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泉州Gap Week-4-海交博物馆~南少林寺~闽台缘博物馆~清源山~吊线木偶(20241106)

梅花香自苦寒来

<p class="ql-block">离开蟳埔渔村虽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可能是因为早饭吃得过饱,大家竟然都没有觉得饿。于是我们决定直接开始下午的景点打卡模式。</p><p class="ql-block">开车时几次都看到了远处山顶的一个雕像,这是屹立于大坪山顶的郑成功塑像,总高度38米,以钢架外包铜皮锻造而成,是目前国内最高的铜马雕像。塑像海拔高度为166.2米,意寓郑成功于1662年挥师东渡,驱逐荷虏,收复台湾。这座郑成功雕像面向台湾,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开车行驶了大概半个多小时,14:40我们就到达了下午的第一处景点——“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停车场在博物馆的后面,停好车要绕到前门的入口。停车场内车子不多,看样子又是一处小众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简称“海交馆”,是专门反映古代航海交通历史的博物馆。它以中世纪刺桐港(即泉州港)的历史为轴心,展示独特的海交文物,再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里面设有“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中国舟船世界陈列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陈列馆”、“泉州湾古船陈列馆”等7个分馆。</p><p class="ql-block">这个博物馆是参观免费,但是需要提前完成网上预约,然后扫码即可进入。</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一层的左手边就是“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我们在里面稍微浏览了一圈就出来了,感觉里面气氛有点儿低沉。</p><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直接上了二楼,进入了“中国舟船世界”第一展厅,这个展厅记录了人类如何从混沌的岁月中走出来。随着石头工具的使用和火的发现,历史的轮廓渐渐变得清晰了。于是,我们看到了筏、独木舟和那岩壁上富有想象力的绘画,看到了尼罗河畔和中国水域舟船文明的曙光。</p><p class="ql-block">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样一个东方海洋大国舟船历史的动人故事,一个象征着古代文明成就和启示人类走向海洋的永恒主题。</p><p class="ql-block">古老而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舟船,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各个少数民族,不仅沿用了古老的筏和独木舟,而且就地取材,巧妙地创造出各种奇特的船只,为中华舟船文明增添了异样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桦皮船:乌苏里江赫哲族的桦皮筏,船体骨架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木构成,外面用桦树皮加以包裹。</span></p> <p class="ql-block">牛皮船:青藏高原和川西藏族人民的水上运载工具,藏语称“果哇”。外壳用整张牛皮缝制而成,内以木杆骨架支撑。适合在多激流浅滩的江河上顺流航行或横渡,船体甚轻,出水后一人即可扛负。</p> <p class="ql-block">西北羊皮囊筏:黄河一种古老的渡河工具。羊皮去毛缝制,吹成气囊,绑在柳木做成的长方形骨架上,即成羊皮筏。下水渡人,上岸扛走。</p><p class="ql-block">这种羊皮筏我们许多人都坐过,现在想想当时坐在这么简陋的筏子漂流在黄河水上,还真是挺有胆量的。</p> <p class="ql-block">盆划子:又名藕划子。外形像盆又像元宝,被视为聚宝盆,是长江中下游湖区、塘、堰用以捕渔的小船。船长2米左右,船上所有的事由一人担当。该船主人几十年来在自家门前的河塘中靠它放网捕鱼,发财致富。</p> <p class="ql-block">采莲船:湖北洪湖等大湖周边用于采集莲蓬、菱角等物的工具。全船6舱,船上不用帆、棚,撑船主要是用篙。1人撑船,其他人作业。</p> <p class="ql-block">绍兴乌篷船:浙江绍兴河网小船,历史已甚悠久,因船蓬漆成黑色而称乌篷船。行驶时,一踢一划,手足并用,可载人运货,穿梭水乡,快捷便利。</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个河川纵横、海域辽阔的国家,拥有古代世界最丰富多样的船型,曾为人类造船与航海事业的发展奉献过许多伟大发明。当历史跨进了中世纪的门槛,“海上丝绸之路”已将东西方世界紧密相连;当伟大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一次又一次驰骋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这是中国人的舟船时代,中国的造船与航海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p><p class="ql-block">看到好多实物的“舵”镶嵌在墙体内。