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籍镇沅马邓刘氏考

如浩

<p class="ql-block">  刘姓,由先秦时期名不见经传的小姓,如今发展成为全国第四大姓,这可以说完全得益于汉朝的建立。两汉时期皇室的剧烈扩张和广泛分封,以及大量的赐姓,奠定了后世刘姓人口的基础。西晋末永嘉南渡后,随着中国古代历朝对南方未开发地区的开发和加强户籍制度的落实,刘姓作为大姓和前朝国姓,自然也成为了当时刚刚被纳入编户齐民的地方平民冠姓首选之一,此外少数民族冠姓为刘者也不鲜。抛开“同姓必同源”“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等这样的姓氏文化不谈,从客观上来说,当今刘姓是一个多源流多分支分布广泛的大姓。经过千百年发展,各地各支刘姓家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灿烂的家族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支刘氏家族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家谱是从元末明初开始的,到今天六百余年的发展,江苏籍景东文井刘氏在滇西南地区已经是一个分布较为广泛的家族,除景东文井那允一代的川河坝区,在景东大朝山东镇、景福镇等无量山区有分布,以及刘忠汉雍正十年从那允迁出到镇沅者东文奴的这支,者东支又衍生出分布者东、团田、和平一代的围绕者干河中段坝区——哀牢山西麓的各支,更有翻越哀牢大山到玉溪新平戛洒、水塘哀牢山东麓一代生活的族人。其余较具有规模的刘氏分支还有振太沙河支,景谷威远支,清中后期刘肇焕和其侄刘鸿(父刘肇彩)从文井那允迁到临沧临翔所形成的各支,而我所写本文内容主要根据现有资料梳理我镇沅者东马邓支从明初洪武年到清嘉庆年间迁到者东马邓村的历史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据清中后期者东支家族谱所写:</p><p class="ql-block">谱者,何?谱者,叙也。叙祖宗之来历与子孙之分派,继继承承相沿无替也。余,家岂无谱乎?</p><p class="ql-block">遡始祖讳宣,原籍南京应天府丹徒县人氏也,洪武甲午年从军征讨和州;乙未年,攻打湖广安丰等处;洪武四年征辰州、广西等处;洪武十四年,随西平侯进征云南,于东川斩首二颗,拨入羽林右卫,领管军人;洪武十五年克罗杜、曲靖、乌蒙等处,斩首一颗并鎗,得胜,升小旗;洪武十七年,征芒部乌撒,大战有功,升总旗;洪武十八年,征关索岭、金沙江蛮岸鬼哭山,奋勇当先与贼人对敌,阵故。</p><p class="ql-block">二世祖刘铠洪武十九年补父役。洪武二十年,调征白崖屯寨接定边等处,擒捉贼人三名,解官验实,有功,又因龙海、马乃、者哀等处斩贼有功,升怀远卫试百户;洪武二十二年,复征龙海,追赶贼人至夷南和者当等处山寨,随征马尾龙寨。接至哨蒙。王尚书赐银牌一面,绢一疋,又奉勘合券字二百六十号,升留守左卫聚宝门千户,所授实袭百户。命壹尊敬,除昭信校尉,管百户,六月保送赴京。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开设景东卫后所前。洪武二十四年二月内,任故。</p><p class="ql-block">宗图叙一世祖,讳成,明敕封武略?(怀远?)将军,配妣沈氏四品恭人。二世祖讳宣,继职将军,配妣王氏。三世祖讳铠,袭职将军,后传绍拨明朝举人新城公。</p> <p class="ql-block">这便是我支刘氏太始祖刘成、继始祖刘宣、三世祖刘铠三代人参与明初统一战争,前赴后继、累计军功最后得卫所世职之位而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冬月(1390年)开基云南景东卫的历史。而后四世祖刘玉便顺川河而下,定居于文井者吉那允,建立刘氏祖祠。我镇沅者东支,一直到清朝中期才往那允迁出,以下是从玉公开始到我者东支始迁祖忠汉公世系。</p><p class="ql-block">据清中期者东支刘氏族谱:</p><p class="ql-block">四世祖讳玉,妣王氏,迁居文井那允,初建刘氏宗祠。</p><p class="ql-block">五世祖讳松,妣桑氏。</p><p class="ql-block">六世祖讳不详“劉府君”,妣赵氏。</p><p class="ql-block">七世祖讳熄,妣肖氏,生五男二女,葬那允后山。</p><p class="ql-block">八世祖讳有坊,号竹楼公,妣陈氏。</p><p class="ql-block">九世祖讳培,字国治,妣王氏,生天夺、天庆、天赐、天钺。葬那允鸿塘箐。</p><p class="ql-block">十世祖讳天赐,妣陈氏,生三子,长子广汉,次子允汉,三子忠汉。葬芹菜塘后南落河。