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枚改变中国历史的钱币:你知道吗

游渡红尘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下面为大家分享十枚改变中国历史的钱币:</p><p class="ql-block"><b>一。开创中国钱币史“方孔圆钱”时代---秦半两</b></p> <p class="ql-block">  “秦半两”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秦始皇在政治和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这种“圆形方孔”的钱币造型后来也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并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b>二、中国钱币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古钱币,开“五铢”币制——汉五铢</b></p> <p class="ql-block">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铢”是古代重量单位,通常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进行第四次币制改革,开始在中原地区发行五铢钱,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五铢钱做工精美,铜色浑厚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古钱币。</p><p class="ql-block"><b>三、“通宝”币制的始作——开元通宝</b></p> <p class="ql-block">  唐高祖武德四年,开铸“开元通宝”,取代五铢,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开元”为开新朝新币之元意,“通宝”意即通行宝货。开元通宝钱的铸行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的结束和通宝钱制的开始,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并沿袭近1300年。</p><p class="ql-block"><b>四、首开钱币铸造上皇帝御书之先河——大观通宝</b></p> <p class="ql-block">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所铸造的年号钱,因钱文“大观通宝”四字为宋徽宗御笔所题的瘦金体,故又称御书钱。</p><p class="ql-block"><b>五、皇帝御书钱——崇宁通宝</b></p> <p class="ql-block">  崇宁通宝铸于北宋徽宗,钱文为徽宗亲书,是徽宗瘦金书体。铸币上钱文为徽宗亲书,字体清秀骨瘦,铁画银钩,深具骨秀格清之气韵,书法超妙绝伦,堪称币文楷书之巅峰,世人也因此评此钱为“宋代第一钱”。</p><p class="ql-block"><b>六、“金”代最早的金属铸币——正隆元宝</b></p> <p class="ql-block">  正隆元宝是金代最早的金属铸币,是金国第一批以年号命名的钱币,一般分为四笔和五笔两个版本,五笔正隆则非常罕见。</p><p class="ql-block"><b>七、大明帝国辽阔疆域及影响力的证明——洪武通宝</b></p> <p class="ql-block">  洪武通宝,是历史上首成体系的古钱币,在中国钱币发展中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对后世的钱币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因要避讳明太祖朱元璋名字中的“元”字,所以流通的钱币不论大小都称“通宝”。</p><p class="ql-block"><b>八、专为对外贸易和赏赐而铸造的古钱币——永乐通宝</b></p> <p class="ql-block">  永乐通宝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六年(1408年)开始铸造的年号钱,永乐通宝也成为600年前的国际贸易硬通货。永乐通宝全部为小平钱,为铜色紫红,光背无文,极具欣赏价值。</p><p class="ql-block"><b>九、康乾盛世王朝的开启之币——康熙通宝</b></p> <p class="ql-block">  康熙通宝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分别由中央、地方承担铸造。其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康熙通宝的制造工艺相当精湛,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品相精美,存世量也非常丰富。</p><p class="ql-block"><b>十、流通于封建社会里最长的一个辉煌盛世——乾隆通宝</b></p> <p class="ql-block">  乾隆通宝流通于封建社会里最长的一个辉煌盛世,印记了一段荣耀与传奇。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乾隆通宝存数量多且流传至今时间相对较短,但在当时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世人喜爱。能拥有一枚乾隆通宝,不仅可透过其铜影去品读一段历史,更可借“钱隆”福音预祝生意兴隆,财源广进。</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62-QysF_7lUfsR_0_C2Q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