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月色晃晃,江轮靠岸的码头上方,一条漫阔的坡道,从江边向堤岸上伸展,在石头砌成的台阶前陡立起来,沿着层层阶梯,便走入幢幢房屋叠出的黑影。黑影中有稀疏暗淡的灯光。笼罩着黑影的夜空,半轮月亮撒下如水月光。江面上粼粼水波,一缕缕飘浮到了月光里……</p><p class="ql-block"> 我走出第十四号学生宿舍楼,长江江畔万县市当年的夜景又浮现在眼前。在第十学生食堂对面道路旁,一位身着蓝色旧中山装的老师在等我。他高个宽肩,腰挺背直,他那巡视的目光看到了看到他的我。</p><p class="ql-block"> 他说,这是张院士给你论文写的评语。他是两院院士张光斗先生的助理。文章是我们三位同学在四川开县做的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调研报告。我接过装着文章和评语的信封。这位老师在转身之际,又停下来问我,这是你的硕士毕业论文吗?</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一个小礼堂里,张光斗院士给我们做了一场关于三峡工程筹建历史和工程面临问题的讲座:在1920年孙中三先生就提出了三峡工程的设想……工程要解决的三大难题:一是投资,二是泥沙,三是移民。而移民问题最为复杂艰巨。</p><p class="ql-block"> 1987年的万县城是万县地区行署所在地,管辖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开县、梁平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3区8县。所辖地区位于长江上游、重庆东北部,处于三峡库区腹心。三峡工程中移民任务最为繁重,按175米库深推算,淹没区移民人数占整个库区超百万移民量的五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1987年的7月30日,我们同学七人从宜昌乘江轮逆水而上来到万县。进入8月是清华大学实行的三学期制中从事社会调研的小学期。我们来到万县,做三峡移民工作调查,是由同学赵宜胜联系——承担了国务院三峡移民工作办公室的任务,而后接受了张院士的指导。这使得我们脑海里留下了张院士对三峡工程竭智尽虑那份心结的深刻印象一一这印象使我们的心早早飞向了长江三峡……</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初到万县,站在江轮停泊的岸边码头,望着眼前的一切,我知道待到三峡水库建成,这里便是160米库深的水下,江岸上幢幢房屋叠出的黑影,便是属于鱼儿们畅游居住的城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