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独有的三千年前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

陇南人余松敏

石河子附近的康家石门子岩画,位于新疆呼图壁县的天山腹地,1987年被发现,2013年,康家石门子岩雕刻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近年,康家石门子岩画已经建成游客中心,需购票入内参观,按政策老人享受免费,但车辆进入需购车票。横幅上写着“欢迎女王和王的男人来到天山秘境”,游客中心屋顶墙面上的画面,是岩画的复制图案。</p> 1987年,新疆考古工作者王炳华,在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峭壁上,发现了东西长约14米,高约9米,面积达120多平方米的雕刻岩画‌。王炳华为揭开岩画的秘密,认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画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雕刻画面清晰地展现了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是目前国内仅见的一幅,世界上也绝无仅有,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这座当地人称为“灵山”的丹霞地貌山体,孤零零地矗立在山坡上,3000多年前,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人,在暗红色的平整的砂砾岩壁上雕琢刻划,留下了岩画‌,而古代人生活的踪迹,随着历史的变迁,荡然无存。 岩画‌被披露后,引起巨大反响。1990年,康家石门子岩画被确定为新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疆文物局投入资金在周围安装了护栏,并在岩画上部凿了一道泄水槽对其加以保护。1998年,国家文物管理局和新疆文物管理局有关专家对岩画进行实地考察。2005年,国家投入100万元用于保护康家石门子岩画的专项资金到位。 2014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刘成团队,采用先进的三维扫描以及微观观察技术对康家石门子岩画进行“体检”,力图通过数据详细了解自然因素可能对岩画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再通过科技手段对岩画及岩画周边环境的气候、温度进行远程实时监控,确保岩画受到科学保护。 刘教授的科研团队,通过采用数字拓片技术,对康家石门子岩画进行三维数字扫描,并通过观察岩画叠压打破的原有关系,判断岩画创作年代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发现岩画早期题材主体人物并非生殖崇拜,而是一组纯粹的舞蹈场面,岩画中男性的生殖崇拜是后来被添加上去的。岩画整体可分为第一和第二两期。原始岩画为第一期,后来被添加上去的岩画为第二期。 前往山跟前参观岩画,有条很长的步行通道。岩画周边有铁丝网围栏,把当地老乡饲养的羊群阻拦在外面。 羊群并不怕人,等着你给它拍照,这是在其他景区难得见到的场景。 康家石门子岩画,可自行分为四区,即:上区、中区,左区和右区。由于千百年的风吹雨淋,岩石风化严重,岩画毁损过半,很多画面已被自然剥蚀得无法辨认。 目光所及为中区,据说岩画图像有一百五十多个。岩画采用浅浮雕的手法,所雕刻的人物,男性面型瘦长,浓眉大眼,高鼻小嘴,形象俊美。女性人物,面目清秀,三角形腰身,作舞蹈状。岩刻画面的中心是一幅表现男女媾和的双人舞,画面形象采用双头同体的形象来表现,周围下方很多男性,对于生殖的崇拜做了夸张的处理,展现人们对于子嗣繁衍与氏族昌盛的美好企盼和祝愿。 上区岩画,位于整个岩画的最高处,图形以人形为主,有著名的“七仙女”图像,让考古学家联想到了中国神话传说中“七仙女”的最早出处,以及西王母起源。<div>七仙女的画面形象,瓜子脸、樱桃嘴、肥臀细腰、两腿修长,完全符合现代人对女性审美的长相。七仙女帽顶有饰物,右一为一根直立饰物,右五为四根向外弯曲的饰物,其余五人为两根向外弯曲的饰物。她们双臂平伸、右手上举、左手下垂、五指张开,并肩舞蹈,优雅地讲述着属于它们的那个时代的历史故事。</div><div>七仙女岩画,属于第一期原始岩画,是母系社会时期的产物。<br></div> 在第三和第四、第六和第七仙女之间,有对马图像两组,左组对马图像为两匹直立、头、脚、阳具相对的牡马;右组对马形态与左组类似,但无阳具,可能是牝马。因岩画对马刻痕不清晰,用黑色描绘。<br> 2015年,世界岩画学会主席罗伯特考察了康家石门子岩画。