</p><p class="ql-block">十一世祖讳忠汉,字舒贞,葬家左旁,系天赐公三子也。为人果断刚毅,生于景东者吉,在那允躬列武庠。先迁居蛮当居住,雍正九年辛亥岁又迁到恩乐三甲文乐村居住,妣聂氏,葬家右旁,是巳山亥向,生八男五女,长嗣元,次嗣美,三嗣彰,四男嗣侨文庠,五嗣谦,六嗣麟,七子早逝,八男嗣茂文庠。侨、茂公俱列习庠生,乃新兴州生员,微自新题并书,赞曰:惟公醇正,声闻乡邦,胸藏远志,立业恩阳。天生佳依,慈惠贤良,克相夫子,懿德流芳。八男五女,麟凤呈祥,子孙奕奕,百世其昌。</p> 刘忠汉及者东各支 <p class="ql-block">刘忠汉乃我镇沅者东镇、和平镇,墨江团田镇,者干河——哀牢山一代的各支刘氏家族的始迁祖。刘忠汉是刘天赐和陈氏的第三子,忠汉公自小为人果断刚毅,进入那允武庠习武,后被恩乐王官家接作养子,由于与之不和,迁居文当,娶聂氏,又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迁居今镇沅者东文奴,忠汉公一家到者东后大力置办产业,一时间不仅衣食有足,房屋都是清一色的走马转角楼,银两以数万计,在当地被称为“刘氏银子王”。八男五女,子嗣成群,四子刘嗣侨和八子刘嗣茂还是文庠生,忠汉公逝后葬文奴家左田头,聂氏老嬬人逝后葬家右田头,现由于历史时期原因被毁,但现存的双老神主安于拉练山梁子,上载“刘忠汉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正月二十六日辰时,卒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十二月二十九年辰时。聂氏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十一月十三日子时,卒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正月十四日寅时。”总之,刘忠汉到者东以下的三四代人期间,正值康雍乾盛世时期,也是我者东支发展最为鼎盛时期,衣食住行水平高,先人辞世皆予立碑厚葬,子孙众多,后又散支开叶到了者东马邓、者整、大火地、凹龙、麦地、樟盆、新村、学堂,和平光山、丫口、那洛,墨江团田岔河、坝干等。可谓是景东文井刘氏衍生出的另一大支系。</p> 刘忠汉之八子 <p class="ql-block">长男刘元(嗣元),配妣杜氏,生一子,高明。元公逝后葬小怕跌后山,杜氏葬蛮当中所大路边(应是未迁者东之前就过世)。子高明配妣张氏,生一子四女,无嗣,子声恩至此。</p><p class="ql-block">次男刘美(嗣美),配妣张氏,生一子,高文。美公逝后葬小怕跌后山与长兄元公同穴。张氏葬家旁。子嗣情况不详。</p><p class="ql-block">三男刘彰(嗣彰),字曰彩。配妣陈氏,继娶施氏,生五男三女。长男高能,系陈氏所生。次子高超,三子高辉,四子高耀,老男高步系施氏所生。</p><p class="ql-block">四男刘侨(嗣侨),字曰朝,文庠。葬二甲片马村,巽山乾向。配妣陈氏,生三子二女,长子高照、次子高尚,三子高旭,武庠。陈氏葬二甲救苦山,丙山壬向。</p><p class="ql-block">五男刘谦(刘嗣谦),娶吴氏,生四男二女,具体不详。</p><p class="ql-block">六男刘麟(刘嗣麟),配妣陈氏,生一子,高仕,文庠。高仕,妣不详,生四女,无嗣。</p><p class="ql-block">七男早逝。</p><p class="ql-block">八男刘茂(刘嗣茂),文庠,配妣子嗣不详,为新兴州(今玉溪市红塔区)生员。</p> 马邓支系 <p class="ql-block">我者东马邓支属刘嗣侨之长子,忠汉公之孙刘高照的六子刘肇宁、九子刘肇奇这一脉,以下是嗣侨之下世系。</p><p class="ql-block">十二世祖讳嗣侨,字曰朝,生于康熙五十二年,卒于乾隆四十八年,葬二甲片马。配妣陈氏生三子二女,长子高照、次子高尚、三子高旭武庠,陈氏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卒于乾隆四十三年,葬二甲救苦山。</p><p class="ql-block">十三世祖讳高照,字载六,系嗣侨公长子,娶二妻,嫡妣杜氏,生肇蜀,贡生、二子早逝、三子肇删、四子肇衍、五子肇南,妾李氏生六子肇宁、七子肇体、八子肇森、九子肇奇。高照乃我者东马邓支始迁祖,以一千二百两白银购置大小马邓土地携六子刘肇宁、九子刘肇奇迁入,逝后发往小怕跌葬,杜氏、李氏同葬大梁子。</p><p class="ql-block">十四世祖肇宁,配妣王氏,同葬大梁子,生子刘汸。</p><p class="ql-block">十四世祖肇奇,字超群,配妣陈氏,同葬大梁子,生刘澐、刘濵、刘淞。</p><p class="ql-block">十五世祖刘汸,字茂源,配妣何氏、罗氏,何氏葬三棵树,刘汸、罗氏葬洋神庙。生八子二女,子以刚、以珍、以堂贡生、以和、以昭、以敏、以礼。