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369讲一一原宪篇第二十五章

万子私塾

<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篇第二十五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二十五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蘧( qú)伯玉使人于孔子。</p><p class="ql-block"> 孔子与之对坐而问焉( yān),曰:“夫子何为?”</p><p class="ql-block"> 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p><p class="ql-block">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卫国的蘧伯玉派使者来看望孔子。</p><p class="ql-block"> 孔子待使者坐下后,问道:“蘧大人近来如何?”</p><p class="ql-block"> 使者答道:“他想减少过失但未能做到。”</p><p class="ql-block"> 使者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使者不错!这个使者不错!”</p><p class="ql-block"> 蘧伯玉是何人?蘧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姬姓,蘧氏,名瑗( yuàn),字伯玉。他一生侍奉卫献公、卫殇( shānɡ)公、卫灵公三代国君,主张以德治国,无为而治,有人说他是道家人物,也有人说他是儒家人物。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时,曾经住在蘧伯玉家里,孔子与蘧伯玉是朋友关系。所以说,孔子讲过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的就是像蘧伯玉这样的朋友;意思是说,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又有了向朋友学习的机会,能不高兴吗?于是乎“五花马,千金裘( qiú),呼儿将出换美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近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古来圣贤皆善饮,文王千盅( zhōnɡ),孔子百觚( ɡū),唯酒无量不及乱,与友同道万古愁。”</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如果是蘧伯玉来鲁国看孔子,一定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场景,但蘧伯玉而是派使者来看望孔子,想必不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说法,招待使者当然自不必说。大家想想看,远方的老朋友不方便,或身体不方便或其他原因不方便,而是专门派人看望,这是什么样子的感情?抑或说,这是多么讲究“礼”啊?也许会有人说,现在通信这么发达,打个视频电话不就解决了?那么,鄙人问:朋友若生病住院,打个视频电话不就行了,为什么还需要亲自探望呢?比如现在的国家领导人还要亲自或派人专门去看望需要看望的人,难道他们不知道打视频电话吗?所以说,再发达的通讯技术也不能代表本人亲自或派特别代表到场,因为这就是中华之“礼”。</p><p class="ql-block"> 大家知道,孔子55岁周游列国第一站就是卫国,最后一站也是卫国,孔子前后在卫国居住了六七年;也可以这样说,孔子十四年周游列国将近一半时间是在卫国度过的。孔子迫不得已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任用他实行“仁政德治”主张的贤明国君。他出游列国的经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卫国(今河南濮阳,国都帝丘)为中心的阶段;二是以陈国(今河南周口,国都宛丘)为中心的阶段;三是又回到卫国的阶段,时间共计十四年。或许有人问,孔子到卫国住在哪里?第一次到卫国住在颜浊邹( yán zhuó zōu)家里。颜浊邹是何人?颜浊邹是卫国贤大夫,孔子的学生子路妻子的哥哥,颜回的同宗族人,颜回与颜浊邹都是小邾( zhū)国颜友的后人。颜友又是何人?颜友,曹姓,颜氏,小邾国第一代国君,小株国是从鲁国南边的株国(后来谓之邹国)分出来的,位于今天山东枣庄市山亭区。颜浊邹在孔子居住期间,早晚请教,一说后来成为孔子的学生。孔子第一次到卫国待的时间并不长,据说住了十个月,在颜浊邹的引荐下,卫灵公接见了孔子,但谈得并不投机。为什么孔子慌里慌张地走呢?是因为卫灵公听信了谗言,有人对卫灵公说,说不定孔子是鲁国派来的奸细,所以卫灵公暗中派人监视孔子。于是孔子决定抓紧离开卫国以免被害,但把颜回留下进一步观察卫灵公的动静。孔子下一步的目的地是陈国,途中经过卫国的匡地,位于今天河南新乡长垣( yuán)县,谁料想被当地人误认为是鲁国的阳虎,于是把孔子一行围困起来。为什么当地人憎恨阳虎呢?阳虎是鲁国执政季孙氏的家臣,非常能干,长得像孔子,当年率军攻打郑国时路过卫国也不打招呼,曾祸害过匡地的人 ,卫灵公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孔子离开卫国后,颜浊邹和孔子另外一个朋友蘧伯玉,一起向卫灵公进言,讲明孔子来卫国的来龙去脉,卫灵公听罢恍然大悟,懊悔不已,于是赶紧派颜回召回孔子。颜回带着卫灵公的旨意,追上孔子,于是解救了被围困五天之久的孔子。孔子这才又返回卫国,卫灵公在城门外亲自迎接。孔子第二次到卫国,没有住在颜浊邹家里,而是住在蘧伯玉家,这次住的时间比较长,大约是二年。一说,其间孔子从蘧伯玉家搬了出去,是因为卫灵公的赠予。为什么孔子又要走?窃以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卫灵公始终没有用孔子,二是孔子预测卫国将要发生内乱,有道是“乱邦不居”。果不其然,孔子第二次离开卫国后不久卫灵公就死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把控朝政,扶持卫灵公的孙子辄( zhé)继位,是为卫出公。