舵是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的属具,最迟在公元前1世纪已经出现和使用,是中国的又一重大发明。大约在10世纪时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而中国宋代时普遍使用的转轴平衡舵,欧洲直到18世纪末才开始采用。</p> <p class="ql-block">帆:帆是船舶的推进工具,最迟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已广泛使用。中国式的撑杆纵向风帆,具有操作灵便、能驶八面风等诸多优点,宋代时又发展为多桅多帆,均是重大的创造发明。欧洲人直到1466年才引进了三桅船。</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展厅一,发现其它的展厅都大门紧闭,我们便又下到了一层。在楼上就看到了“泉州”二字,走近一看,才发现这两个字是用泉州的各个景点拼凑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大厅里一、二层相连的高墙上,装饰了几艘帆船模型,模型中的船帆就是刚才在展厅里看到的几种,制作很是精细。</p> <p class="ql-block">一层是“中国舟船世界”第二展厅,这个展厅主要介绍的是海船的制造流程。海船与前面看到的舟、筏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帆和舵,整体的船型也是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丰富。</p> <p class="ql-block">一段长长的橱窗展柜里,有形象的人物雕塑。传统的木帆船修造,有着一套完备的流程,包括竖龙骨、安隔板、装龙目、钉头巾、捻船缝、上涂装、立桅杆、拔落令、升船帆等工序。</p> <p class="ql-block">一艘以大海为背景的木船放在参观区域,前面还有台阶可以上船,这是专门为参观者准备的拍照道具。我和郭姐姐分别上去操作了一下,角度找好了,感觉真的犹如在大海中划船。</p> <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的渔民生活日常:沿海的小渔村里,几户人家的房屋紧密地建在一起,大家有的补着渔网,有的在打水,有的在撬生蚝,有的在聊天……画面中不仅人物丰富,还有古榕树、田字井、蚝壳厝……简直就是浓缩版的蟳埔渔村。</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还有在海边的沙滩上忙碌着建造木船的雕像:远处停靠了许多渔民日常出海打鱼使用的渔船,近处则是辛苦造船的渔民。而附近已经建造了一半的大船,也已经有了雏形。</p> <p class="ql-block">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的展厅:“海洋商贸中心,宋元中国的世界——泉州”展览。</p><p class="ql-block">泉州是10-14世纪繁荣的亚洲海洋贸易网络东端的商贸中心,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作为世界海洋商贸引擎型港口的优秀典范,泉州具有产、运、销功能高度整合的城乡一体空间结构、完备的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中外风格多元荟萃的聚落景观以及包容的文化态度,展现出东亚传统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经济与文化发展观的交流与对话。</p><p class="ql-block">宋元泉州这段辉煌的历史,至今留下众多建筑、遗址和遗物,它们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感召着历代泉州人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热爱、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走进展厅,感受那些古老、生动,甚至世所罕见的历史遗存,见证宋元泉州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海洋文明和城市精神。</p><p class="ql-block">世界商埠泉州城:</p><p class="ql-block">公元10-14世纪的泉州,以庞大的水陆复合交通网络、外向型商品产业结构、官方与民间协同的海洋贸易管理制度保障,使泉州成为亚洲海洋东端的引擎型贸易中心港口。繁荣的海贸活动也推动了泉州社会经济繁荣,激发了泉州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使泉州区域内外连为一体,同时也塑造了泉州海港城市形态与海洋复合景观。</p><p class="ql-block">开海拓洋:</p><p class="ql-block">泉州先民很早便以海为田、以船当车,探索海洋。10世纪,泉州迎来重大发展,海外贸易逐步推,农业、水利、手工业均取得进步,城市拓展、贸易规模扩大,平原、山地、河流、海洋被初步整合。为适应海外贸易需要,泉州扩城建设,环城遍植刺桐树,“刺桐”成为泉州的别称。来这里的西亚人将刺桐的泉州方言转译为 Zayton ,此名经伟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传播,蜚声世界。