近距离观赏岩画后大为惊叹,称康家石门子岩画是世界文化遗产,将为康家石门子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说:“这个岩画在这里发现非常的精彩,比其他地方的岩画保护的更好一些,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保护。这是人类的共同文化,不是说当地的也不是说中国的,它有人类的雕刻,它有文化,而这个文化是属于世界的。” 康家石门子岩画,一期以女性人物为主,二期岩画以男性人物为主,男性人物上身变长腿变短,圆头无冠。男性生殖器与单独的人头像在二期岩画中大量出现,岩画部分女性人物被涂红。二期岩画里的许多人物都是后来一点点添加进去的,并非一开始就有的,属于“乱刻乱画”现象,有的为女性岩画配备男性人物,有的将原本的女性造型修改成男性。康家石门子岩画古人先民的涂鸦,反映了人类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过程,记录了人类的进化经历。<br> 岩画的局部放大,画面夸张地展示了男性的阳具,隐喻了男女交媾的动作,以表现祈求子嗣繁衍、人丁兴旺的愿望。真实地体现了原始人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群婚制生活场面。<br> 由于风雨侵蚀,岩体开裂,岩画的保护难度极大。目前岩画下部约三分之一的画面已经剥落,呼图壁县文物管理所正与有关部门筹划利用美国新产品喷固剂局部试验,以便让这些远古的岩画,永远地留给人间,留给后代。 康家石门子岩画地处天山深处,没有公共交通,游客较少来此参观,随着旅游景区的开发,附近的“百里丹霞”与康家石门子岩画形成一条旅游线,估计游客会很多。 <p class="ql-block">康家石门子岩画,还有动物图像。在岩画的左、中区域,有多处处动物图像,其中老虎图形面积最大,有一大一小两只,在每只老虎上方都有一副弓箭,意为已被猎人射中,生动描绘了古代原始社会狩猎的场景。</p> 右区岩画有少量的动物和工具图像,主要图形有羊、鹿等,其中以羊为主。 康家石门子岩画,对研究原始社会史、原始思维特征、原始巫术与宗教、原始舞蹈、原始雕刻艺术及新疆古代民族史等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早期有关专家经过论证,认定岩画为距今三千年的塞人遗存。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引入光电分析测试、三维数字建模、无人机高空测绘、虚拟展示等技术,对岩画进行了制作工艺与画面形成时代先后顺序的研究分析。后期有关专家经过论证,认为岩刻创作者并非塞人,而是与小河墓地同属于吐火罗系统的月氏人。 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线描图。绘图:西安美术学院张天宇,网络图片。<br>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华文化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成都市考古研究院、西昌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对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并进行“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与西王母起源”学术研讨会。 康家石门子岩画无疑是国宝中的国宝,需要继续研究,探寻历史的奥秘。 坐在康家石门子岩画前,展望周边大地,山峦起伏,郁郁葱葱,在现代人看来,这里是风水宝地,而在古代人的眼里,这里是原始先民的心灵圣地。 回程途中,我们在玛纳斯观景平台稍事休息,观赏周边风景。 周边的山体以高山草原为主,是自然生态的绿色植被,放养牛羊的天然牧场。 目力所及的白色蒙古包,是放牧人的根据地,早出晚归的住宿场所。 省道S101从这里经过,以前称为国防公路,上个世纪60年代备战备荒时期,为防止苏修袭击,修建了这条天山公路。沿途旅游景点多,是一条适合自驾、徒步、摄影的绝佳路线,也是新晋的网红线路,又称为“小独库”公路。<br> 路边的喀斯特地貌,吸引了不少旅游爱好者挑剔的眼光,停下车来慢慢欣赏。 路过石门子水库,群山环抱一湖碧水,我们没在库区停留,匆匆而过。 石门子水库附近有座伟人山,山体从远处望去,轮廓酷似毛泽东仰卧熟睡的模样,头枕青山,长眠大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据说西侧山体仿佛是斯大林依山而居、嘴叼烟斗与山体共存,其五官、体形都惟妙惟肖,可惜我们没有仔细观察。 塔西河,是一条流淌在天山群山中的一条河流,养育着玛纳斯县流域数十万子民,浇灌着流域数十万亩土地。 塔西河河谷,宽阔平缓,两侧树木灌木丛生,毫无戈壁苍茫荒凉的景象。 2024年6月9日游览<div>2024年12月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