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胜利开发二号平台,犹如一座胜利的丰碑,在澎湃的海浪间巍然屹立。平台由钻井工艺研究院设计,1993年5月10日由油建一公司开工建造,11月23日建成,开创了石油行业海上平台建造周期最短的纪录,是第一座由胜利人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创造这份奇迹的不是非凡的英雄,而是身边最平凡又伟大的胜利人。今年73岁的国永茂当年就其中。</p><p class="ql-block"> 采访国永茂(原油建一公司金属结构厂二车间主任):“咱们第一个吃螃蟹。那时在海上打出油来了,发展前景广阔。姚福林副指挥说:‘海上这块得靠自己队伍干。’之前开发一号是烟台船厂造的。”</p><p class="ql-block"> 摆在现实面前的是一个个巨大的考验。没有可以参考的经验,有太多专业资质需要申请和争取……为此,领导对即将奔赴海上的铁军们给与了极大支持,并进行了思想动员。</p><p class="ql-block"> 采访国永茂:“油建铁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单位给我们做思想工作,说你这一生能遇见这么艰巨的任务不容易,就像当兵的遇见大战役不容易,对人的技术、意志力都锻炼很大。”</p><p class="ql-block">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一项项资质申请成功了,一个个难题慢慢化解了。</p><p class="ql-block"> 采访国永茂:“刚一开始我们建成了船坞。船坞就是靠近海边挖了个大土坑干活。放上支架,平台就在支架上建造,地点在桩西海港往西2公里。工人住在板房干活,有五六个月不能回家。早上六点开工干到中午吃饭,晚上干到黑天。一开始派了六七十个人,后来多的时候上到了三五百人人。要是一天只干8小时,得两三年才能干完,我们提出当年开工、当年施工、当年完工就必须压缩时间,一天干三天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远离城市的地方,陪伴大家的只有咸涩的海风、荒凉的滩涂,最盼望的就是公司慰问时能放上一场电影。</p><p class="ql-block"> 采访国永茂:“记得看《英雄儿女》,到了11月份,披着被子都出来看,因为只有这不多的娱乐能调节生活。一个萝卜一个坑。那时家里的而一切都托给老婆孩子。”</p><p class="ql-block"> 浅海施工对油建来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在建造平台和试运过程中,油建一公司时刻紧盯工程进度、严抓工程质量,要求所有焊接必须经过焊接工艺评定;所有设备都有完整的合格证书和实验报告;所有党员干部必须坚守在施工重点区域。</p><p class="ql-block"> 采访国永茂:“以前生产的设备都是在陆地上使用,这个坐在海底,周边都是海水侵蚀。最怕变形。一旦变形边就翘了,坐不平了。根本没有返工时间,必须一次成功。”</p><p class="ql-block"> 从春暖花开一直干到北风呼啸,施工人员远离家人、风吹日晒、昼夜忙碌,把汗水和心血融入了平台的每一块钢板、每一颗螺丝巨大的平台也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一旦遭遇风险,他们会拼命保护。</p><p class="ql-block"> 采访国永茂:“平台主体建完了,10月份来了风暴潮,海水灌入船坞,平台挣脱了底下固定的蜡烛头,东北风很大,平台一旦歪倒就前功尽弃了。我这时想到要赶快拴住,拿出缆绳扔到甲板上。一开始平台离岸1米,我跳到甲板上拴住缆绳后,书记王佃运用拖拉机拽住。我要下来时平台离开了4米,跳不下去了。我想顺着绳子下来,结果掉进海水里了。海水又苦又咸又冷,好在我抓住绳子,他们把我拉上来了。当时聘请烟台船机社去监督,他们监管很严格。风暴潮来了那次,烟台船机社刘社长说,不用做倾斜试验了,沉垫很平稳,漂浮起来就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工期紧张、任务繁重、环境恶劣,油建一公司的铁军越是困难越向前,最终用实力书写了胜利。</p><p class="ql-block"> 采访国永茂:“交工时是油田副指挥姚福林去的,那天大家都欢呼:胜利了!红旗飘飘,锣鼓喧天。我们获得了国家建设部授予建设单位的最高奖项——鲁班奖。”</p><p class="ql-block"> 这座高25米、重1400吨钢质非自航坐底式平台,是当时最大的国产钢制非自航坐底式平台,具备发电、消防、救生、通讯、采暖、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处理等功能,施工质量得到船检部门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1994年2月10日,胜利开发二号平台在埕北21井采油69立方米,采油一次成功。</p><p class="ql-block">2014年5月,胜利开发二号平台停用。</p><p class="ql-block">风浪越大越强劲的胜利铁军,把“胜利”二字写入大海的浪花,写入石油开采的新篇。</p>