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国“四大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此后,这四个书院被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几大书院虽然相距甚远,除了应天书院处于闹市,其它三个书院都是依山而建、绿树环绕,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lù)书院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哪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代四大书院一般指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但关于它们的排名,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不同的人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有不同的看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历史影响力来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北宋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晏殊、范仲淹等人都是该书院的学生,在北宋时期影响力巨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坐落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是现在湖南大学的前身,对湖湘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在历史上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度来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建筑规模较大,且保存相对完整,现在仍然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游客可以参观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考究,建筑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也保存得较为完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但其建筑规模相对较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天书院:由于历史变迁和战乱等原因,其建筑保存相对不如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完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合来看,很难确切地对古代四大书院进行绝对的排名。它们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萌芽自唐末五代(公元958年),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北宋潭州太守朱洞在前人基础上正式创建。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赵恒御赐“岳麓书院”匾额,逐渐成为讲学、藏书、祭祀之所,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历经张拭、朱熹等学者扩建,至清代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在此基础上办起了湖南大学。1984年,成立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2005年,改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现作为湖南大学的历史与哲学学院,主要承担中国史、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现设有历史学系、哲学系(宗教学系)、考古学系3个教学机构。现拥有中国史、哲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哲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史、哲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文物与博物馆学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设有历史学、哲学2个本科专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今长沙)知州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侣建屋办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建有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潭州知州李允则重建书院,形成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基本规制。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 ,王禹偁作《潭州岳麓山书院记》,盛赞书院为“潇湘洙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匾额。约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潭州开始实行“三舍法”。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号为“潭州三学”。岳麓书院逐渐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使刘珙重修书院,定养士额二十人,聘彪居正为山长。次年,绵竹张栻掌教岳麓书院,作《岳麓书院记》,阐述“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从学者众,书院成为湖湘学派重镇。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自武夷山来访,与张栻[shì]论“中庸”之义,开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会讲之先河。岳麓书院由此形成学宗朱张的传统。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湘乡人王容肄业书院,中丁未科状元,为书院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宋理宗赐御书“岳麓书院”四字,揭之中门。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庐陵欧阳守道任书院副山长,改塑先圣像。德祐[yòu]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破潭州城,院生“荷戈登陴[pí],死者十九”。书院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明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代,岳麓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成为天下书院的榜样。明代,岳麓书院多次扩建,形成现存建筑的基本格局。元明时期,书院仍以朱张之学为正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阳明途经长沙,拜谒[yè]书院朱张祠,此后,阳明心学也在此传播。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山长陈论辑成书院第一部史志《岳麓书院志》。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知府滨州吴道行重修院舍祠宇,增“圣道中天”“继往开来”二坊于文庙、朱张祠之间,朱张祠增“斯文正脉”匾。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山长善化吴道行辑印《岳麓书院志》十卷。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王夫之肄业岳麓书院,与同学邝[kuàng]鹏升创立“行社”。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崇祯帝亡,山长吴道行绝食殉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代岳麓书院被列为省会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御赐“学达性天”匾额,及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十六种。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清廷颁恢复书院诏,岳麓、城南列为省会书院。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御赐“道南正脉”匾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山长王文清手定《岳麓书院学规》十八条。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安仁欧阳厚均任山长,掌教二十七年,门下弟子著录者三千余人,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皆出其门下建崇圣祠。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巡抚吴荣光创湘水校经堂,以经学课试岳麓、城南书院生徒,岳麓书院遂成为经学重镇。同年,左宗棠应校经课试,七次名列第一,次年中举。此后,又有湘乡曾国藩、湘阴郭嵩焘相继肄业书院。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巡抚刘崐重修书院,形成现存格局。晚清维新思潮兴起,书院课程随之革新,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许多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例如,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公元1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p> <p class="ql-block"> 西岐布衣,陕西岐山人,土木工程高级工程师,国家质量安全专家库成员,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系统先进个人;长期在甘肃省庆阳市建设行业工作,从事设计、施工、工程质量安全造价监督管理等工作;组织创建了庆阳“红色南梁革命纪念园”工程“鲁班奖”。独立文化研究学者,多年来依托历史厚重的黄土高原,致力传统文化研究和人文精神弘扬,有较浓郁的历史文化情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