寺在中西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基于同一个信仰,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像一颗颗舍利子,闪烁着生命与火花的结晶,折射出时代和发展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 ▲ 甘州左卫僧纲司铜印·明代(公元1368∽1644年),张掖大佛寺遗藏。</p> <p class="ql-block"> ▲ 三足直耳铜鼎·清代(公元1636∽1912年),张掖大佛寺遗藏。</p> <p class="ql-block"> ▲ 藏文袈裟·明代(公元1368∽1644年),张掖大佛寺遗藏。</p> <p class="ql-block"> ▲ 嵬咩,西夏国皇族嵬咩氏(法号思能),在佛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被封为西夏国师。碑碣记载,公元1098年,嵬咩等人听闻梵音,掘地而得古卧佛像数尊,遂发愿建造宏刹,四方募资,引起西夏国主崇宗乾顺的重视。乾顺为了替母后梁氏祈求冥福,敕建卧佛寺。</p> <p class="ql-block"> ▲ 高僧佛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张掖大佛寺遗藏。</p> <p class="ql-block"> ▲ 佛教经籍陈列厅,原大佛寺藏经殿。整个展览分为张掖金经、经柜梵夹、御赐北藏、坊刻佛经四个单元,集中展示了明正统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镇颁赐的《北藏》佛经,其中,六百卷泥金手书《大般若经》,享有“张掖金经,稀世之珍”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丝路西去,佛法东来。张掖作为佛教文化的必经之地,形成了连接西域与中原的佛教圣地,被誉为中华佛教的艺术瑰宝,佛陀思想的智慧宝库。</span></p> <p class="ql-block"> 写经场景,以《北藏》首部为蓝本,造金银书《大般若经》。从纸张用料到绫锦装潢,需经数十道工序。</p> <p class="ql-block"> ▲ 刊印佛经。明万历年间,宏仁寺已开始在大佛殿北侧的金塔殿刊刻经版,印刷流通。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宏仁寺组织僧信至凉州罗什寺补造佛经时,以甘州本地的梨木为材料,板子双面刨光后,反贴上写有经文或佛画的纸张,再刊刻成版。</p> <p class="ql-block"> ▲ 永乐佛曲,分大小本两种,其中大本8本,小本4本,内容完整,均为蓝绢包背装。</p> <p class="ql-block"> 土塔,原名弥陀千佛塔,是一座藏传佛教佛塔。土塔始建于明代,由砖块、土坯混造而成,高32.5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之上为三层须弥座,中间须弥座周围有天王浮雕,上下两层台座上各立着四个小塔,犹如众星捧月,使整个塔体更加壮丽。塔身上有十三重相轮,顶端置铜质宝瓶形塔刹,四围悬36个风铃,风一吹,发出“叮咚”的声音,就像是梵音世界里的梵音。</p> <p class="ql-block"> 土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并在明清两代多次修缮。1927年,张掖地震导致塔顶毁坏,1986年进行了修复。2017年,土塔再次进行了修缮,保持了其原有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关于土塔,有一个流传广泛的传说。相传元世祖忽必烈的母亲别吉太后在前往甘州朝拜时,在大佛寺内分娩,生下了忽必烈。忽必烈登基后,将母亲安葬在大佛寺内。此外,还有传说称南宋小皇帝赵显在避难时削发为僧,移居大佛寺,并最终成为元顺帝父亲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 土塔不仅是张掖市的文化地标,还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它的独特结构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土塔的外观和内部结构展示了古代建筑的智慧与魅力,尤其是其独特的土木结构和装饰细节,使其在闹市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姚氏尼姑雕塑位于藏经殿外,雕像是一座汉白玉莲座,莲花基座上镌刻着《姚氏尼姑简介》。雕塑的背景故事与姚氏尼姑本觉护佛经的传奇经历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进入万佛塔礼佛,按剪头指向参观。万佛塔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是信徒们礼佛参拜的重要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塔内中心四面和龛内分别是雕塑的大小佛像,对应的墙壁是壁画。当时有些匆忙,没有留下更多的信息,回来在网上也没有查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通过万佛塔礼佛,可以感受到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span></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道教庙宇,位于张掖大佛寺景区内。关帝庙内供奉着关公塑像,庙内还有壁画、石刻等文物,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金塔殿,原万寿金塔旧址,明清时期为大佛寺雕刻、印刷佛经场所。现殿中供奉明代铜铸鎏金三世佛像,后塑大佛寺创始人思能国师等五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 殿内还绘有思能创建卧佛寺、正统皇帝赐真经、佛本生故事、菩萨救八难等壁画。此外,金塔殿内还陈列有明代铜记事牌、明代鎏金接引铜佛、清代释迦佛铜坐像等佛教艺术品,展示了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 金塔殿(门额大功德)两侧内壁的壁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