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园林一绝一一开平立园

秦岭南

<p class="ql-block">开平立园: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塘口镇,是塘口镇旅美华侨谢维立的私人园林。是以人名作为园名,有“立树立人”之含义。</p> <p class="ql-block">开平立园从1926年动工建设,1936年初步建成,占地约19600平方米,集传统园艺、西洋建筑、江南水乡特色于一体,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在中国园林中独树一帜,是中国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名园,被誉为“中国华侨园林一绝”。</p> <p class="ql-block">开平立园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立园分为别墅区、大花园和小花园,彼此以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用桥亭或通天回廊连成一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园内有别墅六座、碉楼一座,其中以“泮文”和“泮立”两座最为华丽。</p><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以来,立园屡遭劫难,几近荒芜。1999年10月,园主夫人谢余瑶瓊女土及庚华村和蘭桂里的业主欣然修书将立园委托政府管理,开平市人民政府慧眼识珠,投入巨资对其全面修茸保护,将立园由原来的11900平方米扩大到199000平方米,使得“中国华侨园林一绝一一立园重放光彩。</p><p class="ql-block">2000年10月1日,修茸后的立园全面对外开放,供中外游人参观。</p><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开平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回家兴建的,历时十年,于1936年初步建成。</p><p class="ql-block">解放前,立园屡遭厄运,受东洋鬼子铁蹄蹂躏,暴力撞曲30毫米粗的铁窗柱,群寇入内洗劫财物之后逐渐荒芜。</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方才保存全貌。</p><p class="ql-block">1957年,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等曾到立园参观,并指示要保护好立园的一草一木。立园曾为“中南局老干部疗养所”。</p><p class="ql-block">1983年,开平县人民政府将立园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9年10月,园主夫人谢余瑶瓊女士(谢立维遗孀),在美国欣然与开平市人民政府互订合约,诚意委托开平市人民政府代管25年。后又意愿再为代管25年,一共代管期为50年。</p> <p class="ql-block">牌楼:建于l926一1936年,占地69平方米,主楼宽4米,高6.5米。顶部采用传统的绿瓦顶结构,梁脊上采用双鳌争珠,四龙走斜边,造型布局气势非凡。其立意是独占鳌头,鼓励后人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强国富民。后为晒书台。</p> <p class="ql-block">云眉:建于1928年,共5座,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侨乡一带的传统民居。“云眉”二字取自父子辈分所得。每座房子的占地面积、形状大小、建筑特色一模一样,表达了这位老父。对其儿子一视同仁的态度,二楼走廊相互连通,也寄托了主人希望儿子们兄弟同心、手足相连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云眉阅报室</p> <p class="ql-block">泮立楼:建于1931年4月,是园主谢维立与其父谢圣泮之名联珠而成。楼高三层半,是园主及四位太太生活起居的中心。其外部黄墙绿瓦,飞檐斗拱,别具中国殿堂古风;欧美式的窗户和古罗马式的支柱,又充滿着西洋情调;室内装饰和家用设施均由国外引进而国内难得一见,令人神往;岭南传统灰塑和潮州涂金樟木雕刻工艺精湛,造型逼真,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泮文楼:建于1926年,是园主兄长谢维文及夫人生活起居的别墅。其结构与泮立楼相似,建筑投影面积146平方米,楼高三层半。外部黄墙绿瓦,飞檐斗拱,颇有中国殿堂古风;欧美式的窗户和古罗马式的支柱,充满着西洋情调。其建筑艺术中西合璧,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炯庐:是园主五叔谢圣炯的别墅,建于1932年,楼高两层,建筑投影面积为146平方米,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手法,造型新颖,特色鲜明,通风流畅,布局合理。