</p><p class="ql-block">十五世祖刘淞,字干川。葬团坟,妣不详,葬山心,生三子,长子以才、次子以云、三子以宽。</p> <p class="ql-block">本人属于肇宁公、汸公、以刚公这一脉,以下世系就不再累述。现居住马邓村各小组的刘家人大多是嘉庆年间高照公携六子肇宁、九子肇奇迁居马邓老房子的这一脉后裔,但也不乏清末为躲避战乱、瘟疫而从者东坝迁上来的的远支刘家人。清末咸同年间回族反清起义导致景东、镇沅河谷坝子地区经受战乱,瘟疫横行,人口锐减。马邓支虽然处于哀牢山区,受到战乱影响较小,但发展状况也大不如在者东文奴时期。一是晚清国事衰微,再处于高寒山区,交通闭塞,只能以农耕为生,教育不兴,生活艰难,对逝人没有立碑,族谱也几乎断写。对于几乎断档的马邓刘氏家谱,我支刘志超前辈,于2006年研究留存老谱、考察墓碑、寻访各支族人长者,在多方族人帮助下,才将马邓刘氏家谱世系再次续写,为家族历史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马邓刘氏由十三世始迁祖刘高照到现今最小龙字辈,已历十代两百余年,族人有五百人左右。如果从明朝始迁祖刘铠算起,1390年至2024年的634年约22代人左右,整个江苏丹徒籍滇西南刘氏可达数千甚至上万之众。</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族人已经紧跟时代步伐,从解放后到如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教育文化上人才辈出,参与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支刘氏迈上新的时代舞台。</p> 关于字辈 <p class="ql-block">从家谱世系上可考证出,我支刘氏应是从明末开始用字辈,此前数代人大多用明清时期常见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偏旁取单名。从刘天赐到刘肇宁这五代应是“天汉嗣高肇”。到肇这一辈字辈用完,从世系上可看出“肇”的下一辈都是统一取“氵”偏旁的单名,是为水/氵字辈。氵字辈后一代又用“以”字辈,“以”字辈后便是至今在用的七言诗“大儒之志应如(成)龙,崇德培元学祖宗。起凤舒麟恒焕锦,文明庆际建鸿功。汝述其书经子通,允承道统绍时中。登朝相体家先裕,辉映南京灿若东”。</p><p class="ql-block">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景东文井那允和景东大朝山东镇以及临沧少部分的支系族人是用“大儒之志应成龙”,而临沧大部分支系和镇沅景谷支系是用“大儒之志应如龙”。</p> 对明初时期家族历史的思考和猜测 <p class="ql-block">从族谱中可以看出,从玉公开始到明中后期有坊公这一段世系历史的记载是吉光片羽的。</p><p class="ql-block">刘家作为军籍,至1390年始迁祖刘铠开基景东卫后所。由此前的官职升迁推测刘铠在景东卫后所应是百户武官,按明朝卫所制度来说,卫所武职是世袭罔替,父没子继,世世代代是很难擅离职位的,职位由嫡长男继承,可为什么到了景东后所的第二代刘玉就顺川河南下到了离景东卫城四十公里外的文井那允定居呢?由于明代距今较远,在明清之际川河坝区也经历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战乱,所以历史资料欠缺,真实原因已难以考证。</p><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一些个人的猜测。刘铠的子嗣不止刘玉,且玉公非嫡长男,留在景东后所袭职百户的另有其人,本人曾经从一位老家在景东后所的朋友口中了解到,在今天的后所一带有刘姓人口分布的,且有一定人口规模,但是所遵循的字辈和文井刘氏有所不同,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一个后所一带的刘氏和文井刘氏虽然在今天字辈不同但是同宗的猜想。卫所制度下官兵除嫡长男外的其他子嗣分防各地的情况在当时是存在的,就比如景东大街杨氏族谱载“始迁祖杨晋洪武二十三年调任景东卫指挥使,嫡长男杨清世袭指挥使,次子杨洪支迁景东者干大街”遂形成大街杨氏和县城杨氏字派不同但属于同根同源的情况。吾支刘氏是否也是这样的情况呢?只有有机会到景东后所造访那里的刘氏族人来加以比对来证明。</p> 结语 <p class="ql-block">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传承好国家、民族、家族的优秀宝贵历史文化,继承发扬优秀精神品质,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谱写好新时代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