卫灵公的儿子蒯聩( kuǎi kuì)早在卫灵公在世时就被南子赶到晋国去了,因为蒯聩曾经谋划杀掉南子,但被南子识破,于是卫灵公大怒,把蒯聩驱除。卫灵公死后,蒯聩在晋国的支持下率军回来与儿子争夺君位,卫国自此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内乱。</p> <p class="ql-block">我的高中母校,1976年毕业于此。</p>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问,孔子为什么第三次又回到卫国?说来话长,下面就大概讲讲孔子的周游列国。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第一站到了卫国,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长颜浊邹家里。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孔子害怕得罪卫君,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卫国。这个在上面已经讲到了。孔子想去陈国,经过卫国的匡地时,突然有一群匡地的人围了上来,原来孔子与鲁国季氏家臣阳虎长得很像,而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所以匡地人才把孔子围困起来达五天之久。这个也在上面讲过。颜渊后来赶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先生健在,弟子何敢去死?”匡人围攻孔子越来越急,弟子们都恐慌起来。孔子派了一个弟子向卫国宁武子称臣(求救),这才脱离围困。宁武子也是一位卫国贤大夫,掌管军队事务的人。颜回把卫灵公希望孔子回去的想法如实告诉孔子,于是孔子又回到卫国。一天,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想见孔子,她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不受侮辱,又想和我们国君建立交情,作为兄弟的人,必定会来见见我们夫人的。我们夫人也很愿意见见您。”孔子开始辞谢,后来实在不得已才去见南子。会见时,南子在细葛布帷帐中等候。孔子进门后,向北面恭敬地叩头行礼。南子在帐中也拜了两拜,披戴的环佩玉器首饰发出了叮当碰击的清脆声响。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我不愿见她,但既然相见就要以礼答谢啊!”子路本来反对孔子见南子,听孔子这么一说还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得不对,天一定厌弃我,天一定厌弃我!”子路这才作罢。过了一个多月,卫灵公和夫人同坐一辆车子,出宫后,灵公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大摇大摆经过街道。孔子回来厌恶地说:“我从没见过像好色那样爱好德行的人啊!”</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曾在这儿读高中,物非人非。</p> <p class="ql-block">卫灵公表面上对孔子很尊敬,但却不让孔子参与政事。孔子对卫灵公非常失望,感慨地叹息:“如果让我主持国事,一年就差不多见成效,三年就会很有成绩的。”一天,孔子正敲打石磬( qìnɡ),一个背着草筐的人经过,说道:“有心思啊,敲磬的这个人!敲得又响又急,既然人家不赏识自己,那就算了吧!”孔子深有感触。孔子看到在卫国得不到重用,不得已离开了。他带着弟子们先到了曹国,曹国没有接待,又前去宋国。</p><p class="ql-block">一天,孔子正与弟子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魋( tuí)听说孔子来到宋国,就派人来追杀,砍倒了那棵大树。为什么司马桓魋要追杀孔子?司马桓魋是孔子弟子司马牛的亲哥哥,按道理讲,不应该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司马桓魋是宋国的大司马,把控朝政,他怕宋国国君重用孔子,影响他的地位,要知道,孔子的先祖是宋国第二代国君微仲,说起来,宋景公与孔子是同宗同脉。在此等危机形势下,弟子们催促着说:“快点走吧。”孔子说:“天赋予我传播道德的使命,桓魋能把我怎么样!”但孔子看到宋人凶猛的样子,只得仓皇地离开那个地方。</p><p class="ql-block">孔子逃命来到郑国,与弟子们走散,独自一人站在外城东门。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 ɡāo táo),肩部类似子产,而从腰部以下比禹差三寸,狼狈得像只丧家之犬。”子贡把原话告诉孔子,孔子笑嘻嘻地说:“说到形状,那是无关紧要的。要说像丧家狗,正是这样呀!”孔子终于在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到了陈国,住在他曾相识的贤人司城贞子家里。</p> <p class="ql-block">万文领宗亲兄弟陪我回母校</p> <p class="ql-block">这年秋,鲁国执政季桓子病,懊悔过去长期未能用孔子而影响了鲁国的振兴。临死前,季桓子叹息道:“过去这个国家几乎兴旺起来,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鲁国没有兴旺起来。”季桓子回过头来又对儿子季康子说:“我马上就要死了,你必然要继承我的位置。继位后,一定要招仲尼回来。”过了几天,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位。办完丧事,季康子就准备派人去陈国请孔子回鲁。大夫公之渔阻拦说道:“从前我们先君用他不能善终,最后被诸侯耻笑。现在任用他,如不能善终,是要再被诸侯耻笑的。季康子说:“那么我可以请谁?”公之渔说:“应该招冉有。”于是季康子便派人去招冉有。冉有临行前,孔子说:“这次鲁国招请你,不会小用,必将重用。”他又对其他的弟子说:“回去吧!我的这一帮学生志向高远而行动疏阔,我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指导他们。”