</p><p class="ql-block">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以风樯鳞集的国际性港埠托举起海洋商贸的奇迹,也以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创造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历史上不同海域、不同国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穿越时空阻隔,多元共存、和谐相处,代代传承,这些历史建筑遗产和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今天仍真实地存在于泉州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上,并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它们书写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的历史记忆,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的借鉴与启示。</p><p class="ql-block">剩余的展厅我们就以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走了一遍,就决定离开了。博物馆的出口正好在停车场附近,没想到这里停车竟然免费。</p> <p class="ql-block">下午大约15:30,我们就到达了“南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是南少林寺的分支之一。南少林寺是中国南方武术的发源地,相传是曾经解救过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p><p class="ql-block">下了车就看到坡路上一块写着“少林盛跡”的大牌坊,是澳门信士王彬成所捐造。</p> <p class="ql-block">牌坊的背面写有“名諠万国”四个字。泉州少林寺坐落于清源山东麓,亦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俗称“南少林寺”,为中国南禅宗名刹和南派少林武术发祥地,历代高僧名师辈出,影响遍及海内外,成为对外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张亮丽名片。</p> <p class="ql-block">看到“泉州少林禅寺胜境图”,这还真是与其它景区的景点和路线的“导览图”名称不一样,果然独树一帜。通过胜境图上的介绍看出,寺庙共有十三进落,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春萌山房、延寿堂往大雄宝殿方向走,突然看到半山坡上有许多身穿黄色僧服的武僧,手握龙杖,列队往高处走去,不知道是否有什么活动。</p> <p class="ql-block">很快我们就看到了“大雄宝殿”,这是南少林几经磨难重建后的样子。据北宋文献记载,重建规模包括山门、大雄宝殿、法堂、达摩祖师堂、十三堂、罗汉堂、玄女堂、藏经阁、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其他配套设施,占地面积达五百亩,建成后成为了传播南少林禅武文化对外展示的一大窗口。</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门口立有“重建泉州少林寺记”,记录了千年古刹历尽沧桑,从唐代至清代,历经三兴三废的重建记录。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帝下令火烧少林寺,泉州少林寺第三次被毁,“从兹无复敢修者”。泉州少林寺在消失230个春秋之后,于1992年经省市政府批准,泉州市成立了少林寺复建委员会,王今生为主任。</p> <p class="ql-block">这个简单的“平面示意图”看上去更加清晰明了,如果完整地走一圈,估计也要耗费不短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南北少林寺同源同宗,北以嵩山少林寺为正宗,南以泉州少林寺为代表。泉州南少林寺有五祖拳、五节花拳、五枚花拳等拳种,构成了独特而博大精深的拳术系统,是泉州南少林文化中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南北少林,相互辉映、齐誉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由于上午在蟳埔渔村的时间有些超出预期,下午的行程又过于密集,为了不耽误晚上提前订好的提线木偶剧演出,我们果断放弃了还要等候多时的武术表演。</p><p class="ql-block">从来到南少林寺到离开,我们总共才用时一刻钟左右,可谓是蜻蜓点水式的打卡游。原本想争取在停车免费的时间段内出来,没想到总共停了14分钟,最后还是缴纳了5元的停车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开时才发现路边的这个红色的山门,不知为什么这里没有开门迎客,却让游客走那个侧面的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仅开车十分钟,我们就到了“闽台缘博物馆”。这里的停车场挺大,博物馆前的广场面积更是宽广。这个博物馆同样免费参观,提前在网上预约即可。</p> <p class="ql-block">“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远远看去是一座左右对称式的红色设计建筑,顶部的圆形银色设计,像是一个天外飞来的飞碟,稳稳地落在博物馆顶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广场上的水池设计占地面积很大,只可惜有风的情况下水面波纹层层叠叠,不似平静的镜面。如果能够映照出博物馆的倒影,那将是一幅多么完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两根高大的龙柱屹立在左右两侧,一条条飞腾的巨龙盘踞石柱之上,在祥云之间穿行,尽显飞龙在天的威武形态。