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片 文字 桃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昵 称:桃子</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848169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3日上午,我跟随历史学家柴福善老师,及同学们到平谷老城遗址踏查,站在老城的遗址上,听柴老师将老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知道了不少老城在历史光阴里的故事,和古城的神韵。</p><p class="ql-block">我对平谷城的印象是从1969年5月开始的,那一年我10岁。那时候的平谷老城墙已经拆除了20多年。老城里的街巷也都归于城关公社的管理范畴。虽然老城墙拆除已久,但是在城里和城外的老年人的心里,还有一道很深的城墙没有拆除,城里的老年人,还是有很高的优越感,住在塔胡同的同学奶奶,听说我是住在药王庙那里的,还不屑地说:“哦,城外的啊。”</p><p class="ql-block">老城里的街巷和明朝倪光荐倪尚书的墓地那里,是我和同学们经常玩耍的地方。我就读的城关中学,就是过去的孔庙。我们入学的时候,大成殿还在,我们还经常在那里的月台上,排练节目,演出,跳舞。</p> <p class="ql-block">对于一些老城的故事,我也听说过一知半解,但是跟着柴老师重走这些地方,感觉已经将小时候的记忆穿成了串。</p><p class="ql-block">原来我居住的这个平谷城,在2200年前的大汉王朝,就已经建制,因为三面环山一面谷地,所以取名平谷。县城多次易址,明朝的时候,在谷地的最高处建起了砖质城墙。</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地理位置很好,三面环绕的群山,大多都向小城里探头,巍峨坚固的城墙上有三个泄水沟。以保障城池不受雨水之涝。当年八路军攻城的时候,因为城墙固若金汤,几个八路军战士,只能从泄水沟爬进去,消灭看门的伪军后,打开城门,平谷解放。</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城墙上,开有四个城门,城门之上皆有城楼,城楼各有名字,各有匾额,东门名叫挹盘,西门叫拱辰,南门叫迎泃,北门叫威远。平谷的母亲河,泃河微波荡漾地从城下流过。</p><p class="ql-block">城西南角屹立着覆钵式白塔,俗称八大灵塔,它高耸入云,展示着城里的佛教文明。城墙的东南角上,建有一座魁星楼,激励着城里学子们,一举夺魁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平谷古城不大,但也是体制健全,县衙,公署,监狱,孔庙,城隍庙,一应俱全。也由此成为北京城附近最早的县城。四个城门对应四条大街,还有大小几条胡同。其中最著名的是“塔胡同”和“仁义胡同”。</p><p class="ql-block">这个门牌还沿用着北门街的,“北门”这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仁义胡同,原本这里没有胡同,是两家人“仁义”出来的一条胡同。故事是这样的:在明朝的时候,这里住着工部尚书倪光荐的亲戚,而亲戚的隔壁,住的是和倪尚书同朝为官的金尚书的亲戚,而金、倪二位尚书,也并不知道他们的亲戚是邻居。</p><p class="ql-block">一年夏季突降大雨,冲垮了两个亲戚家的院墙,在重修院墙的时候,两家因为宅基地起了冲突,彼此都说是对方占了自己的地方。僵持不下时,双方都想到了自己的尚书亲戚,都想让自己在朝廷里做官的亲戚,给自己撑腰做主。</p><p class="ql-block">清正廉洁的倪尚书接到亲戚的信之后,立刻给亲戚休书一封,信中并没有说些什么,只回了一首诗“百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p> <p class="ql-block">倪家亲戚收到信后,自觉惭愧,就将墙向自家这边挪了一墙之多。金尚书的亲戚也接到了金尚书的回信,不想和倪尚书的一样,也自觉惭愧,也将墙向自家这边这边挪了一墙之多,从此,两家之间有了一个不足百米长的小胡同,两家人也握手言和,重归旧好。</p><p class="ql-block">有了这条胡同,北边的居民出入也方便了不少,大家都叫这条胡同仁义胡同。</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多少的陈年旧事,都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唯仁义胡同的传说,就像是平谷城里的一道灿烂的文化之光,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几百年风霜雨匆匆,仁义胡同的居民,依旧是相扶相帮,和睦礼让。这条胡同不长,但邻里和睦,金、倪两位官员的高风亮节品德,却是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这里依旧用着旧城街这个名字,从这里进去就是塔胡同。塔胡同是因为那座白塔而得名,之前叫什么名字呢?可能就是北门街吧?从我认识它的半个世纪里,人们都这么称呼它,塔胡同。这座白塔,是在1958年左右拆除的,塔虽然不见了,但是这个塔胡同的位置,却一直没变。</p> <p class="ql-block">九道湾,是一条狭长曲折的胡同,因为这里转弯很多,所以叫九道湾。九为大数,通常指多的意思。我小时候在这里玩的时候,数过这里的弯,好像没有九个弯,当然,我也不知道这个九道湾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p><p class="ql-block">看这个门牌,是仿古的,很精美,这家的大门也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走过了老城墙的西部之后,柴老师领着我们到了老城的东边,并且给我们讲了这些老城民居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泰山石敢当”这样的石头没少见,主要是安放在院子外的房角处,以消灾、辟邪,佑护一家平安。可是这块泰山石敢当,却是立在了后山墙中。经过柴老师讲解,我才知道,原来,这里有几条小路的路口,都对着这个房子的后山墙,将泰山石敢当立在这里,就有它的道理了。</p> <p class="ql-block">这家民居离城隍庙很近,城隍庙对面还有一个戏楼。古时候讲究人神共治,县太爷上任,也要去拜城隍。到了城隍生日的时候,还要唱戏,并抬着城隍游街,很是热闹。</p><p class="ql-block">岁月流转,时过境迁,城隍不知何处去,戏台也不见踪影。这些嵌入民房的长条石料,也许是那些产物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嵌入民居的老城砖,还在向我们诉说着,城墙昔日里的恢宏雄壮。</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碾子上的石磙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莲花。见过许多的碾子,没有见过这么精致的石磙子。也许是当年城里的大户人家用的吧?看上面有莲花,也许是庙里的东西。</p><p class="ql-block">这个石磙子安放在路边一家房子的一角,也许是怕转弯的车辆,撞到他家的墙角,也许是让它当了泰山石敢当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到城隍庙旧址的时候,我忽然发现那几间平房的院子还在。</p><p class="ql-block">照片里面的楼房位置,就是城隍庙的旧址,在上世纪的60年代,里面住的是平谷县武装部。这几间房子的小院,应该有三座。其中一个小院里,住着张部长和任 部长两家人。后来任部长调到了北京卫戍区。</p><p class="ql-block">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没想到这三个小院还在。这里有很多我童年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堂生动的讲课,将课堂搬到实地,让历史更加生动,仿佛时光穿越,让古城在思想中鲜活起来。</p><p class="ql-block">时光悠悠,不停流转,虽然往事随风,但是也总会给我们留下一些痕迹,向我们诉说它们曾经来过。柴老师的课,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受益匪浅,百听不厌。</p><p class="ql-block">踏查结束后,我们一起和柴老师(中间拄拐杖者)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8日</p> 谢谢您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