子贡知道孔子思念故国,在为冉有送行时,叮嘱道:“你要是受到重用,一定要想着把先生请回去啊!”</p><p class="ql-block">由于司城贞子的推荐,孔子在陈国得到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也有俸禄,但不像在卫国那么优厚。三年后,孔子离开陈国,向楚地前进,是因为楚昭王向孔子发出邀请,准备以“七百里书社之地”封于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暗中谋议说:“孔子是有才德的贤者,过去他所指责讥讽的都切中各诸侯的弊病。近来他长住陈,还想去蔡,我们两国的大夫们的为政措施与他的主张多有不合。现在,楚国是个大国,却来招聘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的话,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处境就危险了。”于是双方就派了一群人围困孔子于野外。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七天,随行弟子饿病了,许多人都爬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弟子和随从都不免露出不满情绪,孔子却仍很镇静,甚至继续讲学、诵诗、弹琴、唱歌。子贡等由于屡遭挫折,对孔子之道产生了怀疑,他看到孔子这般逍遥自在的样子,气冲冲地对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 jiǒnɡ)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小人遇到困窘就不能控制自己,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子贡听出孔子在骂他,气得脸色都变了。孔子又问:“子贡,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回答道:“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只是用一种基本原则贯穿于全部知识而已。”孔子深知弟子们都怀愤懑( fèn mèn)之心,便叫来子路问道:“《诗》说,‘不是犀( xī)牛不是老虎,它却徘徊在旷野’。我们的主张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被困在这里?”子路说:“恐怕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们才不放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么回事吗?假使有仁德的人能使人信任,哪里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要是有智慧的人必定能够处处通行无阻,哪里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p> <p class="ql-block">十二岁读高中,十四岁高中毕业,十六岁就离开山东老家到武汉读大学了。</p> <p class="ql-block">子路离开后,子贡又前来。孔子对他说:“子贡,《诗》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它却徘徊在旷野’。我们的主张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被困在这里?”子贡说:“先生的政治主张最为高明,但天下就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您。先生何不降低自己的政治主张呢?”孔子说:“子贡啊,一个好的农夫虽然善于播种,然而却不一定能得到好收成;好的工匠虽有精巧的手艺,然而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有才能有道德的人能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能按一定办法治理社会,然而却不一定能被社会容纳。现在,你不坚信自己的理想,而是追求让人家承认。子贡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p><p class="ql-block">子贡出去后,颜回走了过来。孔子又说:“颜回,是不是我们的主张不对呢?我们为什么会被困在这里?”颜回说:“先生的政治主张最为广大,因此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纳您。虽说是这样,先生还是努力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容纳有什么妨碍?不被容纳,才能显现出君子的本色!要是提不出治国道理,那才是我们的耻辱。我们既然旗帜鲜明地坚持好的主张,却不被采纳,那就是当权者的耻辱了。”孔子欣慰地笑着说道:“是这样呀!颜家的好小子,要是你成了大富翁,我一定做你的管账先生。”</p><p class="ql-block">后来孔子派子贡突围出去向楚国搬救兵,终于被解救,继续前行。一天,子路正在行走间,路遇一位肩扛锄草工具的老农,问道:“您看见我的先生了吗?”老农说:“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我怎么知道谁是你的先生!”说完,只管锄草。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说:“这定是位隐者。”孔子终于到了楚国叶地,叶地乃今天河南平顶山叶县,和当时的叶地负责人叶公见面。叶公问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治理国家在于招纳远方贤能,使附近的人归服。”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情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听说这事,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说,‘他为人呀,不过是学习道理不知疲倦,教导别人不知厌烦,发愤时忘记吃饭,快乐时忘记忧愁,以至于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了’。”