</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我们依然走马观花。由于各个博物馆的介绍都有些雷同,无非就是福建与台湾的一些关系和过往,所以我们在这里也仅仅参观了十分钟左右,便也匆匆地离开了。不知道是停车时间太短,还是就是免费,反正我们从停车场出来时,没有扣费。</p> <p class="ql-block">开车半小时左右,我们就到了“清源山”,此时已经是下午16:40,这个时间来这里正好可以在落日余晖下站在高处俯瞰泉州古城的全景。</p><p class="ql-block">清源山门票70元/人,途中还会存在多次查票的情况。不过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开车进入景区,这给我们的游览节省了不少时间。</p> <p class="ql-block">清源山是泉州5A级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清源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天湖、泓一大师舍利塔、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等为胜。</p> <p class="ql-block">经过两次检票,我们的车曲里歪拐,终于在一处小的平台停车场停下了车。太阳还没有落山,可是已经能够感觉到山风的凉意。</p><p class="ql-block">沿着唯一的一条路往里走,就看到了“神仙洞府”,这里有些过于冷清。</p> <p class="ql-block">看到清源洞区的导览图,我们才发现就给清源山游览的时间有些少,大部分的景点我们完全没有时间仔细游览。</p> <p class="ql-block">清源洞,亦名纯阳洞,系清源山三十六岩洞之首,古人称之为“第一洞天”。清源洞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相传有裴道人因追赶一条伤害生灵的巨蟒到此,见巨蟒遁入洞中,遂覆以石,坐化于洞口,使巨蟒不能复出为祸,故此洞又名“裴仙洞”。据说,此洞直接通洛阳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曾先后建有观空楼、佛祖殿、裴仙祠等建筑,后陆续焚毁,仅留裴仙祠。1998年重新复建了历史景观,依次为裴仙祠、观音殿和文昌阁。裴仙祠内供奉裴仙,</span>每年十一月十二日,是裴仙诞辰之日,朝拜之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返回停车场,看到太阳已经开始慢慢下落了。远处的山峦平地都被金色覆盖,夕阳的余晖呈放射状慢慢在天边晕染开,金色、黄色、橙色……颜色一直越来越暗,直到与蓝色揉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城市闹区的区域,则是一幅密布拥挤的景致,虽然也有被阳光的金色沾顾到一点,感觉还是一幅忙碌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近处能够看到的山腰间的游览步道处,几座修建成有复古色彩的亭廊建筑,隐藏在茂密的丛林间。步道旁还有绿色的环山水路,像是一条绿色的玉带。</p> <p class="ql-block">只一会儿功夫,落日就失去了刚才的光芒,天际透出了淡淡的黄、淡淡的粉,在城市的上空覆盖了一圈时尚的灰蓝色、灰粉色。</p> <p class="ql-block">再上车原路开了一小段,我们从一个小岔路口拐到了另一条山路上。为了找到观看落日余晖的最佳拍摄点,我们就到了南台寺。这是一座佛教寺庙,原址上的南台寺于1998年迁往现存地,后南台寺又于2005年5月2日晚被大火烧毁,现存寺庙为复建后的样式,规模较大,布局也发生了变化。里面供奉着三座世佛:释迦摩尼、阿弥陀佛、药师佛。</p> <p class="ql-block">沿着南台寺旁边的一条小路走,就看到了一处大斜坡的观景台。这里由于地势比较高,所以眼前几乎没有树木遮挡,视野更加开阔。</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直站到观景台的最边缘处,才小心翼翼地回转身,一起拍了一张大合照。观景台上看风景的年轻人居多,大家都被眼前的美景吸引着,关注着太阳下山时景色每一秒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高处的地方有“泉州”的打卡牌,泉州最有名的景点图片,大部分都包含在了这两个大字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两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这里看过去的景色的确让人感叹,可是在这取景拍合照,却有较大的难度。举着自拍杆距离太近,景物取景不完整;想把自拍杆立住,却又没有合适的平坦地方安放。</p> <p class="ql-block">大费周章才找到一处地方摆好了自拍杆,我又不小心滑了一下,吓得大家都惊呼了起来。试拍一张又再次调整,终于拍出了大家满意的合照。</p> <p class="ql-block">其实做攻略的时候,我对清源山最感兴趣的就是各种视频攻略推荐的“老君造像”。我们把车停到了老君岩附近的停车场时,天几乎已经黑透了。我们沿着木栈道,借着昏暗的灯光小心快速地行走着。即使这样,我还不忘抓拍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羽仙岩,俗称“老君岩”。据明《闽书》记载: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相传,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云游至此显圣成像得名。