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看圣火传递,感江城激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08年5月31日记)</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学汇</b></div> 今天(2008年5月31日)奥运之火要在武汉传递。我们武汉洪山老年摄协的同志约好,今天都到现场去,用相机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事件,这难得一见的盛事。<br> 我与老伴一早起床,不到7点就骑车上路。我们的目标是洪山广场,那儿比较开阔。武汉的圣火传递路线长近21公里,估计找个能看到火炬传递的地方应不成问题。<br> 一上路就感到今天的气氛非比往常。一群群打着红旗的人兴高采烈地从我们身边走过。</div></h1> 看来今天去看火炬传递的人不会少了,我们还能找到一个理想位置吗?老伴又开始埋怨我了,不该动身这么晚。后悔没有用,赶紧骑吧。待我们赶到洪山广场时已近8点,离火炬手预定到达此地的时间至少还有40分钟。可是洪山广场路边已挤满了人,别说看火炬传递,就是马路也看不到。我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才拍到了这个场面,看来今天要拍火炬传递只能这样瞎拍了。 除了路边挤满了人,远离路边的人也很多。 有本事的人纷纷抢占制高点。 本事小一点的人也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来抬高自己的地位。 没本事的人只好坐在这里等机会。不过他们虽然地位不高,但心情仍十分地好。看来只要能在此感受一下奥运之火传递的气氛也很满足了。 我们不甘心在此坐等,停好自行车后沿着传递路线往前走,希望能在路边铁桶式的人墙中找到薄弱环节。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省府门前不远处找到一个缺口,可让我侧身贴着护栏。这是我对面的圣火欢迎者。 在等待圣火到来的时间,不时有人手举国旗,口呼“中国加油!”从我们面前呼啸而过,引来全场阵阵欢呼,气氛好不热闹。 我的左边那辆白色气车附近是一火炬交接点。 我的右边那斑马线附近是另一火炬交接点。这两交接点的距离大约200米。 人们在焦急地等待火炬到来。 我身后的树上已经上去了三位本事超强的人。 过了一会儿又上去了两位。 人群忽然兴奋起来,原来是广告车过来了。 一共三辆广告车,最后一辆是联想的。 又过了几拨车,突然人声鼎沸。“圣火真的到了?” 没待我搞清这个问题,我前面的护栏已经倒地,我已被挤爬下了。这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身肩记录重任,没待完全直起身来,就对着左前方“咔嚓”一下。其实我什么也未看清楚,回来才发现我居然把这火炬手抓住了。顺便说一下,虽然被挤倒,但不严重,无人受伤。 在我起身的过程中,我又连拍两张,居然都抓住了这个火炬手老外。由於两边的人已经倒下未起,视野较开阔,效果还真过得去呢。这真是因祸得福阿! 火炬手的后面跟着长长的护跑队,因火炬手在前面交接,护跑队停下来了。我两边的人都已恢复原状,为拍到这张照片只得高举相机瞎拍了。 火炬手交接完毕,队伍继续前进。 火炬手后跟着长长的车队,他们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整个车队过去后,人们走上了马路。兴奋的心情仍未平静,有人在此摄影留念。 这块标志火炬手位置的牌子,成了人们争相合影的对象。056号火炬手就是我们见到的那位老外。 这群外国留学生的兴致也很高。 很多人在衣服上帖着祝福中国,祝福奥运的标志。 有人更是把它贴在脸上。 贴着这些祝福标志的孩子更是惹人注目。 老年人腰鼓队正在离场。 我们家在光谷广场附近,那一带高校云集,离火炬传递路线较远。在我们返家的路上又遇到了一队队从火炬传递现场返校的学生。 他们一路高呼“中国加油!”的口号,激情澎湃,路人也为其动容。 队伍中更有一群滑旱冰的青年。 今天成了他们快乐的节日。 返校的学生队伍一队接一队。没想到今天有这么多人参加火炬传递活动。事后据报导,武汉有超过百万的群众参加了火炬传递活动。武汉火炬传递活动被奥组委称赞为“目前国内最好”。 他们学校到火炬传递现场至少有二三十里路,来回前靠步行,估计他们早晨5点左右就该动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