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街是汾南最早的一条街,隶属翟店镇。翟店镇在中国地图上并不怎么起眼,但在晋南大地上却是一颗明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对老街的偏爱,只是因为很久以前,这里曾是汾南最热闹的一个地方,方圆几十个村乃至邻县的人们都来这里赶集。喜欢老街,没有理由,我对老街总是赋予许多情感,特庙、舞台、麻花、饼子……每一个词儿,毋庸细嚼,只要想一想,就会触动心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以每次回村里,依然怀揣梦想,那就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老街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虽然脚步已不再矫健,但心灵依旧年轻。总感觉有一个美好的等候,一直守在那条记载着百年的历史,也记载着后稷故里许多故事的老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条老街,白天,她是忙碌的。各种豪华时尚的小轿车在弯曲又平坦的柏油马路上忙碌穿行;路人行色匆匆,他们在特庙相邻的两家饼子摊带走之前预定的饼子,在十字路口挑选麻花、肉食、煎饼 、小璇……那些头发花白的女人忙碌的推着童车,呵护着孙辈成长,那些幼小的婴孩不时发出动听的啼哭,向这条老街宣示着他们的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条老街,晚上,她是悠闲的、喧嚣的。路灯,为寂静的老街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孩子们的笑声、大人们的交谈声,在灯光的映衬下,交织成一曲温暖的乡村乐章。在临街宽阔的大庙里,中年妇女踩着悠闲的舞步,或跳着狂烈的舞步,发泄一天困顿;在灯火阑珊的店铺里,有的人拿着麦,有的人捧着手机,唱着或舒缓或粗狂的歌曲,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使老街的夜晚没有一丝的安静。这样的喧嚣直至九点左右,然后慢慢的陷入沉寂,沉寂的像是又换了一条街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记忆,一直停留在多年以前。在老街的那些角落里,总有一些尘封的过往,像伸进地下的根系一样,在不断地延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街里的繁华达到顶峰。摆摊、赶会不仅是翟店人的经济来源之处,而且也是外地人来翟店必到的商业街和狂购的宝地。如同上海人逛南京路,北京人逛王府井,老街在翟店这个地方,如同是一种类似朝圣般的精神守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于翟店人而言,老街作为汾南当时最主流的一条大动脉,让贯穿至候马和运城之间的大客车将人们从万荣、永济、新降、闻喜、河津等直接或者间接地源源不断运抵到老街里,又将翟店知名度高的成衣、麻花、肉食等特色运返到运城及候马各个批发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摩托车的补充,给外村逛老街的人们提供了更便利的交通工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巷子曾经是老街最具情怀的回忆。粮站巷、沙巷、弯弯巷……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巷子,讲述着老街的前世今生。弹棉花、烧醪糟、做芝麻酱、剪窗花、蒸晋、篾匠、木匠……一条条弯曲的小巷,隐藏着一个个传统手艺人,他们是时代的缩影,是值得记忆的风土人情。印象最深的是篾匠,它是一个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的磨练才能得心应手。用竹篾编制的背篓、箩、筐等,都是农村的生活生产用具。现代农村也很少用到竹篾制品,篾匠这个行业似乎也在远离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匠,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与农耕农事 、人们的生活劳作活动息息相关。沿着老街十字往西至大庙对面的槐树下有一个铁匠铺子,门前摆放的产品无论是样式还是打造时的火候、韧度、锋利度都做到了炉火纯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羡慕在巷口处坐等买糖人的熊孩子们。每每想起,心中总有一种香甜的感觉。糖人的造型全靠艺人一吹一捏间,记得艺人老爷爷把糖稀熬好后,用手指捏起一小团糖稀,捏来捏去就形成一个空心的气球状。艺人赶紧用一只手托住糖稀,另一只手在糖稀刚吹出泡来的时候,拧住还未成标准圆形的糖泡泡的顶头往外拉。这拉多少,向哪个方向拉,就决定了糖泡泡的基本造型,也就是糖人的主要部分,再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在糖人的底部插上一根细细的芦苇杆,待冷却后就算制作完成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家诊所隐藏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门脸极小,里面陈设简单,极少见阳光,斑驳的外墙是光阴的印迹。光顾这里的,都是多年的老顾客。店内一张桌子,靠墙摆着一张床,一条长凳,是供病人等待时坐的。“赤脚医生”在这里干了几十年,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但服务态度特别的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刻章子的水森、牙医黄宁仁、邓氏麻花、朱氏麻花、喜春饼子、任氏饼子……这些藏在老街深处的老手艺人,安静地守着自己的小店,愉快地和每一位上门的顾客拉着家常。他们收取着极少的报酬,也许只够应付日常的开销,可是,他们乐此不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工艺正在逐渐消失。如今,漫步于年代悠久的老街,每每路过之前的门店,想起那些手艺匠人及制作的产品,便会油然而生亲切感。这些街头匠人大多未被冠以“非遗”之名号,但他们无疑应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巷子里家长里短的琐碎,极易滋生流言。夫妻吵架,孩子调皮这样的消息,会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过一家又一家的土墙。弯弯巷口的小ya庙旁经常坐着一排灰白头发的老人,日复一日地数着光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忆中的一首童谣,“一二一,上街去,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童谣中说的上街去买书包、买铅笔的地方,就是这条老街。在五十岁以上的翟店人记忆中,关于老街的记忆几乎可以与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相重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溜瓜皮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每到夏天,老街上有个摆西瓜摊的,有钱的人家吃西瓜,只吃中间水甜的部分,随手扔掉的西瓜皮,上面还有深浅不一的红瓤,嘴馋的孩子们就冲上前去,抢拾人家吃剩的瓜皮,每人一块大快朵颐,直到啃出西瓜的青皮来,才依依不舍地把薄如纸的瓜皮扔掉。那年代,溜瓜皮大多能得到大人们的宽容,甚至从默许中得到了认可。因为在那个年代,大方丢弃留有红色瓜瓤的人并不多,我怕管教严格的爷爷呵责,更怕成为人家笑柄谈资,所以从来不为此事,也就没体会到溜瓜皮的幸福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我而言,也许老街,真的只是一个适合遐想和沉思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街古镇,依旧深情,岁月静好。所有的喜悦在心中荡漾,所有的欢乐在时光中流淌。笑靥如花,把酒言欢,祈愿奔跑的老街明天更加美好!祝福腾飞的翟店盛世安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个人简介:平静的海,运城市骨干教师,运城市作协会员。喜欢世间所有的温暖和美好,想把这份温情化作指间柔软的文字,隔着岁月的荒凉,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传达给每一个同样热爱美好的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