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代国画家书法好的很少;懂篆刻的更少;而能忘情于篆刻经常操刀治印的,就更凤毛麟角了。过去的国画家,大多数都是诗、书、画、印兼善,更有像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则是无所不精。这给我们昭示出了一个规律:即能够诗、书、画、印兼善者,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师。这是传统型书画大师成功的一个规律,不包括现在从西画领域杀出来的大家如林风眠、吴冠中等。</p><p class="ql-block"> 现在有些学院出来的画家偏偏不信这个,认为吴冠中不懂书法篆刻、林风眠不搞书法篆刻,不照样成了大师了吗?于是,一种新的歪理就出来了:“我就是不搞书法篆刻,你看,我还能把国画画好。”岂不知,他所认为的“好”那是好吗?他所谓的“国画”那还是国画吗?</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站出来抬杠说:“笔墨当随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画样态就是这样……”我不想反驳!难道这个时代就是要把国画整得远离国画笔墨的高品质才叫“当随时代”吗?</p><p class="ql-block"> 幸好,现在还有人能够坚守中国画的正道,还在中国画传统笔墨的高品质道上探索,他们并没有放松书法,他们还在动手刻印。</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过去在读石涛的画册的时候就对石涛画面上的用印喜欢至极,我也觉得齐白石、黄宾虹的印用到他们的画上简直妥切极了!换句话说,换个风格的印,那就不是那个感觉了……那么,印与画在感觉上的高度契合,我认为才是当今的职业篆刻家们应该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篆刻本来是附属于书画的。但现在的篆刻家们都在追求篆刻的独立。在篆刻家圈子中,大家这么想也都很正常,因为他们觉得都是艺术家啊,我们为什么要成为书画家们的附庸呢?但是,走出篆刻家圈子,谁还会在家里挂上印拓当装点品去欣赏呢?唯一有可能的,就是把篆刻做成文创,做成装置挂在家里,倒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正因为画家治印总是在考虑印和画面感觉的统一性,而篆刻家们却在努力挣脱在书画上的依附,于是,画家的印和篆刻家的印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畛域,在风格上也就大不相同,画家的印更注重画意,而篆刻家的印则乐于炫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王镛篆刻</p> <p class="ql-block">郭石夫篆刻</p> <p class="ql-block">刘星篆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