</p> <p class="ql-block">乐天楼:是谢氏家族的“保安中心”,建于1911年,占地面积为31平方米,楼高5屋,门窗均为铁质,墙厚约30公分,方柱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实牢固,防盗性强,四周遍布枪眼,是典型的开平传统式雕楼。</p> <p class="ql-block">明楼:建于1931年,楼高两层,建筑面积146平方米,是园主堂兄弟谢维钦的别墅。“明楼”二字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榜眼朱汝珍所题,雄健有力。其时朱汝珍已年老隐居香港,能找到大名人为之书写楼名,可见楼主的讲究和认真。</p> <p class="ql-block">晃庐:建于1936年,是园主叔父谢圣相之子谢维晃的住所。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中式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展现出中西合璧的美学风貌。</p> <p class="ql-block">晚香亭:建于跨虹桥上,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桥亭”,亭高两层,琉璃瓦顶,石米墙身,突出的几何图形装饰设计,窗户通花及水磨石地板的图案精美而具深意。四周有飘台,可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园景。前清翰林吴道镕巧妙地将亭名的“晚”字又写成像"晓”字:旭日东升为“晓香亭”,夕阳西下时为“晚香亭”。</p> <p class="ql-block">本立道生牌坊对联:上联.本是共乐精神关怀桑梓,培植芝兰园林因之而立。下联.道为同荣气象栽种竹梅,灌溉桃李亭荫藉此以生。</p><p class="ql-block">这幅对联寓意深刻,反映了园主的抱负,凝聚了他爱国爱乡的情怀,同时说明了他建园的目的:不但为了与父老乡亲休闲共乐,更重要的是为了办学育人才,让桃李遍天下。</p> <p class="ql-block">毓培别墅:是一座塔式碉楼别墅,占地面积64平方米,楼高五层,以园主乳名“毓培”命名。此别墅是园主谢维立为纪念其二夫人谭玉英而建。谭氏为当地一才女,深受园主喜爱,结婚后次年因难产而去世。园主久思成疾,故建此楼以寄托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毓培别墅</p> <p class="ql-block">红馆</p> <p class="ql-block">大牌坊对联:上联.立身在山水之间此地后耸罗汉,前绕潭溪四望蔚奇观尽堪容膝:下联.园境离尘氛以外尔时春挹翠亭,雅栽宝树一方留作纪念殊洽娱情。</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为园主谢维立亲自所题,内容简单概述了立园的地理位置后耸罗汉山,前绕潭溪河,依山傍水,十分优越,同时也道出园主建园立意高远。</p> <p class="ql-block">鸟巢:建于1931年,整个建筑中西合璧,新颖独特,巢顶仿古罗马城堡设计,中段檐裙四围采用佛山民间剪纸艺术做成通花花窗。其五顶象征谢氏家族的子孙读书聪明,博学多才,五子登科。“鸟巢”同时反映了主人祈望日后子孙后代像百鸟归巢一样,无论走到那里,都不忘故土,落叶归根。</p> <p class="ql-block">花藤亭:宛如一个大鸟笼,是一座具有西亚色彩的伊斯兰式花亭,建于1933年,占地面积150平方米,上圆下方,顶部为圆拱形,仿英国女王皇冠而建,四壁皆为通透的钢筋水泥花墙,其上有攀藤植物遮荫,一年四季花开不辍,客人未进花园先闻花香。亭中有水池,为养龟池,与鸟巢相邻,寓意鸟语花香,花开富贵。</p> <p class="ql-block">打虎鞭:这是一对风水杆,高达20米,钢铁质,西式水泥浮花底座。相传园主建园时其在美国的生意一度下滑,以为是兴建园林破坏了风水,于是聘请风水先生回来察看,云:“大牌坊对面的虎山与立园相克,须在现址竖立打虎鞭一对,克制虎势”。园主听信风水先生之言,特从德国订制这对打虎鞭运送到香港,再用船运回矗立在大牌坊两边,希望借此威慑对面“虎山”这只绿毛大老虎,以克虎势。从此立园风调雨顺,家业兴旺。</p> <p class="ql-block">观澜亭:建于1926一1936年间,位于小花园区,横跨东西,桥身、亭柱、栏杆等造型别具一格,桥身两侧各用彩瓷嵌上桥名,桥顶为古式琉璃瓦顶,瓦檐四边原挂响瓦,风吹瓦动,悦耳之声犹如风铃之声。</p> <p class="ql-block">灯火塔:高6.5米,共五层,琉璃瓦顶,塔身六角形,浅泥黄色,拱形塔窗,白色饰边,用一直径4米圆池围住,池中养有睡莲和金鱼。相传此塔取材于《封神榜》中托塔天王李靖手中的宝塔,意为塔镇一方,祈求平安。</p> <p class="ql-block">运河:园内的人工运河宽10米,深3米,运河底下有好多泉眼,确保河水永不干涸。运河在立园起到了一个与世界“衔接”作用,既是园内的造园景观之一,更是连接园内外的一个重要通道,承载着园主强烈的运“通”思想。</p><p class="ql-block">这条运河原本并不通江,兴建时谢维立又历时一年让它直通潭江,既是造园景观,又成为运输通道,可谓一举两得。</p><p class="ql-block">这条私家运河直通潭江,再从潭江到南海出海再到世界各地,带活了立园的整体格调。</p> <p class="ql-block">园内的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立园园主的宾利轿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