《泉州府志》有载:“其地有石天成,略见头目髯须之状。”一块大石头上写着“老子天下第一”,后面就是老君造像。</p> <p class="ql-block">老君岩造像位于清源山西峰下,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凿刻于宋代,系以一块天然巨石人工雕凿而成。造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老君席地而坐,右手凭几,左手扶膝,双腿盘屈,体态安闲。扶几雕刻精致,饰有卷云纹样。造像面目和蔼慈祥,脸含笑意,双目有神,静观众生,独具神韵。</p> <p class="ql-block">老君岩露天屹立,在清源山奇峰碧野的衬托下,更显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庄严境意。只可惜天色太暗,我们已经没有过多的时间停留。</p><p class="ql-block">看看时间已经六点钟了,我们还要去吃晚饭,所以只能离开。算算我们在清源山一共游玩了一个半小时,停车费也只收取了5元。</p> <p class="ql-block">饭店距离清源山不远,所以吃晚餐时也就是六点多一点,由于我一直念叨要吃姜母鸭,所以晚餐就安排了这家“斯丹姜母鸭”。只是站在饭店门口,就能够闻到扑鼻而来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这家饭店的姜母鸭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干煎”的制作方法,</span>一整份是126元。我们还点了四个鸭胗,老板直接全部切好,一并放到了干锅里。干煎的姜母鸭味道浓香,中间还掺杂着浓郁的姜味,那种焦香的味道十分诱惑。大家赶紧品尝,果然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斯丹品牌的由来:斯丹二字取自创始人夫妇陈斯贤、陈丹松的姓名。品牌源起于2009年他们当初的夫妻店,斯、丹二字正是他们夫妻同心协力艰苦创业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姜母鸭的起源:姜母鸭是泉州一道传统的特色菜,历史悠久。据说是商代御医吴仲首创,后在民间流传,南迁的中原移民带入泉州,因这里冬季的气候比较阴冷湿寒,而姜母鸭通过生姜芝麻油等的调味配煮,具有一定的驱寒祛湿功效,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并得到发扬光大,乃至闽南地区流行开来。</p><p class="ql-block">姜母鸭是“姜——母鸭”?“还是姜母——鸭”?首先,斯丹姜母鸭选用的是正番母鸭,由于公鸭性质比较烈,不太适合老人或者小孩,而母鸭比较温和,硬适宜大众食用。其次,在闽南地区,老姜就叫“姜母”,所以姜母鸭既是“姜——母鸭”,又是“姜母——鸭"。</p> <p class="ql-block">另外我们还点了一盘炒笋干。这个季节虽然吃不到鲜笋,可是泡发的笋干经过焖烧,竟然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并且很有嚼劲儿,味道口感都很赞。</p> <p class="ql-block">烫生菜对我太有诱惑力了,每次出门在外,看到这样绿油油的叶子菜,我就食欲大增。这种罗马生菜有甜嫩的味道,口感也是非常清脆,一直是我的最爱。餐费总共195元,没想到停车费5元。</p> <p class="ql-block">回到泉州木偶剧院时才19:15,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p><p class="ql-block">木偶剧院由几座红色砖墙的高楼组成,一座楼的墙体上写着“两千年悠久历史造就了精妙绝伦的艺术,数十条悬丝演绎着包罗万象的生命故事,近百个国家与地区的演出收获了众多的赞美和掌声。泉州提线木偶戏闪耀着东方文明的智慧之光。她属于历史也属于未来,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p> <p class="ql-block">走到剧院大楼的主楼入口处,上一场的演出还没有结束,可是门口已经陆续来了许多像我们一样早到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台阶一旁的红墙上写着“泉州木偶剧院”,路边的牌子上则写着“一个愿望,看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啊,我们也正是为了这个愿望而来。</p> <p class="ql-block">趁着现在人少,我们赶紧打卡拍照,否则一会儿观众多了,这里一定又会是人挤人、互相争抢一席之地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其实如果不是嬛嬛提前订好了这个安排,我可能不会来这里看木偶戏。虽然大家都推荐这个行程,可是总感觉这是小孩子的游戏。今天我倒要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统艺术。</p> <p class="ql-block">闲来无事,我们就在园区里绕着这几座大楼溜达一圈,结果在后院里看到一个小朋友。一辆私家车正变换着五颜六色的灯光,还有音乐与之同节奏地传出。这个孩子就自己在旁边跟着音乐扭着,看到我们过来就不好意思地停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园区其它地方倒是显得异常安静,只有这几座红色的大楼,在昏暗的灯光里静静地站立着。</p> <p class="ql-block">提线木偶剧的演出门票50元/人,20:00开场,每场演出时间一个小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是嬛嬛考虑周全,知道我喜欢收集旅游时的各种票据,就趁现在把入场券打印了出来。