</p><p class="ql-block">谁承想,楚国令尹子西劝阻楚昭王道:“大王派往诸侯各国的使者,有比得上子贡的吗?回答只能说‘没有’。大王的宰臣有像颜回这样的人吗?回答只能说‘没有’。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的人吗?回答还是‘没有’。大王的各主事官佐有像宰予这样的人吗?回答仍是说‘没有’。况且楚国始祖受封于周室,封号是子爵,封地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申明周公、召公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如果用他为臣,我们楚国世世代代统辖的几千里土地还能保得住吗?文王在丰京,武王在镐京,统管百里之地,最终称王于天下。现在让孔子占有七百里土地,再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并不是楚国的福音啊!”楚昭王听了子西的一番话,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所以说,孔子使楚最后只是到了湖北武汉的新洲、黄陂,据鄙人考证,孔子是从黄陂前川金果园“桃花夫人庙”这个地方折返中原的。</p><p class="ql-block">有道是:天下虽大,哪里才是孔子的容身之地?孔子折返中原,又要到哪里去呢?卫出公即位后,卫国政局日趋安定,孔子弟子中多人在卫国做官,要求孔子回卫的呼声很高,于是孔子就又回到了卫国。这年是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已经六十三岁了。孔子第三次回卫国,但卫出公最终也没有给他官做。这时期,孔子弟子冉有、子贡、樊迟等都在鲁国做了官。孔子也很想回鲁国,但时机还是没有成熟。</p><p class="ql-block">早在鲁哀公三年孔子在陈国时,季桓子死去,他曾命其子季康子一定要把孔子请回鲁国。又过了几年,冉有做了季氏宰。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春,齐攻鲁,四十一岁的冉有率领鲁军与齐国战于清(今山东长清东南),战败了齐军。当时季康子就问冉有:“先生的军事才能,是跟谁学的?”冉有回答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季康子又问:“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呀?”冉有回答:“孔子办事,真诚而无遗憾。我按照先生的这种原则处理事情,虽然有两千五百户的封赏,但对先生来说,也会毫不动心的。”季康子听了冉有的一番话,说道:“我想招请孔子,可以吗?”冉有说:“不要让小人从中阻碍,事情就好办了。”季康子听了冉有的话,派人带着厚礼来聘请孔子,于是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孔子周游列国结束。</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p> <p class="ql-block">上面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大概情形,掐指算来,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十四个年头。孔子第一次在卫国住了10个月,第二次在卫国住了2年多,第三次在卫国住了4年多,前后加起来共住了6、7年。孔子第一次到卫国住在颜浊邹家,第二次住在蘧伯玉家,第三次应该还是住在蘧伯玉家。为什么说“应该”呢?是因为没有史料说孔子第三次来卫国住在哪里,当然一说孔子是单独住,因为卫出公欢迎孔子在卫国居住,再加上孔子的一些弟子已经在卫国做官,所以被卫国官府供养或被弟子供养也是有可能的。还有一点,春秋时期,卿大夫家中供养仁人志士是一种社会风气,尤其是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养士风气越演越烈,比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田文,广招贤士,食客三千,“鸡鸣狗盗”;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毛遂自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盗符救赵”;楚国春申君黄歇,“移花接木”。</p><p class="ql-block">如此说来,孔子回到鲁国后,蘧伯玉派使者看望孔子就在情理之中了,说明蘧伯玉与孔子是真正的朋友。蘧伯玉挂念孔子回鲁国后过得好不好,如果过得不好,再接孔子去卫国居住也是有可能的。孔子是一个性情中人,又是特别讲礼之人,自然心中也挂念老朋友,于是问来人“夫子何为”。请注意,孔子称蘧伯玉为“夫子”,这是对有德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比称“先生”还要更进一步,有赞美的意思。来人不愧是蘧夫子身边的人,回答很出色,“夫子寡其过而未能也”,既“一语中的”也非常低调谦卑。话说得虽然低调,但其实褒扬了自己的主人,给出了一种修身进德不辍不已的形象。孔子说“使乎!使乎!”,从表面上看是称赞使者,其实也是在赞美自己的老朋友蘧伯玉,说给弟子们听,又是在教育弟子。有道是:孔子称美,一石三鸟;知人之深,入木三分。大哉!孔夫子。</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 <p class="ql-block">回不去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间似反掌</p> <p class="ql-block">祝母校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万子私塾宣传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