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的车子从泔河沟底翻上东梁后,看到了一条水泥路,当时别提心里有多高兴。前面就是注泔镇了,从这里向东有一条路直通建陵镇,然后继续东行可以到昭陵后山。这条二十多公里的山路走过多次,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九山㟅山如鹤立鸡群般高高隆起,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p><p class="ql-block">走完这段路却必须翻几座大沟,上上下下,弯来拐去,一会下到沟底,一会攀上山梁。唐代的皇帝,为什么都要把陵寝建在山上,他们生前高高在上,死后还要那么多文臣武将,石人石马陪在陵前。他们一定认为江山千秋万代永远是他们的。</p><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样,先在建陵镇吃午饭填饱肚子,时间已经下午两点半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昭陵后山的公路下来,再从岭前村西行,想到昭陵前山看看去。以前就听人说,昭陵西边那座山,是魏征的墓。可真正来到前山时,许多小山头把昭陵遮住,找不到了。在路边看到一个土冢,就把车停在附近,徒步进去看看。一块高大的石碑竖在塚前,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字。及至走到跟前才听人说这是房玄龄的陪葬墓。唐太宗把他最器重的二十四名功臣名将陪葬昭陵周围,这些都是唐朝开国功臣,房玄龄和魏征均名列其中。</p> <p class="ql-block">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一说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p><p class="ql-block">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p><p class="ql-block">房玄龄自幼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投奔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屡次跟随秦王李世民出征,参谋划策,掌管书记。为秦王府网罗人才,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其各尽死力。武德九年(626年),策划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诸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封爵梁国公,进位司空。贞观十七年(643年),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等二十三位功臣图形于凌烟阁。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房玄龄留守京师,总理庶务。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毅然抗表上谏,言征伐高句丽的得失。不久薨逝,谥号文昭,追赠太尉,陪葬昭陵。</p><p class="ql-block">房玄龄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明显宽松,律条完备;参与制定的《贞观律》,为后来的《永徽律》以及《唐律疏议》奠定了基础;监修国史,主编二十四史之《晋书》;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房玄龄善于用人,不问贵贱,随材授任。虽居高官多年,却恪守职责,从不居功自傲。后世把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良相的典范,因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故史称“房谋杜断”。李世民曾称赞其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多停留,问了当地村民去,知道去魏征陵的路后就开车上山。这条水泥路较宽,人称凤凰大道,大概到魏征陵有十里路,魏征陵就在凤凰山的半山腰。这里有几户人家,公路到此为止。我们将车停在人家门前,然后徒步上山。在一条宽度半米宽的柏林小道大约走了三四百米,小道两边都是灌木丛和茅草,裤腿钻上许多“狗喳喳”。转到南坡就能看到魏征墓的牌坊。一座硕大的墓碑上面却无一字,这也许是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吹雨淋,石碑风化,字迹脱落,同时也证明这块墓碑的真实性,不像山下房玄龄墓碑是复制品。因为那座碑的刻字中出现许多口口,这让人想起贾平凹先生小说《废都》里的囗囗,不知立碑人为何要那样。我想历史人物没有完整的文字介绍,不写碑文可能还要好些。</p> <p class="ql-block">魏征(公元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鼓城村附近)人。</p><p class="ql-block">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初授谏议大夫,奉命安抚河北的前太子、齐王旧部。贞观元年(627年),升授尚书左丞。贞观三年(629年),迁为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贞观七年(633年),改任侍中,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他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李世民的行动及施政给以极有益的影响,辅佐李世民共创“贞观之治”。</p><p class="ql-block">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p><p class="ql-block">自贞观三年(629年)起,魏征奉命总撰了八史,对各史“多所损益,务存简正”获得“时称良史”的称誉。</p><p class="ql-block">在文学上,魏征提倡文质并举,反对浮华文风,有助于矫正唐初专尚骈俪的文风,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后世辑存有《魏征公集》</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印象中,只有皇帝和声名显赫的皇室成员的坟墓方可称为“陵”,而魏征陵雖是陪葬,能获如此称谓并近距离的陪伴于昭陵西侧,足见李世民对魏征是及其信任的,对他的功绩是非常肯定的。因为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六年后才因病驾崩,我们今天看到的魏征陵应该是唐太宗生前的安排。</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站在魏征墓前向下瞭望,山势险峻,峰峦重叠。西斜的阳光被山体遮住,阴影处显得清冷萧条,能被阳光照射到的山坡才比较靓丽。一亮一暗,使山体显得色彩斑驳,光怪陆离。加上满山的柏林,便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幽静和肃穆。</p><p class="ql-block">再回到停车处时,一看时间已下午快五点了,回家还有近百公里路。因为回程走108国道,估计一个多小时就到家了。</p><p class="ql-block">写于2024.11.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