</span></p> <p class="ql-block">提前入场才发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想到来这里看木偶剧的人这么多,整个大厅的两侧停留了很多人。我也挤进去查看,原来观众们都在抢着往宣传册子上盖剧场免费提供的印章。嬛嬛手疾眼快,不知道从哪儿拿来了四本册子,为了节省时间,我俩配合着直接盖完四本,然后再一一分发给二位姐姐。</span></p> <p class="ql-block">网上购票时,嬛嬛就已经选好了尽量靠近中间位置的14排10、12、14、16四个座位,一坐下,大家就纷纷开始翻看宣传册子上的内容,临时了解一下木偶剧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嬛嬛一招呼大家拍合照,我们三个人赶紧纷纷举起手中的门票、小册子和印章,很配合地微笑面对镜头。</p> <p class="ql-block">拍完合照,我又凑过去和嬛嬛拍照,我俩这个黑白配:肤色、服装,还有我自己的发色。</p><p class="ql-block">观众陆续进场,很快剧场的座位就座无虚席。木偶戏在20:00准时开场,剧场内马上就安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简单地开场之后,随着灯光聚焦在舞台上,一名手提木偶的表演艺术家就来到了台上。演出的第一个剧目名为《小沙弥化缘》,由于表演使用的都是当地的方言,所以在舞台下部的边缘上还有字幕。</p> <p class="ql-block">VID: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未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p><p class="ql-block">只见艺术家左手提着木偶,右手挑着细线,音乐唱腔中,他的手指不停地选择不同的线挑着、扭着,下面的小木偶就会做出不同的逼真动作,惹得观众不停地哈哈大笑。</p> <p class="ql-block">VID: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话”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词汇及古读音。</p><p class="ql-block">演出的第二个剧目《歇店》中,方言的难度就高了许多,如果没有字幕的提示,大概80-90%都听不懂。</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第一个的表演以诙谐为主,动作也只是在木偶本身上,那这第二个的难度就升了一级。当观众们看到木偶真的可以摇动纺纱车的时候,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VID:第三个剧目《驯猴》,动作就更加复杂多变,无论是猴子的翻腾跳跃,还是它开道具箱,甚至还有变脸。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p><p class="ql-block">木偶戏不仅保存了700余出传统剧目,还有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可谓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第四个剧目《钟馗醉酒》,是双人操作的木偶表演形式。双人同时操作一个木偶人物,不仅个人的技术要娴熟,还需要两个人的配合,有一个人动作出错,就会影响演出效果。</p> <p class="ql-block">VID:泉州木偶戏经过常年累月,早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表演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带动着木偶的神态和动作,做到了人、偶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VID:第五个剧目是《元宵乐》,台上表演艺术家人数众多,更加剧了表演的难度。所有人的动作划一,才能保证木偶集体舞的动作一致。场面既热闹又震撼,中间竟然还有所有木偶突然集体换装的场面,可惜没有录到。最后的一段舞狮表演也是惟妙惟肖,整体的感觉让人身临其境地参与了一场元宵晚会。</p><p class="ql-block">泉州木偶戏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千年来不但与闽南方言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而且从明代开始,即向台湾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聚居地流播,真正让木偶戏走向了世界。</p><p class="ql-block">一个小时的演出很快就结束了,没有等到和艺术家及木偶合影,我们就出了演出大厅。开车离开时发现这里竟然又是免费停车,看到站在大门口挤在一起打车的人群,我们很庆幸嬛嬛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晚上回到酒店时已经是十点多,嬛嬛提前联系了租车公司今晚来取车,然后就直接把车停在了酒店的地面停车场。</p><p class="ql-block">虽然时间已经挺晚,可是感觉今天玩儿得不是很尽兴。于是大家先各自回房间冲了个热水澡,嬛嬛去酒店附近的超市买了四听大罐的“一麦”啤酒;回来时发现电梯口的走廊上摆放了免费的水果,我俩就一起每样拿了几个;再摆出郭姐姐从青岛带来的两种五香湿瓜子。等到大家聚集在一起时,美食美酒已经准备好了。很快大家又举起了酒,睡前的小酒这就喝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